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经颅-鼻腔双重入路,Ⅰ期整块切除颅鼻眶肿瘤,应用颅骨外板及帽状腱膜骨膜瓣Ⅰ期修复前颅底巨大缺损。方法本组16例颅鼻眶恶性肿瘤,采用经颅-鼻腔双重入路方法1期整块切除肿瘤。术中行双额冠状瓣开颅、骨瓣形成、经前颅窝底探查肿瘤侵犯部位及程度,Ⅰ期整块切除前颅底及筛窦、眼眶恶性肿瘤。应用鼻腔内窥镜摘除鼻腔内肿瘤。肿瘤切除后,采用颅骨外板、钛板和带蒂帽状腱膜骨膜瓣或双侧颞肌筋膜瓣修复前颅底巨大缺损。结果肿瘤整块切除,术后复发率低。术中Ⅰ期修补巨大缺损,术后无脑脊液漏及脑膨出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颅-鼻腔双重入路Ⅰ期切除颅鼻眶恶性肿瘤,手术入路方便,肿瘤切除彻底。应用颅骨外板、钛板及带蒂帽状腱膜骨膜瓣可Ⅰ期修补肿瘤切除后巨大缺埙,修复效果安全可靠,能有效防止前颅底手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报道1例累及眶内及颅内的鼻腔鼻窦癌患者,带蒂额瓣修复眶及前颅底并取得良好效果.认为带蒂额瓣因其血供丰富、取瓣面积大,是经颅面联合进路切除颅眶鼻沟通性肿瘤手术的一种良好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颅入路切除眶尖神经鞘瘤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眶尖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经颅入路手术方法。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是否颅内侵犯,选择合适的开颅骨瓣:单侧额部骨瓣、额-眶上缘骨瓣、翼点-眶上缘骨瓣。结果肿瘤全切除18例,近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6例有动眼神经麻痹,5例在3个月后恢复;2例患眼失明。无手术死亡及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1个月至6年,平均34个月,有1例肿瘤复发。结论眶尖神经鞘瘤易通过眶上裂侵犯海绵窦,经颅入路可获得充分的眶尖减压和肿瘤显露,从而保护眶尖部神经血管,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肿瘤全切则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经颅-鼻腔双重入路,一期整块切除颅鼻眶肿瘤,应用颅骨外板及帽状腱膜骨膜瓣一期修复前颅底巨大缺损.方法 16例颅鼻眶恶性肿瘤,采用经颅-鼻腔双重入路方法 一期整块切除肿瘤.术中行双额冠状瓣开颅、骨瓣形成、经前颅窝底探查肿瘤侵犯部位及程度,一期整块切除前颅底及筛窦、眼眶恶性肿瘤.应用鼻腔内窥镜摘除鼻腔内肿瘤.肿瘤切除后,采用颅骨外板、钛板和带蒂帽状腱膜骨膜瓣或双侧颞肌筋膜瓣修复前颅底巨大缺损.结果 肿瘤整块切除,术后复发率低.术中一期修补巨大缺损,术后无脑脊液漏及脑膨出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颅-鼻腔双重入路一期切除颅鼻眶恶性肿瘤,手术入路方便,肿瘤切除彻底.应用颅骨外板、钛板及带蒂帽状腱膜骨膜瓣可一期修补肿瘤切除后巨大缺损,修复效果安全可靠,能有效防止前颅底手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和经颅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旨在探讨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和总结经颅入路切除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对13年中经颅入路切除的16例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CT、MRI扫描结果和肿瘤大小及其所在眶内的间隙不同,选用单侧额部开颅或经额、经眶上缘入路行经颅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16例患者的肿瘤均获全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4例有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并发硬膜外血肿,无其他手术并发症。13例获得随访,无复发。结论:CT和MRI可使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获得准确的定位和定性,经颅入路显微外科治疗是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合适的选择。肿瘤通常可全部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主要介绍额眶外侧入路切除颅眶区肿瘤手术适应症及优缺点。方法 :在 2 2例颅眶区肿瘤中 ,9例采用了额眶外侧入路。男 5例 ,女 4例。年龄 14~ 44岁。肿瘤最大 5cm× 4cm× 4cm ,最小 2cm× 2cm× 2cm。介绍额眶外侧入路切除肿瘤的方法和经验。结果 :9例经额眶外侧切除颅眶肿瘤中 ,眶内球后肿瘤 4例 ,蝶骨嵴脑膜瘤、眶内沟通瘤 2例 ,涉及中颅窝及颅眶鼻窦沟通瘤 3例。 6例全切除 ,大部切除 3例。术后症状改善明显 ,没有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额眶外侧入路是治疗颅眶区肿瘤比较好的入路 ,因入路低、广显露 ,适合切除眶内肿瘤又兼顾中、前颅窝肿瘤切除 ,尤其对颅眶沟通瘤更为适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颅眶沟通瘤的B超诊断方法,以利于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直接经上眼睑向眶内、颅内、副鼻窦内探查颅眶沟通瘤的声像图表现,有颞骨破坏者经颞部皮肤向眶内、颅内探查颅眶沟通瘤的声像图表现。结果:按肿瘤的主要部分所在的部位及侵袭范围将46例颅眶沟通瘤分为5型,即:颅眶型19例,颅眶鼻型3例,眶颅型7例,颅眶 颅内外型16例,鼻眶颅型1例。手术切除32例,依肿瘤的分类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肿瘤全切除30例,次全切除2例。结论:B超诊断颅眶沟通瘤结果可靠,依据B超诊断按肿瘤的主要部分所在部位及侵袭范围分类,有利于手术方法的选择,提高了肿瘤的全切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在神经内镜、鼻内镜辅助下前颅底沟通性肿瘤的手术切除方法。方法采用神经内镜、鼻内镜辅助下颅面联合入路对12例鼻腔、鼻窦-颅沟通性肿瘤及5例鼻-眶-颅沟通性肿瘤行手术切除,对颅底缺损区同期行带蒂额肌帽状腱膜裂层颅骨瓣修复。结果 17例肿瘤全切14例(82.3%),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其中良性肿瘤8例,至今全部存活;恶性肿瘤9例;2年生存17例,3年生存14例。结论采用神经内镜、鼻内镜辅助下颅面联合入路,进行前颅底沟通性肿瘤切除,辅以带蒂额肌帽状腱膜裂层颅骨瓣修复颅底缺损区,肿瘤切除安全彻底、方便可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刘坤  张虹  吴宇平  王光辉  吕杨成 《四川医学》2013,(12):1807-1808
目的 总结在鼻内镜辅助下前颅底沟通性肿瘤的手术切除方法.方法 采用鼻内镜辅助下颅面联合入路对21例鼻腔、鼻窦-颅沟通性肿瘤及7例鼻-眶-颅沟通性肿瘤行手术切除,对颅底缺损区同期行带蒂额肌帽状腱膜裂层颅骨瓣修复.结果 28例肿瘤全切22例(78.6%),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其中良性肿瘤8例,至今全部存活;恶性肿瘤20例,2年生存17例,3年生存14例,5年以上存活8例.结论 采用鼻内镜辅助下颅面联合入路,进行前颅底沟通性肿瘤切除,辅以带蒂额肌帽状腱膜裂层颅骨瓣修复颅底缺损区,肿瘤切除安全彻底、方便可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眶及球后眶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1~2006年颅眶及球后眶内肿瘤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经眶额,眶翼点及眶颧入路。结果手术全切除肿瘤12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的并发症。次全及大部分切除患者术后行γ-刀治疗,随访6个月到2年,未见肿瘤生长。结论颅眶及球后眶内肿瘤比较少见,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侵袭范围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但由于颅眶交界区复杂的解剖关系,手术难度大,全切除肿瘤困难,手术后行放疗对延迟肿瘤的生长和复发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额颞眶入路切除眶内球后肿瘤、颅眶沟通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眶内球后肿瘤5例及颅眶沟通性肿瘤12例,均经额颞眶入路手术切除。结果肿瘤全切15例,次全切除2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6例患者的术前突眼症明显减轻,眼球活动障碍改善9例;术前9例视力减退的患者,术后有所恢复6例,没有变化3例。恶性肿瘤手术后给予放疗和(或)化疗。1例转移瘤患者术后9个月死亡;11例经过术后1~2.5年随访,无肿瘤复发,无搏动性突眼。结论经额颞眶入路操作安全简便,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眶沟通瘤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35列患者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大小和性质不同分别采用眶翼点入路(5例)、眶颧额颠(12例)入路和额眶入路(18例)进行显微切除手术.肿瘤切除后对前颅底骨质的缺顿,分别采用游离骨膜加生物胶、带蒂额帽状腱膜瓣、带蒂颞肌筋膜瓣以及汰板加带蒂额帽状腱膜瓣等方法 进行颅底缺损的修复.结果 手术全切除28例.次全切除7例.手术后无脑脊液漏、搏动性突眼及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手术死亡.35例患者30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10年.其中25例眼球突出患者22例术后恢复正常,3例明显减轻;26例视力视野损害患者22例术后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4例无明显变化;22例眼球运动障碍者术后18例灰复正常或明显改善,2例无变化,2例加重.结论 肿瘤主体位置、大4、和性质是决定选择不同手术入路的关键.术后根据前颅底骨质缺损的位置和范围不同,分别选择不同材料的修补方法 能避免术后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83例原发于鼻腔、上颁窦、筛窦、蝶窦及额窦的恶性肿瘤,分别采用次全与全上颁骨切除、前额开窗一鼻锥翻转进路额筛蝶眶肿瘤大块切除及颅面联合切除,部分病例实施冷冻切除、颌颈朕合根治术等手术治疗以及术后常规放疗等措施。结果:3年生存率为47.5%(36/76),5年生存率为36.2%(25/69)。结论:鼻腔鼻窦恶性肿瘤通过手术方法的改进以及采用术后放疗等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但仍需进一步改进治疗方法,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经颅微创手术治疗鞍区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鹏  戴刚 《中原医刊》2007,34(24):63-64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的经颅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方法12例鞍区肿瘤应用开颅经眉眶上锁孔入路切除。结果12例视力均有恢复,随访2个月,无并发症。结论经眉眶上锁孔入路是切除鞍区肿瘤的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回顾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的特征及不同治疗方法的结果 ,探讨中颅凹底巨大海绵状血管瘤(GCH)的治疗方法。方法  9例中颅凹底GCH均行额颞开颅去骨瓣减压术 ,肿瘤全切除 4例 ,部分切除 1例 ,活检4例。活检中 2例及部分切除 1例行放射治疗。结果 无手术死亡。随访 9个月~ 11.5年 ,4例全切除者无GCH复发 ,3例放疗者肿瘤消失 ,未治疗者 2例无变化。结论 肿瘤放疗和人工栓塞可以增加手术全切除率。放疗对GCH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经眉弓上锁孔入路在治疗鞍区肿瘤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采用经眉弓上锁孔切口眶上额骨2cm直径骨瓣开颅,显微手术切除病变。结果 垂体瘤24例,颅咽管瘤13例,病变切除或大部切除,临床症状改善,并发症少。结论 经眉弓眶上入路可明显减少手术创伤,提供鞍上区足够的手术空间,并有效地切除病变。手术切口美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腔鼻窦肿瘤切除的手术效果和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0月~1999年5月收治的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23例,鼻内镜手术切除,术后内镜随访1~3年。结果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2例中,1例恶变,8例一次手术治愈,2例经术后1~3次换药和激光治疗肿瘤无复发,2例复发再手术治愈;3例鼻腔鼻窦骨化纤维瘤中,l例全部切除,术后2年无复发,2例近全切除,术后2年术腔无变化;鼻中隔毛细血管瘤、鼻腔鼻窦神经纤维瘤和纤维瘤样增殖症各1例,均完整切除,2年无复发;鼻腔低分化鳞癌2例,筛窦腺样囊性癌、鼻腔低分化鳞癌各1例,均完整切除,随访1~3年无复发;侵犯鼻窦和额底的鼻咽低分化鳞癌1例,部分切除,术后加放疗,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 近期随访的结果提示,经鼻内镜手术是鼻腔鼻窦大多数良性肿瘤和部分恶性肿瘤切除的可选择径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异位脑膜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鼻腔鼻窦异位脑膜瘤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中 ,原发性 1例 ,经鼻侧切开切除肿瘤 ,5个月后肿瘤复发 ,带瘤生存 ;继发性 4例 :经额颞大冠状切口入路手术 3例次 ,颅面联合进路 ,上唇中隔蝶窦径路 ,鼻侧切开、枕颈部入路各 1次。术后随访 1年或 1年以上 ,无复发 2例 ,死亡 1例 ,失去联系 1例。结论 :手术是治疗鼻腔鼻窦异位脑膜瘤的有效方法。切除不净是肿瘤复发的重要因素。确诊必须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了采用手术新入路,以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累及中颅窝及鞍上,鞍旁肿瘤10例的体会,方法:采用眶-翼点及眶-颧弓入路经中颅窝硬膜外等改良翼点新的手术入路,同时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中颅底肿瘤。结果:新的手术入中扩大了肿瘤的暴露范围,有利于肿瘤的切除,本组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1例,9例恢复良好,死亡1例,结论:采用眶-翼点及眶-颧弓入路经中颅窝硬膜外等改良翼点新的手术入路,结合显微外科技术是切除中颅底肿瘤的有效方法,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颅面联合进路是治疗鼻窦、眶内、颅底肿瘤的新术式。鼻腔及鼻窦由于解剖部位与前颅窝极为密切,鼻腔、鼻窦肿瘤常可侵及颅内,所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治疗的肿瘤与脑外科、眼科等学科密切相关.用传统的手术方法,常难以切除肿瘤,且远期效果不佳。我科自1985年至2003年根据肿瘤在颅底病变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宜的手术入路方法治疗患者58例.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通过护理实践.充分体会到围手术期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