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细胞内质网角度探讨中医脾主运化、脾主统血理论的科学内涵。介绍内质网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各种因素导致内质网应激产生的结果,从脾主运化水谷、运化水液、脾主统血角度分别阐释中医方面的理论认识,并结合现代科学知识体系进行分析,认为内质网与中医脾的藏象功能联系最大,内质网应激是脾虚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该文章运用哲理思维,提炼脾藏象理论体系的发生因素、建构过程及建构方法,旨在全面深入揭示脾藏象理论的基本范畴、内在特征和本质规律,进而为系统阐释理论内涵,继承创新理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脾主运化新解齐齐哈尔市中医院于万贵,姜齐龙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刘玉环脾为五脏之一,具有主运化、统血、主四肢、主肌肉等诸功能。后世医家或著作,都解释为脾主运化,即是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湿,或者说它实际上包括了消化、吸收和输布三个方面的生理功能。所以由某些...  相似文献   

4.
脾为已土,是阴中之至阴,主运化水谷、水湿、统血,与胃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属阴,主静,又是赖何以完成这些“运”、“统”等动的功能,原动力在哪里?脏腑怎样协调使脾运正常实现?这些问题弄清楚后有利于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方法:整理、归纳2009—2013年有关脾虚或脾实相关证型的文献,对病位、病种、脾脏象功能失调相关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05篇文献中呈逐年递增趋势,以胃肠道、内分泌和代谢、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为主,412种脾脏象功能失调相关指标的变化可能与NEI网络,物质代谢,凝血因子与微循环,胰脏,线粒体对物质转运、能量转换和信号转导等整合调控对脾脏象的影响有关。结论:通过现代文献研究,中医脾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已纳入现代医学的研究序列,进一步探索中西医结合脏象本质研究对中医的发展和提高临床疗效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数据整理及大量临床实践应用发现,在气血互生互化的网络系统中脾为统帅发挥重要作用,以脾气为原始推动力,维系气血正常运行,形成中焦脾土的核心价值,突出脾脏在五行乃至机体中的重要地位,佐证了"脾主运化、统血"脾脏象理论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旨在推广脾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为临床皮肤病治疗提供更多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7.
对“脾主运化”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国医学认为,在人体脏腑中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称为“后天之本”,在生理病理和临床诊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用调理脾胃法防治疾病是祖国医学治疗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因此阐明脾的本质是研究脏腑学说重要组成部分。要阐明脾的本质,必须从“脾主运化”入手,因为它是脾的主要功能,是脾胃理论的基础。几年来,我们运用现代科学的一些测定方法,对脾胃虚弱患者进行了血清胃泌素测定、木糖排泄试验、尿淀粉酶含量测定及肠运动排空时间测定,从消化系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是因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在血管内形成进而引发的一种累及全身各动脉血管的增生性、退行性和炎性病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过食肥甘厚味、吸烟酗酒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它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医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脉痹”有相通之处,均病在血脉。中医“脾”具有生血、统血的生理功能,它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笔者以AS与“脾主统血”的相关性研究为切入点,主要探讨“脾主统血”的生理、病理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及采用中医药方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一、祖国医学认为脾的主要功能就是“脾主运化”,它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两方而,前者指脾有消化、吸收及运输营养物质的作用,后者指脾有促进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睥气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运输等功能旺盛,脾失运化则机体的消化、吸收、运输等功能衰退。说明脾与消化系统的关系十分  相似文献   

10.
“脾主运化” 实质新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主运化”是中医脾象理论的核心内容,脾的其它功能(如统血、主肌肉等)均以之为基础。因此,用中西医结合手段尽快探明其实质,便成为我们完全揭示“脾本质”的关键性突破口。尽管目前“脾主运化”的实质尚未定论,然而国内外的无数学者已做了大量的扎实工作,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脾虚的本质。笔者通过认真学习中西医基本理论,反复学习近年  相似文献   

11.
现行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对“脾主运化”所作的解释是“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并说脾“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2.
刘毅  冯晓桃 《中医杂志》2011,52(15):1264-1266
回顾了关于"脾主运化"理论的论述,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明确提出"脾主运"和"脾主化"两个不同概念,从发病的社会背景、证候属性以及治则治法对脾虚失运证和脾虚失化证加以区分,以胰岛素抵抗为切入点,探讨"脾运失司"与"脾化失司"在物质代谢方面的病理生理异同,深入理解传统中医"脾主运化"理论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3.
朱甜甜 《河南中医》2011,31(2):131-132
人体统血功能,主要与脾气对血的统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等作用有关。通过脾的统血、生血及行血,达到人体血液运行功能正常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脾主运化与临床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脾主运化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 ,也是脾进行其它生理功能的基础 ,通过临床实践观察 ,笔者认为脾主运化不仅是对脾主运化水谷、水液功能的概括 ,也是对消化系统的整个消化功能的概括。1 脾主运化是机体消化功能的基础《素问·经脉别论篇》曰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脏 ,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当饮食进入胃以后 ,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 ,完成对饮食物消化吸收 ,在大小肠内的完成分清泌浊 ,传化糟粕 ,但这一系列生理功能 ,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功能 ,才能将水…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经典中医理论及医学科学不断发展,胃癌与"脾主运化"理论存在密切的联系。试从脾主运化的理论渊源,脾失运化、毒邪侵犯的胃癌病机,从脾主运化论治胃癌方略等角度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诊治胃癌疗效、改善胃癌预后。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西医交汇,临床上很多疾病在认识上出现了中西差异与分歧。文章针对长期以来中西医对黄疸的不同认识,从"脾主运化"理论出发,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及临床实践,初步探讨黄疸的病位、病机、诊治,并提出胆红素产生、加工、排泄的过程实为"脾主运化"的功能表现。  相似文献   

17.
在中医藏象学说中,脾是一个大的功能系统。"脾主运化"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传统理论认为"脾主运化"主要指脾对饮食物的运化过程。笔者通过"时空观"以及"脾为气机之枢"的理论,认为"脾主运化"与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时空角度以及转运药物方面具有相通性,提出"脾调控药物代谢"的假说,并由此认为临床用药应注重固护脾胃,同时推测健脾类中药或复方通过影响药物体内代谢过程发挥增效减毒的作用。本理论的提出充实了"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中的"天人相应"思想,与古代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同理,是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认识,《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这一思想贯穿在《黄帝内经》全书中,是中医整体观的主要内容,而整体观念是中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过程中整体观念是研究思路和方法论的基本遵循,其内涵和精髓自然也是中医藏象理论模型构建中的必要途径。尝试探讨从整体观角度构建脾藏象理论模型,这一理论模型以"脾主运化"基本生理功能为核心,包含了脾-神系统、脾-精微系统、脾-气血系统、脾-津液系统和脾-肉系统五大模块,形成了以"脾主运化"为核心的,以神、精微、气血、肌肉、津液等脾所主功能为要素的脾藏象理论模型,完整保留和诠释了中医脾脏的功能特点和内涵,为中医脾藏象理论的系统、全面、深入研究提供了结构层次较为清晰、功能内涵较为丰富的理论模型,有助于中医藏象文化特色优势在中医脾藏象理论研究中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西医学生理性止血、VitK的生物化学作用、消化系统对VitK的合成和吸收的影响,以及VitK联系消化系统与凝血系统等特性,揭示中医学脾主统血的机制与VitK有关。  相似文献   

20.
脾主运化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同居中州,互为表里,脾和胃同属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脾和胃的生理功能,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而它的体现必须通过"脾主运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