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目的 分析影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肺功能的相关影像学参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9年7月~2012年8月本院收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24例,术前肺功能检查、胸部CT扫描资料完整.分析肺功能结果与站立位全长X线片Cobb角、顶椎偏移、椎体旋转分度(Nash/Moe法)、顶椎肋椎角差值、矢状位T5-12后凸角和胸段累及椎体数目之间相关性.结果 患者年龄平均14.8岁,Cobb角平均52.8°;主弯Cobb角与术前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最大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肺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和一氧化碳弥散量呈负相关;顶椎偏移与肺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及一氧化碳弥散量呈明显负相关;站立位顶椎凸凹侧肋椎角差值分别与肺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肺总量、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和一氧化碳弥散量呈负相关;Bending位顶椎凸凹侧肋椎角差值与肺总量、一氧化碳弥散量呈负相关;胸段累及椎体数≥7个组患者50%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75%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最大用力呼气中段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及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数值,比胸段累及椎体数<7个组患者有减少(P<0.05).结论 术前站立位主弯Cobb角愈大,主弯顶椎偏移增大,站立位以及Bending位顶椎凸凹侧肋椎角差值增加,肺功能下降.近胸弯≥30°组较之<30°组,胸段累及椎体数≥7个组较之<7个组,肺功能数值下降.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重度脊柱侧凸肋骨成形的可能性,从实验的角度出发,对重度脊柱侧凸的肺功能进行初步观察,以其作为不同状态下的衡量指标加以比较和分析。取60只纯系大耳白兔,随机抽样的原则平均分成四组,对照组、SI、SⅡ和SⅢ组。其中SI、SⅡ和SⅢ制成重度脊柱侧凸模型。12周后测定对照组和SI组的肺功能指标,加以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SⅡ和SⅢ组建立模型后6周矫正脊柱侧凸,其中SⅢ组同时行肋骨成形术。矫正脊柱侧凸及肋骨成形术后6周测定SⅡ和SⅢ组的肺功能,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结果表明,重度脊柱侧凸明显影响家兔的肺功能。重度脊柱侧凸的家兔矫正脊柱侧凸加肋骨成形是可行的,不会影响其肺功能。上述结果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术后的肺功能变化。方法 2002年9月至2011年7月,以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6~9岁,平均(7.0±1.1)岁。9例为先天性脊柱侧凸,1例为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4例已完成最终融合手术(已融合组),6例未完成最终融合手术(未融合组)。记录每次手术术前的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Cobb角、C7-S1距离,计算FVC、FVC/FVC预测值百分比、FEV1、FEV1/FEV1预测值百分比变化,分析FVC变化与Cobb角变化及C7-S1距离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已融合组中FVC与FEV1均增高,其中最终融合术前与生长棒置入术前FV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融合组中FVC与FEV1均增高,末次延长术前与生长棒置入术前FVC、FEV1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生长棒置入术前与末次手术前FVC/FVC预测值百分比及FEV1/FEV1预测值百分比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FVC变化与Cobb角变化及C7-S1距离变化值无相关性。结论 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术后肺功能得到改善,肺功能的改善与Cobb角变化及C7-S1距离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特发性胸段脊柱侧凸患者肺功能受限的决定因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通过对脊柱侧凸患者呼吸功能障碍程度与脊柱畸形特点间关系的研究来探讨脊柱畸形矫治术改善肺功能的可能性。方法:本文对72例青少年特发性胸段脊柱侧凸患者的肺功能及脊柱侧凸角的大小、后凸角的大小、顶椎旋转程度、顶椎的位置、侧凸节段的长短做了仔细的检查和测量,并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了多元相关分析。结果:肺容量(以肺活量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VC%代表)及肺通气量(以最大通气量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VV%代表)与侧凸角及侧凸累及的胸椎椎体数目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顶椎所在的位置在胸段的排列顺序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后凸角及顶椎旋转程度无明显相关。表明脊柱侧凸患者肺功能受损害的程度是由顶椎位置、侧凸节段长短及侧凸角度大小决定的。换句话说,顶椎在胸段的位置越高、累及的胸椎数目越多、侧凸角度越大,肺功能受限就越严重。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改善肺功能必须大幅度矫正侧凸角,如能使之为0°,则可同时消除侧凸位置及节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Liu Z  Qiu Y  Wang B  Yu Y  Zhu ZZ  Qian BP  Zhu F  Ma WW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0):1405-1407
目的对脊柱侧凸患者术前肺功能指标、手术方式与术终拔管时间的相关性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脊柱外科于2000年9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115例脊柱侧凸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患者术前肺功能及手术方式与拔管时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终气管拔管时间经胸组与未经胸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而行胸廓成形术组显著大于不行胸廓成形术组(P=0.009)。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侧凸患者术终气管拔管时间与肺活量百分比、最大通气量百分比、第一秒最大呼气容积百分比、用力呼气中期流速百分比及是否行胸廓成形术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肺活量百分比、最大通气量百分比、第一秒最大呼气容积百分比、用力呼气中期流速百分比及是否行胸廓成形术是影响术终气管拔管时间的主要因素。术前肺功能测定及术式的选择对术终气管拔管时间的判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胸部脊柱侧凸患者的呼吸动力学研究闫传柱,王尚昆脊柱侧凸与肺功能关系的研究是从本世纪中期开始的。八十年代,有人将肺功能的测试结果同脊柱侧凸的度数相联系,并得到肯定的结果[1]。之后肺功能障碍的机理研究也增多起来[2],但对结论各家争论不一。我们对胸部脊...  相似文献   

7.
脊柱侧凸矫正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邱耀元  丘靖 《中华外科杂志》1991,29(12):730-73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一后路矫形手术对严重脊柱侧凸患者肺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07~2009年间有完整肺功能资料的胸弯Cobb角〉70°伴有肺功能障碍的严重脊柱侧凸患者30例纳入本次研究。患者年龄为10~36岁,平均17.0岁;其中男11例,女19例。使用肺功能检查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2年时的肺功能状况。结果患者术前平均Cobb角为109.1°,脊柱侧凸矫形术后Cobb角平均下降至65.6°,侧凸矫正率平均为43.0%。术后3个月患者肺功能有轻微的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患者的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升高了23.8%、VC与预计值的比升高了17.6%、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升高了23.6%、FVC与预计值的比升高了17.1%、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FEV1)升高了25.6%,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1与预计值的比升高了21.9%,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肺功能参数与术前Cobb角成负相关,术后肺功能参数的改善率均与术前Cobb角成正相关。结论单一后路矫形手术可以有效的改善脊柱侧凸患者的肺功能,并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肺功能的改善越发显著,术前脊柱侧凸越严重术后肺功能的恢复效果也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合并脊柱侧凸的马方和类马方综合征患者肺功能损害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2月至2007年9月行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手术且有术前肺功能资料的25例马方和类马方综合征患者(A组)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11~20岁,平均15岁.分析其肺功能指标(实测值与预计值的比值)与冠状面Cobb角、胸弯顶椎位置、受累节段数以及胸椎后凸角的关系.并与同期行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术且弯型与此匹配的3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MS)患者(B组)的肺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患者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最大呼气容积(FEVI)等指标与冠状面Cobb角呈显著负相关(r=0.514、-0.503、-0.464,P<0.05);VC、FVC、FEV1以及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等指标明显小于B组(P<0.05);顶椎位置在T_(4~8)与在T_(9~12)的患者之间肺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累节段≥8的患者,VC、FVC、FEV1和最大自主通气量(MVV)等指标小于受累节段<8者(P<0.05);胸椎后凸角与肺功能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合并脊柱侧凸的马方和类马方综合征患者肺功能损害较MS患者严重,其肺功能主要受胸弯受累节段数和胸弯冠状面Cobb角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0.
极重度脊柱侧凸的二期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极重度脊柱侧凸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极重度脊柱侧凸患者的二期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例,女9例;年龄为11~17岁,平均13.4岁。Cobb角为130°~170°,平均159°。采用二次手术,一期将130°~170°极重度的脊柱侧凸矫正47%左右,将其变为重度脊柱侧凸,4~6个月后再采用常规方法进行二期矫形,使矫正率达到65%左右。一期手术行小切口手术,采用内撑开技术进行撑开。4~6个月以后再行二期手术,常规后路矫形,僵硬的病例可采用小关节突松解或者360°截骨,并进行剃刀背切除和植骨。结果二次术后Cobb角为46°~66°,平均58°。身高增加14~21cm,平均19.1cm。所有病例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对于极重度脊柱侧凸的患者采用二期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畸形的矫正率,手术的安全性也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病人术后呼吸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策略.方法 对58例高龄或重要脏器有合并症,及行大手术的老年重症开胸手术病人(组1)进行围术期呼吸、循环监测,记录脱氧动脉血气、出入液量、尿比重、漂浮导管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与56例非老年病人(组2)进行比较.结果 全组12例呼吸并发症均见于老年重症病人(组1A),10例为术后早期低氧血症,均始发于术后第2、3 d,另2例为后期感染引起Ⅱ型呼吸衰竭(呼衰).多因素回归分析示术前呼吸道合并症和肥胖是老年病人术后发生呼吸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组1A术后前3 d PaO2显著低于未发生呼吸异常的老年病人(组1B)及组2,组1A与组1B术后PaCO2变化相似均显著低于组2.三组间术后第1 d液体出入平衡差异显著,组2为负平衡(-243ml),组1B为轻度正平衡(+109ml),而组1A则为显著的正平衡(+832ml),术后前3 d尿比重均显著高于组2.漂浮导管监测发现老年病人术后前3 d心排量上升、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表现为循环高动力状态,而肺血管阻力则明显高于术前.结论 老年病人术前呼吸道合并症多见,其是术后易发生呼吸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呼吸异常是老年重症病人开胸手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手术创伤引起的细胞外液增加所致"相对性肺水肿"是造成术后早期容易出现呼吸失代偿的内在因素.减轻创伤应激和严格输液管理可能有助于预防呼吸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监护老年病人的呼吸循环指标、尤其是脱氧动脉血气分析以及尿量、尿比重变化趋势,有助于及早发现呼吸异常并及时介入处理以避免发展成为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12.
胸椎侧凸后路凸侧胸廓成形术后胸腔并发症及其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泽章  邱勇  王斌  俞杨  钱邦平  朱锋 《中国骨伤》2008,21(4):249-251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后路凸侧胸廓成形术的胸腔并发症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2003年12月至2007年9月行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内固定术和凸侧胸廓成形术,并有完整资料的胸椎侧凸患者5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7例,女381例;年龄12~38岁,平均16.1岁。术前剃刀背畸形16°~50°,平均35°。结果:凸侧胸廓成形的肋骨切除数平均4.1根。术后剃刀背畸形2°~17°,平均7°。1例(0.2%)术后呼吸困难需间歇性吸氧,29例(5.3%)术中发生壁层胸膜穿孔,其中5例术后胸腔积液,3例气胸。6例(1.1%)患者术中并无明显胸膜穿孔,但术后出现术侧胸腔积液。结论:提高手术技巧,术后严密监测呼吸状态,早期积极处理,可减少凸侧胸廓成形术后胸腔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术前肺功能检查在脊柱侧凸手术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JG  Wang W  Qiu GX  Liu Y  Qian WW  Weng XS  Yang XY  Wang YP  Ren YZ  Tong ZH  Cao Y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1):1296-1298
目的评价术前肺功能检查(PFTs)在预测脊柱侧凸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以1996年10月~1999年10月完成的298例脊柱侧凸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术前肺功能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4%;开胸手术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2%,而未开胸手术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32%,两者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0);正常PFTs患者术前呼吸困难症状发生率为27%,异常PFTs患者术前呼吸困难症状发生率为77%,提示术前呼吸困难症状与异常PFTs相关(P=001),但与肺部并发症发生无关(P=052)。在60%<肺活量占预计值的比例(FVCR)<80%、40%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术前Halo重力牵引在改善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患者脊柱畸形、肺功能以及营养状况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行术前Halo重力牵引的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的1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5例,女10例;年龄13~37岁,平均21.3岁。采用全脊柱影像学检查中主弯Cobb角度评价脊柱畸形程度,用力肺活量(FVC)与预测值的百分比(FVC%)评价肺功能,体质量指数(BMI)和血浆白蛋白浓度衡量患者的一般营养状况。对牵引前后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平均135.6 d的Halo重力牵引后,患者主弯Cobb角由牵引前92.1°±26.2°改善至牵引后74.8°±3.2°,矫形效果达(20±16)%。FVC%由(60.0±15.0)%上升至(67.0±9.6)%。BMI值由牵引前(16.4±3.9)kg/m~2小幅升高至(18.0±2.8)kg/m~2,血浆白蛋白浓度由牵引前(42.3±3.4)g/L小幅升高至(45.4±2.3)g/L。牵引前后患者主弯Cobb角、FVC%、BMI值及血浆白蛋白浓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Halo重力牵引对于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患者有一定的改善肺功能、矫正脊柱畸形的作用,但在提高患者营养状况方面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特发性胸椎左侧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通过对病史、查体、X线、全脊髓MRJ等检查,回顾性分析11例特发性胸椎左侧凸患者(A组)的临床资料,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影像学参数,并将相关指标与特发性胸椎右侧凸患者(B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特发性胸椎左侧凸以男性多见,男:女为7:4。11例患者弯型分布为:三弯1例,双弯(胸主弯/代偿性腰弯)2例,单胸弯8例。主弯的上端椎分布于T5-T8,下端椎分布于T11~L3,平均跨度达7.1+1.4节,顶椎分布于T8~T11,单胸弯(75%)型患者中6例顶椎位于T9。与右侧凸型相比,特发性胸椎左侧凸型患者胸椎后凸角(T5-T12)较大(31.20±21.8°VS12.8°±9.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影像学参数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特发性胸椎左侧凸患者影像学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在冠状面上,特发性胸椎左侧凸的侧凸模式与右侧凸型相似,呈“镜像”模式;但在矢状面上,特发性胸椎左侧凸型患者胸椎后凸角趋于正常,甚至呈过度后凸,与右侧凸型不同。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选择性胸椎融合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胸椎融合治疗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行选择性胸椎融合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X光像 ,对侧凸类型、侧凸Cobb角、顶椎旋转度、顶椎偏距、侧凸柔韧性、躯干偏移及胸腰段矢状面Cobb角进行测量和分析。患者 12例中男 2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 15 1(13~ 18)岁。侧凸均为KingⅡ型 ,其中PUMCⅡb1型 9例 ,Ⅱc3型 3例。所有病例均行选择性胸椎融合 ,平均随访 3 5 (1~ 10 5 )年。结果 手术前后胸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5 4 0°、19 0° ,平均矫正率 6 2 7% ;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 34 6°、12 5° ,自动矫正率为 6 4 7%。最后随访时 ,胸、腰弯的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 18 8°、15 9°;腰弯冠状面Cobb角、顶椎偏距及顶椎旋转度与术后相比无显著变化。术后发生胸腰段后凸 1例 ,最终随访时未见进一步加重。无躯干失平衡现象发生。选择性胸椎融合较后路融合双弯平均减少 3 5个融合节段。结论 对腰弯柔韧性好且度数较小的KingⅡ (PUMCⅡb1和部分Ⅱc3)型特发性脊柱侧凸 ,可安全有效地行选择性胸椎融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术前仰卧位MRI和术中俯卧位O形臂X线机获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横断面影像学资料,探讨2种体位下主胸弯顶椎与胸主动脉的毗邻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8年7月美国梅奥医学中心骨科采用后路手术治疗的18例AIS患者资料。患者术前均行仰卧位全脊柱MRI平扫和术中俯卧位脊柱O形臂X线机平扫,将影像资料上传至临床图像显示系统(Qreads 5.10)。选取主胸弯顶椎为测量平面,测量顶椎椎体旋转角度(AVR),主动脉到椎体距离(a线),主动脉到左侧椎弓根置钉点距离(b线),主动脉到椎管垂直距离(c线),主动脉到椎弓根置钉点连线的垂直距离(d线),主动脉椎体角(AVA),左侧椎弓根置钉点和主动脉内侧切线与椎体中轴线平行线间的夹角(∠α),左侧椎弓根置钉点和主动脉中心点连线与椎体中轴线平行线间的夹角(∠β)。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2种体位下各参数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俯卧位AVR、c线均大于仰卧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平均差值分别为2.71°、2.24 mm。俯卧位与仰卧位AVA平均差值为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俯卧位AVR、a线、b线、c线、d线、AVA、∠α、∠β与仰卧位相应指标呈正相关;俯卧位∠β与主胸弯Cobb角呈正相关,与俯卧位及仰卧位AVR均呈负相关;俯卧位d线与主胸弯Cobb角呈负相关,与俯卧位及仰卧位AVR呈正相关。结论相较于仰卧位,脊柱侧凸患者俯卧位时顶椎旋转度增大,主动脉到椎管的垂直距离增大,主动脉向椎体右前方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