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MRI诊断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MRI对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资料.结果全部病例行CT和MRI检查.36例非出血性挫伤灶中,位于胼胝体16例,脑干8例,小脑蚓部2例,放射冠8例,内囊4例,额、颞叶20例.CT扫描仅2例(5.6%)显示出低密度灶.MRIT1WI均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MRI是诊断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最佳的影像学手段,对临床正确诊断本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及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表现、CT诊断。方法分析32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资料。同时对所有病例进行GCS评分。结果DAI的CT征象主要为:a)弥漫性双侧脑白质水肿、脑肿胀、灰白质界限不清;b)脑室、脑池、脑沟及蛛网膜下腔变窄、消失,无中线移位;c)脑弥漫性肿胀,白质内点、片状出血,但未形成血肿,无占位效应;d)脑弥漫性肿胀伴硬脑膜下薄层出血。患者伤后昏迷时间越长,临床表现越重,GCS评分越低,cT显示脑室系统受压程度越重则预后越差。结论DAI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但DAI病情与CT表现不一致时需行CT薄层扫描或MRI检查。  相似文献   

3.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征和MRI、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胼胝体损伤的CT诊断(附38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宛四海 《放射学实践》2002,17(6):474-476
目的:探讨胼胝体损伤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方法:对38例胼胝体损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胼胝体损伤的颅脑CT表现特点:(1)出血性损伤和非出血性损伤,以膝部与体部多见,压部少见;(2)弥漫性脑肿胀;(3)常合并颅脑其他部位损伤,如大脑半球灰质,白质、尤其在灰白质交界处,基底节区或脑干等处,有单发或多发无占位效应的出血灶,直径多小于2cm,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和/或脑室出血,颅骨骨折等。结论:CT对胼胝体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胼胝体变性的CT和MRI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分析胼胝体变性的CT和MRI征象。材料与方法:4例胼胝体变性中,3例为急性发病,1例呈慢性过程,4例均头颅CT扫描,2例行MRI检查,其中1例同行MRI增强扫描。结果2例CT示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呈片状低密度病变,2例病变仅见于膝部。病变的膝部(3例)和压部(2例)呈膨胀性改变,其中1例发病16天后,MRI平扫和强化未见膨胀性改变和异常强化。结果:(1)CT和MRI是诊断胼胝体变性的有效方法,MRI显  相似文献   

6.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及MRI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及MRI特征,材料和方法:搜集经临床确诊的DAI38例,均做了常规MRI检查。结果:38例中共发现52个病灶,大脑白质31个病灶.胼胝体9个病灶,小脑4个病灶,桥脑5个病灶.大脑脚2个病灶,延髓1个病灶,T1WI病灶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结论:MRI对评价DAI很有价值。T2WI显示水肿病变较好.对于早期小出血灶,T1WI与T2WI对照综合判断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亚急性期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胼胝体各亚区域微观结构及其短期变化.方法 连续性纳入亚急性期DAI患者21例,其中12例于1月后(31.5 d±6.2 d,28~43 d)复查,招募12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使用3.0T磁共振仪扫描获取脑部DTI数据.在矢状位各向异性分数(FA)图将胼胝体分为6个亚区域(胼胝体膝部、体嘴部、体前部、体后部、峡部及压部)计算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析亚急性期和随访患者胼胝体DTI参数变化,并将亚急性期患者胼胝体各亚区域DTI参数与入院时格拉斯哥(GCS)评分做相关分析.结果 亚急性期患者整个胼胝体及所有亚区域FA值显著降低,除胼胝体体前部、体后部外其余亚区域ADC值均显著升高(P<0.05),其中胼胝体峡部FA值下降幅度最大(-12.0%).12例随访患者整个胼胝体及各亚区域FA值和ADC值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性期患者整个胼胝体、峡部及压部FA值与入院时GCS评分呈正相关(整个胼胝体:r=0.848,P=0.000;峡部:r=0.447,P=0.048;压部:r=0.591,P=0.006).结论 胼胝体峡部是DAI最易损伤的部位;短期内(1个月)胼胝体亚区域微观结构无显著变化;亚急性期DAI患者整个胼胝体FA值能较好反映DAI患者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8.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诊断价值(附36例报告)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探讨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临床证实为DAI者 98例 ,从中筛选临床及MRI资料完整的 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 1 5例还先后作过CT检查 )。结果  36例DAI早期MRI均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 ,脑室及脑沟、裂、池受压变小或闭塞 ;脑实质出血灶 30例 ,呈斑点状 ,直径大多 <2 .0cm ,主要位于胼胝体、脑干、小脑、基底节区及皮髓质交界处 ;蛛网膜下腔和 /或脑室出血 2 4例 ;合并硬膜外血肿9例 ,硬膜下血肿 1 2例 ,颅骨骨折 5例。结论 MRI对DAI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可弥补CT的局限性 ,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胼胝体损伤的临床CT分析(附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胼胝体损伤的CT征象及CT检查在胼胝体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胼胝体损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胼胝体损伤的颅脑CT表现特点:①出血性损伤和非出血性损伤,以膝部与体部多见,压部少见;②弥漫性脑肿胀;③常合并颅脑其他部位损伤。结论:CT能为临床诊断胼胝体损伤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提高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治水平   总被引:82,自引:3,他引:82  
赵继宗  陆峥 《中华创伤杂志》2000,16(10):583-584
1956年 ,Strich首次报告了 15例因头部外伤持续昏迷 5~ 15个月后死亡的病例 ,镜下检查发现全脑白质神经纤维缺失和明显变性 ,残留数量不等的正常神经纤维和髓鞘。当时 ,Strich将这种损伤命名为弥漫性白质变性 (diffusedegenerationofmatter)。1961年 ,Strich又发现头部外伤后存活 4 8h者 ,脑组织中有神经轴索收缩球形成[1] 。 1977年以后 ,Ad ams等做了大量工作 ,并于 1982年正式提出弥漫性轴索损伤 (diffuseaxonalinjury ,DAI) ,它是指由颅脑损伤导致的大脑半…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中重型脑损伤(TBI)患者胼胝体损伤进行量化,探讨其对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 T1 WI(MPRAGE 序列)和 DTI(EPI 序列)对30例中重型 TBI 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检查。进行图像后处理得到各向异性分数彩色图(FA color map),选取胼胝体整体和膝部、胼胝体干、压部分别作为兴趣区(ROI),测量不同 ROI 的 FA 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组间比较,以及 TBI 组内比较。对 TBI 组胼胝体整体和分段 FA 值和 ADC 值与昏迷时间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BI 组胼胝体整体和膝部、胼胝体干、压部的 FA值下降,ADC 值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I 组胼胝体整体和分段 FA 值和 ADC 值与昏迷时间密切相关。结论磁共振 DTI 技术能较敏感地检测出神经纤维的损伤,胼胝体 FA 值与 DAI 损伤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对早期诊断 DAI 和评估预后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雷益 《放射学实践》1998,13(2):58-60
目的: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急性期CT表现,为临床诊断DAI提供影像学依据,材料和方法:分析60例临床拟诊为DAI的早期CT表现。结果:CT可见(1)弥漫性脑肿胀;(2)皮层下及脑深部小出血灶;(3)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内出血,硬膜下/外出血。结论:对有上述CT征象,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诊断为DAI。  相似文献   

14.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陈世勇,郭天德,赖清泉,蔡若蔚,杨波,骆良钦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为重型脑外伤的一种类型,病情重,死亡率高。1956年Strich[1]最早提出。现就本院诊为DAI24例的早期CT...  相似文献   

15.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是外伤直接引起的脑白质广泛性损伤,病情重,死亡率及伤残率高,预后差。既往依赖病理学诊断,近年来由于CT、MRI广泛应用,使临床诊断成为可能。本文报告27例DAI患者的CT诊治经验。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19例,女8例,年龄8~68岁,平均31.2岁。致伤原因依次为交通事故、坠落伤、打击伤。1.2 CT表现大脑半球皮层髓质交界处小出血灶15例(直径<2cm),脑干小出血灶8例,胼胝体出血2例,弥漫性脑肿胀4例,脑池及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脑室出血7例,单一病灶损伤8例,多处病…  相似文献   

16.
胼胝体为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白质纤维板,其损伤的影像学表现罕见报道,我们在实际工作当中遇到3例,报告如下。例1女性,25岁,因外伤昏迷入院。当时查体:浅昏迷状态,双侧瞳孔正常大小等圆,对光反射迟钝,双侧肱二头肌、三头肌腱反射、跟膝腱反射亢进,双侧巴氏征、克氏征阴性,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当时CT检查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2d后患者仍呈昏迷状态,M RI检查显示:胼胝体增粗,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均呈长T1长T2信号(见图1),蛛网膜下腔出血完全吸收,诊断:胼胝体损伤。一个月后患者仍失语,意识好转。3个月后复查M RI,胼胝体长T1、长T2信号…  相似文献   

17.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头部加速度引起的脑白质轴素广泛性损伤。笔者通过200例急脑外伤中,CT诊断18例DAI,并经病理和临床确诊。结果文献报告。提出DAI的CT诊断标准:1.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基底节内中囊区域、胼胝体、脑干等处散在多发点状或斑片状小出血灶,直径≤2.0cm。2.离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3.急性弥漫性脑肿胀。4.合并脑挫裂伤及硬膜外或硬膜下少量出血。对DAI发病机理、CT表现的病  相似文献   

18.
19.
20.
胼胝体非出血性挫伤的MRI诊断(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提高对胼胝体非出血性挫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2例胼胝体非出血性挫伤的MRI资料。11例为机动车车祸伤,1例为坠落伤。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和MRI非增强检查,外伤至MRI检查的间隔时间:8例为1 ̄3d,4例为6 ̄30d。结果 12例胼胝体挫伤灶中,3例位于压部,涉及干部为主者9例,CT扫描胼胝体区未 均表现为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上呈明显高信号,未见出血信号。SE或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