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树珍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1):2720-2722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52例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与护理,35例患者抢救成功,13例明显好转,死亡4例。结论: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持续监护能及时发现心律失常,早期干预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时昆  安丽萍  席晶 《黑龙江医学》2012,36(8):626-627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梗24 h内严密观察心电变化,以早期发现致死性恶性心律失常并给予及时的抢救及护理。方法对1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电监测分析,发现24例患者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通过及时的抢救治疗措施,患者均病情平稳。结论急性心梗24 h内心电监护是关键,护士要具备对恶性心律失常的紧急判断能力及精湛的护理技术,以便能及时发现、及时救治,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生存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王茜  阚新梅  梁晓丽  李娟  阙静 《安徽医学》2010,31(11):1364-1365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急诊抢救,护理措施,掌握急诊护理及观察要点,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1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抢救资料。结果 1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与护理,10例患者抢救成功。结论熟练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及观察要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反馈信息予医师并提供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监测及护理经验。方法: 对1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心电监护并观察,及时处理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结果: 密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可早期发现恶性心律失常,除1例心室颤动患者家人拒绝除颤自动出院外,其余均抢救成功好转出院。结论: 早期完善的心电监护能及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并及时处理,利于早期救治。  相似文献   

5.
韦柳青 《右江医学》2007,35(6):713-713
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其常见的心律失常并发症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时间、部位和范围有关[1]。为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规律,我们对84例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敏感时段的预测及监护,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我科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AMI患者84例,均进行24 h心电监护,均除外发生AMI前即患有心律失常者、入院即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者以及接受溶栓治疗者。其中男性67例,女性17例,年龄62~81岁。前壁心肌梗死12例、后壁心肌梗死5例、下壁心肌梗死15例、侧壁心肌…  相似文献   

6.
89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孙琼 《中国医药导报》2008,5(10):114-114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经验。方法:对89例急性心肌梗死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严密心电监测,仔细分析及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做出正确的判断评估,采取不同的抢救及护理措施,严密观察抗恶性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结果:本组2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人得到及时的抢救、护理,无一例死亡。结论:护士严密观察病情,及时识别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抢救措施及护理措施是降低本病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经过。方法对本科22例AMI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所进行的抢救和护理措施的效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对于22例AMI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经积极的抢救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有18例患者治愈出院,有4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病死率占22.2%。结论心律失常是AMI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如果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精心的护理是可以挽救生命的,因此护士要加强对心脏疾病的认识,具备较强的急救意识和熟练的急救技能才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李抒玮 《右江医学》2011,39(2):154-15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低血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9例发病于12 h内的AMI患者,测定其血钾含量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低血钾的发生率为23.2%。低血钾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时间、梗死部位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显著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及时补钾,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病人住院期间病死率极高,是心肌梗死急性期死亡,是猝死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抢救期间的护理很重要.现将我科自2000年10月至2001年12月入院的AMI并发顽固性心律失常10例在抢救期间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抢救护理特点及观察要点,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2009年3月-2010年11月我科收治1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抢救资料。结果 16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经过紧急救治及护理,12例患者治愈出院,4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熟练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抢救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参与抢救,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总结分析我院2003年6月~2005年10月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室颤动患者的急救和护理过程,认为及早发现AMI病人并发心室颤动并及时进行急救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同时加强病人病情监测、心理护理、康复训练和健康指导等可以促进病人的早日康复,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监测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尿激酶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护理过程中的监护要点。方法:应用尿激酶对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溶栓治疗,并在治疗中采取相应的护理及监测措施。结果:溶栓治疗后有42例血管再通,6例未能再通,4例患者追加尿激酶剂量后再通,4例患者死亡。其中2例心脏破裂,2例伴心律失常死亡。结论:早期进行溶栓治疗,并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实施高质量的有效监护,可提高临床再灌注率,减少病死率,从而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呼吸机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CCU护理经验,以提高疾病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在CCU所进行抢救和护理措施的效果。结朵22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经积极抢救,17例患者好转出院,5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为77%。结论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临床上早期诊断,及时行呼吸机辅助治疗,并加强呼吸道的管理,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护理,对照组行常规AMI护理,实验组行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率和满意率。结果:行预见性护理的实验组患者康复率为94.1%,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行预见性护理的实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1.2%,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救治,可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提高患者康复率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薛水霞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8):501-503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规律性,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观察重点与护理措施.方法 时2000年1月-2004年1月所收治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不间断心电监护,及时准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并进行积极救治,了解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严格按规定剂量用药,并进行有效的生活、心理、饮食和氧疗护理,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结果 64例患者虽并发各种心律失常,但经过积极救治,全部转危为安.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极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且心律失常的发生日间及清晨均较夜间睡眠时多见,不间断进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合理的药物治疗和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邱安梅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3):375-376,37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对24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患者合理、有效救护,显效19例,无效4例,1例并发牙龈出血,经局部压迫止血后停止。有效率为83.33%;未出现严重的出血和心律失常。结论:良好的护理与溶栓治疗的成功密不可分,并可有效防治溶栓后出血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抢救与护理。方法:对我院急诊科2010年1月~2013年6月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根据不同类型的恶性心律失常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和护理。结果:通过对病情的严密观察和心电监护及心电图实时监测结果,能及早发现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并及时进行抢救治疗。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通过临床的密切观察及心电监护的监测结果,能及早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可提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舒进田  赵芳  李煜 《甘肃医药》2014,(6):480-481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防治措施。对我院2012年4月收治的1例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7小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抢救的过程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严密观察,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后给予及时处理,抢救成功高,可取得良好效果。急性心肌梗死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合并症,常可危及生命,如能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和规范处理,可以控制并发症的进一步恶化,减少和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和降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芙蓉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2):1604-160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护理经验,提高疾病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所进行抢救和护理措施的效果。结果:20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经积极抢救,14例患者好转出院,6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病死率30%。结论:心源性休克是AMI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临床上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完善各项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措施,均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并发症与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急性心肌梗死行静脉溶栓的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的病例资料以及临床治疗记录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回顾性研究,总结分析静脉溶栓并发症的原因以及护理要点,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 其中急性下、后壁心梗患者溶栓后再通率67.42%,有2例患者出现心力衰竭,7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急性前、侧壁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再通率66.26%,有1例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2例患者出现心力衰竭,5例患者出现快速心律失常.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溶栓后再通率为71.43%,有1例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1例患者出现心力衰竭,4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护理要点包括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的监测结果,注意患者症状和体征变化,加强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结论 护理人员要掌握好溶栓的适应症,以及抢救方法,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使患者的心肌在形成不可逆损伤前得到及时抢救,以更好的保护心肌和改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