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旋毛虫成虫排泄分泌抗原(ES抗原)、肌幼虫ES抗原、成虫和肌幼虫ES混合抗原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用生理盐水培养法从培养液中提取成虫ES抗原、肌幼虫ES抗原,分别用成虫ES抗原、肌幼虫ES抗原、成虫和肌幼虫ES混合抗原免疫小鼠,同时设佐剂组和对照组,间隔7d共免疫3次。末次免疫后7天,每只小鼠用200条旋毛虫感染期幼虫经口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7天和30天检查各组小鼠肠道成虫数和肌幼虫数。结果旋毛虫成虫ES抗原组、肌幼虫ES抗原组、成虫和肌幼虫ES混合抗原组的成虫减虫率分别为87.95%、69.48%、84.34%,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74.79%、87.97%、86.87%。成虫ES抗原组、成虫与肌幼虫ES抗原混合组的成虫减虫率均高于肌幼虫ES抗原组(P均<0.05)。肌幼虫ES抗原组、成虫与肌幼虫ES抗原混合组的肌幼虫减虫率均高于成虫ES抗原组(P均<0.01)。结论旋毛虫成虫和肌幼虫ES混合抗原均能诱导小鼠产生抗成虫及肌幼虫较强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抗原(Trichinella spiralis muscle larvae excretory-secretory, Ts-Es)诱导小鼠肠道保护性免疫能力以及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5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旋毛虫感染组(Ts)、旋毛虫Ts-Es抗原免疫组(Ts-Es)。空白组小鼠腹腔注射PBS;抗原免疫组小鼠腹腔注射0.1 mL的Ts-Es抗原与等量弗氏完全佐剂;旋毛虫感染组腹腔注射PBS和弗氏完全佐剂,每隔7 d注射1次,共3次,末次注射后7 d旋毛虫感染组和Ts-Es抗原免疫组用400条/mL旋毛虫感染性幼虫灌胃攻击感染。解剖取材,检查肠道成虫及肌肉幼虫减虫率,用HE染色法观察肠道病理变化,RT-qPCR法检测小肠中目的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旋毛虫感染组相比Ts-Es抗原免疫组成虫和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49%(t=8.109,P<0.05)和67%(t=8.090,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旋毛虫感染组小肠T-bet(t=5.25,P<0.05)、GATA3(t=2.50,P<0.05)、ROR...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旋毛虫Ts21基因在不同发育期虫体的表达及其特性。方法应用RT-PCR检测旋毛虫Ts21基因在成虫、新生幼虫、感染后15d的成囊前幼虫及感染后42d的成囊幼虫(肌幼虫)的转录情况;应用抗Ts21重组蛋白血清通过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对成囊前幼虫及肌幼虫冰冻切片抗原进行检测。应用抗Ts21重组蛋白血清对旋毛虫肌幼虫粗(可溶性)抗原及排泄分泌(ES)抗原进行Western-blot分析。结果RT-PCR发现旋毛虫成虫与感染后42d肌幼虫均扩增出一条分子量约540bp的特异性条带(Ts21基因目的条带),而新生幼虫与感染后15d成囊前幼虫则未扩增出目的条带;IFA结果表明抗Ts21重组蛋白血清只与感染后42d成囊幼虫抗原发生阳性反应,而不与感染后15d的成囊前幼虫抗原发生阳性反应。Western-blot结果显示抗Ts21重组蛋白血清只与旋毛虫肌幼虫粗抗原和ES抗原中Mr 21 000的单一蛋白条带发生阳性反应。结论旋毛虫Ts21基因的表达具有期特异性,Ts21蛋白是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感染旋毛虫小鼠血清及旋毛虫幼虫抗原对MCF-7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用旋毛虫感染昆明小鼠,分别于第9、28d从小鼠颈动脉取血,离心、分离旋毛虫成虫感染期血清及旋毛虫幼虫感染期血清。用旋毛虫幼虫抗原和上述感染后血清分别处理MCF-7细胞,通过MTS试验检测MCF-7细胞增殖活力,通过划痕试验检测MCF-7细胞迁移能力,通过Caspase-3/7试验和TUNEL试验检测MCF-7细胞凋亡情况。以正常小鼠血清和正常培养基作为对照组。结果旋毛虫抗原、旋毛虫感染的小鼠血清处理对数生长期MCF-7细胞48h后和对照组比较。正常培养基、幼虫抗原组的细胞A490值分别为1.729和1.493,Caspase3/7活性检测值分别为217 979.500和730 395.70,TUNEL检测MCF-7细胞的平均凋亡数量分别为21和57。正常血清、幼虫期血清、成虫期血清组的细胞A490值分别为1.970、1.828和1.641,Caspase3/7活性检测值分别为137 557.700、209 552.367和152 058.700,TUNEL检测MCF-7细胞的平均凋亡数量分别为34、42和38。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幼虫期血清,成虫期血清,幼虫纯化抗原较正常血清"疤痕"愈合时间延长。结论感染不同阶段旋毛虫的小鼠血清及幼虫抗原均可抑制MCF-7细胞活力,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作者使用两种抗蠕虫药物研究了小鼠肠道中旋毛虫成虫及移行的 L_1幼虫对特异性IgE 产生的影响。实验用的旋毛虫肌肉幼虫按 Sanmar-tin-Duran 等人(1986) 方法分离获得。按Kennedy 等人方法从感染肌肉幼虫后6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感染旋毛虫小鼠血清及旋毛虫幼虫抗原对MCF-7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用旋毛虫感染昆明小鼠,分别于第9、28d从小鼠颈动脉取血,离心、分离旋毛虫成虫感染期血清及旋毛虫幼虫感染期血清。用旋毛虫幼虫抗原和上述感染后血清分别处理MCF-7细胞,通过MTS试验检测MCF-7细胞增殖活力,通过划痕试验检测MCF-7细胞迁移能力,通过Caspase-3/7试验和TUNEL试验检测MCF-7细胞凋亡情况。以正常小鼠血清和正常培养基作为对照组。结果旋毛虫抗原、旋毛虫感染的小鼠血清处理对数生长期MCF-7细胞48h后和对照组比较。正常培养基、幼虫抗原组的细胞A490值分别为1.729和1.493,Caspase3/7活性检测值分别为217 979.500和730 395.70,TUNEL检测MCF-7细胞的平均凋亡数量分别为21和57。正常血清、幼虫期血清、成虫期血清组的细胞A490值分别为1.970、1.828和1.641,Caspase3/7活性检测值分别为137 557.700、209 552.367和152 058.700,TUNEL检测MCF-7细胞的平均凋亡数量分别为34、42和38。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幼虫期血清,成虫期血清,幼虫纯化抗原较正常血清"疤痕"愈合时间延长。结论感染不同阶段旋毛虫的小鼠血清及幼虫抗原均可抑制MCF-7细胞活力,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旋毛虫肌幼虫抗原免疫后小鼠产生的抗感染能力及其机制。方法制备旋毛虫肌幼虫抗原,免疫小鼠,再用旋毛虫感染性幼虫对免疫小鼠实施攻击感染,检查感染后小鼠肠道成虫和肌肉幼虫数并计算减虫率;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旋毛虫肌幼虫抗原免疫后7、14、284、2 d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中IL-4和IFN-γ水平。结果肌幼虫抗原免疫组小鼠的肠道成虫数减虫率为38.54%,肌幼虫减虫率为35.31%;ELISA检测免疫小鼠PBMC培养上清IL-4和IFN-γ水平均升高,直至免疫后42 d,以免疫后14、28、42 d的IL-4水平升高更显著(P0.01)。结论旋毛虫肌幼虫抗原免疫能诱导小鼠产生有效的抗旋毛虫感染作用,其抗感染机制以Th2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实验感染旋毛虫(韩国分离株)的大鼠对成虫和肌期幼虫阶段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和IgG,IgG1,IgG2a抗体反应。 方法 46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其中2组(A1、A2组, 共10只)用于观察成虫阶段引起的保护性免疫,B组(B1、B2组, 共14只)用于观察肌期幼虫阶段引起的保护性免疫,C组(C1、C2组,共17只)为感染对照组,D组(5只)为正常对照组。A、B和C组分别每鼠感染1 000条旋毛虫肌幼虫,分别于感染后第7天(A1、 A2组)和第30天(B1、B2组),用氟苯咪唑治疗(20 mg/kg,10 d)。治疗后第10天,A和B组每鼠再次感染500条旋毛虫肌幼虫,于感染后第7天剖杀A1和B1组大鼠,检测肠道内成虫数,于感染后第30天剖杀A2和B2组大鼠,检测横膈膜内肌期幼虫数,同时分别剖杀感染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每组同期取血,ELISA检测特异性IgG、IgG1和IgG2a抗体水平。结果 旋毛虫成虫阶段对成虫和肌幼虫的保护性免疫分别为100%和99.96%,肌幼虫阶段对成虫和肌幼虫的保护性免疫分别为99.92%和99.89%。肌幼虫感染阶段抗肌幼虫分泌排泄抗原的特异性IgG、IgG1和IgG2a抗体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5、 0.1和0.1)和成虫感染阶段(分别为0.5、 0.09和0.09)比较,抗体反应均显著增高(分别为3.0、2.2和0.8)(P<0.01)。且幼虫期抗肌幼虫分泌排泄抗原特异性IgG1抗体(2.2)显著高于特异性IgG2a抗体(0.8)(P<0.01)。 结论 旋毛虫的成虫和肌幼虫阶段的感染均对成虫和幼虫的再感染产生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9.
旋毛虫的成熟幼虫经口感染并在小肠粘膜发育至成虫后产育100μm左右新生幼虫(NBL)。由于NBL幼虫经循环系统进行全身移行,导致旋毛虫感染时出现的各种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旋毛虫不同发育阶段同工酶酶谱变化的研究 ,以探讨其生物发育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方法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E)和 UVP凝胶分析仪对猪型黑龙江株旋毛虫成虫、肌肉期幼虫和新生幼虫的酯酶同工酶(EST)、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L DH)、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 (MDH)、延胡索酸酶同工酶 (MUF)进行分析。 结果  3个发育时期的 MDH、EST酶谱基本相似 ;L DH的酶谱虽均有 1条带 ,但新生幼虫最深 ,肌肉期幼虫最浅 ;MUF酶谱新生幼虫最深 ,成虫较浅 ,肌肉期幼虫未见酶带。 结论 旋毛虫发育过程中 MDH、EST同工酶变化较小 ,但是 L DH、MUF同工酶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旋毛虫成虫、新生幼虫和肌幼虫抗原的保护性免疫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比较旋毛虫成虫抗原和肌幼虫抗原接种小鼠诱导产生的保护性免疫。方法:检查肠道成虫、肌幼虫和血液中嗜酸性细胞数;用ELISA测血清中抗旋毛虫肌幼虫IgG抗体滴度。结果:成虫、新生幼虫和肌幼虫抗 免疫组的成虫减虫率分别为82.19%、72.31%和42.88%;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68.83%、78.19%和51.96%。血清IgG抗体滴度明显升高,成虫、新生幼虫和肌幼虫抗原免疫组的GMRT分别为对照组的7.46倍、5.28倍和4.92倍。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结论:旋毛虫成虫抗原、新生幼虫抗原均为激发特异性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诱导小鼠对攻击感染产生保护性。其中,成虫抗原和新生幼虫抗原显示出更好的免疫原性,而成虫抗原有可能成为较理想的免疫疫苗来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两种新型免疫佐剂CT -B(霍乱毒素B亚单位 )、saponin(皂素 )制备的旋毛虫疫苗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将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分别与CT -B、saponin混合 ,以口服或皮下注射途径免疫NIH小鼠 ,间隔 1周共免疫 3次 ,末次免疫后 1周 ,与对照组同时予 2 0 0条旋毛虫感染期肌幼虫攻击 ,比较三组小鼠肠道成虫数、雌虫生殖力及肌幼虫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CT -B组成虫减虫率、新生幼虫减虫率及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 91 5 9%、6 1 74 %和 90 32 % ,saponin组成虫减虫率、新生幼虫减虫率及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 79 2 1%、6 7 4 4 %和 88 39%。 结论 CT -B和saponin均能有效提高机体对旋毛虫的保护性免疫力 ,CT -B对肠道成虫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以旋毛虫成虫感染小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旋毛虫成虫为感染期感染小鼠获得成功。用200条旋毛虫成虫经口感染小鼠,在鼠的肠内发现成虫,肌肉内发现幼虫。因此,可以认为在旋毛虫生活史过程中,旋毛虫成虫亦能起感染期作用感染宿主。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克隆和研究旋毛虫保护性抗原及特异性诊断抗原基因,我们用异硫氰酸胍从旋毛虫肌肉或幼虫中分离总RNA,用PolyATtractmRNA分离系统统化mRNA,以NotIprimeradapter为引物合成双链cDNA,加SalIadapter,与λgt22A在体外进行连接包装并转染大肠杆菌Y1090r-,构建cDNA文库。结果获得5×105个重组噬菌体,重组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旋毛虫编码新生幼虫p46 kDa抗原基因重组融合蛋白WN10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性。方法 将纯化的重组融合蛋白WN10以20μg/只的剂量分3次免疫小鼠后,攻击感染旋毛虫肌幼虫200条/只,检查旋毛虫7日龄成虫数、雌虫体外产生新生幼虫数、感染35d的肌幼虫数并计算减虫率,同时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WN10抗体IgG滴度。结果WN10免疫小鼠后获得旋毛虫7日龄成虫、肌幼虫的减虫率分别为64.28%和61.21%,均与感染对照组和佐剂对照组差异显著;获得雌虫产新生幼虫的减虫率为16.46%,与感染对照组和佐剂对照组差异不显著;WN10免疫组小鼠在第3次免疫后1周可检测到高滴度的抗WN10抗体IgG,在攻击感染旋毛虫9周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 编码旋毛虫新生幼虫p46 kDa抗原基因重组融合蛋白可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抗旋毛虫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食用醋或酱油对旋毛虫肌幼虫感染性和生殖力的影响。方法14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均分为14组,分别喂饲经食用醋(总酸浓度4.5%,pH3.05)、食用酱油(含19.3%NaCl)和生理盐水浸泡不同时间的含有300条旋毛虫肌幼虫的小鼠肌肉(重约0.02g),于喂饲后第7天和第42天每组各剖杀5只小鼠,分别观察肠道成虫、肌幼虫的数量和生殖力指数(RCI)。结果小鼠喂饲经食用醋处理3、6、12和24h的旋毛虫肌幼虫后,其肠道成虫数分别为77、41、0和0条,RCI分别为52.48、18.45、0和0,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肠道成虫数(分别为121、121、116和101条)和RCI(分别为159.10、124.56、73.63和42.17)(P0.05)。小鼠喂饲经食用酱油处理12、24、36和48h的旋毛虫肌幼虫后,肠道成虫数(分别为79、39、3和0条)和RCI(分别为48.75、20.80、1.87和0)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16、101、95和89条,73.63、42.17、21.53和4.13)(P0.05)。感染小鼠的肠道成虫数和RCI均随醋或酱油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5)。结论含旋毛虫肌幼虫的肌肉经食用醋或酱油处理后,肌幼虫的感染力和生殖力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一种大量收集旋毛虫新生幼虫的简便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旋毛虫感染后的第2~3周是急性期症状出现的主要阶段。这一时期幼虫的生化、免疫学研究对急性期病人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极重要的意义。目前,对旋毛虫的研究集中于成虫和肌肉幼虫阶段,对于引起主要临床症状的新生幼虫(NBL),则因为收集大量纯净NBL困难而研究较少。用传统方法收集NBL易污染且数量有限,我们参照高田伸弘等的方法并略加改进,使大量、高效收集纯净NBL成为可能。一、材料和方法 (一)旋毛虫成虫的收集取雄性大白鼠,每只经口感染旋毛虫肌肉幼虫10 000条。感染后第5d断食,第6d处死。无菌消毒后剖腹取出小肠,纵行剪开。大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旋毛虫成虫为感染期感染小鼠获得成功。用200条旋毛虫成虫经口感染小鼠,在鼠的肠内发现成虫,肌肉内发现幼虫。实验结果显示,2日龄成虫感染的10只鼠肠内幼虫数6~57条,平均30.8条,肌肉内幼虫数17~73条,平均38.1条。7日龄成虫感染的10只鼠肠内检获成虫数2~34条,平均18.4条,肌肉内幼虫数0~55条,平均25.4条。15日龄成虫感染的10只鼠肠内成虫数0~8条,平均2;2条2只鼠的肌肉内有幼虫,分别是2和3条。30日龄成虫感染的小鼠肠内和肌肉内未见成虫和幼虫。因此,可以认为在旋毛虫生活史过程中,旋毛虫成虫亦能起感染期作用感染宿主。  相似文献   

19.
伊维菌素和丙硫咪唑对小鼠旋毛虫病的疗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伊维菌素更广泛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伊维菌素和丙硫咪唑对人工感染旋毛虫各隔离种的小鼠进行疗效试验 ,观察其杀虫效果。结果  30mg/kg·d的丙硫咪唑对猪旋毛虫、旋毛形线虫 (Trichinellaspiralis)、犬旋毛虫和本地毛形线虫 (Trichinellanativa)的 3个时期虫体均有 10 0 %的杀虫效果。 0 3mg/kg·d的伊维菌素对 4个旋毛虫隔离种的移行幼虫和包囊幼虫杀虫效果较好 ,杀虫率分别为 75 97%~ 89 6 3%和 71 95 %~ 82 81% ,而对成虫较差 ;该药对犬旋毛虫和本地毛形线虫的杀虫率比猪旋毛虫和旋毛形线虫要高些。结论 试验揭示伊维菌素对旋毛虫没有高效的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白酒对鼠体旋毛虫幼虫的杀伤作用。方法80只昆明小鼠,各喂食含500条旋毛虫幼虫的肌肉后随机分成8组(10只/组),实验组分别灌饲0.2ml或0.4ml乙醇体积分数为0.62、0.54和0.46的白酒,对照组灌饲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7d与40d后各剖杀5只,检查肠道旋毛虫成虫和肌幼虫数。结果灌饲0.2ml乙醇体积分数为0.62、0.54和0.46的白酒的小鼠肠道成虫数分别为(80.00±11.25)条、(208.00±22.89)条及(256.00±69.37)条,肌幼虫数分别为(37993.60±296.50)条、(54166.60±2951.98)条和(63808.40±2442.81)条,灌饲0.4ml乙醇体积分数为0.62、0.54和0.46的白酒的小鼠肠道成虫数分别为(21.00±11.83)条、(87.00±27.66)条及(112.00±25.38)条,肌幼虫数分别为(24691.20±4628.14)条、(47266.60±1955.49)条及(50833.40±2211.50)条,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为(312.00±76.93)条和(81050.00±13157.74)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灌饲白酒的感染鼠肠道成虫与肌幼虫数均随乙醇灌胃量的增大而减少(P均0.05)。结论白酒对鼠体内旋毛虫的杀伤作用与乙醇含量有关,小鼠灌饲白酒可降低旋毛虫感染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