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椎—基底动脉动脉瘤的发病率仅为颈动脉系统的1/10.而椎动脉动脉瘤仅占椎—基底动脉瘤的20%~30%,本文报告了5例,分别位于左椎—小脑后下动脉分叉处、右椎动脉、左椎—基底动脉连接处、左椎动脉在近小脑下后动脉的盲端处、左椎动脉.为了得到动脉瘤的三维图像、了解动脉瘤的形态  相似文献   

2.
正患者,女,16岁,因间断头痛伴恶心呕吐2周,于2014年11月27日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治疗科。患者入院2 w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头痛,为全颅胀痛,伴恶心、呕吐多次,至外院行头颅MRI提示颅内动脉瘤,进一步行CTA检查确诊为基底动脉动脉瘤,为进一步诊治入住我科。查体:无阳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辅助检查:头颅MRI示桥前池占位,脑桥及第四脑室受压;头颈部CTA示基底动脉近段囊状突起,累及双侧椎动脉末端,考虑动脉瘤。患者病灶为症状性未破裂动脉瘤,瘤体巨大,为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及瘤体增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直径>2.5cm者为巨大动脉瘤,大约占颅内所有动脉瘤的5%。多数在颈内动脉海绵窦内和床突上段,而椎-基动脉系统很少,仅占全部巨大动脉瘤的8%。作者根据临床和动脉造影的记载,复习了200例位于颅后窝的巨大动脉瘤,其中企图作基底动脉或双侧椎动脉闭塞疗法的共71例,其中完全闭塞的60例。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分叉部的30例,在小脑上动脉下放置基底动脉止血带的共20例,但有5例未闭合。远端基底动脉夹闭者10例。  相似文献   

4.
作者报导两例闭合性头部外伤伴椎动脉破裂的病人,一例突然死亡,另一例系外伤性椎动脉假性动脉瘤引起非致命的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例1:21岁、男,撬棍击中右下颌,当即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数分钟,经心肺复苏后入院。检查:病人一切反应消失,低血压,瞳孔散大固定,X线检查未见颈椎骨折或脱位。脑血管造影示右椎动脉在其与基底动脉汇合前约1.7Cm处破裂,造影剂外渗,左椎动脉也有类似破裂。入院后1小时死亡。例2:22岁,男性,右利手,酒后从屋顶摔下,颈右侧被刺伤。清创术后一周出现双手感觉异常、头痛、听力丧失和颈后痛,并诉说有Lhermitte现象。入院后发现颈强直和左侧巴彬斯基征。翌日,出现左侧偏瘫,几小时后四肢瘫,轻度左侧中枢性面瘫,构音障碍伴双侧舌肌运动减弱,光反应存在,右外展神经瘫,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可证实的原因有囊状动脉瘤破裂、颅内和椎管内动静脉畸形破裂、高血压性出血、颅内肿瘤出血、血液病及头部外伤后。用目前可靠的神经放射学技术包括CT扫描和双侧颈、椎动脉造影仍找不到原因的SAH占15-20%。本文评价44例不明原因的SAH患者的死亡率、再出血的危险性、有关神经症状和体征及日常生活能力。患者具有典型SAH临床表现,腰穿为血性或黄变脑脊液和/或CT扫描示蛛网膜下腔有血。不包括经双侧颈动脉和椎动脉造影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报告球囊闭塞椎动脉治疗椎 -基底动脉瘤的情况。方法 局麻下股动脉插管 ,在球囊闭塞 (Ma-ta,s)试验成功后 ,闭塞小脑后下 (PICA)开口近端的椎动脉。结果 成功闭塞 5例椎动脉 ,无并发症。结论 球囊闭塞椎动脉治疗椎 -基底动脉 ,尤其是梭形、囊状巨大动脉瘤简捷、安全、效果好 ,实施控制性抗凝有助于防止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作者报告了一例经血管内阻断基底动脉而治愈基底动脉瘤获得成功,并经血管造影及七年临床随访证实的病例。患者男性,13岁,因蛛网膜下腔出血于1981年8月入院。CT 发现脑积水,脑干前有一占位病变,并伴部分钙化和血栓,血管造影发现整个基底动脉有一巨大梭形动脉瘤。1983年3月因严重恶液质,双侧小脑综合征恶化,眼球运动障碍,四肢瘫、面瘫和呼吸因难气管切开而再次入院。经股动脉  相似文献   

8.
<正>椎动脉瘤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0.5%~3%,好发部位为椎动脉干。大部分椎动脉瘤为梭形动脉瘤,其直径多为7 mm或更大(平均13 mm)[1]。椎动脉梭形动脉瘤是由动脉管壁梭形扩大形成的,多为夹层动脉瘤。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颅神经及脑干、小脑压迫症状。绝大部分椎动脉梭形动脉患者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中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的发生率约占1/2以上,且3%  相似文献   

9.
病例报告 患者 男,41岁.因突发头痛伴头晕、恶心1d于2011年12月17日入院.检查:一般情况良好,精神不振,颈部抵抗,余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位于小脑幕、大脑纵裂池及双侧大脑沟回内,脑室系统正常.于12月19日局麻下行DSA显示:右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梭形,位于右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近端约0.8 cm处,大小约3.6mm×5.1 mm;左侧椎动脉正常.双侧股动脉穿刺置管,应用球囊闭塞右侧椎动脉起始部,左侧椎动脉造影显示血流经汇合部返流,右侧PICA显影良好.  相似文献   

10.
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干梗塞。脑血管造影呈“线征”、“串珠征”和“双管腔”等。一旦明确诊断应早期处理,防止发生危及生命的再出血。主要手术方法有椎动脉近端夹闭、椎基底动脉球囊栓塞、动脉瘤孤立及加固术等。  相似文献   

11.
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二例孙林泉,杜子威,松本清,岩田隆信例1男,65岁。入院前二周觉头晕并逐渐加重。体检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头颅平扫CT见右小脑半球订一低密度灶,未见明显占位效应,脑血管造影示右椎动脉呈梭形膨大,提示夹层动脉瘤可能。MRI提示右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iFlow成像技术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后脑血管痉挛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CT及两次血管造影明确诊断为PNSAH 60例为观察组,收集我院同期颅内动脉瘤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后半年以上随访复查造影时未见复发60例为对照组。利用西门子公司iFlow软件测量首次造影和复查造影时双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双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双侧椎动脉造影基底动脉末端相同部位的造影剂达峰时间(TTP)。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首次造影中双侧椎-基底动脉末端造影剂TTP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复查造影中双侧椎-基底动脉末端、右侧颈内分叉部、右侧大脑中分叉部造影剂TTP均明显增高(P<0.05)。与首次造影相比,观察组复查造影双侧椎-基底动脉末端造影剂TTP明显增高(P<0.05)。结论 PNSAH后存在血管痉挛,且以基底动脉最明显,应用iFlow技术评估脑血管痉挛的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1例罕见的基底动脉瘤引起脑干大出血经手术治疗成功。男性,55岁,因脑干出血入院。高血压病史8年。入院前2年,曾有突然头痛、呕吐、左侧肢体偏瘫的中风发作。检查:右动眼神经和两侧外展神经麻痹,左中枢性面瘫。开口反射障碍,吞咽和伸舌困难,左侧肢体完全瘫痪。CT 扫描示脑和中脑有一大  相似文献   

14.
椎动脉通常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少数人可出现各种解剖变异.常见的变异起源部位包括主动脉弓、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等.本文报道2例少见的右椎动脉起源于右颈总动脉的变异,现就其影像学特点、发育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讨论.病例1:女,78岁,突发意识不清伴呕吐1.5 h入院.入院时处昏迷状态,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行DSA示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左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狭窄,右椎动脉起自右侧颈总动脉.患者行保守治疗,意识一度好转,后因哮喘反复发作,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家人放弃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编织支架在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行介入手术的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病变位于基底动脉1例,左侧椎动脉8例,右侧椎动脉6例。根据病人术前检查及术中造影评估,行单纯双支架重叠2例,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9例,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结果 本组完全栓塞11例,次全栓塞2例,部分栓塞2例。术后即刻造影未见出血及载瘤动脉闭塞;术后1 d头颅CT无明显出血、脑梗死等异常情况。术后3~6个月,12例复查DSA示夹层动脉瘤处血管重塑良好、血流通畅,均未见复发。电话随访15例,症状完全好转12例,头痛轻度缓解2例,仍有头晕1例。术后3月m RS评分:0分13例,1分1例,3分1例。结论 颅内编织支架(LEO及LVIS支架)在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中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6.
人们把直径≥2.5cm 的颅内动脉瘤称为颅内巨大动脉瘤。本病发病率一般认为占颅内动脉瘤的3~5%,也有作者报告高于5%,如Fox 在4,400例成人动脉瘤中有748例为巨大动脉瘤(占17%);Sundt 在594例颅内动脉瘤中,80例为巨大动脉瘤(占13%)。一般认为女性发病多于男性,约为3∶1或2∶1,以30~60岁发病最多。据Fox 统计巨大颅内动脉瘤的发生部位以颈内动脉最多(占54%);基底动脉次之(占16%);再次为前交通动胨(10%),大脑中动脉(9%)及椎动脉(7%)。这五枝  相似文献   

17.
出血型m oyam oya病(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moyamoya病是少见的特异性脑血管病 ,出血型更少见 ,容易误诊。作者报告 2例 ,均表现为短期内反复脑室出血 ,其中 1例存在基底穿支的动脉瘤。该病病因不太明确 ,部分病例与遗传有关。双侧颈动脉系大血管的狭窄 /闭塞和脑基底部异常血管网的形成是其典型影像特征 ,大血管或远侧部动脉瘤形成常是出血的直接原因 ,血管再建术对预防再出血几乎无效 ,对明确的动脉瘤多宜积极外科处理。  相似文献   

18.
例1男,49岁。1983年5月17日于全麻下行基底动脉分叉部囊状动脉瘤蒂夹闭术,术后1月能下床单独行走。6月21日在局麻下行右椎动脉直接穿刺造影,手推二次共注60%泛影葡胺20ml,证实动脉瘤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24岁。2006年1月20日无明显诱因突感剧烈爆炸样头痛,并向右颈肩部放射,有短暂视物模糊。当天行头部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于2006年2月4日行DSA检查示右椎动脉走向畸形合并动脉瘤。2006年3月18日再次突感剧烈头痛,程度较第一次稍轻。于2006年3月22日收入院。体检:神志清楚,颈稍抵抗,Kernig征(+),余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20.
病例报告 患者男,46岁.因车祸伤及头、颈部1d入院.颅脑及颈椎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第5颈椎椎板骨折;颅脑CTA示左侧椎动脉Cs水平局限狭窄,远端呈双腔;右侧椎动脉硬膜内段不规则囊状膨出.DSA示左侧颅外段椎动脉C5水平内膜撕脱,远端呈双腔,诊断为椎动脉夹层(图1a,b);右侧颅内段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PICA)近端可见囊袋状膨出,诊断为夹层动脉瘤(图2a).结合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充分评估后,决定分次行左侧椎动脉支架成型术并右侧夹层段椎动脉栓塞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