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一期大动脉调转术(ASO)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其应对策略.方法 对 2006 年 5 月至 2007 年 8 月收治的 14 例患儿实施一期大动脉调转手术.患儿平均年龄(2.6±0.8)个月(0.5~14 个月);平均体重(3.85±1.30)kg(3~9 kg).室间隔完整 TGA(TGA/IVS)12 例,均合并房间隔缺损(ASD),同时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1 例;TGA 合并室间隔缺损(TGA/VSD)2 例,均同时合并 PDA 和 ASD.11 例合并中度肺动脉高压,3 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前均使用前列腺素 E1(PGE1).手术在全麻、中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完成.在主动脉、肺动脉瓣上方横断,将左右冠状动脉开口移栽至肺动脉近端.经肺动脉分叉下方,吻合肺动脉近端和升主动脉远端.用自体心包修复主动脉近端缺失部分,并在新主动脉开放后吻合主动脉近端和肺动脉远端.结果 3 例 TGA/IVS患儿术后肺部感染,2 例(分别为 13 个月、3 个月)患儿分别于术后 10 h及12 h 突发室颤死亡.未发生与冠状动脉移植相关并发症.术前肺动脉高压患儿,特别是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肺动脉压力均明显下降.12 例术后顺利恢复出院.随诊 3~12 个月,全部患儿心功能恢复良好,无远期并发症和死亡.结论 一期大动脉调转手术对于 TGA 有较好早期治疗效果.针对术中主要问题作出适当的手术应对措施,可以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大动脉调转术在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为32例小儿患者实施大动脉调转术,男24例,女8例。年龄12d-3岁,体重2.9—15kg。室间隔完整的完全型大动脉转位(TGA)12例,TGA合并室间隔缺损(VsD)18例,Tausing-Bing畸形2例。合并房间隔缺损(ASD)15例,多发VSD2例,全部合并有动脉导管未闭(PDA),中一重度肺动脉高压23例。冠状动脉开口位置正常30例,冠状动脉开口位置或走行异常2例。手术在全麻、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完成。经右心房切口,修补vSD。在两大动脉瓣上方,横断两大动脉,将左右冠状动脉开口移植至肺动脉近端。经肺动脉分叉下方,吻合肺动脉近端和升主动脉远端。用自体心包或牛心包片修复主动脉近端缺失部分,并吻合主动脉近端和肺动脉远端切口。结果:院内死亡4例,死亡率为12.5%。术前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肺动脉压力均有明显下降。其余28例术后顺利恢复出院。随诊1月至24月,全部患儿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大动脉调转术取得了良好的近、中期疗效,是治疗TGA和Tausing-Bing畸形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总结我院采用大动脉转换术(ASO)治疗完全性大动脉错位的疗效。方法2004年4月至2008年12月.应用大动脉转换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错位(D—TGA)27例,其中〈2周11例,〈4周8例,〈6个月4例,〈1岁3例,〉1岁1例。室间隔完整型大动脉错位(D—TGA/IVS)19例,其中快速二期4例。大动脉错位合并室间隔缺损(D—TGA/VSD)8例。所有患者均在经鼻气管插管全麻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行ASO。结果全组死亡5例,病死率18.5%。其中TGA/IVS15例,死亡2例,1例为肺出血,1例为重度黄疸、肝功能衰竭。TGA/IVS快速二期4例,无死亡。TGA/VSD 8例,死亡3例,2例合并冠状动脉畸形,1例死于出血。22例随访3~56个月,心功能均正常,残余主动脉轻度梗阻1例,肺动脉轻度梗阻3例。结论大动脉转换术治疗TGA效果良好。适当的手术时机和冠状动脉的完美转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总结单个手术组应用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小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和Taussig Bing心脏畸形)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应用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小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56例,男37例,女19例,6d~9岁,体质量2.55~18kg,其中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40例,Taussig Bing心脏畸形患儿16例,TGA/IVS 15例,TGA/VSD 25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0例,动脉导管未闭32例,肺动脉瓣轻度狭窄8例。全部患者均采用大动脉调转术进行治疗,手术在体外循环(CPB)下进行,冷血停博液或HTK液灌注保护心肌,停机改良超滤。结果 本组手术CPB时间为150~25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78~163min。术后早期患儿死亡6例,3例死于术后出血(其中1例系PDA缝线松开),1例术后12h死于肺高压危象,1例术后5d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术后22d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ICU滞留时间为5d~22d,住院时间为14~48d。术后随访3个月~7年,死亡1例,系单支冠状动脉患儿,出院后半年因肺炎心衰死亡,其余49例紫绀症状均消失,活动能力明显增强,生长发育良好,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心功能Ⅰ级(NYHA分级)。8例肺动脉狭窄患儿术后压差均有下降。结论 大动脉调转术是治疗小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和Taussig Bing心脏畸形)的理想手术方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大动脉调转手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Wu QY  Shen XD  Yang XB  Li SJ  Yan J  Guo Y  Wang X  Chen X  He XL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6):478-481
目的 观察大动脉调转手术治疗合并心内畸形较多 ,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TGA)或Tausing Bing畸形根治性手术后疗效。方法 对 30例患儿实施了大动脉调转手术。男 2 0例 ,女 10例。年龄 3天~ 6岁 ,平均 9 4± 15月。新生儿 9例 ,1岁以上儿童 6例。体重 2 7~16kg,平均 6 1kg± 2 7kg。室间隔完整的TGA 7例 ,TGA合并室间隔缺损 (VSD) 19例 ,Tausing Bing畸形 3例 ,矫正性大动脉转位 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 (ASD) 12例 ,多发VSD 3例 ,动脉导管未闭 (PDA) 18例 ,左室流出道狭窄 2例 ,右侧并列心耳 1例 ,重度肺动脉高压 2 3例。冠状动脉开口位置正常 2 6例 ,冠状动脉开口位置或走行异常 4例 ,其中 1例左前降支走行于主动脉壁内。术前 3例应用前列腺素E1治疗 ,1例行肺动脉束窄术 +体肺分流手术 ,1例行房间隔球囊扩张术。手术在全麻、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完成。经右心房切口 ,修补VSD。在两大动脉瓣上方 ,横断两大动脉 ,将左右冠状动脉开口移植至肺动脉近端。经肺动脉分叉下方 ,吻合肺动脉近端和升主动脉远端。用自体心包修复主动脉近端缺失部分 ,并吻合主动脉近端和肺动脉远端切口。结果 院内死亡 2例 ,死亡率为 6 7%。 2 2例术前肺动脉高压患儿 ,术后肺动脉压力均有明显下降。其余 2 8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行大动脉调转术的麻醉管理.方法 14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新生儿,在气管插管全麻、体外循环(CPB)下行大动脉调转术,麻醉采用间断予芬太尼、咪达唑仑和维库溴铵维持,主动脉开放后给予多巴胺、米力农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 全组麻醉平稳,CPB转流时间186 ~392 (237.1±42.3)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26~201(139.5±34.2)min,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24 ~342 h.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3例,死亡2例,延期关胸5例,低氧血症4例,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各2例.结论 新生儿大动脉调转手术麻醉危险性高,术中加强左室功能支持,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重视肺部并发症处理是麻醉管理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动脉调转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20例复杂先心病婴儿,在气管插管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大动脉调转术,麻醉采用间断予芬太尼、咪达唑仑和维库溴铵维持,主动脉开放后给泵入多巴胺、米力农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全组麻醉平稳,开放主动脉后心脏均自动复跳,体外循环转流时间126~392(247.1±46.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6~201(129.5±34.2)min,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23~342 h。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症5例,延期关胸5例,低氧血症8例,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各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除死亡3例(15%)外余均痊愈出院。结论大动脉调转手术麻醉危险性高,术中缩短动静脉穿刺时间、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重视低氧血症处理是麻醉管理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REV手术在治疗合并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或同时合并肺动脉狭窄(pulmonary stenosis,PS)的复杂型大动脉转位(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TGA)和矫正型大动脉转位中的经验。方法:2012年5—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胸外科收治了4例TGA患者。2例单纯合并VSD的患者(年龄分别为1个月和3个月)采用动脉调转术治疗。1例同时合并VSD及PS的患者(年龄6个月)采用REV手术,另1例同时合并VSD及PS的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患者(年龄7岁)采用Senning术+REV术进行矫正。结果:4例患者痊愈出院,单纯REV手术治疗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最短。分别随访1个月和3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心脏畸形矫治满意,心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REV手术对治疗合并VSD,PS的TGA是一种较为简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总结我院完成4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2004年11月~2008年1月.采用大动脉转换术(Switch手术)及心房内调转术(Senning手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复杂先心病4例.包括室间隔完整型(TGA-IVS)1例,伴室间隔缺损(TGA-VSD)3例,2例合并轻度肺动脉瓣狭窄.结果 无手术及术后死亡.术后随访5个月~3年,所有病例发绀症状均消失,活动能力明显增强,增长发育明显加快,体重明显增加.2例术前二尖瓣轻一中度反流,1例术后仍为轻度反流,另1例反流消失.术后无主动脉和肺动脉瓣上狭窄,1例因年龄较大术后带呼吸机62天,4例均治愈出院.结论 大动脉转换术及心房内调转术应用于完全性大动脉错位的纠治,手术效果满意.对于年龄较大患儿左室发育尚可的亦可选择大动脉转换术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大动脉调转术(SWITCH)是目前治疗TGA的首选术式。新生儿期是手术的最佳时期。现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22例(TGA)患者行SWITCH术麻醉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报道采用动脉转位手术(Switch手术)治疗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大动脉错位(transposition of great arteries associated with ventriculai septal defect,TGA/VSD),探讨围手术期治疗要点。方法2000年11月至2003 年7月,8例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大动脉错位接受Switch手术。6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合并室间隔缺损中5例为 大型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1例为小型室间隔缺损,急诊行球囊房间隔造口术以缓解缺氧。另2例为右心 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其中6例术前经心导管和造影检查。所有病例均在深低温 低流量体外循环下行Switch手术。结果 全组体外循环时间132-225 min[(189±5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 68-162 min[(115±41)min]。术后常规施行改良超滤,机械辅助通气,应用血管活性药物。1例进行腹膜透 析,6例应用吸入一氧化氮治疗。全组死亡1例(12.5%)。机械通气时间3-7 d[(4.5±2_8)d]。并发症包括切 口渗血1例,肺不张2例,切口感染1例。术后随访所有病例发绀、气急、多汗症状消失,生长发育明显改善,活 动耐量增加。胸片肺血正常,心影明显缩小。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1例残余室间隔缺损,轻度主动脉和肺动脉 瓣上狭窄各1例。结论 大动脉转位术是治疗TGA/VSD的首选方法,及时诊断治疗和恰当的围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对快速二期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分析2005年8月-2011年6月15例施行快速二期大动脉调转术的D-TGA患儿超声心动图表现,比较术前、术中、术后左心室的变化及手术结果,总结分析一期肺动脉环缩术后行二期手术的最佳时机。结果:15例患者一期术后,评估解剖左室,显示室间隔凸向右室面,左心室呈圆形,提示实行二期手术时机已到。二期术后一个月内死亡4例,手术成功率约73.3%。术后3个月随访,1例死于重症肺炎,其余10例主动脉、肺动脉吻合口血流通畅。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快速二期大动脉调转术治疗D-TGA的评估手术时机、术中监测以及术后随访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动脉转换术在侧侧位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以及右室双出口肺动脉瓣下室缺(Taussig-Bing)中的应用.方法 2000年1月至2003年11月应用Switch手术方法纠治大动脉侧侧位型TGA或Taussig-Bing 10例,平均年龄(3.58±4.34)月,平均体重(4.48±1.73)kg.结果手术死亡2例,其余随访3月~2年,胸片、心脏超声均提示心脏功能状况良好.1例Taussig-Bing患儿主肺动脉吻合端压差30 mmHg,主动脉瓣轻-中度返流;2例Taussig-Bing患儿随访中发现轻度主动脉瓣返流.结论大动脉转换术在侧侧位TGA以及Taussig-Bing中应用可以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术中保持肺动脉吻合的低张力和冠状动脉移植的通畅,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资料与方法 2006年9月~2008年1月行ASO术治疗新生儿D—TGA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3~28天,平均10.15±7.1天。体重3—4.2电,平均3.52±0.33kg。其中伴有室间隔缺损(VSD)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6例,VSD+PDA2例。全部病例均经超声心动图证实为D—TGA,在体外循环深低温暂停循环下行ASO术纠治。转流时间49~163分钟,平均为98.5±33.76分钟。术毕均送心胸外科监护室监护处理。  相似文献   

15.
0引言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是一种严重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其解剖特征为心房与心室连接一致,而心室与大动脉连接不一致,主动脉起源于右心室,肺动脉起源于左心室.我院1996-12对1例患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幼儿施行心室内调转术,获得较好效果.在国内未见有此类手术报道.tiM床资料患儿2岁,女,生后紫钳、发育差.肝大,听诊无明显心脏杂音,胸片示心胸比0.66.右心导管检查右室压11.2kPa/1.5kPa,肺动脉压13kPa/8.8kPa.右室、左室和降主动脉造影显示,右房和右室位于右侧,左房、左室位于左侧,主动脉发自右心室侧,位于肺动脉左前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大动脉转位术(ASO)治疗完全型大动脉转位(D-TGA)和右心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Taussig-Bing)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共对7例患儿行ASO,4例冠状动脉正常分布、2例左单根冠状动脉、1例右冠状动脉起源左前降支,6例用"活板门"、1例用"凸窗"技术。中或深低温、中-高流量转流,转流时间213~269 min(230.3±19.5),主动脉阻断106~188 min(147.3±28.0)。结果死亡1例(D-TGA/IVS)。存活6例,呼吸机支持(101.0±130.0)min,重症监护(8.2±6.5)d,术后住院(20.2±13.1)d。随访1~5次,时限5~59个月,发绀消失,活动能力明显增强,生长发育良好。除1例D-TGA/VSD术前ECHO提示肺动脉关闭不全、裂隙,术后复查主动脉有轻度反流外,其余无残余分流、无残余梗阻。结论 ASO已广泛应用于D-TGA和Taussig-Bing的外科手术纠治,效果大多满意。手术时的年龄、肺动脉高压、冠状动脉走行、冠状动脉移植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复杂大动脉调转手术(ASO)后早期恢复特点及治疗对策。方法 对129例患儿实施ASO,包括:合并室间隔缺损大动脉转位(TGA)83例;Taussig-Bing畸形34例;矫正型TGA(ccTGA)12例。年龄6 d-7岁(17.25±22.66)月;体重3-25(9.42±5.50)kg。术前72例(55.38%)合并中至重度肺动脉高压。所有患儿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ASO手术,10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者行Nikaidoh手术。12例ccTGA先行心房转流术(Senning),然后行ASO手术。14例(10.77%)合并有冠状动脉畸形,包括壁内走行3例。术后给予呼吸、循环综合管理,对合并肺动脉高压者配合吸入一氧化氮(NO),常规治疗无效的心肺功能不全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结果 院内死亡10例,死亡率7.75%,死亡原因分别为冠状动脉壁内走行,反复吻合仍停机困难2例;早期严重低心排3例;心跳骤停1例;术后乳糜胸试用稀释碘伏闭合乳糜管发生严重过敏反应1例;感染继发多器官衰竭3例。余119例均平稳出院。结论 对部分年龄偏大,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复杂TGA患儿行ASO手术,早期处理得当,仍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TGA )合并室间隔缺损( VSD )及左室流出道狭窄( LVOTS)的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67%[1]。外科手术是根治的唯一方法。 NIKAIDOH[2]于1984年开始采用一种新的外科术式,即主动脉根部移植和双心室流出道重建的外科手术方法治疗此类患者,使得重建后的左、右两大动脉有更好的对位,从而得到正常生理血流动力学的解剖矫治[3]。我院心脏中心于2014年7月24日对1例TGA合并VSD、LVOTS患儿施行了Ni-kaidoh手术,并获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手术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谢杰  解翔  陈宏艳 《安徽医学》2008,29(5):608-610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先天性心脏病大动脉转位(TGA)图像特征及诊断方法。方法应用VanPraagh三节段分析法,分析诊断大动脉转位及类型。结果32例先天性心脏病大动脉转位(TGA)中,心房正位、心室左袢、大动脉左转位(SLL)型12例;心房反位、心室右袢及大动脉右转位(IDD)型8例;心房正位、心室右袢及大动脉右转位(SDD)型4例;心房正位、心室右袢及大动脉左转位(SDL)型3例;心房正位、心室左袢、大动脉右转位(SLD)型4例;Taussing—Bing病1例。合并畸形中以VSD、ASD伴PS最多,占67.14%。结论超声心动图诊断大动脉转位,是一种无创检查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大动脉调转术(ASO)对年龄>3周的室间隔完整(IVS)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患儿的治疗效果,探讨螺旋心肌带(HVMB)理论在诊治DTGA/IVS中的意义。方法 分析54例年龄为3周~16个月(晚期ASO组)和74例年龄<3周(早期ASO组)的DTGA/IVS患儿的临床资料。晚期ASO组中,20例室间隔平直或者偏向左,纳入室间隔偏移(VSM)组;34例室间隔形态保持正常,纳入室间隔正常(VSN)组。评估ASO的治疗效果。结果 晚期ASO组与早期ASO组比较,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钳夹时间以及术后呼吸机应用时间、监护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SM组的术后病死率为10.0%,VSN组的术后病死率为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O对年龄为3周~16个月的DTGA/IVS患儿疗效确切。室间隔正常形态的保持对于DTGA/IVS患儿ASO预后的意义重大,HVMB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