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3个月以下婴儿经右外侧小切口手术入路室间隔缺损(VSD)修补的病例,探讨右外侧小切口在VSD修补术的应用和推广。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中心3个月以下婴儿VSD经右外侧小切口修补组(n=28)与经正中切口VSD修补组(n=40)进行比较,分析指标包括: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引流量、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儿手术均无死亡,两组在主动脉阻断时间(P=0.260)和体外循环时间(P=0.324)无明显差异;右外侧小切口组的呼吸机使用时间、引流量、ICU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正中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个月以下婴儿VSD经右外侧小切口和正中切口一样安全可靠,效果确切,但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外科手术治疗小婴儿期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000-2005年83例<6月龄VSD患儿,年龄12 d至6(4.3±1.2)个月,体重3~6.5(5.1±0.8)kg.膜周部VSD 74例,干下型VSD 8例,膜周部并肌部VSD1例.术前中、重度肺动脉高压69例(83.1%).所有患儿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4例,手术病死率为4.8%.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动脉高压危象、肺部感染和心律失常.结论 随着麻醉、体外循环、手术技术和围术期监护处理措施的进步,在小婴儿期施行VSD的外科手术已成为安全的治疗方式.术后对肺高压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在新生儿或婴儿期出现危重症状的先天性心脏病 ,如不及时手术治疗 ,将危及患儿生命。1997年 5月至 2 0 0 2年 4月 ,我们对 8例婴儿室间隔缺损 (VSD)进行了急症手术 ,均痊愈。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 8例中 ,男 6例 ,女 2例 ;年龄 1~ 12个月 ,平均 (6 .5± 3.2 )个月 ;体重 4~ 10 kg。其中合并房间隔缺损 (ASD) 4例 ,动脉导管未闭 (PDA) 1例。均根据病史、体征、心电图、X线胸片及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本组术前均存在肺炎、心力衰竭 ,经儿科治疗 3~ 7天无效。 8例均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 ,术前超声心动图测得肺动脉压与主… 相似文献
4.
1998年 12月至 2 0 0 0年 10月 ,我们采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者 2 0例 ,收到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12例 ,女 8例 ;年龄 2~ 17岁 ,平均 6岁。因查体发现心脏杂音或存在不同程度的活动后心慌气短就诊。体格检查示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可闻及 3~ 4级收缩期杂音 ,P2 亢进。心电图示正常 9例 ,左心室肥厚 6例 ,双室肥厚 5例。胸部 X线片示肺血流量增加 ,左或右心室增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明确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2 0例患者均于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患者在手术台上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婴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婴儿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适应证、手术技巧以及围手术期处理要点.方法回顾总结作者自1997年1月至2000年1月连续70例婴儿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患儿年龄3~12月(平均9月),体重4~10kg(平均7kg),全组手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室间隔缺损位于膜周部57例、肺动脉瓣下8例、肌部流出道4例、膜周干下混合型1例.67例用补片修复,3例直接缝合.结果全组均存活出院,无重要的手术并发症,心功能和健康状况恢复良好.结论婴儿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安全,效果良好.室间隔缺损对心肺功能和健康已造成损害以及缺损难以自愈的患儿均应在婴儿期手术修复. 相似文献
6.
婴儿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89例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婴儿室间隔缺损(VSD)并肺动脉高压(PH)的外科治疗适应证、手术技术及围术期管理要点.方法 回顾总结2004年1月至2009年5月89例婴儿VSD并PH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本组患儿年龄42 d至12个月(平均7.2个月),体重3.1~9.7 kg(平均6.4 kg),其中轻度PH 28例、中度PH 42例、重度PH 19例,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1期矫治术.结果 全组围术期死亡1例,重要并发症6例.结论 对于反复肺炎、心衰伴肺动脉高压的室间隔缺损婴儿应尽早手术治疗,术中心肌保护及术后围术期管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总结微创右胸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近中期疗效及治疗体会.方法 经右胸外侧小切口,应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方法,修补室间隔缺损及其合并畸形共126例;回顾分析手术疗效并随访患者的近中期生活质量.结果 本组无死亡病例,体外循环时间15 ~ 83 (28.2±19.6) min,腔静脉阻断时间10 ~65(24.3±15.8)min.术后绝大多数患者不用或仅用少量多巴胺类活性药,胸腔引流量为(160±56) mL,无严重心律失常、低心排综合征发生;1例发生脑部空气栓塞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经高压氧治疗1周后康复出院;一过性血红蛋白尿21例.随访120例,6例失访,随访时间6~76(39±14)个月,均恢复良好,全部恢复正常的工作及学习.结论 右胸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手术切口隐蔽,手术安全,能较好地保护心肌,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部分选择的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矫治合并心底部畸形的室间隔缺损(VSD)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总结经右侧剖胸入路矫治合并简单心底部畸形(动脉导管未闭和/或永存左上腔静脉)的VSD 16例(R组),同期经右侧剖胸入路矫治不合并心底部畸形的VSD 144例(C组),R组在矫治心内畸形的同时,游离结扎动脉导管或游离阻断左上腔静脉。通过对比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引流量、监护室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观察处理简单心底部畸形对手术的影响和治疗效果。结果:与C组相比较R组体外循环时间[(65.31±17.10)vs.(55.02±15.97)min P<0.05]明显延长,但主动脉阻断时间[(33.44±8.02)vs.(31.40±10.12)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4.25 hvs.13.08 h、术后引流量88.44 mL vs.89.83 mL、监护室时间2.38 d vs.1.95 d、术后住院时间[(7.88±1.82)vs.(7.88±2.3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C组有8例患儿术后血痰,1例肺部感染;R组2例血痰。结论: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入路矫治合并简单心底部畸形的VSD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近年来随着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术、超声心动图等的应用 ,使其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大为提高。但手术前后如何监护 ,直接影响其患儿的身心健康 ,现将体会报导如下。我院自 2 0 0 1~ 2 0 0 2年行室间隔缺损手术 2 6例 ,经随访除 1例再次发生心衰外 ,其余 2 5例均无并发症发生。室间隔缺损由于心室水平发生血流左向右分流 ,使肺血流量高于正常肺循环及体循环水平 ,左右心室的容量性负荷相应增大 ,左心房、左心室可相应扩大。由于血液动力学改变 ,晚期可出现严重的肺动脉高压 ,直至临床出现紫绀 ,称为E…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矫治合并需行心底部操作的室间隔缺损(VSD)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比较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矫治需行心底部复杂操作(干下型VSD或右心室流出道狭窄或主动脉瓣下狭窄)的VSD 84例(A组),和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矫治不合并心底部畸形的VSD450例(B组),A组在矫治心内畸形的同时需切开主动脉、肺动脉或者右心室流出道。通过对比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引流量、监护室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观察在心底部进行复杂操作对手术的影响和治疗效果。结果:尽管A组比B组需要更长的体外循环时间[(60.68±16.12)vs.(47.07±16.55)分,P<0.05]和主动脉阻断时间[(37.68±12.84)vs.(25.16±12.60)分,P<0.05],但在术后评价指标,机械通气时间9.18vs.8.51小时、术后引流量(96.98 vs.92.30m L)、监护室停留时间(1.44 vs.1.40)天、术后住院时间[(7.00±1.76)vs.(7.06±2.23)天,P<0.05]。两组均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A组有3例血痰、肺部感染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B组有9例患儿术后血痰,2例肺部感染,临时起搏器4例。结论: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矫治VSD的同时行心底部复杂操作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1岁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婴儿室间隔缺损 (VSD)伴肺动脉高压 (PH)外科治疗的结果和经验。方法 对 6 0例 1岁以下婴儿室缺伴肺高压的手术治疗进行总结。年龄 2~ 11个月 ,平均 (6 2 3± 2 6 0 )个月 ,体重 3~ 10kg,平均 (5 5 0± 1 2 6 )kg。术前中度以上肺高压 5 3例 (88 8% )。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3例 (5 % ) ,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肺动脉高压危象和急性心包填塞。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动脉高压危象 ,术后出血和肺部感染。结论 婴儿室缺伴肺高压应尽早手术治疗。术前、术后支持疗法 ,术中加强心肌保护、提高手术技巧 ,术后注意呼吸、循环监测 ,加强呼吸道管理 ,防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1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我科2004年6月至2006年10月经手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RVOTS)14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漏诊及误诊的原因,探讨VSD RVOTS的病理解剖特征及手术切口的选择。结果本组患者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右室流出道疏通术。采用右房切口4例,右房及右室双切口10例。8例VSD用绦纶补片修补,6例直接缝合。4例以心包补片加宽右室流出道。术后未发现低心排及残余分流的病例,2例出现完全型右束支传导阻滞,均痊愈出院。结论VSD RVOTS应与法乐四联症及双腔右心室进行鉴别诊断,造成术前漏诊及误诊是因为对本病认识不足。本组病例均为膜周部中小VSD,RVOTS绝大多数以肌性狭窄为主要改变。RVOTS轻者可经右房切口,但RVOTS严重者宜选择右室流出道纵切口。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总结50例完全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0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应用股、动静脉建立体外循环,右侧胸壁打“3孔”,在完全胸腔镜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50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均在完全胸腔镜下顺利完成室间隔缺损的修复,手术时间3.0~5.8(3.5± 1.3)h,体外循环时间60~152(110±25)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5~98(55±15)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3.0~6.5(3.0±1.6)h,监护室停留时间14~36(15.0±8.5)h,术后胸液引流量58~230(65± 19)ml,术后自行下床时间15~30(20.0±7.5)h,术后住院4~10(5.0± 1.5)d.术后1周和3个月复查心电图均为窦性心律,无传导阻滞出现;心脏彩超示室间隔未见残余分流,心功能正常;胸部X线片示右侧肺部、胸廓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完全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是安全有效的,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连续缝合法修补膜周部大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用连续缝合法修补膜周部大室间隔缺损(VSD)的外科技术并进行疗效评价。方法:膜周部大VSD患者229例。男性123例(54%),女性106例(46%);年龄(13.6±16.7)岁,体质量(32.4±33.4)kg,膜周偏小梁部76例(33%),膜周偏流入部71例(31%),膜周偏流出部82例(36%),有假性膜部瘤形成84例(37%)。手术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矫治。结果:阻断时间和转机时间分别为(25±18)min、(46±32)min,手术后无死亡。主要并发症为:暂时性Ⅲ°房室传导阻滞(AVB)1例(0.4%),Ⅱ°AVB 2例(0.9%),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8例(3.5%),其中2例于2周内消失,1例于手术后1年复查时消失。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2例,轻-中度1例,其它5例(2.2%)。随访3个月~3年,所有患者手术效果良好。结论:连续缝合法修补膜周部大VSD具有简化手术操作技术、减少手术阻断及转流时间、减少心内异物存留、降低传导阻滞及残余分流发生率的优点,其早-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右外侧小切口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病例,探讨右外侧小切口在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应用与推广。方法: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112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在右外侧小切口下完成。其中男性44例,女性68例。年龄平均58.7个月(6~489个月),体质量平均16.6kg(4.8~69kg)。20例合并心脏畸形如三尖瓣关闭不全,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永存左上腔静脉。结果:术后2例出现早期血痰,1例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引流偏多。均获得定期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无死亡,超声心动图示无残余分流,无胸廓畸形。结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可以在右外侧小切口下完成,该入路安全可靠,创伤小,暴露好,恢复快及美观效果强。 相似文献
18.
Salvatore Patanè Filippo MarteGiuseppe Dattilo Viviana TulinoGiuseppina Tindara Pagano Mauro Sturia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1,152(3):e45
Certain congenital cardiac defects may go undetected for several years due to lack of symptoms and signs.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can occur as part of more congenital cardiac malformations or as an isolate finding. The natural history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depends on the size of the defect and on the pulmonary resistance. We present a case of the chance finding of a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in a 2-day-old newborn infant with an interatrial septal aneurysm.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