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吕振东 《海南医学》2004,15(8):118-119
我们自1998年1月~2002年1月对6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施行了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随访6个月-2年,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资料 60例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16-55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鼻内镜和鼻窦冠状位CT扫描检查,  相似文献   

3.
鼻内窥镜联合电钻行鼻中隔偏曲再次矫正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手术。但由于术者经验不足、术中出血不止、术中病人配合欠佳或发生一过性晕厥等因素,导致部分病人未能完成手术或未能完全矫正偏曲,引起术后鼻塞、鼻出血、头痛症状未改善。此类患者均需再次施行鼻中隔矫正术,但由于鼻腔窄小、视野不清、术后黏膜粘连紧密,传统方法再次手术难度大,损伤重,效果不理想,难以被患者接受。我院自2000年以来对此类患者采用经鼻内窥镜直视下手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鼻中隔偏曲是临床一种常见疾病,是指鼻中隔偏离中线或是不规则的偏曲。并引起鼻功能障碍,如鼻塞、鼻出血、头痛等症状。按鼻中隔偏曲方向有纵偏和横偏,按偏曲部位则有高位、低位、前段和后段之别。一般前段高位偏曲引起鼻功能障碍较重。我科2002-2004年共收治此病患者49例。现将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难度大,易发生鼻畸形、鼻中隔穿孔,丧失鼻中隔硬度,鼻呼吸功能不良等。为了进一步了解鼻中隔发育的生理解剖,更好地改进鼻中隔成形术,延长县医院自1990-1999年共行鼻中隔手术11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鼻内镜,根据不同手术目的采用个体化术式,从而对鼻中隔矫正术进行改进,探讨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通过术前评估采用不同术式进行鼻中隔矫正.结果:98例患者均获得良好手术效果,并发症少.结论:鼻中隔矫正术的改进能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简化手术程序,最大可能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7.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寻一种安全可靠、矫正满意的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手术方法。方法 通过对215例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术后临床资料的复习,探讨鼻内镜在鼻中隔矫正术中的应用价值.并对这种术式的安全和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对215例患者术后6~24个月的疗效观察表明.该方法可安全、彻底地矫正的鼻中隔偏曲,满意地改善患者的鼻腔通气.有效地控制鼻腔粘连的发生和减少鼻息肉、鼻窦炎的复发。结论 经鼻内镜治疗鼻中隔偏曲安全、有效,是替代传统手术方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马民  刘雅丽 《中原医刊》1996,23(11):25-25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远期并发症的预防马民,刘雅丽1982年以来我科收治鼻中隔偏曲162例,6例远期并发鼻中隔穿孔,分析原因及穿孔预防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62例中男151例,女11例,年龄17~50岁,病史3~20年,其中147例中鼻塞、头痛、鼻衄及头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对67例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病人行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结果:随访1年,34例病人症状完全缓解,25例病人症状部分缓解,5例病人无效。结论:鼻中隔矫正术对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鼻内镜鼻中隔黏膜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3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们对鼻阻力和内镜鼻窦外科等方面认识的不断深入,鼻中隔偏曲,尤其是高位、后段的偏曲对鼻腔、鼻窦正常生理功能的影响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2004-2006年采用鼻内镜行鼻中隔黏膜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32例,获得满意的疗效,并发症少,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硅胶片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应用。方法30例患者行鼻中隔矫正术,15例术后将硅胶片剪成上窄下宽近似梯形状,将其卷成圆筒状,从总鼻道放入,然后将其展开贴敷于鼻中隔黏膜面,用膨胀海绵填塞。结果15例采用硅胶片贴敷的鼻中隔黏膜光滑平直,平均愈合时间4.1 d。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未采用硅胶片贴敷的黏膜出现溃疡或糜烂、结痂,平均愈合时间15.4 d。随访5个月~1年均未见穿孔。结论硅胶片具有保湿作用,有利于黏膜生长,对鼻中隔黏膜还具有支撑、塑形作用。此外,硅胶片柔软,对鼻腔刺激小,患者痛苦小,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采用三线减张法矫正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效果。方法:在鼻内镜下,于鼻中隔左侧皮肤与黏膜交界处行killian切口,将鼻中隔软骨前、后、下分别与两侧大翼软骨内侧角、筛骨垂直板及犁骨、上颌骨鼻嵴相衔接处分离,并在此分别形成的前、后、下三条受力线及核心受力区切除条状软骨和骨质,解除其应力,从而矫正鼻中隔,即三线减张法矫正5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结果:本组56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成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鼻中隔基本恢复平直,术后随访6~18个月,56例患者双侧鼻腔通气良好,鼻塞、鼻出血、头痛、眩晕及耳鸣等多种症状均明显改善,无一例出现鼻中隔血肿、穿孔、出血及外鼻畸形,无鼻中隔摆动及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结论:三线减张法矫正鼻中隔,符合鼻中隔偏曲的生物力学规律,保留了鼻中隔的大部分硬质支架,具有创伤小,严重并发症少等优点,更符合功能性、微创手术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杨莉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4):146-148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应用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患者的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患者67例,按照奇偶分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34例与对照组3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患者的临床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治愈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较低(P0.05)。结论对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6):64-66
目的探讨应用鼻内窥镜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54例应用鼻内窥镜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患者的完整资料进行分析研究,采用抛硬币方式随机分配54例患者为观察组和対照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矫正手术方式,观察组实施鼻内窥镜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为85.19%,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全部获得治愈,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经过术后6个月内的随访,对照组出现鼻腔黏连2例,鼻中隔穿孔1例,血肿1例,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鼻内窥镜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改良鼻中隔缝合技术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联合下鼻甲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耳鼻喉科收治的46例鼻中隔偏曲并伴有下鼻甲肥大(单纯下鼻甲肥大、血管运动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住院号奇偶数随机分为缝合组和填塞组,每组23例。两组患者均在鼻内镜下行粘软骨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和等离子射频下鼻甲消融术。术后缝合组改良缝合鼻中隔黏膜,而填塞组应用膨胀海绵填塞双侧鼻腔。比较术后两组临床症状及术后48 h及术后1个月并发症情况。结果缝合组术后鼻塞、头痛、溢泪、耳闷、睡眠困难及进食困难等VAS评分均低于鼻腔填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8 h及术后1个月内鼻出血、鼻中隔血肿、鼻中隔穿孔、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鼻中隔偏伴有下鼻甲肥大的患者,改良鼻中隔缝合技术仍然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RFA)治疗伴有鼻中隔偏曲的中-重度变应性鼻炎(PAR)患者的效果.方法:收集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鼻中隔偏曲的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87例,根据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是否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VAS评分、治疗效果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差异.分析治疗前后VAS评分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相关关系.结果:两组手术后6个月和手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手术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手术后6个月和手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1.55±0.41,0.74±0.14)低于对照组(2.28±0.32,1.33±0.2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手术后治疗有效率(44例,93.62%)高于对照组(28例,7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后6个月和手术后12个月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低于手术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手术后6个月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38±0.14)低于对照组(0.57±0.2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手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呈正相关.结论: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效果优于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对耳功能的影响。方法:取3个月内经临床症状、体征、鼻窦内窥镜及鼻窦CT扫描检查确定为鼻中隔偏曲患者2 4例为观察组,以健康成年人2 6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年龄均小于30岁;均行双耳纯音电测听与声阻抗检测。结果:鼻中隔偏曲患者听阈提高,以高频区域的听阈明显(P<0 .0 5 ) ;鼻中隔偏曲可以导致低频气骨导差;鼓室阻抗图峰压负值增大,其异常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鼻中隔偏曲可以导致听阈提高,中耳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伴慢性肥厚性鼻炎经鼻内镜同期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同期行下鼻甲黏膜下切除术或下鼻甲成形术。结果:169例患者术后均一次性矫正鼻中隔,下鼻甲体积明显缩小,与鼻中隔距离>3mm,随访3月~2年。鼻塞、鼻出血症状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慢性肥厚性鼻炎,精细微创,同期协调处理既提高了鼻中隔偏曲术后的疗效,又免除了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及负担,是一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应用鼻内镜进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及百度学术总库中关于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伴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RCT),对符合要求的RCT进行系统描述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8篇RCT,共有774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鼻中隔矫正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Z=5.47,P<0.01,OR=5.89,95% CI: 3.12~11.12];鼻中隔矫正组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Z=3.39,P<0.01,OR=5.49,95% CI:2.05~14.07);鼻阻力值结果显示,鼻中隔矫正组显著低于对照组(Z=31.08,P<0.01,OR=-0.28,95% CI:-0.30~-0.26)。结论 与保守治疗相比,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治疗可显著改善伴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其疗效确切,但长期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74-77
目的比较分析鼻中隔缝合与鼻腔填塞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就诊并行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均分为A组与B组,A组予以鼻中隔缝合治疗,B组予以鼻腔填塞治疗,采用Lund-Mackay评分系统评估鼻内镜、鼻窦CT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A组患者临床症状的VAS评分低于B组(P0.05)。A组治疗后的鼻内镜评分、鼻窦CT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组总有效率87.5%显著高于B组的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VAS量表得分,A组患者的鼻塞得分(0.92±0.25)分、头痛(1.75±0.47)分、鼻部疼痛(1.36±0.28)分、流泪(0.44±0.11)分、耳鸣/耳闷(0.52±0.17)分、吞咽困难(0.61±0.20)分、睡眠困难(0.98±0.25)分、术后清理鼻腔时疼痛不适感(1.72±0.39)分,各项VAS评分均低于B组(P0.05)。两组鼻腔渗血量、术后鼻中隔血肿、鼻粘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后应用鼻中隔缝合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患者的痛苦,较鼻腔填塞更有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