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方法71例病毒性脑炎患者,28例颅内有病灶者为A组,43例颅内无病灶者为B组;100例正常成人作为对照组。3组均进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比较病毒性脑炎与正常成人的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差异。结果 A组病毒性脑炎患者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070±0.21)×10-3mm2/s、(1.110±0.21)×10-3mm2/s、(1.080±0.19)×10-3mm2/s、(1.030±0.18)×10-3mm2/s;B组病毒性脑炎患者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789±0.05)×10-3mm2/s、(0.813±0.04)×10-3mm2/s、(0.789±0.04)×10-3mm2/s、(0.779±0.03)×10-3mm2/s;正常成人的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7961±0.04)×10-3mm2/s、(0.805±0.05)×10-3mm2/s、(0.785±0.03)×10-3mm2/s、(0.770±0.02)×10-3mm2/s。A组的平均ADC值较B组及对照组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B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WI及ADC可反映病毒性脑炎病变组织的微观结构变化信息,是常规MRI非常有价值的补充,与临床诊断相结合,有助于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但在病毒性脑炎早期尚未形成可见的颅内病灶者,MRI包括DWI及ADC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受到限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人病毒性脑炎的MRI表现及其扩散加权成像(DWI)的特征。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临床确诊成人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颅脑MRI和DWI图像,观察患者DWI、ADC图及T2WI的表现,并分析病灶的影像特征。结果 38例成人病毒性脑炎表现为多发病灶30例(79%),单发8例(21%),常呈对称性;按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两大类型:(1)主要侵犯颞叶、边缘系统以及额叶20例。(2)主要累及顶叶皮层及皮层下、侧脑室周围白质以及基底节-丘脑18例。脑部病变区主要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且多数病灶(23例)在DWI较T2WI信号高,而且病变范围更清楚,其中3例DWI显示为高信号而T2WI未能显示病灶。结论成人病毒性脑炎急性期病灶DWI常呈高信号,多数病灶DWI信号较T2WI高,DWI对成人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阅读有关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文献资料。结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缺血性疾病、脑肿瘤、脑脓肿的分期[2]、肝脏肿瘤、鉴别乳腺肿瘤的良恶程度以及椎体病变的诊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应用中仍有一定局限性。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将在临床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姜黄维  钱琦金  平林敏 《浙江医学》2017,39(11):897-89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强直性脊柱炎(AS)的诊断价值。方法61例AS患者根据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分为活动组37例、稳定组24例,利用DWI测定骶髂关节、L5椎体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活动组ADC、rADC均低于稳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ADC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DWI测定的ADC值能定量评估AS的临床分期,并评价AS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通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探讨脑梗死患者梗死灶病理演变过程中的DWI信号变化特点及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回顾性及同期分析133例来我院初次就诊的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扫描及DWI扫描。扫描采用GE SIGNA HDe 1.5T超导全身磁共振扫描仪。DWI检查采用SE序列的平面回波成像(echoplanar imaging,EPI),弥散敏感系数(b值)采用b=1000s/mm2。采集图像通过AW4.4.工作站处理分析。本实验对133例脑梗死患者的DWI信号进行分析,表现在早期的DWI呈现高信号;而后在急性期下降,直至达到最低点,亚急性期较急性期轻微上升但仍明显低于正常,慢性期接近正常或升高,根据信号变化特点探讨脑梗死患者梗死灶病理演变过程及随时间变化的规律。DWI、ADC图信号强度变化对临床脑梗死病理演变分期具有高度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测量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恶性淋巴瘤初发患者15例,其中10例患者经过3个月的化疗后进行复查;另选健康志愿者10例。在3.0T磁共振上进行常规和DWI检查。在ADC图上分别测量恶性淋巴瘤患者和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的ADC值。10例复查患者在初次检查相一致部位再次测量淋巴结的ADC值,并进行前后对比,同时与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结果DWI与常规T2W脂肪抑制序列比较,DWI能更敏感、更直观地显示淋巴结。15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平均ADC值为(753.33±31.28)×10-3mm2/s,其中10例复查患者平均值为(1 088.32±51.28)×10-3mm2/s;化疗前后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P<0.05)。10例复查患者治疗前后淋巴结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P<0.05)。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平均ADC值为(1 264.20±71.60)×10-3mm2/s。15例淋巴瘤患者治疗前ADC值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淋巴瘤患者ADC值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T磁共振DWI和ADC值测量为淋巴瘤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测量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以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恶性淋巴瘤初发患者15例,其中10例患者经过3个月的化疗后进行复查;另选健康志愿者10例.在3.0T磁共振上进行常规和DWI检查.在ADC图上分别测量恶性淋巴瘤患者和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的ADC值.10例复查患者在初次检查相一致部位再次测量淋巴结的ADC值,并进行前后对比,同时与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 结果 DWI与常规T2W脂肪抑制序列比较,DWI能更敏感、更直观地显示淋巴结.15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平均ADC值为(753.33±31.28)×10-3mm2/s,其中10例复查患者平均值为(1 088.32±51.28)×10-3 mm2/s;化疗前后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54,P<0.05).10例复查患者治疗前后淋巴结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P<0.05).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平均ADC值为(1 264.20±71.60)×10-3mm2/s.15例淋巴瘤患者治疗前ADC值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淋巴瘤患者ADC值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0T磁共振DWI和ADC值测量为淋巴瘤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WB—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在恶性淋巴瘤诊断、疗效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明确诊断为恶性淋巴瘤患者40例,其中霍奇经淋巴瘤患者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3例;另选健康志愿者11例,行WB—DWI检查。在ADC图上分别测量恶性淋巴瘤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淋巴结ADc值,其中恶性淋巴瘤患者于化疗前、第3周期化疗后在初次检查相一致部位再次测量淋巴结ADC值,并进行前后比较,同时与健康志愿者进行对比。结果:化疗前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平均ADC值为(0.67±0.42)×10^-3mm^2/s;行第3周期化疗后平均ADC值为(2.36±0.78)×10^-3mm^2/s;健康志愿者平均ADC值是(1.91±0.51)×10^-3mm^2/s。化疗前和第3周期化疗后ADC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和健康志愿者ADC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周期化疗后和健康志愿者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BDwI和ADC值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临床分期及疗效监测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正常人原发性颅内B细胞淋巴瘤磁共振(MR)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 H-MRS)表现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颅内B细胞淋巴瘤的MRI表现,其中10例患者均行DWI和1 H-MRS检查,分别测量肿瘤实质表观弥散系数(ADC)、胆碱/N-乙酰天门冬氨酸(Cho/NAA)、脂质/肌酸(Lip/Cr)比值,并探讨ADC与Cho/NAA、Lip/Cr的相关性。结果:15例患者共检出23个病灶,病灶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多明显均匀强化,"尖角征"和"缺口征"的出现具有特异性。10例均行DWI和三维多体素1 H-MRS检查,共检11个病灶,肿瘤实质区ADC值较对侧正常脑实质明显降低,分别为(0.000 773±0.000 096)mm2/s,(0.000 900±0.000 165)mm2/s,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1,P=0.017)。肿瘤实质区Cho峰升高,NAA降低,并出现高耸的Lip峰,测量肿瘤实质区Cho/NAA均值1.99±0.25,对侧正常脑区Cho/NAA均值0.82±0.09,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43,P=0.00);肿瘤实质区出现高耸的Lip峰。ADC值与Cho/NAA比值呈负相关(r=-0.687,P=0.02)。结论:原发性颅内B细胞淋巴瘤ADC值降低,Cho/NAA升高,ADC值与Cho/NAA比值呈负相关性,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多序列联合应用可提高MRI对肿瘤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随着MRI设备成像技术的成熟和普及,MRI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使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原理及临床应用,使得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1.
扩散加权成像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早期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3例经临床确诊的1~14岁病毒性脑炎患者脑部DWI及常规MRI表现特点,根据常规MRI与DWI病变异常信号的范围和数目差别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病变区与正常脑组织及组间ADC值差别,判断ADC值变化与发病时间(TI)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常规MRI检查在发病早期无论从病灶的数目、范围及信号强度均不如DWI图像显示清楚,组1患者ADC值明显低于组2及正常脑组织ADC值(P〈0.05),病变区域ADC值降低程度与发病时间存在相关性(r=0.827,P〈0.05)。结论DWI可早期发现病毒性脑炎病灶,对病毒性脑炎的定位、定量判断病情严重性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2007年-2008年收治的14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等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毒性脑炎的磁共振成像(MRI)主要表现为长T1,T2信号.特征性的MRI表现多出现在发病后2-4周.结论 头颅MRI在早期诊断病毒性脑炎方面明显优于CT检查.但头颅MRI检查只能协助诊断病毒性脑炎,多次头颅MRI阴性也不能排除病毒性脑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黏膜下肌瘤变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25例、子宫内膜增生6例、子宫内膜息肉4例、子宫黏膜下肌瘤变性1例,所有病例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测量并比较所有子宫内膜病变的ADC值。结果 25例子宫内膜癌在DWI上均呈明显高信号,平均ADC值为(0.78±0.06)×10-3mm2/s;6例子宫内膜增生在DWI呈略高信号,平均ADC值为(1.41±0.12)×10-3mm2/s;4例子宫内膜息肉在DWI呈略高信号,平均ADC值为(1.33±0.07)×10-3mm2/s,1例子宫黏膜下肌瘤在DWI呈等信号,ADC值为(2.19±0.25)×10-3mm2/s。子宫内膜增生与子宫内膜息肉ADC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WI与ADC值能有效区分子宫内膜病变的水分子扩散差别,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肝细胞癌(HCC)组织学分级的价值。方法 经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HCC患者27例,术前均行上腹部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及DWI检查,分析病灶的DWI信号强度、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与HCC组织学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 本组27例27个HCC病灶中,组织病理学诊断高分化HCC病灶6个、中分化HCC病灶10个、低分化HCC病灶11个。在DWI中,1例(3.7%)为等信号,9例(33.3%)为略高信号,17例(63%)为高信号。不同分化HCC信号强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8)。低分化HCC的ADC值[(1.16±0.16)×10-3mm2/s]明显小于高分化[(1.43±0.09)×10-3mm2/s](P=0.004)和中分化 [(1.34±0.19)×10-3mm2/s](P=0.023)。HCC的ADC值与组织学分级呈中等负相关(r=-0.566,P=0.002)。结论 应用ADC值能区分低、中、高分化HCC,因而ADC值有助于术前预测HCC的组织学分级。另外,DWI信号强度对HCC的组织学分级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的同反相位成像( IP/OP)、表观扩散系数( ADC)以及弥散加权成像( DWI)序列在鉴别椎体良恶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恶性肿瘤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0例作为恶性组,良性疾病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80例作为良性组,均行MRI常规序列及DWI扫描,并采用双回波技术在3D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中采集IP/OP图像;分析良恶性病变病例的DWI信号特点,定量测定两组椎体的ADC值、信号强度比(SIR)值和信号衰减程度(SAR)值。结果良性及恶性组病灶DWI序列均可表现为高、等、低或混杂信号,两组DWI信号改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ADC值为(2.24±0.31)×10-3 mm2/s,高于恶性组ADC值的(1.72±0.36)×10-3 mm2/s(P<0.05);良性组SIR值为0.58±0.15,高于的恶性组的1.26±0.16(P<0.05),良性组SAR值为0.45±0.36,低于恶性组的0.15±0.07(P<0.05)。结论 DWI信号不能准确鉴别椎体良恶性病变,而ADC值和SIR值、SAR值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b值弥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经病理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40例进行研究,分别进行b值=300 s/mm2,800 s/mm2,1000 s/mm2 DWI扫描,测量不同b值条件下前列腺癌区信号强度(S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例前列腺癌患者在b=300 s/mm2时,25例患者DWI呈等低信号,7例稍高信号,8例高信号;b值=800 s/mm2时,11例呈稍高信号,29例高信号;b=1000 s/mm2时均呈高信号。随着b值增加,前列腺癌区信号强度及ADC值逐渐降低,不同b值条件下,信号强度及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b值增加,DWI对前列腺癌越敏感,信号对比越明显,但图像信噪比降低,在b值=1000 s/mm2时,有助于前列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以及ADC值的测量,分析肝脏占位性病变的DwI图像表现以及ADc值范围,探讨其成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肝脏占位性病变(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肿、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及肝脓肿)患者153例,共296个病灶。每位患者均在3.OT磁共振扫描仪上行肝脏常规成像、选取不同b值(b=500S/illm2、b=1000S/mm2、b=1500S/mm0)DWI成像及高分辨T2加权成像.另外,对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患者每一病灶及病灶对侧正常肝组织分别取三个感兴趣区(ROI),尽量避开血管及液化坏死区测量ADC值,取其平均值使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幂使用低b值(b=500S/him。)时,肝脏各种占位性病变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b值(b=l000S/mm2)及高b值(b=l500S/mm2)时,肝脏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5);另外,高b值时肝癌和肝转移瘤的ADC值与正常肝组织的ADC值之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比较肝脏占位性痛变的DWI图像特点及ADC值的不同范围,可准确的判断病变的性质,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判断有较大的价值,瘤/肝比对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瘤的鉴别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呈卒中样发病的患者66例。行头颅CT检查排除脑出血后,经临床和MR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56例,根据行MR检查距发病时间长短将患者分成6 h内,6~24 h,24~48 h,48~72 h 4个组。选取病灶中心和健侧相应部位5×5像素大小区域为各自的感兴趣区,测定各自的ADC值,并计算rADC值。【结果】56例患者均在DWI上显示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符的病灶。病灶在DWI上具有较高的信号强度和清晰度。36例患者经DWI证实在T2WI上显示的部分高信号病灶为陈旧性。10例呈卒中样发病的非急性脑梗死患者DWI上均未显示典型高信号影。56例患者病灶中心的ADC值均低于健侧相应部位(配对t检验,P<0.01);不同时间段的rADC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方差分析,F=2.055,P=0.118)。【结论】DWI在脑梗死超急性期和急性期均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在对呈卒中样发病的患者鉴别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