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血清胆红素及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病历资料,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12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和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高血压颈动脉硬化与血清胆红素及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加重、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而血清胆红素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增高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程度呈正比,而与血清胆红素降低的程度呈反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血清C-反应蛋白及胆红素存在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CAPD)两种透析模式的微炎症反应,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透析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30例HD患者为HD治疗组和30例CAPD患者为CAPD治疗组,另外选择3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送检Hs-CRP,同时测定血红蛋白(Hb)、血肌酐(Cre)、白蛋白(Alb)。观察各组透析患者炎症因子与各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透析患者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HD组比CAPD组患者Hs-CRP水平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HD组与CAPD组中,Hs-CRP均与血清Hb、Alb水平呈负相关,Hs-CRP与Cre水平无相关性。结论透析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血透患者微炎症反应比腹透患者严重,微炎症反应与低蛋白血症、营养状态差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瘦素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明确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血液透析(简称"血透”)前后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蛋白营养不良的关系.方法以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CRF患者血透前后血清瘦素的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其与肾功能及血气分析等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清瘦素浓度为(10.04±7.00)μg/L,血清瘦素浓度与体重指数(BMI)呈明显相关(r=0.41,P<0.01),且女性血清瘦素浓度较男性高(P<0.01).血透患者透析前血清瘦素浓度(11.76±12.19)μg/L,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透析后血清瘦素浓度为(12.23±14.50)μg/L,与透析前比较亦无显著差异.血透患者血清瘦素浓度仍然与BMI有关,其相关系数为0.39(P<0.01),这些患者透析前血清瘦素浓度受到年龄、血清白蛋白、甘油三酯、尿素氮的影响,其回归系数分别为0.2280、0.9025、3.0853和-0.0949,P均<0.05.结论本组CRF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并不升高,血透前后血清瘦素水平亦无明显变化,血清瘦素在这些患者的蛋白营养不良中并不发挥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月娜  黄文强  李溥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3):1717-1718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红细胞参数与血肌酐、尿素氮的相关性。方法对67例慢性肾衰竭患者血红细胞(RBC)各项参数[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肌酐、尿素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尿素氮与RBC、HCT、MCH、MCHC、MCV呈负相关,与RDW呈正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b呈负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肌酐与RBC、HB、HCT呈负相关,与MCV、RDW、MCHC呈正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CH成呈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尿素氮与Hb具有显著负相关,肌酐与MCH具有显著正相关性。临床应充分掌握血红细胞参数与血肌酐、尿素氮等相关参数,以便对CRF的治疗和疗效做出更科学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亚硝酸盐间接法测定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病时期和透析前后血清中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并与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相比较。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痛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76例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组)及50例体检血压正常者(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应用B超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血压病组C反应蛋白浓度、颈动脉内膜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76例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组)及50例体检血压正常者(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应用B超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血压病组C反应蛋白浓度、颈动脉内膜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麻尔光 《右江医学》2008,36(4):405-406
目的观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方法选择35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30例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作对照组,分别采血测定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素(TSH)浓度及肝肾功能。结果观察组T3、T4均比对照组显著性下降(P<0.01),两组TSH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T3、T4分别与BUN、Cr呈负相关(P<0.01),TSH与BUN、Cr无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T3、T4变化对判断病情轻重与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微炎症与慢性肾功能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学发现,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不但是机体针对肾功能进行性衰竭所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细胞、生化反应,而且还是一个以细胞因子驱动的、以促氧化过程为特征的全身性的慢性炎症状态。它既不是某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也不等同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临床上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有学称其为慢性肾衰竭的“微炎症反应”,其实质是免疫炎症。本就慢性肾功能衰竭与微炎症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在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所致的心脏损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CRF组)及10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行心脏及颈动脉超声检测,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CRF患者心脏检查:大多数患者出现室间隔增厚、左室舒张功能降低;约一半患者出现心包积液,左房扩大;较严重患者出现左心室扩大,左室收缩期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EF)值降低,肺动脉高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也明显增高。【结论】心脏损害和颈动脉硬化在慢性肾衰中普遍存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CRF患者心血管并发症检查重要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脂联素及炎症因子与慢性肾衰竭(CRF)伴发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 CAS 106例,其中CRF组64例、非CRF组42例,同时纳入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C反应蛋白(CRP)、血肌酐及尿素氮,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一般指标、炎症因子、IMT与脂联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RF合并CAS的危险因素.结果 CRF组血清脂联素、TNF-α、CRP水平、IMT高于/厚于非CRF组(均P<0.05).CRF组和非CRF组脂联素水平与年龄、体重指数、肾小球滤过率、CRP、TNF-α、IMT均呈负相关,与收缩压、舒张压、血肌酐、尿素氮呈正相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TNF-α是CRF伴发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脂联素、CRP、TNF-α与CRF患者CAS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CRF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升高可能是肾脏对微炎症状态做出的自我防御性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产生原因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中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动态心电图均有心律失常发生。肾功能越差,复合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慢性肾功能衰竭血钾正常与高血钾的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类型多样,其严重程度与肾功能减退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发病病因及转归。方法:对18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病因、疾病分期、并发症、治疗方式及转归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慢性肾衰竭住院患者病因依次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43.3%)、高血压肾病(22.2%);主要病情分期尿毒症期(60.6%)、肾衰竭期次之(15.6%);并发症肾性贫血(72.2%)、肾性高血压(67.8%);治疗方式血液透析(51.1%)、内科治疗(41.7%);转归为:目前存活147例,死亡31例,死亡原因以心功能衰竭为主(32.3%)。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病因主要由慢性肾小球肾炎和高血压肾病引起,其转归尚不理想。  相似文献   

15.
刘秦 《广州医药》2009,40(1):26-28
目的探讨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神经内科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53例和年龄性别相当的健康对照30例,检测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用高分辨二维颈动脉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比较两组间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它临床生化指标水平,并对影响颈动脉IMT的多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越重,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越高。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独立正相关(β=0.312,P〈0.01)。结论HGF作为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它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关键作用。对HGF作进一步的研究,可能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分层及临床治疗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石蕾 《中国医药导报》2012,9(34):165-16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异常类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检测结果分为高胆固醇组(73例)、高三酰甘油组(28例)、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组(79例)、混合血脂异常组(35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结果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混合血脂异常例数分别为73(33.95%)、28(13.02%)、79(36.74%)、35(16.28%);四组颈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分别为86.30%(63/73)、89.29%(25/28)、82.28%(65/79)、71.43%(25/53);颈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于双侧颈动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患者血脂异常类型密切相关,胆固醇增加、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诱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衰竭高通量血液透析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肾衰竭患者长期连续高通量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已行血液透析治疗6个月-6年,透析方案为血液透析(HD)+血液透析滤过(HDF)的慢性肾衰竭患者26例为研究对象。全部由HD+HDF改为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用G1.4s高通量血滤器。观察HFHD治疗1、3个月时患者的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磷(P)、血钙(Ca)、血红蛋白(Hgb)、血浆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甲状旁腺素(iPTH)、β2微球蛋白含量(β2-MG),并与治疗前比较;同时观察体重、主观感觉(透后乏力、睡眠、食欲、骨痛、尿毒症性瘙痒、精神神经异常等症状)的变化。结果经过HFHD治疗1、3个月后患者BUN、Scr、P、Ca与治疗开始相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TG、iPTH和β2-MG均明显下降(P〈0.05,P〈0.001);Hb和ALB在治疗3个月后高于治疗开始时(P〈0.05)。患者主观感觉在治疗1个月后大部分明显好转,干体重明显增加:持续治疗3个月后效果更明显。结论长期连续HFHD能有效地清除中小分子毒素,改善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状况,减少长期血液透析的并发症,效价比高于HD+HDF。  相似文献   

18.
俞小敏  肖洁  陈秀萌  何洁莹 《吉林医学》2014,(13):2752-275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保护作用。方法:选取血脂正常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服阿托伐他汀20 mg,1次/d,连续观察1年。观察血压(收缩压/舒张压:SBP/DBP)、血浆C-反应蛋白(CRP)、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肌酐(Scr)和24 h尿蛋白(U-pro)的变化。结果:1年后,治疗组患者CRP含量明显减少,24 h尿蛋白减少,同时患者血肌酐也呈下降趋势。治疗组患者肾功能得以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通过抑制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微炎性反应,减少尿蛋白排出,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9.
农聪  黄辉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10):1343-1345
目的:分析血清细胞因子及血清纤维化指标与慢性肾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肾衰病例70例作为慢性肾衰组(CRF),同时间健康志愿者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0(IL-10)、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纤维化相关指标胶原蛋白Ⅰ(CollagenⅠ)、胶原蛋白Ⅲ(CollagenⅢ)、Ⅲ型前胶原(PC-Ⅲ)、血清层黏蛋白(LN)、透明质酸(HA)水平差异;分析这些指标与内生肌酐清除率的相关性。结果:CRF组血清IL-6、IL-18、IL-10、sIL-2R、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CollagenⅠ、CollagenⅢ、PC-Ⅲ、LN、H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Ccr水平CRF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纤维化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IL-18、IL-10、sIL-2R、TNF-α水平及CollagenⅠ、CollagenⅢ、PC-Ⅲ、LN、HA水平均与Ccr水平均呈正相关。结论:血清细胞因子及纤维化指标水平与慢性肾衰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1):146-149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8年12月住院或门诊的高血压患者100例,所有患者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主要生化指标,并行颈动脉窦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检查,使用颈动脉血管B超检查IMT,根据检测结果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颈动脉IMT增厚组、颈动脉斑块形成组;依据所测的血清ALP水平四分位数分为四组:Q1组、Q2组、Q3组、Q4组。结果 四组患者颈动脉IMT、劲动脉斑块形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5)。各组两两比较,血清LDL-C水平,Q1组低于Q4组;颈动脉IMT,Q1组分别低于Q2组、Q3组和Q4组,Q2组低于Q4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Q1组、Q2组低于Q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与年龄呈正相关(r=0.598,P=0.000),颈动脉IMT与LDL-C(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呈正相关(r=0.468,P=0.007);血清ALP水平,颈动脉IMT增厚组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颈动脉斑块形成组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和颈动脉IMT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与血清ALP水平呈正相关(r=0.545,P=0.00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颈动脉硬化的独立相关因素包括年龄、LDL-C及ALP。结论 血清ALP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影响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可作为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评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