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九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教学的基础学科和入门课程,具有涉及范围广、名词术语多、知识结构独特、逻辑思维抽象等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药远程教育的日益发展,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日显突出。中医基础理论能否融会贯通,直接影响着每个远程教育学员所有中医学各门课程学习的质量。但是作为中医远程教育初学者,由于相对面授机会少,大部分时间是通过自学来完成的,因此,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帮助广大学员提高学习效率,笔者积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9大学习方法,以供学员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入门课.学习方法的好坏,对学好〈中基〉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良好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作者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多年从事〈中基〉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介绍了理解记忆学习法、整体联系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取象比类"学习法、图表归纳学习法、歌诀记忆法、练习复习法等七种实用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4.
魏凤琴 《中医药导报》2008,14(1):103-104
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特点,分析阐述了《中医基础理论》,需要遵循的学习记忆法主要有循源式、理解式、层次式、联系式、对比式、中介式、专业式学习记忆法。  相似文献   

5.
一、选择题A型题(30分)(l一5)ADBBA(6一10)AECBC(11一15)ECBDA(16一20)DEDDB(21一25)ACDCC(26一30)CBCED B型题(16分)(31一35)ADDBE(36一40)BDEAC(41一46)DAEDAE D型题(5分) 47、CE 48、DE 49、CD 50、BC 51、AD X型题(3分) 52、ABCD 53、ABCD 54、ABE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如发热、咳嗽等。2、心其华在面:即是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3、气滞:即气的流通不畅,甚至阻滞,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功能障碍的病理状态。4、阴阳互损:是指阴或阳任何一…  相似文献   

6.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从本期起,我们将陆续刊登有关本科生考试的试题,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1为什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1.1中医学在世界医学体系中的地位目前世界医学体系主要包括:西医学、中医学、其它民族医学(日本汉方医学、印度医学、朝鲜医学、中国少数民族医学,包括藏医、蒙医、傣医……)现在习惯于将除西医学之  相似文献   

8.
《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易学思想的起源很早,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相传伏羲时代的医学是《连山易》,首从艮卦开始,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黄帝时代的易学是《归藏易》,首从坤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于其中";周文化的开始,便从现在留传的《周易》为宝典,首乾次坤,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  相似文献   

9.
10.
针对中专生的学习特点,通过创设情境,分层优化,将中医思想和方法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习中医兴趣,促进主动学习,牢固掌握知识,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现代化是中医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提出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二进制数字编码,根据中医原理和规律确定算法,建立数字模型。在保持中医学本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实现用现代方法对中医理论进行合理解构和重建,形成可资检验的具有严格逻辑性的科学理论体系。用计算机数字语言研究中医理论,开创中医理论研究的新方法和领域。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医基础理论数字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现代化是中医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提出将中医学的基础概念进行二进制数字编码,根据中医原理和规律确定算法,建立数字模型。在保持中医学本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实现用现代方法对中医理论进行合理解构和重建,形成可资检验的具有严格逻辑性的科学理论体系,用计算机数字语言研究中医理论,开创中医理论研究的新方法和领域。  相似文献   

13.
徐宁 《陕西中医》2007,28(3):313-315
目的:探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概念问题。方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哲学对命题进行探讨分析论述。结论: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某些概念存在着医哲不分、层次分化不全、内涵与外延关系不清等问题。促进医哲分化、深入进行中医微观领域研究及对中医文献进行系统继承等方面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医痛证理论发展之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中医文献学研究方法,探讨痛证证治理论发展历程。认为痛证理论发展经历了以寒热病因、气血病机及作用于经脉、五脏类分为标志的《内经》时代;从外感、内伤分证,确立痛证辨证论治体系的仲景时代;以李东垣、朱丹溪为代表深化和创立痛证病机学说,从气、血、痰、郁立法论治的金元时代;突破“痛无补法”禁区,倡导温补治痛诸法明代的温补学派时代;以叶天士、王清任为代表的清代医家,提出“治有先后”、“治分内外”及活血化瘀法则等灼见的临床证治集大成者。近代以来开展了利用现代医学手段,对各种痛证病理及治疗方药的系统研究,其中尤以针刺镇痛机理的探讨最为深入。  相似文献   

15.
郑尚雪 《中医教育》2008,27(5):33-35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的专业基础课。由于中医在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方面有着与西医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因此在给新生的讲授中,应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突出中医特色.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为后期中医临床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包海燕 《西部中医药》2010,23(11):73-75
阐述速记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对速记法的运用逐步培养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制约中医基础理论及其科研发展的关键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了制约中医基础理论及其科研发展的诸多关键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中医本身“传统文化味”太浓、缺乏理想的研究方法和最佳突破口、研究的低水平重复严重及缺乏大规模科研协作、“中西医并重”政策并没有在实际上真正落实、中医临床疗效难以推动中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中医英语翻译水平制约中医进入到国际公共研究的大课题中、学术研究中科学精神不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