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适合暖箱中新生儿的简便易行、准确可靠的测试体温的部位和时间。方法:对50例暖箱中的新生儿进行观察,同时测试其颈温和腋温。结果:新生儿颈温和腋温数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颈温测试5分钟和10分钟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测试新生儿颈温5分钟即可反映机体的真实温度,且颈温测试安全、方便,可以在新生儿室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住院老年患者腋温与肛温的差异,提高判断体温的准确性.方法:选择体温正常(肛温≤37.7℃)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进行腋温与肛温的同时测量,以"腋温+0.4℃"与"肛温-0.4℃"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住院老年患者"腋温+0.4℃"比"肛温-0.4℃"平均高0.2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住院老年患者"腋温+0.4℃"比"肛温-0.4℃"平均高0.21℃,测量腋温时,以常规方法(腋温+0.5℃)判断体温值,有可能造成患者体温偏高的错误判断.当腋温偏高时,应测量肛温进行对照.  相似文献   

3.
正人的体温是指人体深部平均温度。为便于测量,临床上通常使用测肛温、口温和腋温三种方法。1.口测法:将消毒过的体温计置于舌下,紧闭口唇(用鼻呼吸),放置5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3~37.2℃。此法温度可靠,但对婴幼儿及神志不清者不  相似文献   

4.
我科于 1 999— 4~ 2 0 0 3— 4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新生儿硬肿症 74例 ,与单纯西医疗法治疗 50例对比 ,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1 .1 硬肿分度 [1 ]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 :肛温≥ 35℃ ,腋一肛温差正值 ,硬肿范围 <2 0 % ,器官功能无明显改变。中度 :肛温 <35℃ ,腋五肛温差 0或正值 ,硬肿范围 2 5~ 50 % ,伴见不吃、不哭、反映差及心率慢等。重度 :肛温<35℃或 <30℃ ,腋一肛温差负值 ,硬肿范围 >50 % ,伴有休克、 DIC及急性肾衰等。1 .2 对象全部 1 2 4例均系住院病例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74…  相似文献   

5.
麻黄汤对正常小鼠肛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麻黄汤对正常小鼠肛温的影响。方法:将120只小鼠分成两组:麻黄汤9 g/kg组(以单味麻黄计)、空白对照组,每组60只,分别于给药后0,5,10,15,20,25,30 m in测量小鼠肛温,计算出肛温的变化值。结果:麻黄汤9 g/kg组和空白对照组两组肛温在5,20,25 m in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10,15 m in时麻黄汤组高于空白对照组(P<0.001),在30 m in时间点麻黄汤组低于空白对照组(P<0.005)。从麻黄汤组内来看,10 m in与5 m in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5 m in与10 m in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20 m in与15 m in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25 m in与20 m in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0 m in与25 m in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即麻黄汤组小鼠肛温从5 m in开始有升高的趋势,从10 m in开始上升,到15 m in升至最高点,与其他5个时间点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20 m in时开始下降,到30 m in时低于空白对照组。结论:麻黄汤对正常小鼠肛温的作用在5~15 m in之间有一个体温上升期,以增加体内热贮,之后随着出汗,体温下降。麻黄汤对正常动物体温调定点的影响,还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温针灸配合推拿手法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运动功能及患肢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8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同时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温针灸配合推拿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手的肿胀程度,运用上肢功能评定量表(Fugel?Meyer,FMA)的患肢疼痛程度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检测两组患者腋静脉、肘静脉、肱静脉的最大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治疗后的肿胀程度明显减轻(P0.治疗后的FMA评分显著升高,VAS评分显著降低(P0. 05),治疗后,研究组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治疗后腋静脉、肘静脉、肱静脉的PSV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腋静脉、肘静脉、肱静脉的PSV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针灸配合推拿手法可提高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减轻疼痛程度,改善患肢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7.
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观察温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 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 ,同时做TCD检查 ,并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结果 温针灸颈夹脊穴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实验组总有效率 95 % ,对照组总有效率 75 % ) ,并能明显加快其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 ,两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1)。结论 温针灸颈夹脊穴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胶原性关节炎大鼠体征及证候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胶原性关节炎 (CIA)大鼠的体征特点与证候属性。方法 :对CIA免疫侧与继发侧分别进行室温 (2 1℃ )、5℃~ 8℃水浴、4 2℃~ 4 5℃水浴下的疼痛试验 ,关节肿胀程度测量 ,肛温与膝、踝关系肤温、体重检测。结果 :CIA大鼠双侧持续疼痛显著 (P <0 0 0 1) ,免疫 7d后对寒、热刺激的反应不明显 ,踝关节宽厚度增加 (P <0 0 0 1,P <0 0 1) ,膝、踝关节肤温相继增高 (P <0 0 5 ,P <0 0 0 1,P <0 0 1) ,肛温、体重无异常。结论 :慢性痛、踝关节肿胀、膝踝皮肤温度增高可作为CIA的主要结局指标 (endpoint) ,CIA证候特征不明显 ,但具有在不同干预措施下表现为不同证候的潜质与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在小儿发热疾病治疗中使用刺络放血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方法所取得的应用效果。方法:共选择80例发热患儿,就诊时间为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分组方式为随机,分成对照和观察2组,每组各40例。常规治疗法用于对照组,刺络放血联合穴位按摩法用于观察组。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腋温、家属治疗满意度、完全退热时间及体温下降幅度、症状积分。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腋温对比无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腋温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家属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完全退热时间低于对照组,体温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 <0.05)。症状积分治疗前两组对比无差异(P> 0.05);症状积分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小儿发热疾病治疗中应用刺络放血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法,有助于降低患儿体温,提升患儿家属满意度,疾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中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2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试验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每组61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温针灸治疗,观察2组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巴塞尔指数(Barthel指数)、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以及临床痉挛指数(CSI指数)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 72%)高于对照组(72. 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在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以及CSI指数方面,组间差异不明显(P 0. 05);治疗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CSI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风偏瘫患者在治疗期间,温针灸疗法的应用,对于提升疗效、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降低CSI指数,效果显著,最终为上肢功能障碍的改善以及加快病情康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探讨穴位浅层麻醉下的蒙医温针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 ,对 5 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穴位浅层麻醉下的蒙医温针疗法治疗 ,与传统的蒙医温针疗法治疗的 6 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对照 ,结果表明 ,穴位浅层麻醉下的蒙医温针疗法与传统蒙医温针疗法治疗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因此 ,穴位浅层麻醉下的蒙医温针疗法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上不影响其疗效 ,而且 ,能够有效地减少或消除蒙医温针的疼痛刺激。  相似文献   

12.
曾红英 《山西中医》2003,19(4):40-41
采用温针治疗慢性腹泻 5 8例 ,并与电针治疗 5 0例作对照。结果 :治疗组治愈 4 7例 ,好转 9例 ,无效 2例 ,总有效率为 96 5 % ;对照组治愈 2 4例 ,好转 15例 ,无效 11例 ,总有效率为 78 0 %。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7 0 3,P <0 0 1)。  相似文献   

13.
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刘傲霜 《中医杂志》2000,41(6):345-346
为了观察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理,治疗组选取颈夹脊穴进行温针灸,两个对照组分别采用针刺、口服颈复康冲剂治疗,统计3组疗效并作Ridit分析与u检验,同时对3组治疗前后的经颅多普勒(TCD)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与两对照组疗效之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均<0.01),温针灸颈夹脊穴疗效最佳。3组治疗前后的TCD检查平均峰流速(Vm)均有改变,其中温针灸颈夹脊穴的改变最明显(VA、BA均P<0.01)。证明温针灸颈夹脊穴能有效扩张血管,缓解椎—基底动脉的痉挛,降低其血流速度,从而减轻乃至消除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齐刺温针肩内俞治疗肩关节周围炎1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贾卫华  张镜  王玲  刘梅举  马艳东 《河北中医》2003,25(12):925-927
目的 观察齐刺温针肩内俞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齐刺温针肩内俞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1 0 0例 (治疗组 ) ,并与常规针刺治疗 1 0 0例 (对照组 )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 78.0 0 %、99.0 0 % ,对照组分别为 61 .0 0 %、87.0 0 %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治疗组在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缩短疗程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 P <0 .0 1 )。结论 齐刺温针肩内俞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确切 ,能较快缓解疼痛 ,改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实验性脑缺血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大鼠体温的变化,以及针刺人中、内关穴产生的体温调节作用。方法:建立脑缺血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分四个时间段测量大鼠的肛温。结果:正常组与假手术组肛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模型组与正常组、假手术组肛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6 h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24 h组与72 h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正常组比较,1 h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6 h组与24 h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鼠实验性脑缺血并发MODS后基础体温会降低,针刺可以提高甚至恢复大鼠基础体温,从而保护机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温针灸与电温针(电针结合温针)治疗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差异,寻找治疗本病的较佳治疗方法。方法:将126例确诊的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按单盲随机原则分为电针组、温针灸组和电温针组3组,每组42例,分别采用电针、温针以及电针配合温针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12次。治疗前后采用改良JOA腰痛疗效问卷评分、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指地距离(FFD)进行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组VAS、FFD指标均降低(P 0. 05),JOA问卷记分升高(P 0. 05); 3组组间比较:在总有效率、VAS、FFD与改良JOA方面,电温针组均优于电针组和温针灸组(P 0. 05)。结论:电温针治疗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显著,疗效优于单纯电针和温针灸。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古典刺法关刺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性眩晕患者80例,采用关刺结合温针灸疗法,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80例颈性眩晕患者中,治愈46例,占57.5%;好转29例,占36.25%;无效5例,占6.25%;总有效率93.75%。治疗前后ESCV评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关刺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可靠,能有效改善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情况,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途径,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舌针及其与温针灸联合应用对中风中经络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对照观察法 ,治疗组 86例运用舌针、温针灸联合治疗 ,对照组 82例采用温针灸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7.67% ,对照组总有效率 82 .93%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舌针对中风中经络有较好疗效 ,与温针灸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周海燕  杨洁  冯跃  杨慎峭 《针刺研究》2012,37(4):277-280
目的:比较传统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对热证模型家兔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烧山火组、透天凉组。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ET)制造热证模型。治疗组动物选取"曲池"穴,分别施以"烧山火"补法和"透天凉"泻法各1次。用体温计检测各组家兔基础肛温及治疗前后肛温,用鲎试剂检查法检测血清ET含量。结果:造模后家兔肛温和血清ET含量增高(均P<0.01)。治疗两组与模型组相比肛温显著降低(P<0.05,P<0.01),ET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透天凉组ET含量较烧山火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烧山火"透天凉"确能降低实热模型家兔血清ET含量,且"透天凉"退热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温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温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5 8例进行 6个月临床疗效观察。对照组采用抗炎、镇痛等对症治疗 ,同时 ,结合电针、理疗等 ,治疗组则加用温针方法。结果与结论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 .5 5 % ,类风湿因子转阴率 96 .5 5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77.5 % ,类风湿因子转阴率为 6 8.97%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 ,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