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血流向量成像评价心肌梗死患者收缩期左心室涡流状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心腔内血液流场和流体力学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 15例心肌梗死患者和20名正常人分别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连续四个心动周期的标准心尖三腔心切面彩色血流动态图像.应用VFM技术进行脱机分析,测量收缩期左心室内涡流纵径、横径、涡流于左心室内纵向、横向位置、涡流最大向量速度,观察收缩期涡流演变过程,比较心肌梗死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结果 收缩早期心肌梗死患者涡流纵径大于正常人(0.49±0.21 vs 0.21±0.12,P<0.05),纵向位置高于正常人(0.60±0.08 vs 0.85±0.05,P<0.05),最大向量速度减低[(31.10±8.54)cm/s vs (44.58±16.39)cm/s,P<0.05],心肌梗死患者收缩期涡流持续时间较长.结论 心肌梗死患者收缩期左心室腔内涡流长径、纵向位置及涡流最大向量速度与正常人之间存在差异.VFM为心腔内血流结构及心脏整体功能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内血液流场的特点。方法选择AMI患者25例和正常志愿者40名,采集两组心尖三腔心切面彩色血流动态图像,应用VFM分析软件测量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内涡流横径、纵径,涡流的横向、纵向相对位置及其最大向量速度、涡流强度等指标,比较上述两组各参数。结果与正常志愿者比较,AMI患者等容收缩期涡流纵径增大(P<0.05),横向位置更靠近后侧壁,最大向量速度、涡流强度均减低(P<0.05)。结论等容收缩期AMI患者左心室内涡流纵径、横向位置、最大向量速度、涡流强度与正常人相比存在差异,涡流形态、位置发生改变。VFM为评价心腔内血液流场特征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期能量损耗(EL)变化规律。方法选取58例高血压病患者为病例组,并分为左室肥厚组(LVH组)和非左室肥厚组(NLVH组),31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测定左心室快速充盈期(DE)、缓慢充盈期(DM)、房缩期(DL),全舒张期(DW)EL,比较三组EL差异。结果 NLVH组左室DW和DL EL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VH组各时相EL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VH组EL较NLVH组DE和DM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LVH组DL EL高于L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FM能够直观定量分析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的流体动力学变化,高血压病EL与健康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孟令华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21,23(10)
心脏瓣膜病是较常见的心脏病,随着病情进展可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发生显著变化,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FM)既可用于观察心腔内血流流场的变化,又可用于评估心脏局部和整体功能的改变。本文就VFM技术对于心脏瓣膜疾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研究正常人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左室腔内血流状态的价值.方法 选取健康志愿者48例,在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基础上,采集左室腔内血流向量图,应用VFM软件DSA-RS1分析不同时相左室内血流向量变化、涡流及基本流的特点.结果 等容舒张期左室腔内无明显涡流,仅少量朝向心尖的低速血流;舒张早期和晚期以层流为主,二尖瓣下可见小涡流,圈数少,舒张中期为充满左室腔的大涡流,圈数多;等容收缩期以涡流为主;射血期以快速射入主动脉的层流为主,快速射血期二尖瓣下见圈数少的小涡流,缓慢射血期基本无涡流.左室腔内6个有涡流的时相中,涡流纵径、横径及圈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FM技术能显示不同时相左室腔内血液流态变化,可用于定量评价左室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6.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观察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内涡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观察左室内涡流的形成及演变情况,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左心室功能.方法 选取DCM患者26例、正常对照44例为观察对象,采集左室内血流向量图像,观察心动周期中不同时相涡流的位置、大小、圈数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结果 ①正常对照组缓慢射血期和等容舒张期左室内未见涡流形成,舒张期涡流多位于二尖瓣前叶附近,左室中上部1/3,形态多变(变化2~3次);涡流横径、纵径和圈数在心动周期的7个时相之间有差异.②DCM组心动周期7个时相均有涡流出现,舒张期出现涡流更靠近左室中下2/3,向心尖部靠近,相对正常人而言,DCM组在同一时相出现的涡流形态、部位变化更多(4~5次);心动周期的各个时相中DCM组左室内涡流的横径、纵径和圈数均大于正常对照组.DCM组涡流大小和圈数在心动周期的7个时相之间也有差异.结论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可以显示在体的左室内涡流变化情况,DCM患者左室内涡流大小及圈数均大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探讨冠心病患者左室腔内舒张期涡流状态的特点。方法 43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3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标准心尖三腔观彩色血流动态图像,应用VFM软件DSA-RS1进行脱机分析,测量舒张中期左室腔内涡流横径、纵径、圈数及涡流强度,观察舒张期涡流演变过程,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舒张期涡流位置更靠近二尖瓣环,涡流形态不规则,疏密不均匀,舒张中期涡流橫径、纵径减小[(25.46±9.18)mmvs.(32.39±11.32)mm,P﹤0.01;(23.45±10.65)mm vs.(35.04±12.66)mm,P﹤0.01],圈数减少[(8.09±2.99)vs.(9.51±3.28),P﹤0.05],涡强显著降低[(18.90±6.42)s-1vs.(26.40±9.24)s-1,P﹤0.01]。结论 VFM技术能直观显示冠心病患者左室腔内血液流场状态结构,可用于初步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心室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评价心腔内血流结构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定量评估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左心功能异常。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4月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确诊DCM的患者29例为DCM组,同期匹配健康志愿者32例为对照组。VFM模式下获取两组心尖四腔心、三腔心切面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动态图,脱机分析对比不同切面等容收缩期(P0)、快速射血期(P1)、等容舒张期(P2)、快速充盈期(P3)、心房收缩期(P4)能量损耗(EL)及各节段室壁剪应力(WSS)平均值的差异,评估DCM患者左心室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CM组在P0、P1及P3期EL均减低[分别为(2.24±1.33)J/(s·m3)vs(1.39±0.49)J/(s·m3)、(6.14±3.58)J/(s·m3)vs(4.17±2.12)J/(s·m3)、(10.38±6.67)J/(s·m3)vs(4.92±2.73)J/(s·m3),均P<0.05]。DCM组左心室壁在P0期基底段[(0.45±0.30)N/m2 vs(0.23±0.13)N/m2],P1、P2期基底段和中间段[分别为(1.24±0.39)N/m2 vs(0.93±0.40)N/m2、(0.55±0.30)N/m2 vs(0.36±0.23)N/m2,(0.29±0.08)N/m2 vs(0.12±0.05)N/m2、(0.14±0.08)N/m2 vs(0.10±0.06)N/m2],P3期各节段[分别为(0.60±0.24)N/m2 vs(0.26±0.08)N/m2、(0.47±0.29)N/m2 vs(0.14±0.04)N/m2、(0.13±0.06)N/m2 vs(0.06±0.02)N/m2]以及P4期基底段[(0.40±0.15)N/m2 vs(0.25±0.12)N/m2]的WSS较对照组均减低(均P<0.05)。对照组WSS同一时相呈现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而DCM组P0、P2和P4期基底段与中间段W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WSS同一节段P0→P1→P2→P3→P4期表现为升高-减低-升高-减低改变(均P<0.05),而DCM组WSS仅基底段P0→P1→P2→P3期表现为升高-减低-升高趋势(均P<0.05),余节段WSS在各时相间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VFM技术中的EL及WSS作为新的血流动力学量化参数,可评估DCM患者左心室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分析慢性肾脏病患者左室能量损耗(EL)变化,探讨其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左室功能受损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慢性肾脏病患者61例,其中左室射血分数(LVEF)≥50%者42例(A组),LVEF<50%者19例(B组),另选取38例健康成人为正常对照组.应用VFM技术获取各组左室充盈早期、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分析慢性肾脏病(CKD)合并舒张功能不全患者左心室能量损耗(EL)的变化特点,探讨其在评估CKD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治疗的58例CKD患者,依据舒张功能不全严重程度,将其分为左心房压力正常的Ⅰ级舒张功能障碍组(DD1组),左心房压力升高的Ⅱ、Ⅲ级舒张功能障碍组(DD2组),另收集同期38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计算左心室充盈早期、左心房收缩期、整个舒张期及收缩期的平均EL,即E-EL-ave、A-EL-ave、D-EL-ave及S-EL-ave,充盈早期及左心房收缩期平均EL比值(E/A-EL),比较3组间各参数的差异。结果DD1组的A-EL-ave、S-EL-ave高于对照组(均P<0.01)。DD2组的各个时相平均EL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E/A-EL对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伴正常左心房压CKD患者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其最佳截断值为<1.27[曲线下面积(AUC)=0.900,P<0.01],E/A-EL和E/e'二者联合对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伴左心房压升高CKD患者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其联合因子最佳截断值为1.28(AUC=0.945,P<0.01)。E-wave、E/e'和Awave、心脏指数(CI)、左心房最大容积指数(LAVImax)分别与E-EL-ave和A-EL-ave有独立相关性(校正R2=0.546、0.613,均P<0.01)。结论VFM技术可从血流动力学角度反映CKD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程度,EL与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指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