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评价普罗布考降脂的同时对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自身对照和组间对照 ,将 5 2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分为两组 ,其中普罗布考组 (36例 ) ,服用普罗布考 0 5 ,Bid ;普伐他汀组 (16例 ) ,服用普伐他汀 10mg ,Qn ,疗程均为 4周。选择血脂正常的 2 0例健康者为空白对照组。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 ,对治疗前后血管内皮舒张功能进行检测。结果 ①高脂血症患者治疗前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 (FM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为 (4 6± 3 2 ) %比 (12 8± 3 5 ) %,P <0 0 1,而对硝酸甘油的反应 (NMD)正常。②普罗布考明显降低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③治疗后均使FMD明显增强 ,NMD无显著性改变。④普罗布考降TC及对FMD的改善作用稍优于普伐他汀 ,P分别 <0 0 1和 0 0 5。结论 ①高脂血症主要影响FMD ;②普罗布考可作为良好的调脂和保护内皮功能的药物 ;③普罗布考降低HDL ,但不影响其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普伐他汀降脂治疗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普伐他汀对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 ,对 70例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降脂前后和 70例对照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进行检测。结果 高胆固醇血症组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较正常组明显减弱(P <0 0 0 1 ) ,而二组对硝酸甘油的反应无显著性差异 (P =0 49)。 70例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服用普伐他汀 1 0mg治疗 (3 8± 0 8)月后 ,血浆总胆固醇从 (6 31± 0 70 )mmol/L降至 (5 0 6± 0 63)mmol/L ,同时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 <0 0 0 1 ) ,而治疗前后肱动脉对硝酸甘油的反应无显著性改变。结论 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经普伐他汀降胆固醇治疗后 ,受损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最近研究表明 :在培养的人体血管内皮细胞中 ,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可直接上调一氧化氮 (NO)合成酶的表达及激活该酶 ,进而增强内皮NO产生的能力。给予致动脉硬化食物喂养持续 2年 ,再给予普伐他汀治疗 2年的猴动脉与未用普伐他汀猴动脉相比较 ,前者血管扩张功能较好 ,粥样硬化斑块更稳定 ,这些改变是独立于血浆脂蛋白浓度的。因此 ,他汀类除对血脂的作用外 ,还有直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但不清楚在人体内他汀类是否也能引起动脉壁NO活性提高 ,并独立于其降胆固醇作用。本研究评估了一组冠状动脉疾病 (CAD)而不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短… 相似文献
4.
高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 探讨血清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HDL C)水平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 71例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相对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和 34例对照者的血脂水平以及在反应性充血时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的内径变化。结果 冠心病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和硝酸甘油所致的肱动脉舒张均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 (2 6 1± 2 91) %比 (8 0 1± 4 72 ) %和 (17 2 2± 6 76 ) %比 (2 3 13± 8 6 1) % ,P均 <0 0 0 1]。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与血清HDL C水平呈正相关 (r=0 32 4,P =0 0 0 2 ) ,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无关 ;硝酸甘油所致的肱动脉舒张也与上述血脂水平无关。根据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程度将两组受试者合并再分为A、B两组 ,A组肱动脉舒张≤ 4% ,B组肱动脉舒张 >4%。结果显示 ,A组HDL C水平明显低于B组 [(1 15± 0 2 6 )mmol/L对 (1 38± 0 5 0 )mmol/L ,P <0 0 1) ]。结论 冠心病患者内皮依赖性及非内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功能均受损。HDL C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有保护作用 ,该作用可能与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观察老年人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无创性超声法检测 1 4 5例受试者血流介导性肱动脉舒张 (FMD ,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和硝酸甘油介导性肱动脉舒张 (NMD ,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结果 年龄 >60岁受试者FMD较≤ 60岁者明显降低 (5 65 %± 6 1 2 % ,3 33 %± 3 72 % ,P =0 0 0 7) ;冠心病者较非冠心病者FMD(2 98%± 3 65 % ,8 37%± 6 41 % ,P <0 0 0 1和NMD(1 6 61 %± 7 2 5% ,2 2 78%±8 82 % ,P <0 0 1 )均明显降低 ,>60岁冠心病患者FMD较≤ 60岁冠心病患者降低 (1 90 %± 2 1 9% ,4 1 7%± 4 49% ,P <0 0 1 ) ;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MD与年龄 (t=- 3 92 6,P <0 0 0 1 )呈负相关 ;在单纯冠心病者仍显示FMD与年龄成负相关 (t=- 3 2 4 9,P =0 0 0 2 )。结论 老年人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受损 ,年龄可直接损害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即使在冠心病存在时亦然 ,加重冠心病患者受损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对Ⅱ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45例Ⅱ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普伐他汀治疗组,治疗4周前后均抽静脉血测定血脂,采用高分辨超声法检测治疗前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MD)。结果:普伐他汀治疗4周后肱动脉FMD(6.32±0.35)%较治疗前(2.50±0.21)%显著改善(P<0.05),而肱动脉NM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短期口服普伐他汀(40 mg/d)对Ⅱ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受损的血管内皮功能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普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血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并可引发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积极降脂治疗可减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本研究选择了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部分指标 ,旨在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早期降脂治疗对血管内皮功能影响 ,以探讨降脂治疗对急性冠脉事件的作用及其机制。1 资料与方法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42例 ,男 2 7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 (5 8.6± 11)岁。血浆总胆固醇 (TC) >5 .2mmol/L和 (或 )甘油三酯 (TG) >1.82mmol/L。排除射血分数小于 40 %的患者和最近 8周服过降脂药物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普伐他汀组 (2 3例… 相似文献
8.
奥利司他对超重合并高血压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超重合并高血压患者服用奥利司他治疗前后血压和超声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变化.方法30例超重合并轻度高血压患者(超重高血压组)服用脂肪酶抑制剂--奥利司他(orlistat,商品名赛尼可 )120 mg,每日3次,共12周,服药前后诊所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及血压,并行肱动脉超声检查,测定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15例非超重的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超重高血压组治疗前加压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平均增加(9.6±1.7)%,流速增加(29.7±3.05)%,增加幅度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超重高血压组奥利司他治疗12周后,加压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增加达(14.2±2.0)%、流速增加达(56.7±4.14)%,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均<0.01).超重高血压组患者治疗后平均减重5.3 kg,腰围减少6.3 cm,收缩压/舒张压平均下降13.3/5.7 mmHg(1 mmHg=0.133 kPa),与治疗前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0.01).结论奥利司他能降低超重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体重,并能改善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动脉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9.
高分辨力超声观测血管内径及血流速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检测动脉内皮功能的非创伤性方法 [1 ]。本文应用该技术对冠状动脉造影的 3 0例患者进行了观察 ,以评价冠心病( CHD)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对本院 3 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进行肱动脉超声检查 ,其中男 2 3例 ,女 7例 ,平均年龄 5 8± 11岁 ,心绞痛 8例 ,心肌梗死 2 2例。并根据造影情况分一支血管病变组 ( CHD1 )及多支血管病变组 ( CHD2 )。其中 ,CHD1 组 15例 ,男 11例 ,女 4例。平均年龄 5 7± 9岁 ,CHD2 组 15例 ,男 12例 ,女 3例。平均年龄 5 9± 8岁… 相似文献
10.
氟伐他汀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35例作为试验组,正常对照组25例.试验组患者进行8周氟伐他汀40 mg/d,口服治疗.对35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其用药前以及用药8周后的反应性充血时和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肱动脉内径的变化;同时采用生化技术测定其血清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结果:①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血清NO和NOS水平较正常人明显降低(P<0.01).②经过8周的氟伐他汀治疗后,试验组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P<0.01),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以及血清NO及NOS水平也较治疗前显著提高.结论:氟伐他汀在降脂的同时可以显著改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其作用与其上调NOS的表达水平有关,从而提高了NO生成水平.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弹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弹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测 30例冠心病患者与 30例正常对照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应用动脉弹性功能检测仪测定受试者的大动脉弹性指数 (C1 )和小动脉弹性指数 (C2 )。结果 冠心病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 (5 17±2 13)% 与 (11 10±4 36)%,P<0 05];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的C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 11 59±4 56 )ml/mmHg( 1mmHg=0 133kPa) ×10与 (12 11±3 82)ml/mmHg×10, P>0 05],但冠心病组的C2 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4 20±1 80)ml/mmHg×100与 (6 26±2 36)ml/mmHg×100, P<0 05],冠心病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与C2 呈正相关(r=0 53, P<0 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受损和C2 降低,且两者之间呈正相关,提示C2 可作为一种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动脉弹性与冠状动脉造影Gensini评分的关系.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测冠心病患者(76例)与正常对照组(30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应用动脉弹性功能检测仪测定受试者的大动脉弹性指数(C1)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2);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通过Gensini评分系统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评分.结果:冠心病组血流介导的FMD明显低于对照组[(6.94±4.21)%∶(11.10±4.36)%,P<0.05];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的C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7.0±38.1)∶(121.1±38.2)ml/mmHg(1 mmHg=0.133 kPa),P>0.05],但冠心病组的C2明显低于对照组[(516.0±2640)∶(626.0±236.0)ml/mmHg,P<0.05],冠心病患者FMD及C2均与冠状动脉造影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r=-0.380,P<0.01及r=-0 329,P<0.01).结论:C2和FMD似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3.
维生素C对高脂餐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维生素C对高脂餐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74例冠心病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禁食12h后进食高脂餐与维生素C2g(A组,n=37)或单纯的高脂餐(B组,n=37)。分别采集餐前及餐后2、4、5、7h静脉血标本,用以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采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法检测餐前及餐后4h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和硝酸甘油介导的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结果冠心病患者空腹状态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显著受损。服用维生素C2g(A组)餐后4h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较餐前无显著变化[(3.63±0.59)%∶(4.51±0.49)%,P=0.064];未服用维生素C2g(B组)餐后4h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较餐前相比严重受损[(3.58±0.63)%∶(0.58±0.40)%,P<0.001]。高脂餐后硝酸甘油介导的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A组(19.48±1.38)%∶(20.25±1.21)%,P=0.498;B组(18.71±1.53)%∶(16.36±1.53)%,P=0.135]。两组受试者餐后2~7h血清TG浓度均显著升高。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组受试者的餐后2h血清TG浓度增高值与餐后4h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下降值显著正相关(r=0.395,P<0.02)。结论高脂餐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显著受损,大剂量维生素C对其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L 4F(一种载脂蛋白A 1类似物 )能否改善脂蛋白氧化张力下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方法 实验分三部分 ,均采用小鼠的颈内动脉作乙酰胆碱诱导下的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试验。第一部分采用C5 7BL6小鼠 ,分 2组 :对照组用PBS液 1L/L、L 4F组用L 4F 10mg/L预处理血管 30min。第二部分采用C5 7BL6小鼠 ,分 3组 ,对照组用RPMI 16 4 0培养液 10 0ml/L、低密度脂蛋白 (lowdensitylipoprotein ,LDL)组用LDL 10 0mg/L、LDL L 4F组用LDL 10 0mg/L L 4F 1mg/L预处理血管 30min。第三部分分 3组 ,对照组采用C5 7BL6小鼠 ,不作处理 ,高胆固醇血症组和L 4F组均采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缺乏小鼠 ,用高脂、高胆固醇喂养 4周 ,其中高胆固醇血症组同时用生理盐水 10ml·kg-1·d-1腹膜腔内注射 (L 4F组用L 4F 1mg·kg-1·d-1)。结果 (1)L 4F本身对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没有影响 ;(2 )L 4F可以部分改善低密度脂蛋白对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的抑制 ;(3)L 4F可以明显改善高胆固醇血症对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的损害 ,达到与对照组的血管舒张功能无区别。结论 L 4F可明显改善脂蛋白氧化张力下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 ,可能为将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性疾病提供一种新颖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普伐他丁与维生素E联合应用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皮依赖舒张反应的影响。方法34只新西兰家兔分为正常对照组、胆固醇喂养组、普伐他丁组及联合治疗组,饲养12周。取一段靠近升主动脉起始部的动脉做常规病理切片,一段近端腹主动脉做血管功能测定,观察其对不同浓度乙酰胆碱及硝普钠的舒张反应。结果普伐他丁显著降低血浆总胆固醇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改善动脉受损的内皮依赖舒张反应,而联合应用普伐他丁与维生素E比单一普伐他丁效果更为明显,乙酰胆碱引起的腹主动脉平均最大舒张百分数4组分别为(62.3±2.5)%、(3.7±3.2)%、(40.8±10.2)%、(52.6±4.5)%,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联合应用普伐他丁与维生素E对动脉粥样硬化时受损的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更强,应用于临床可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玉米须煎剂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25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132例)和对照组(12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冠心病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服用玉米须煎剂(60g/d).每日3次。每次100ml,疗程3周。血管超声测定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明显高于对照组[(11.61±2.04)%:(8.835±2.31)%,P〈0.053。结论:玉米须煎剂可改善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 相似文献
18.
普伐他汀改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脉压的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普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降压治疗时脉压的影响。方法:选择42例正在规则服用降压药物治疗并且脉压≥60 mmHg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普伐他汀组(21例),两组均给予冠心病、高血压病常规药物治疗,普伐他汀组加用普伐他汀(20 m g/d),对照组不加用其他药物,均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肱动脉血压、心率,以及脉压,血清C-反应蛋白等指标。结果:对照组治疗后脉压没有明显的变化,普伐他汀组肱动脉收缩压、脉压有明显的降低(P<0.05),而舒张压和心率没有明显的变化,同时发现普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有明显的降低(P<0.05)。结论:普伐他汀能够降低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脉压和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9.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LVH) and endothelium-dependent vasodilation (EDV), 30 untreated hypertensive patients, 18 treated hypertensives (53 +/- 7 years, all males) and 26 age-and sex-matched healthy normotensive controls, underwent evaluation of EDV and endothelium-independent vasodilation (EIDV) in the forearm, by means of local intra-arterial infusions of methacholine (MCh, evaluating EDV) and sodium nitroprusside (SNP, evaluating EIDV). Forearm blood flow was measured by venous occlusion plethysmography and LVH was measured by echocardiography. The reduction in forearm vascular resistance during MCh infusion (4 microg/min)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in the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LVH when compared to those without LVH, both in the untreated (-61 +/- 12%, n = 19 vs -72 +/- 4%, n = 11, p < 0.01) and in the treated group (-60 +/- 15%, n = 11 vs -75 +/- 5%, n = 7, p < 0.01). Thereby, EDV was significantly impaired only in the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LVH when compared to controls (-77 +/- 7% at MCh 4 microg/min, p < 0.001). EIDV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LVH and controls. In conclusion, the presence of LVH was related to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both in untreated and treated hypertensive patients, suggesting either a role for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LVH, or that a dysfunctional endothelium and LVH are coexisting markers of a more severe hypertensive diseas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