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近年来,对川崎病应用人体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已较普遍。选择川崎病患儿90例,人体丙种球蛋白治疗43例(治疗组),阿司匹林治疗47例(对照组)。在主要症状恢复、治疗第2周外周白细胞及血小板恢复正常、近期疗效等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护理措施。方法 38例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输注治疗,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治疗及护理过程顺利,川崎病病程缩短,总有效率达100%,且远期未发现冠状动脉扩张病例。结论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控制川崎病发展,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用于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方法:98例小儿川崎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49例。A组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单次给药治疗,B组应用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分次给药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A组的总有效率为95.92%,显著高于B组的83.67%(P0.05);A组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以及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均较B组显著缩短(P0.05);A组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8.16%,显著低于B组的22.45%(P0.05)。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用于治疗小儿川崎病可促进临床症状的消退,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1998-06-1999-07我科收治小儿川崎病9例,均应用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另外1994-11~1996-12收治11例未用FVIG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3例川崎病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IVIG组9例,男7例,女2例,年龄7月-5岁,平均2.5岁;对照组共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11月-7岁,平均2.25岁,两组患儿一般情况,病情轻重反治疗前病程长短基本一致.2治疗方法IVIG治疗组:在病程第5~8天内确诊,并立即使用IVIG,剂量2g/kg一次静滴,给药浓度为2.5%,开始速度2ml(kg·h),若无反应15m…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88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患儿按照常规剂量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则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3.2%,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9.5%,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在对比两组患儿黏膜充血消退时间、手足皮肤症状消退时间以及皮疹消退时间的时候,发现观察组患儿均短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时候,相对于临床常规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患儿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同时还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治疗小儿川崎病中应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在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小儿川崎病患者5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治疗中采用常规剂量的丙种球蛋白,观察组治疗采用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症状消退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消退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于治疗小儿川崎病具有明显的效果,缩短了治疗的时间,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对于小儿川崎病患儿提供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护理体会.方法 将我院于2015年5月至2016年8月间收治的52例小儿川崎病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常规组26例与干预组26例,两组均接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常规组患儿接受临床一般疾病治疗措施及用药指导,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重点做好药物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服务,观察两组患儿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总结患儿疾病治疗有效率,得出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护理服务满意评价.结果 常规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6.92%,干预组为92.31%,干预组治疗有效率较高,P<0.05.常规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38%,干预组为61.54%,两组患儿用药后均出现寒战、高热及头痛等不良反应,P>0.05.常规组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提供的用药指导、知识宣教、心理干预及不良反应处理等指标评分较低,干预组上述指标评分均较高,P<0.05.结论 对于川崎病患儿提供丙种球蛋白药物治疗,用药期间患儿出现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高热、寒战、头痛等,而做好用药前后的护理干预措施,大部分患儿家长表示对临床护理服务满意评分较高,且患儿疾病治疗有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多发于4岁以下的婴幼儿,病因未明,现多认为此病是一种或多种未知的病原体感染后的免疫异常反应,临床上以急性发热、皮疹、指(趾)脱皮等为主要表现,可累及多个脏器,以冠状动脉病变最多见,重者可因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心肌梗塞或动脉瘤破裂而死亡。我院自1998年起采用丙球蛋白治疗本病患儿,现将其间收治的16例患儿的临床用药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临床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100例小儿川崎病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随访情况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小儿川崎病患者,实施阿司匹林,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时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丽玲  赵萍 《云南医药》2004,25(1):53-54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小儿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 ,其病理改变为全身性血管炎 ,好发于婴幼儿 ,易并发冠状动脉病变 ,为儿童期后天性心脏病最主要的原因。现将我院 1 993~ 2 0 0 1年收住的 39例川崎病临床资料做一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 按文献诊断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小儿川崎病采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疗效及对血清proBNP浓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小儿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患儿均予常规措施治疗,对照组在以上基础上予1 g/kg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予2 g/kg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对proBNP水平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儿热退、皮疹消退时间、淋巴结肿大、黏膜充血、手足症状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χ2=0.3444,P=0.558);治疗前,BNP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BNP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CRP、ESR、PLT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RP、ESR、PLT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RP、ESR、PL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2 g...  相似文献   

13.
两种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方案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静滴两种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方案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2组:Ⅰ组予静滴丙种球蛋白400mg/(kg·d),连用5d;Ⅱ组予单剂静滴丙种球蛋白1g/kg,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副作用。结果Ⅱ组的疗效优于Ⅰ组;两组的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大剂量静滴丙种球蛋白是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有效疗法,采用1g/kg单剂静滴是一种更为有效且经济、简便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104例小儿川崎病患儿,随机均分为A、B、C、D四组。A组26例患儿每天1次,每次静脉注射2 g/kg丙种球蛋白,B组患儿每天1次,每次静脉注射1 g/kg注射丙种球蛋白,C组患儿每天1次,每次静脉注射400 mg/kg丙种球蛋白D组患儿每天1次,常规静脉注射90 mg/kg丙种球蛋白,比较四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四组患儿临床治愈率分别是96.2%、92.3%、88.5%、84.6%。四组患儿黏膜充血、皮疹等手足皮肤症状消退所用时间A相似文献   

15.
两种丙种球蛋白方案治疗川崎病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静滴两种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方案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1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2组:I组予静滴丙种球蛋白400mg/(kg.d),连用5 d;II组予单剂静滴丙种球蛋白2g/kg,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副作用。结果Ⅱ组的疗效优于I组;两组的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大剂量静滴丙种球蛋白是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有效疗法,采用2g/kg单剂静滴是一种更为有效且经济、简便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患儿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丙种球蛋白,比较两组治疗后的IgA、IgG及IgM水平,统计两组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失时间及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IgA、IgG及Ig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失时间及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迅速改善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探讨最佳治疗剂量。方法 94例小儿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与观察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各47例。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85%;观察组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为8.5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40%;组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6、10.25,P<0.05)。观察组的黏膜充血、皮疹及手足皮肤症状消退时间分别为(2.33±1.08)、(2.12±2.54)、(2.59±0.94)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4.42±1.23)、(3.09±2.15)、(4.32±1.43)d,组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9.69、8.83、11.95,P<0.05)。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更为确切,与常规剂量相比更有利于患儿的血糖控制,安全可靠,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80例川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D例,给予阿司匹林、地塞米松等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两组患者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冠状动脉损伤消失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输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临床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川崎病患儿300例,其中对丙种球蛋白反应敏感的患儿277例为敏感组,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患儿23例为无反应组。观察对比2组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并总结无反应组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结果治疗前敏感组静脉血C反应蛋白、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显著低于无反应组,白蛋白、血红蛋白显著高于无反应组;治疗后敏感组静脉血C反应蛋白、外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低于治疗前,血小板高于治疗前,无反应组中血小板、白蛋白、血红蛋白显著低于治疗前;丙种球蛋白1g/kg连续注射2d丙种球蛋白蛋白的无反应发生率高于丙种球蛋白2g/kg 1d内输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川崎病患儿,采取追加注射第三剂丙种球蛋白或甲泼尼龙可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20.
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在川崎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川崎病患儿87例,男48例,女39例,年龄73d-12岁,随机分成2组,服小剂量阿司匹林伍以静脉注射5%丙种球蛋白1.0g/(1kg·d)连用2d或2.0g/(kg·d)一次性静脉注射组(Ⅰ组)32例;单纯服小剂量阿司匹林30-50mg/(kg·d)组(Ⅱ组)55例。结果Ⅰ组治疗前体温38.2-39.9℃,平均39.2℃,Ⅱ组治疗前体温38.4-40℃,平均39.1℃,治疗后Ⅰ组热退时间及血沉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高于Ⅱ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丙种球蛋白一次或分成两次静脉注射伍以小剂量阿司匹林口服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