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药汤剂雾化吸入、中医护理联合个体化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4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中药汤剂雾化吸入、中医护理联合个体化护理干预。评估患者治疗依从性、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依从率较高(P<0.01),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中药汤剂雾化吸入、中医护理联合个体化护理干预能够提高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
严汝庆 《中国药学杂志》2013,48(10):830-831
目的 探讨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4年期间收治的102例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总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结果 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20~60岁的患者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给药;给药剂量为400 mg时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联合用药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单独用药患者高;临床表现以皮肤瘙痒、皮疹最为明显;102例患者经及时给予停药、对症处理后均治愈好转。结论 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并掌握其发生的相关因素,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3.
临床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体现在合理用药,即合理选择和使用药物,以获得最大疗效和最小不良反应。治疗药物监测对临床药物治疗起到了指导和评价作用,促进了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以达到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中药常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1 320例在医院采用中药制剂治疗的患者,对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总结管理措施。结果:1 320例患者中,发生用药不良反应者61例,发生率水平为4.62%;外周及中枢神经、心血管、胃肠道、皮肤及附件、呼吸系统是不良反应出现相对较为集中的几个部位,以皮肤及附件发生不良反应所占的比例最高;剂量使用不当、患者个体化差异、剂型、联合用药、药物因素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剂量使用不当最为常见(P0.05)。结论:在用药期间,通过对中药处方实施安全用药管理,建立监测体系,对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加强培训工作投入和力度,可使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集中监测数据管理在中药注射剂静脉输液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将2018年1~6月在医院进行治疗期间使用中药注射剂进行静脉输液的200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根据管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学管理。观察组给予集中监测研究数据管理。比较两组患者中药注射剂不合理使用情况,如溶媒选择错误、超适应证用药、重复用药、给药方式不正确、联合用药不合理等,统计两组患者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中药注射剂不合理使用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中监测研究数据管理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在中药注射剂静脉输液安全管理中,能够改善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随着医药科学的不断进步,各类药物日益成为医务工作者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有力武器。然而,随之而来的药物不良反应(ADR)以及导致的药源性疾病也已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劲敌。中药由于疗效的持久性和个体化给药而被广泛应用,其安全性很少受到质疑,许多患者存在“中药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久用无害”等错误观念,有些医生对中药的药性缺乏基本了解。也存在着盲目用药的现象。实际上。中药ADR并非少见,只是我们对中药的药理学、毒理学以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人们对许多中药的毒副作用还不十分了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临床中药常见不良反应以及合理用药策略。方法:对本院于2013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36例中药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药不良反应多发于60岁及以上群体,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多为局部给药、外用给药、静脉滴注、肌注以及口服,其中,诱发不良反应概率最高的为静脉滴注;中药不良反应会损害多种系统,例如心血管、皮肤以及消化系统等,损害程度最大的为皮肤以及附件。结论: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为中药不良反应高发群体,其中,静脉滴注给药诱发不良反应的概率最大,会给患者的皮肤以及附件造成严重损伤,相关人员必须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合理应用中药治疗手段,减少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中药注射剂重点监测品种的合理性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4月医院收治的3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基本信息、治疗信息、药品不良反应等数据进行采集。统计中药注射剂使用过程中的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50例患者中,符合说明书用药182例,用药符合率为52.00%(182/350)。超功能主治的构成比最高为47.62%,其次为超给药疗程(26.79%)、溶媒选择(14.29%),然后为超禁忌、超给药浓度、超给药剂量,构成比分别为4.76%、3.57%、2.98%。共出现中药注射剂相关的不良反应35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0%。结论:临床中药注射剂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较为常见,应注意加强安全管理,规范药物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毒副作用的预防对策及药理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由于采用中药制剂而导致毒副反应的150例患者为本研究对象。对患者导致患者出现毒副反应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比较不同给药方法及不同药物种类导致患者出现的毒副反应情况,并对预防对策及药理作用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给药方法导致患者毒副反应出现情况存在一定差异(P0.05);不同药物种类导致患者毒副反应的出现情况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同给药方式及不同药物种类均能够导致患者毒副反应情况出现,在治疗期间,应充分了解相关药物毒副作用的预防及救治方法,并依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合理用药,促使药效得到充分发挥,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王菂 《亚太传统医药》2012,(11):213-214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并探讨预防措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6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和系统,探讨年龄、性别、给药速度、药物联用等因素的影响。结果: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与高龄或低龄、给药速度过快、药物联用等因素有关,与性别无关。临床应用时应注意详细询问过敏史、控制给药速度、单一用药等预防措施。结论:完善生产工艺,坚持辨证施治,使用前进行过敏试验,注意监测不良反应,避免诱发因素,做到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和特点。方法对上报的47例中药注射剂ADR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用药情况、ADR涉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7例ADR中≥60岁老年人占34.04%;不良反应涉及中药注射剂5类,14个品种,其中活血类发生率最高,占55.32%;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偏高,为14.89%;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为最多见,占57.45%。结论应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个体化给药,重视中药注射剂ADR监测工作,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从患者性别、年龄、用药途径、药物类别、临床表现等方面回顾性统计分析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34例。结果: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与患者年龄、给药方式、联合用药等因素有关,老年患者和儿童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人群,抗菌药物和中药针剂是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是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结论:加强用药管理,重视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药联合使用存在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11月于本院中药联合制剂治疗的85例患者不良反应报告,观察本组患者使用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及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与临床表现。结果不同药品种类不管是通过内服、外用或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均可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其中内服给药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达56.47%。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可累及到神经系统17.56%、循环系统11.76%、皮肤及附件器官47.06%等多个方面,各自具有相应的临床表现。结论中药联合使用存在的不良反应发生范围较广泛,因此各大医院应加强对中药联合使用的监测,使用时严格遵循医嘱和说明书,提高合理用药率,为患者用药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多元化合理用药管控背景下的儿科中药制剂的管理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医院儿科2018年5月—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患者,共计80例,入组患者在院接受治疗期间的治疗方案中均包括中药制剂。根据合理用药管控措施的应用将80例患儿分为对照着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合理用药干预,遵循中药制剂的合理应用基本原则,辨证用药,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给药方式,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反应。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多元化合理用药管控,将药学干预分别与临床管理、儿童体质分析、不良反应管理相结合。统计两组中药制剂不合理使用情况,综合评价两组药学管理质量。结果:观察组在适应证不当、疗程不当、用法用量不当、联合用药不合理、用药时机不当方面的不合理使用构成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药个体化给药方案制定、中药临床监护、中药处方点评、合理联用的管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元化的合理用药管控模式更加注重对疾病的辨证过程,强调明确辨证后方才用药,同时以患者体质特点为基础的药学服务体现了个体化的给药方式,对不良反应的有效管理体现了药学监护的管理思想,是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因使用中药抗菌药物而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给药途径、症状表现等。结果:预防性用药98例,占61.25%;患者累积用药208次,平均每例患者用药1.3次;二联用药20例,占12.50%;未发生三联用药情况。不良反应情况包括胃肠系统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肝胆系统损害、凝血功能障碍、循环系统功能损伤、泌尿系统疾病、免疫功能紊乱、内皮系统损伤、呼吸系统疾病和氨茶碱中毒,其中胃肠系统损害和肝胆系统损害最多,分别占43.13%和30.00%;年龄15岁和年龄60岁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5.00%和33.75%,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注射给药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93.75%,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使用的中药抗菌药物包括板蓝根颗粒、双黄连口服液、感冒颗粒、穿心莲胶囊、三金片和妇科千金片,其中板蓝根颗粒比例最高,达26.25%。结论:胃肠系统和肝胆系统损害是最常见的中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而年龄过小或过大均能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需要加强用药监测,实现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强化中药药事管理在医院药剂科工作质量提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接受医院药剂科药学管理的患者240例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管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中药学管理模式;观察组接受强化中药药事管理模式。分别对宏观中药学管理质量与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评价。宏观中药学管理质量的评价过程中,为两组接受药学管理工作后的处方点评、不良反应监测、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管理、个体化给药方案执行情况评分、药学服务与咨询开展情况分别进行量化评分,并进行组间比较。合理用药评价中,为两组接受药学管理工作后的剂量正确、超适应证用药、联合用药、药学监护、患者用药知识掌握情况进行量化评分,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处方点评、不良反应监测、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管理、个体化给药方案执行情况评分、药学服务与咨询开展情况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剂量正确、超适应证用药、联合用药、药学监护、患者用药知识掌握情况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中药药事管理工作的进一步优化,从宏观上提升了药学管理水平,有助于合理...  相似文献   

17.
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肿瘤是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治疗方法。做为一名肿瘤专科护师,应了解患者的联合用药方案及药物的作用原理、用法和毒性反应,按时、准确、安全给药,使患者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熟悉各类肿瘤药物的来源、化学结构和作用途径、药物性状、药代动力学,以及用法、用量、用药途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和禁忌症,对有特殊要求的,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19年上报的346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既往过敏反应史、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46例报告中,怀疑药品涉及146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最多,占33.53%,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5.90%;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静脉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26.27%。结论:医院应积极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评价工作,特别要重视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加强临床合理使用,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及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12月深圳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以下简称市中心)监测收集到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45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中药注射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9.67%),其次为循环系统损伤、肝脏受损、发热、神经系统损伤、呼吸系统损伤及消化系统损伤,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及给药途径有密切关系,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在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95.21%,显著高于静脉注射及肌内注射。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年龄、体质、给药途径以及自身质量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程用药监测在临床护理中的科学化管理。方法:分析130份医嘱中药物向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配伍禁忌;采用考试方式了解护士用药能力。结果:护士对药物用途、剂量、浓度、用法比较重视,对药物作用机制、毒副作用、全程监控缺乏认识。能够准确掌握静脉给药时间者占62%;能够正确掌握口服给药方式者占74%。结论:全程用药监测可提高临床用药护理质量,使患者达到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