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目的:分析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早期卒中发生的作用.方法:收集120例以TIA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按ABCD2评分法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分析首次发作后7d内各组患者再发TIA及卒中发生情况.结果: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7d内TIA再发及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6.38%及23.2%,与低危组、中危组比较,高危组TIA后7d内TIA再发及卒中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而低危组与中危组7d内TIA及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TIA后7d内大卒中及小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危组及低危组(P<0.01).结论:ABCD2评分对预测TIA患者早期卒中发生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魏瑾然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1):118-119
目的探讨用ABCD2评分法在预测患者TIA后7d内卒中风险上的作用。方法应用Johnston SC和Rothwell等建立的7分制ABCD2评分法对38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TIA后7d内发生卒中的患者中,高危组(6~7分)占100%(2/2),中危组(4~5分)占15%(3,20);80%评分35分,所有得6分的患者中100%进展为卒中,所有得5分的患者有66.7%于7d内发生卒中,得分≤4分的患者只有3.0%于7d内发生卒中。结论ABCD2评分法简便易行,可以作为急诊,11A患者分层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加拿大TIA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7 d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效能,并与ABCD2评分进行对比。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在衡水市人民医院急诊收治并确诊的174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7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为观察终点。以7 d内发生了缺血性脑卒中为阳性组,7 d内没有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为阴性组。分别采用加拿大TIA评分和ABCD2评分进行危险分层(加拿大TIA评分,低危:-3~3分,中危:4~8分,高危:9~23分;ABCD2评分,低危:0~3分,中危:4~5分,高危:6~7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7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8例(16.1%)。在加拿大TIA评分中,低危27例,中危123例,高危24例,7 d内缺血性脑梗死发生情况:低危1例,中危19例,高危8例,区间似然比分别为0.18、1.11和1.74。ABCD2评分中,低危0例,中危159例,高危15例,7 d内缺血性脑梗死发生情况:低危0例,中危23例,高危5例,区间似然比分别为0、0.87和3.26。加拿大TIA评分受试者曲线的曲线下面积高于ABCD2评分(0.73 vs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ABCD2评分系统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的预测价值及存在的问题。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usionweightedimaging,DWI)、CT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的检查结果,按ABCD2评分标准完成评分。随访TIA后7dTIA、小卒中和大卒中的发生率,分析ABCD。评分与TIA后短期再发事件的关系。ABCD2评分对于TIA后短期再发事件的预测用ROC曲线(areaunderthe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表达。结果106例TIA患者中,再发TIA24例(22.6%),再发卒中20例(18.9%)。在TIA危险因素中,再发TIA与再发卒中两组间TIA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8)。ABCD2评分对大卒中预测价值高(AUROC=0.863,95%CI:0.799~0.926,P〈0.001),对小卒中和TIA预测价值低(AuROC=0.590,95%CI:0.499~0.681,P=0.057;AUROC=0.444,95%CI:0.373—0.515,P=0.172)。Cox风险分析发现,ABCD。评分与TIA后7d临床复发事件间具有相关性。ABCD。评分〈3与ABCD。评分〉3两组再发事件的风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15.98;95%CI:6.03,42.31;P〈0.001)。结论ABCD2评分对于再发大卒中的预测价值高,可以作为急诊预测TIA患者7d再发大卒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罗榕  吴波 《西部医学》2013,25(6):862-864
目的评估ABCD2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天内发生卒中风险的作用。方法采用连续性、前瞻性登记的研究方法,以87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7分制ABCD2评分法对入选患者评分,根据患者7天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析ABCD2评分法预测TIA发作后7天内发生卒中的风险。结果 TIA发作后7天内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中,88.98%的患者评分≥5分。评分7分的患者有66.7%于7天内发生卒中,6分的患者有23.5%于7d内发生卒中,5分的患者有8.33%于7天内发生卒中,<5分的患者只有3.85%于7天内发生卒中。结论 ABCD2评分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对TIA患者进行分层评价的方法,利用ABCD2评分法有助于临床工作中快速筛选出短期内脑梗死高危患者,对该类高危患者尽早干预,可降低TIA后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改良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全脑血管造影的64例前循环TIA患者,根据改良ABCDz评分分为低危组(19例)、中危组(25例)、高危组(21例),分析患者脑血管形态学特点与各组的相关性。结果高危组患者中,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及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高危组患者出现多支脑血管狭窄的比例高于低危组及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患者血管狭窄的分布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循环TIA的患者随改良ABCD2评分的增加。脑血管狭窄程度及出现多支血管狭窄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BCD3-I法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后卒中风险及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对108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比较AB-CD2与ABCD3-I评分法。观察患者7天、90天内各组卒中的发生率;分析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08例TIA患者7天卒中发生率为14.8%;90天卒中率为19.4%。用ABCD3-I评分法评估7天及90天内发生梗死率,低危组中7天及90天内发生梗死率均为0%,中危组中7天及90天内发生梗死率为6.3%和10.9%,高危组中7天及90天内发生梗死率为32.4%和37.8%。7天( P7)与90天( P90)组间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使用ABCD2与ABCD3-I的ROC曲线下面积( AUCROC,95%CI)评估脑卒中风险,AUCROC 7天为0.74、0.84;90天为0.76、0.79。 ABCD3-I评分法曲线下面积最大。 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估,同侧颈内动脉狭窄率>50%、MRI加权高信号及双重TIA的比值比(odds ratio,OR,95%CI),比值比7天内分别是6.11、5.63、1.67,90天内分别是5.74、3.45、1.12。同侧颈内动脉狭窄率>50%( P同侧颈内动脉狭窄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PDWI)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判断TIA后早期卒中风险ABCD3-I评分法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同侧颈内动脉狭窄率>50%,磁共振弥散加权高信号是TIA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ABCD3量表结合同型半胱氨酸及头颅MRA对TIA短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 方法 选取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7月1日于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20例TIA患者,对入组病例进行7、30、180 d 随访,采用 ABCD3评分、ABCD3-I评分及ABCD3-I评分法联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ABCD3-HI)进行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进而对其预测再发卒中的价值进行评估。 结果 ABCD3-HI评分对TIA发作后7、180 d 内发生脑卒中的AUC分别为0.913、0.917,高于ABCD3-I评分及ABCD3评分(0.895、0.906)、(0.857、0.809)。ABCD3-HI评分及ABCD3-I评分对TIA发作后30 d 内发生脑卒中的AUC分别为0.907及0.913,两种方法均高于ABCD3评分的0.831。 结论 ABCD3-HI评分具有较好的预测TIA 发作后再发脑卒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明确基于中国人群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病人,3种ABCD评分系统预测TIA发作后7 d内发生新发脑梗死风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50例TIA病人于入院48 h内采用ABCD2、ABCD3、ABCD3-Ⅰ3种评分系统,根据评分分为低危、中危及高危组;根据病人TIA发作后7 d内是否继发脑梗死分为新发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比较2组TIA病人的3种评分系统评分;记录3种评分的低、中、高危组中TIA后7 d内继发脑梗死病人例数。结果与非脑梗死组比较,新发脑梗死组的3种不同的ABCD系统的评分结果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除ABCD2评分外,随着ABCD3、ABCD3-Ⅰ评分分值的升高,7 d内继发脑梗死率不断增加(P < 0.01);ROC曲线分析发现,3种ABCD评分系统对7 d内继发脑梗死的预测AUC分别为0.67、0.84和0.91,均大于基准线面积的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ABCD3-Ⅰ预测7 d内继发脑梗死准确度优于ABCD3,ABCD3优于ABCD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3种ABCD评分方法均能预测TIA后7 d内继发的新发脑梗死,分值越高,7 d内继发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度越高,ABCD3-Ⅰ预测准确度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ABCD2评分法联合经颅多普勒(TCD)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70例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其中40例患者进行了TCD检查,30例患者进行了MRA检查,TIA发病7d内进行头颅MRI检查,统计脑梗死发生率.结果:70例患者中ABCD2评分低危患者42例,脑梗死发生率4.76%,中危患者20例,脑梗死发生率45.00%,高危患者8例,脑梗死发生率62.50%,中危组和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P<0.01),中危组和高危组两组间脑梗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ABCD2评分联合TCD或MRA对TIA患者近期脑梗死发生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8和0.654,且两种检测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3,P=0.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LDL≥2.6moL/L、症状持续时间≥60min均与TIA后7d内脑梗死形成呈正相关.结论:ABCD2评分对TIA短期发生脑梗死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与TCD相比,结合MRA检查,可提高对脑梗死发生风险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梗死风险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66例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75例,中危组60例,高危组31例;同时依据DWI结果将患者又分为DWI异常组96例和DWI正常组70例,随访TIA患者后2d、7d和90d内的脑梗死发生率。结果:患者TIA后第2天、第7天和第90天脑梗死率分别为7.8%、11.4%和15.7%。与低危组比较,ABCD2评分≥4分的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2评分≥4且DWI异常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法早期预测TIA患者脑梗死风险的准确性较高,结合DWI检查结果能进一步提高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个月内发生急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201 1年11月一2013年10收治的TIA患者121例,其中1个月内发生急性脑卒中者35例作为卒中组,未发生者86例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ABCD2评分及血清hs-CRP水平的差异,及其预测患者1个月内发生急性脑卒中的价值。结果卒中组患者ABCD2评分高于对照组[(6.1±1.2)分vs.(4.2±1.6)分],高危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94.3%vs.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组hs-CRP水平为(23.71±4.56)mg/L,高于对照组的(11.48±3.88)mg/L(P<0.05);TIA患者hs-CRF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56,P<0.05);以患者血清hs-CRP作为预测TIA患者在1个月内发生急性脑卒中的指标,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6(95%C1 0.790.93),以16.78 mg/L为cut-off值,其预测TIA发生急性脑卒中的敏感度为80.7%、特异度为60.8%。结论近期发生急性脑卒中的TIA患者ABCD2评分及血浆hs-CRP均显著升高,ABCD2评分及hs-CRP检测可作为预测TIA患者近期发生脑卒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用ABCD2量表对中风防治门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进行强化治疗对90d脑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 依据ABCD2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三组,均在中风防治门诊接受相同标准的治疗,观察TIA患者9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共有653例患者达到了本研究的入组标准,其中639例完成了90d的随访。低危、中危以及高危组的患者分别占32.7%、47.7%和196%。所有患者90d内总的脑梗死发生率为25%,而使用ABCD2量表预测的结果为9.2%。结论依据ABCD2量表评分对中风防治门诊TIA患者进行分层并及时治疗,可以降低不同危险分层TIA患者9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任爱兵  解旭东  刘建辉 《医学综述》2013,(21):3976-3977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眩晕患者脑梗死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解放军第252医院收治的眩晕患者268例,根据有无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和无脑梗死组,对患者行ABCD^2评分,分析组间年龄、血压、临床特征、症状持续时间和糖尿病史的差异,绘制ROC曲线。结果脑梗死组就诊时血压≥140/90mmHg、肢体无力比例显著高于无脑梗死组(P〈0.05),脑梗死组ABCD^2评分显著高于无脑梗死组(P〈0.05)。利用ROC曲线,以ABCD^2评分来预测脑梗死情况,曲线下面积为0.90,P=0.000,95%CI为0.835~0.966,Cutoff值为4.5分。结论ABCD^2评分可对眩晕后脑梗死风险进行预测,对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和ABCD2评分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CT血管成像(CTA)检查和ABCD2评分,分析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及ABCD2评分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CTA检查结果显示,60例患者中44例(73.3%)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血管狭窄,其中正常及轻度狭窄35例(58.3%)、中度狭窄15例(25.0%)、重度狭窄10例(16.7%);根据ABCD2评分法评估显示,低危组21例(35.0%)、中高危组39例(65.0%);60例TIA患者7 d内13例发生脑梗死,其中颅内血管轻度狭窄1例(1.7%)、中度狭窄6例(10.0%)、重度狭窄6例(10.0%),与轻度狭窄患者比较,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患者发生脑梗死概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危组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几率为30.8%,较低危组患者的4.8%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血管狭窄、ABCD2评分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重要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