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期正畸治疗与上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青少年错He畸形患者在正畸治疗中,牙齿移动与上中切牙根尖吸收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青少年错He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经与对照组匹配后,确定其中58例为研究样本,分别以治疗前后根尖片测量中切片根吸收的情况,以头颅侧位片测量治疗前后牙根在前后向及垂直向的位移植并作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根吸收与牙根尖的龈向压入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01),与牙根尖的He向伸长也表现出有统计学意义的负相关(P<0.05),但根吸收与牙根尖在水平方向的位移却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多元回归结果还显示,治疗过程中牙根尖位移为零时,根尖的平均吸收量达到2.29mm,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青少年在生长发育期进行正畸治疗,正畸牙移动量与牙根尖吸收量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2.
固定正畸后牙根吸收的部分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 研究影响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的部分临床因素。方法 随机选择经过固定正畸治疗 ,有清晰可辨的矫治前后全口曲面断层片者 96例。以改良根吸收分级法评估每名患者矫治前后全口牙齿根吸收情况。通过多元方差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 ,探讨正畸后平均根吸收值 (rootresorptionaftertreatment ,RRAT )与性别、年龄、减数与否、部位、疗程和治疗前平均根吸收值 (rootresorptionbeforetreatment,RRBT )的关系。结果 ①女性RRAT校正均值为 0 4 1,男性为 0 34,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5 )。②拔牙组的RRAT校正均值为 0 4 3,未拔牙组为 0 3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 <0 .0 0 1)。③前牙区RRAT校正均值为 0 5 9,后牙区为 0 12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④上牙RRAT校正均值为 0 4 0 ,下牙为 0 37,差异无显著性。⑤RRAT与年龄、疗程及RRBT呈正相关 ,复相关系数R =0 5 9,判定系数R2 =0 35。结论 性别、年龄、减数与否、疗程、部位及治疗前牙根状况对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锥体束计算机断层(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技术分析正畸牙移动早期牙根吸收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108例正畸患者,432颗上切牙,治疗前及治疗5~9个月,平均(6.9±1.24)个月后分别拍摄上颌4个切牙CBCT.记录患者性别、初诊年龄、拔牙与否、安氏分... 相似文献
4.
正畸治疗引起的炎性牙根吸收是正畸牙齿移动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病理结局,它的发生与矫治力的应用有关,其最终结果目前尚无法预测。本文就正畸治疗导致的炎性牙根吸收及相关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6.
正畸治疗与牙根吸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志欣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6,20(3):318-320
虽然牙根吸收可能发生在未经治疗的患者身上,但正畸治疗发生牙根吸收的机率很高,常是医疗纠纷的起端。正畸治疗导致的根吸收现象被广泛关注,但其真正病因和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下面就近几年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正畸致牙根吸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各种因子相互作用导致牙根吸收的调控机制极其复杂。本文就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生物学过程以及与牙根吸收相关的分子学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9.
正畸治疗引起的炎性牙根吸收是正畸牙齿移动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病理结局,它的发生与矫治力的应用有关,其最终结果目前尚无法预测。本文就正畸治疗导致的炎性牙根吸收及相关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面型对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面型对正畸治疗中出现的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 :选择 12 0例经方丝弓矫治器矫治的青少年 ,按下颌平面角将面型分为高角型、平角型、低角型三个组 ,每组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 ,配对测量正畸治疗前后牙根等级 ,将牙根等级改变的频数经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三组病例正畸治疗前后牙根等级分布改变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组间差异各不相同。高角型病例牙根吸收最轻 ,低角型病例易出现重度牙根吸收。三组病例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正畸治疗中不同面型对牙根吸收程度有影响 ,面型是影响牙根吸收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畸治引起牙根表面吸收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本文就近几个来关于牙根表面吸收的方式,吸收后的修复,吸收的生物因素,机械因素等进行概述,以期对今后的研究和临床矫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异常牙根形态在正畸治疗前后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经直丝弓矫治技术完成的病例153例,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全口曲面断层片,将前牙按根形态分为正常组、短根组、钝根组、弯根尖组及滴管状根组5组,以Levander和Malmgren的牙根吸收分级法记录每个前牙牙根根吸收程度,将牙根根吸收程度及其改变的频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前牙中异常根形态的发生率为16.92%,以弯根尖与钝根最为常见;根形态异常组与正常组的根吸收均值间在正畸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畸治疗后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短根组根吸收值最高,其次为滴管状根组;根形态异常组在正畸治疗前后的根吸收发生率均较正常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异常牙根形态能显著增加牙根吸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对大鼠正畸所致牙根吸收及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将48只雄性Wistar大鼠(8周龄)随机分为3组,即黄芪多糖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的当天,黄芪多糖组局部注射200 mg/kg黄芪多糖,以后每隔3 d注射等量黄芪多糖,阴性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正畸加力14 d后处死,测定牙齿移动距离,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牙周组织改建,扫描电镜观察实验牙根吸收状况并测量吸收面积比,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压力侧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结果: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黄芪多糖组牙根近中面存在较少的吸收陷窝,吸收面积比为(8.56±0.91)%,阴性对照组牙根近中面出现较大面积的吸收陷窝,吸收面积比为(27.36±3.4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多糖组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略大于阴性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黄芪多糖组压力侧TNF-α的表达弱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4.
正畸矫治与牙根表面吸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畸矫治引起牙根表面吸收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本文就近几年来关于牙根表面吸收的方式、吸收后的修复、吸收的生物因素、机械因素等进行概述,以期对今后的研究和临床矫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正畸治疗导致牙根外吸收的发病情况,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择经直丝弓矫治技术完成的病例230例,以Levander根吸收分级法对患者全颌曲面断层片进行分析,评估矫治前后中切牙至第一磨牙的根吸收情况。结果:正畸治疗后根吸收发生率明显升高,根吸收均值(root resorption after treatment,RRAT)及根吸收增加量均值(increment of root resorption,IRR)表现为上切牙最高,拔牙组高于未拔牙组,异常根形态组高于正常根形态组。结论:正畸治疗可提高根吸收发生几率,并加重根吸收程度,此可能与拔牙与否、牙位、根形态及治疗前牙根吸收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牙根吸收是正畸治疗中的常见并发症,其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及牙齿的健康。正畸治疗诱导的牙根吸收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它的影响因素也非常复杂。控制牙根吸收,首先要了解其病因,本文将对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口腔固定正畸治疗的矫治疗程长短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选取13~19岁安氏Ⅱ类I分类患者,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后,通过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治,并且在疗程中选取未采用种植体支抗干预的患者36例。按整个固定矫治疗程分为:短期组(<18个月)和长期组(>24个月);牙根形态按等级分级,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各级頻数分布变化。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在牙冠处纵向固定5 mm结扎丝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片,并在CBCT上描画出上颌4颗切牙的轮廓,并进行牙根长度测量。通过牙根吸收等级计算公式计算出每颗牙齿矫治后牙根实际吸收量。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牙根吸收均达到1~2级居多;固定矫治治疗程超过2年的长期组牙根吸收达3~4级多于短期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牙根长度吸收长期组多于短期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口腔固定正畸矫治疗程超过2年会加重正畸治疗中的牙根吸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大鼠正畸移动牙根吸收组织内胶原酶-3的表达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正畸移动牙齿根吸收组织中胶原酶-3(MMP-13)的蛋白表达及其分布,探讨正畸牙根吸收的生物学机制.方法:选用24只SD大鼠建立正畸牙移动根吸收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受力7 d组、10 d组、14 d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并比较各组中MMP-13在第一磨牙根吸收组织中的定位表达,同时比较其在根吸收组织与正常根周组织中表达的差异.结果:MMP-13主要表达于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及成牙骨质细胞内.但在破骨细胞和破牙细胞内并不显示MMP-13免疫活性.MMP-13在牙根吸收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根周组织.结论:MMP-13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分解酶可能参与了正畸移动过程中牙根吸收. 相似文献
19.
正畸炎性牙根吸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畸矫治引起的炎性牙根吸收是正畸牙齿移动中的常见现象。它的病理机制目前还不很明确。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正畸炎性牙根吸收的形成、牙根吸收的修复等有关基础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今后的研究和临床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畸治疗中牙根发育对牙根吸收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对正畸治疗前不同的牙根发育状况与正畸治疗中出现的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120例经固定矫治青少年,检测其前磨牙、尖牙区的744颗牙齿正畸治疗前牙根发育状况及正畸治疗后牙根的等级。按正畸治疗前牙根是否发育完成分为发育完成组和发育未完成组两组。分析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情况。结果正畸治疗前牙根发育未完成的牙齿在正畸治疗中牙齿继续发育完成,牙根根管形态发育正常,无牙根吸收情况。正畸治疗前牙根发育完成的牙齿在正畸治疗后牙根出现不同比例的牙根吸收情况。两组之间有显著的组间差异(P<0.01)。结论 正畸治疗前牙根是否发育完成对正畸治疗中牙根是否出现吸收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