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多因素作用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由于不稳定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继而造成冠脉阻塞和痉挛,导致动脉所灌注区域心肌严重缺血甚至坏死的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索瑞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2):87-88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程度的关联性,进而为临床寻找一种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情的检测手段。方法将120例患者分为SA组、UA组及AMI组,每组各40例,另外选取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排除各种急慢性感染、炎症性或免疫系统性疾病、肝肾功能明显异常、严重心功能不全、血液病、外伤、脑卒中、外周血管病、恶性肿瘤及近3个月服用过他汀类药物者。检测患者空腹血中CRP水平,(mg/L),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MI组、UA组及SA组血清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AMI组血清CRP水平较UA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UA组血清CRP水平较SA组高,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血中hs-CRP水平变化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以作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病情预测、疗效评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多项研究结果证实,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度,对心血管疾病早期二级预防具有有益作用。近期,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应用正日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病变炎症的影响。方法:将9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观察组)49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9例,另设健康组49例.测定治疗前、治疗后8周血清超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结果:98例ACS患者的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对照组治疗8周后,hs—CRP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经辛伐他汀8周治疗后,hs—CRP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辛伐他汀对ACS患者的炎症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在院患者分成由20例健康体检者组成的对照组,50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SAP组)及5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其中不稳定型30例,急性心肌梗死20例)组(ACS组).检测入院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脂、MMP-2水平.结果 ACS组、SAP组血清MMP-2均高于对照组(P<0.01).ACS组血清MMP-2高于SAP组(P<0.01).结论 MMP-2水平对冠心病的进展有预测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胸痛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水平对急诊胸痛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接诊胸痛患者共530例,分4组,A组: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高血压病117例;B组:急性冠脉综合征不并高血压病232例;C组:非心源性胸痛并高血压病76例;D组:非心源性胸痛不并高血压病105例;设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采集静脉血,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清胱抑素C浓度。结果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水平A、B、C组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D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A、B、C、D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水平的测定对急性胸痛的诊断和预后有一定的价值,有助于急诊医生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快速诊断和预后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7.
8.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变化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相关性分析。选择我院心内科136例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1例(A组),稳定性心绞痛33例(B组)、不稳定性心绞痛42例(C组)、对照组即非ACS组30例(D组)。应用化学发光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入院时血清Hcy、hs-CRP水平,并与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血管腔面积作相关性分析。A组、B组、C组患者平均血清 hs-CRP、Hcy明显高于D组(P<0.01),A组、B组、C组患者平均血清 hs-CRP、Hcy水平与血管腔面积成正相关性(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Hcy与冠脉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两者升高提示可能与冠脉病变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中斑块稳定组与不稳定组之间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否有差异,是否能成为早期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的一个潜在标记物;同时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并探讨二者之间是否有联系。方法 213例患者根据临床症状、相关标准及造影结果分成ACS组、SAP组及对照组,测定每位患者的RDW、hs-CRP及血脂指标。结果 (1)ACS组RDW值显著高于SAP组及对照组,而SAP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2)ACS组hs-CRP显著高于SAP组及对照组,而SAP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3)多因素Longistic回归分析发现RDW水平与ACS之间存在独立的显著性相关关系;(4)RDW与血清hs-CRP呈显著性正相关。结论 ACS组患者RDW是明显升高的,提示RDW的升高可能参与斑块不稳定的进展过程,可能是反映斑块易损性的一个潜在标记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含量变化及其对于AC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ACS患者和80例正常对照的血清hs-CRP含量和Hcy含量进行测定比较。结果ACS组hs-CRP含量为(16.28±11.75)mg/L,有66例异常,异常检出率为82.5%。正常对照组hs-CRP含量为(3.28±0.79)mg/L,有4例Hcy异常,异常检出率为5.0%。ACS组Hcy含量为(22.17±5.93)μmol/L,有52例异常,异常检出率为65.0%。正常对照组Hcy含量为(13.79±3.58)μmol/L,仅有2例Hcy异常,异常检出率为2.5%。经统计学处理,ACS组血清Hcy和hs-CRP含量和异常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直线相关分析,ACS组的Hcy水平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513,P〈0.01)。对照组的Hcy水平和hs-CRP水平之间无相关性。结论ACS患者的血清hs-CRP含量和Hcy含量均异常升高,两指标都可用于临床辅助诊断ACS。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140例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4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5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20例],所有患者均行体表颈动脉超声检查(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情况)、冠脉造影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3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高;ACS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结论 hs-CRP水平有助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预测;颈动脉斑块有助于冠脉斑块的预测,颈动脉斑块联合hs-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对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对126例ACS患者随机分三组,A组30例,每晚服用20mg阿托伐他汀;B组41例,每晚服用阿托伐他汀40 mg;C组55例,采用每晚服用阿托伐他汀40mg,联合24~48 h替罗非班.随访6个月,观察血浆hsCRP、彩色多普勒技术测定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变化.结果 三组治疗12个月,均能显著降低hsCRP,且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B、C两组能降低双侧IMT,且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ACS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明显抑制hsCRP,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脏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参麦注射液对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血浆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 96例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观察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两组治疗14 d.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浆CRP和Hcy.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8%)显著高于对照组(87.5%)(x2=4.760,P <0.05).两组治疗后患者血浆CRP和Hcy均明显降低,并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CRP(t=2.927,P<0.05);Hcy(t=2.624,P<0.05)].结论 参麦注射液可以明显降低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血浆CRP和Hcy水平. 相似文献
14.
联合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入选20例ACS患者(ACS组)、2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及20例对照者(C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MMP抑制物1(TIMP-1)水平,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 ACS组患者血清hs-CRP、MMP-9、TIMP-1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及C组(P<0.05);血清MMP-9与TIMP-1及hs-CRP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CHD患者,联合检测hs-CRP、MMP-9、TIMP-1有助于提高临床对ACS的预测和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02例ACS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51例)和替罗非班组(51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调脂等常规药物治疗;替罗非班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盐酸替罗非班48 h.治疗前后测定2组患者血浆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清CRP水平,记录2组患者30 d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清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8±10)%比(50±12)%,(17.8±2.6) mg/L比(18.7±1.7) mg/L,均P>0.05];替罗非班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及CRP水平分别为(12±6)%、(4.3±2.2) mg/L;(26±13)%、(9.3 ± 2.6) mg/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顽固性心绞痛发作、再发心肌梗死、全因死亡等,替罗非班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 (1/51)比3.9% (2/51),3.9% (2/51)比5.9% (3/51),0比2.0%(1/51),0比0](均P>0.05).治疗期间,2组均无出血不良反应及大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 ACS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可更迅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并能降低CRP水平. 相似文献
16.
超敏C-反应蛋白、MMP-3与TIMP-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质金属蛋白酶3、基(MMP-3)、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对58例ACS患者,1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15例正常体检者外周血血清hs-CRP、MMP-3、TIMP-1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CS组血清hs-CRP、MMP-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TIMP-1水平与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正常对照组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ACS组间指标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s-CRP水平与MMP-3水平无相关性(r=0.099,P=0.539),与TIMP-1水平有显著相关性(r=0.415,P=0.007),血清MMP-3水平与TIMP-1水平有显著相关性(r=0.333,P=0.033)。结论ACS患者血清hs-CRP、MMP-3、TIMP-1水平升高与ACS的发生关联,提示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不稳定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心率振荡现象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入选患者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41例,急性心肌梗死31例;Holter示室性早搏≥2个.分析Holter文件,取得心率振荡参数:振荡初始(TO)和振荡斜率(TS);同时获取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左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和心率变异参数.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成有或无心血管事件组,分析两组各变量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平均随访(32±16)个月,12例发生心血管事件,单变量分析显示TO≥0(P<0.05)和TS≤2.5ms/RR(P<0.01)均为心血管事件的强力预测因子,多变量回归分析示仅TS≤2.5ms/RR(P<0.05)和年龄≥65岁(P=0.055)为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 心率振荡现象减弱或消失,尤其是异常振荡斜率(TS≤2.5ms/RR),是ACS患者心血管事件强力且独立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将86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2周.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分别检测两组血清hs-CRP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能降低ACS患者血清hs-CPR水平,抑制动脉粥样斑块内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