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病因病机、证治用药等方面,对急、慢惊风作了较详细论述,并提出“惊风”临证首先辨明病机是关键,治法要重在息风止痉,用药加减要灵活,综合治疗措施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3.
从病因病机,证治用药等方面,对急、慢惊风作了较论述,并提出“风"临证首先辨明病机毓丶畏ㄒ卦谙⒎缰咕罚靡┘蛹跻酆现瘟拼胧┛梢蕴岣吡菩А  相似文献   

4.
阎兆君教授认为小儿惊风当从肾论治,在辨证论治小儿惊风时应抓住神志不清、肢体抽搐这两个主证,结合发病的经过、兼证,尤其要重视病因,审证求因。肾精亏虚者,治以固本培元,填精益髓,方选河车八味丸加减,药用紫河车、山萸肉、巴戟天、鹿茸、熟地黄、石菖蒲、益智仁等;肾阴亏虚者,治以滋阴补肾,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减,药用生地黄、山萸肉、龟板、天冬等;心肾不交者,治以补肾育阴,清心安神,方选黄连清心饮合交泰丸加减,药用生地黄、熟地黄、黄连、肉桂、山萸肉、莲子心、炙甘草等;脾肾阳虚者,治以温补脾肾、安神定志,方选黑地黄丸合定志补心汤加减,药用熟地黄、巴戟天、山萸肉、干姜、石菖蒲、远志等;惊恐伤肾者,治以安神定志,益肾填精,方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药用桂枝、白芍、生龙骨、生牡蛎、杜仲、远志等。  相似文献   

5.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以抽搐伴神昏为特征的危重证候,又称"惊厥",俗名"抽风"。北宋著名的儿科大家钱乙所传(宁人阎季忠整理)《小儿药证直诀》中以"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立法,指导临床仍有现实意义。现就《小儿药证直诀》中卷所载三则惊风病案分析于下,以探钱乙如何辨治惊风,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6.
小儿惊风     
一方主治:肝阳上亢之小儿惊风。处方:天竺黄1克、川郁金1克、山栀子1克、僵蚕1克、蝉蜕1克、甘草1克、薄荷1克、通草1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  相似文献   

7.
小儿惊风证乃中医儿科四大证之一,且为临证之常见病。小儿惊风证病情重笃,瞬息多变。笔者自幼随父学医,经历惊风证诸多,后又经福建中医学院函大中医专业系统学习后,对中医儿科惊风证认识尤深,救治小儿惊风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治便血五方     
1.白芨、三七各30克,侧柏炭、仙鹤草各20克,乌贼骨15克,甘草10克。上药共同研为细末,瓶装备用。口服每次5~6克,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可治各种原因引起的便血。  相似文献   

9.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受现代医学渗透很强的一门学科,对发展现代急症针灸法,提高救治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急症,一般发病急,变化快,危害大,如不及时处理,常可导致严重后果。因此针灸治疗急症,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和有限的条件下,正确地作出诊断,精确地选穴配方,熟练地运用针灸方法,有些还需要积极地配合其他各种治疗措施。在此,重点介绍一下对小急惊风针灸的体会。 1 病因病机 急惊风病因较多,常见者有外感风邪,郁闭于内,化热为火;或为饮食不慎,湿热壅滞,积久  相似文献   

10.
11.
治尿血五方     
清热利尿通淋汤 方由蒲公英、车前草、白茅根各30克,山栀子、小蓟各15克,滑石18克,甘草3克组成,水煎,分3~4次服。此方治疗尿频尿急,尿痛尿少,尿热,尿血,或伴腰痛,或少腹坠痛,或恶寒发热等证,2~3剂,即收显效。 清热利尿排石汤 方由金钱草、白茅根各30克,海金沙、石韦、冬葵子各15克,车前子12克,木通、鸡内金各9克组成,水煎,分3次服。伴腰痛或腹痛者,加元胡15克,川楝子9克;伴尿血者,加栀子、小蓟各12克。此方治疗肾结石、输尿管、膀胱、尿道结石,有非  相似文献   

12.
一、概述惊风是儿科比较常见的疾病,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临床上以抽风为其主要特征,其病来势凶险,突然发作、变化迅速,处理不当,往往危及生命,是儿科四  相似文献   

13.
惊风是泛指小儿由内因或外因所致的某些疾病,而在这些疾病过程中,凡出现惊厥抽风证候者,都归并于惊风的范畴。由于惊风都在其它病症的基础上发生的,所以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组证候的概括。这些证候的临床表现,祖国医学中把它归纳为“四证”、“八候”:  相似文献   

14.
小儿惊风从血论治符合小儿生理病理与临床证候特点,与原有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与固本补虚方法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方用清营汤、羚羊钩藤汤及清心凉血开窍、逐瘀消导、滋阴养血、益气活血通络之品.  相似文献   

15.
16.
张伟 《伤残医学杂志》2014,(17):201-201
惊风是以四肢抽搐,口噤不开,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甚至出现神志不清为特征的症状,是儿科常见危症之一,又称“惊厥”,俗称“惊风”,多见于5岁以下的小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小儿高热、脑炎、脑膜炎、大脑发育不全、癫痫都可以出现惊风症状。2年来,我科采用针刺疗法治疗了41名小儿惊风的患儿,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治疗方法和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患儿年龄1~5岁,男19例,女22例,首次发病的13例,2次以上发病的28例。 2治疗方法:⑴选穴。主穴:人中、印堂、合谷、太冲、中冲。配穴:外感时邪加风池外关,暴受惊恐者加神门内关,壮热者加大椎、十宣,头疼者加太阳、阳白,口噤不开加颊车、下关,四肢抽搐加内关、阳陵泉。⑵用物准备。治疗盘内盛碘伏、棉签、针盒内盛0.5、1.5寸毫针、三棱针,消毒后备用。⑶操作步骤。毫针刺,用泻法。人中、印堂、太冲、中冲、行捻转之泻法,合谷行捻转提插泻法,十宣、大椎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⑷优缺点比较。止痉药物对呼吸、循环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而针刺疗法2~4分钟见效,止惊迅速、方便,毒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7.
18.
19.
对钱氏在小儿惊风方面的学术贡献,进行了总结和评价。认为钱氏创造性地确立了急慢惊病名;明确了急慢惊病因;总结了急慢惊病状;确立了急慢惊治则,开创了正确防治急慢惊的先河。但在用药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加以提高。  相似文献   

20.
小儿因病而出现惊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和抽风(抽筋或抽搐)症状者称为小儿惊风。本症多见于1~5岁幼儿,为儿科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由于病变情况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又可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急惊风发病急暴,证候表现为实证、热证;慢惊风病势缓慢,也可由急惊风转变而成,证候表现为虚证、寒证。以外感时邪、内蕴痰热及大病久病之后,脾虚肝旺为惊风的主要发病因素。笔者近年来学习中草医的经验,采用对患儿印堂、鼻梁、手掌、指纹等处的综合望诊和中草药治疗的方法,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