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方法对70例乳腺癌患者的癌、癌旁组织中的IGF-1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以配对乳腺正常乳腺组织为对照。结果IGF-1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配对癌旁及正常组织,IGF-1/β—actin比值分别为0.679±0.075、0.463±0.085、0.305±0.031,三组组间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F-1表达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及ER状态显著相关(P〈0.05),与肿瘤病理分型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IGF-1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女性乳腺癌人群中GSTT1基因、GSTM1基因多态性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筛选易感人群、早期诊断及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措施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对105例正常人和100例乳腺癌患者GSTT1基因、GSTM1基因的多态性分布进行检测,Logistic回归等方法估计基因、基因与乳腺癌相关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对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度。结果:GSTT1、GSTM1基因和乳腺癌的危险性呈负相关,OR(95%CI)分别为0.322(0.175~0.593)和0.340(0.188~0.615);GSTT1基因与GSTM1基因的交互作用和乳腺癌的发病有统计学关联,GSTM1基因和GSTT1基因同时缺失的人群OR(95%CI)为12.338(3.621~22.042);GSIT1基因及GSTM1基因与多个乳腺癌相关危险因素存在交互作用。结论:GSIT1、GSTM1基因的缺失是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特定的环境暴露背景下,基因在与环境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促进乳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女性乳腺癌人群中GSTT1基因、GSTM1基因多态性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筛选易感人群、早期诊断及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措施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对105例正常人和100例乳腺癌患者GSTT1基因、GSTM1基因的多态性分布进行检测,Logistic回归等方法估计基因、基因与乳腺癌相关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对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度。结果:GSTT1、GSTM1基因和乳腺癌的危险性呈负相关,OR(95%CI)分别为0.322(0.175~0.593)和0.340(0.188~0.615);GSTT1基因与GSTM1基因的交互作用和乳腺癌的发病有统计学关联,GSTM1基因和GSTT1基因同时缺失的人群OR(95%CI)为12.338(3.621~22.042);GSIT1基因及GSTM1基因与多个乳腺癌相关危险因素存在交互作用。结论:GSIT1、GSTM1基因的缺失是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特定的环境暴露背景下,基因在与环境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促进乳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肥胖可通过多方面因素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主要包括胰岛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紊乱、炎症细胞因子失衡、雌激素异常增加和瘦素及脂联素异常变化。肥胖是绝经后女性乳腺癌发生发展的促进因素,但部分研究发现绝经前女性肥胖水平与其患乳腺癌风险呈负相关。此外,肥胖治疗相关药物二甲双胍、他汀类药物等的应用可发挥抑制乳腺癌发展的作用。现对肥胖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相关性及肥胖相关乳腺癌病人的相关治疗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据2010年1月《中国乳腺疾病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地区乳腺癌的死亡率增长了38.91%,乳腺癌已成为对妇女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发病率位居大城市女性肿瘤的第一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控制其发生发展应是当务之急。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参与,经过多步骤、多阶段的复杂生物学过程,因此研究乳腺癌相关的特异性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对于了解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其田  程晶 《药品评价》2012,9(21):23-27
乳腺癌的靶向治疗已经成为乳腺癌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是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三大传统治疗模式之后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模式。乳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是指针对乳腺癌发生、发展有关的癌基因及其相关表达产物进行的治疗。分子靶向药  相似文献   

7.
王仪  陈昕  唐秀如 《海峡药学》2008,20(12):91-93
目的探讨HER-2、P170、GST-π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HER-2、P170、GST-π在124例乳腺癌病理组织中的表达。结果HER-2、P170和GST-π在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30%、45.16%、58.06%,三种标记有共表达性,HER-2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170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相关,GST-π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乳腺癌中HER-2、P170和GST-π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HER-2、P170、GST-π是判断乳腺癌预后有效指标,对指导临床选择化疗方案及生物靶向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妇女发生乳腺癌,发病率为10%~15%,并以每年0.2%~8%的幅度上升。药物治疗是乳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细胞毒性化疗药物、内分泌治疗药物、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现将乳腺癌的药物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侯思浩  周毅 《安徽医药》2023,27(2):230-235
由于大部分乳腺癌病人需要接受长期反复化疗,中心静脉置管成为了乳腺癌病人不可或缺的静脉通路。但由于乳腺癌病人本身的高凝状态、导管相关因素以及化疗等抗癌疗法的应用,导管相关性血栓成为乳腺癌病人中心静脉置管后最常见和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这不仅增加了乳腺癌病人治疗的痛苦和负担,也给临床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现就乳腺癌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栓的流行病学、发生机制、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风险评估、诊断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作为一种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全球女性的健康。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阳性乳腺癌是其中占比最高的一种亚型,其发展受ER信号通路调控,临床治疗上除手术切除外还可辅以药物治疗。降低雌激素水平或拮抗ER功能的内分泌疗法是针对ER+乳腺癌的经典药物疗法,临床应用广泛且效果明确,但是在治疗中产生的耐药性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中不可避免,其中一个关键耐药机制为ESR1(编码ERα的基因)基因突变,促使受体形成配体非依赖性激活构象并招募共激活分子,促进下游乳腺癌细胞生长、增殖和转移相关基因转录表达,导致抗雌激素治疗敏感性和有效性降低,目前抵抗突变耐药性乳腺癌的相关药物处于开发中。本综述重点探讨ERα激活性突变产生的耐药机制,总结了目前针对突变型ER+乳腺癌的有效治疗策略,为突变耐药性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