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洪东方  李斌  李帅帅 《新中医》2021,53(18):142-145
目的:观察毫火针联合推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8 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将受试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 例。2 组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Bobath 疗法进行治疗,研究组加用毫火针联合推拿治疗。治疗4 周后,观察2 组临床疗效,并对2 组治疗前后上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为88.24%,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 组改良Ashworth 量表(MAS)、上肢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dl 指数(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MA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上肢FMA、BI 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毫火针联合推拿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改善效果良好,能有效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毫火针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和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康复训练,观察组予康复训练+毫火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水肿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肩手综合征评分(shoulder hand syndrome score,SHSS)。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高于对照组的84%(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对照组肩关节活动度、水肿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水肿评分均改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下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 Meyer motor function scale,FMA)评分均上升,SHSS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FMA上升幅度及SHSS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毫火针联合康复训练有利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毫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毫火针组、普通针刺组各40例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Ashworth痉挛量表等级评分变化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变化。结果:2组Ashworth量表等级评分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毫火针组为87.5%,优于普通针刺组的75.0%;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方面,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升高,且毫火针组优于普通针刺组。结论 :毫火针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效果确切,且优于普通针刺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毫火针针刺经筋结点联合中频脉冲电疗法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卒中后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毫火针针刺经筋结点联合中频脉冲电疗法组(以下简称联合组)35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毫火针针刺经筋结点联合中频脉冲电疗法治疗;中频脉冲电疗法组(以下简称电疗组)35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频脉冲电疗法治疗;西医组35例单纯予西医常规治疗。3组均治疗4周后,比较3组治疗前后患侧肩关节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包括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及外旋;比较3组治疗前后患侧肩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肩峰-肱骨头间距(AHI)、上肢活动功能Fugl-Meyer量表(FMA)评分及日常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改善情况;比较3组治疗前后患侧上肢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分级情况;比较3组治疗前后患侧上肢神经电生理指标变化情况,包括腋神经及正中神经H反射潜伏期及H反射中最大H波波幅与最大M波波幅比值(Hmax/Mmax)。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及外旋活动度均明显增加(P0.05),其中联合组与电疗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各指标改善均优于西医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活动度均明显大于电疗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及AHI值均明显降低(P0.05),FMA评分及BI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其中联合组治疗后对各指标改善均优于西医组及电疗组(P0.05),电疗组治疗后对各指标改善均优于西医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MAS分级情况均有明显降低趋势(P0.05),其中联合组治疗后MAS评级降低趋势明显大于西医组与电疗组(P0.05),电疗组治疗后MAS评级降低趋势明显大于西医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腋神经与正中神经的H反射潜伏期均明显增加(P0.05),Hmax/Mmax比值均明显减小(P0.05),其中联合组治疗后对各指标改善均优于西医组及电疗组(P0.05),电疗组治疗后对各指标改善均优于西医组(P0.05)。结论毫火针针刺经筋结点联合中频脉冲电疗法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肩关节活动情况,降低肌张力,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延长H反射潜伏期,减小Hmax/Mmax比值,改善患肢电生理指标有关。  相似文献   

5.
火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凯  华兰英  叶晓娟 《新中医》2012,(10):99-101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给予火针治疗,隔天治疗1次,15天为1疗程;对照组31例给予现代康复治疗,每天1次,每次20min,15天为1疗程一观察,瞄床疗效、疼病情况及上肢功能。结果:经1疗程治疗后,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上肢简化Fugl—Mever量表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疼痛VAS评分、上肢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火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蜡疗、火针治疗以及联合应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蜡疗组(30例)、火针组(30例)、联合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0 d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法、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BI)对患者上肢肌张力、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蜡疗配合火针组MAS评分低于蜡疗组和火针组(P0.05);蜡疗配合火针组FMA评分、BI评分高于蜡疗组和火针组(P0.01);蜡疗组FMA评分高于火针组(P0.05)。蜡疗配合火针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蜡疗组的83.3%和火针组的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蜡疗配合火针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疗效优于单纯蜡疗、单纯火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毫火针与传统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差异。方法:将7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2组分别采用毫火针与普通针刺进行治疗。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对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症状与体征评分。结果:①3个疗程后毫火针组总有效率为91.4%(32/35),优于普通针刺组74.3%(26/35)。②毫火针组3个月后随访期生活质量总分的改善均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P0.01)。结论:毫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普通针刺组,随着中风后痉挛症状的改善,生活质量也随之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点穴疗法在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点穴疗法。2组每天均治疗1次,疗程为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DS)评分。结果:2组患者的MAS、NDS评分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AS评分、NDS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点穴疗法用于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疗效显著,能够快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缓解肢体痉挛状态,改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麦粒灸十宣穴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手指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手指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3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麦粒灸十宣穴,每穴灸8~10壮,每日1次。两组均6 d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程度量表(MAS)分级、表面肌电图指标[腕背伸肌、腕掌屈肌均方根值(RM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放松、被动功能测试腕背伸肌、腕掌屈肌RMS值及N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37/40),高于对照组的80.0%(32/40,P...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观察巨刺法配合中药熏洗及痉挛治疗仪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2021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22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n=112)和对照组(n=108)。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痉挛治疗仪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熏洗+巨刺法+痉挛治疗仪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临床痉挛指数量表(CSI)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和基于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PRO)评分,及关节前屈、外展、后伸的活动度。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6.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22%(P<0.05);同时,治疗组患者CSI评分和上肢、下肢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关节前屈、后伸和外展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BI评分、PRO评分和上肢、下肢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巨刺法配合中药熏洗及痉挛治疗仪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可明显抑制患者痉挛程度,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改善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浮针疗法对3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视觉模拟量表(VAS)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患者肩手功能损伤程度、疼痛程度、运动功能等进行评定,治疗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3%,显效率为30%;治疗后患者上肢的损伤程度、疼痛症状、运动功能等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具有良好疗效,且安全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致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用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的痉挛状态评级、生活能力(ADL)和患肢运动能力(PMS)评分均有明显上升(P<0.05)。治疗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及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评分,痉挛MAS评级中Ⅰ级改善程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77.5%,治疗组总有效率9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致痉挛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漩涡浴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符合入选条件的5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纽(30例)和对照组(z9例),治疗组给予预设条件的漩涡浴治疗,并配合常规的运动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运动疗法进行治疗。每住患者的治疗周期为一个月,分别在漩涡浴治疗的前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功能评定,并记录评定结果。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结果:患者经漩涡浴治疗一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肌张力评级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治疗组要较对照组情况改善更明显。结论:漩涡浴可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十二透刺法联合火针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十二透刺联合火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采用简化的Fugl-Meyer偏瘫肢体功能评分法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肌张力及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十二透刺法联合火针法较常规针刺法能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肌张力增高状态,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治疗对中风后肘关节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作用。方法:80例中风后肘关节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常规进行康复训练,实验组另用韩国进口HS-5001超声治疗仪,采用简氏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Ashworth评分(FAS)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和痉挛状态。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肌张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超声波治疗可有效改善中风后肘关节痉挛性瘫痪。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及对上肢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肢体功能训练,包括运动疗法(PT)和作业治疗(0T);试验组除常规肢体功能训练外,还进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两组患者每项训练各进行30min,每天1次,每周5次,4周为一个疗程,两组患者均在训练前、训练后2周及训练后4周时分别进行手握力评定、改良Ashworth评分(MAs)、上肢神经传导速度及运动力指数(MI)评估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手握力、改良Ashworth评定(MAS)、上肢神经传导速度及运动力指数(M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4周后,两组患者的手握力及MI评分均较训练前显著改善(P=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上肢神经传导速度和肘、腕屈肌MAS较训练前有均有显著好转(P〈0.01),对照组较训练前亦有改善(P〈0.05),试验组上肢神经传导速度相比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1),试验组肘、腕屈肌MAS较对照组亦有改善(P〈0.05)。结论: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肢体功能训练能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并有效降低肌痉挛及改善上肢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电针针刺“曲池”“外关”穴位促进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确诊为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所有病例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加用电针针刺治疗,穴位选择“曲池”和“外关”两穴;对照组加用假针刺治疗,1次/d,30min/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所有患者均采用简式Fugl-Meyer上肢功能评价表(FMU)、改良Barthel评定指数(MBI)评价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FMU评分和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U和MBI评分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患者FMU和MBI评分进步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针刺“曲池”“外关”穴位可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头电针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瘫肢肌力的影响与常规头针操作的疗效,从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及治疗前后肌力改变进行系统观察,两者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分析其有无统计学意义,来得出头电针治疗是否比头针更有利于患者瘫肢肌力提高的结论。方法:将6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成治疗组(头电针组)和对照组(头针组),均治疗30天,观察治疗前后MAS评分的变化和患肢肌力的改变,两组数值经统计学组间比较以确定其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前两组MAS评分结果为治疗组16.43±6.08,对照组15.93±5.59,治疗后治疗组42.50±3.73,对照组38.67±3.20,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值均为P=0.000〈0.01,提示两组治疗前后MAS评分的改变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000,即P〈0.01,提示治疗后两组间MAS评分的改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头电针和头针均可显著提高MAS评分及改变患肢肌力,而加电针作用更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正规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预防。方法:神经科专科门诊确认为中风后痉挛尚未出现的病人32例,对转入康复科继续治疗的病人和直接出院回家的病人进行跟踪随访2个月。采用修订的Ashworth评分对患者肌张力进行评定,同时运用简式Fugl2meyer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治疗2个月后,上、下肢肌张力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运动功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训练可以预防脑卒中患者肌张力过度的增加,大大地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