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静脉溶栓治疗冠脉未通的效果。方法:比较38例AMI溶栓治疗冠脉未通患与42例AMI未行溶栓治疗患的疗效。结果:前心功能状态优于后,且梗死后心绞痛、梗死延展的发生率显降低,两组致命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近期预后无显差异。结论:AMI溶栓治疗冠脉未通疗效仍较未行溶栓治疗佳。提示今后应扩大AMI患溶栓治疗的适应症。  相似文献   

2.
选择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37例,根据治疗结果分为梗塞相关动脉再通组与未通组,观察了两组溶栓治疗前及溶栓后6小时的QT离散度(OTd)。结果显示,两组溶栓治疗前QTd均明显增大,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通组治疗前后QTd无显著差异(P>0.05),再通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01),与未通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提示成功的溶栓可明显缩小局部心肌复极差异性,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测量溶栓治疗前后QTd变化可以判断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以及不同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AMI患58例(溶栓组30例,其中发病6小时内溶栓16例,6-24小时溶栓14例;对照组28例)入院时入入院后24小时心电图的校正QT离散度(QTcd)。结果:溶栓组QTcd较溶栓前显缩短,比对照组明显缩短,但发病6小时内、6-24小时溶栓的QTcd无明显差别。结论:AMI后24小时内溶栓可以缩短QTcd。  相似文献   

4.
选择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37例,根据治疗结果分为梗塞相关动脉再通组与未通组,观察了两组溶栓治疗前及溶栓后6小时的QT离散度(QTd)。结果显示,两组溶栓治疗前QTd均为明显增大,但无明显性差异(P〉0.05);未通组治疗前后QTd的无显著差异(P〉0.05),再通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01),与未通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提示成功的溶栓治疗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1-12小时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的患共70例。按发病后1-3,3-6,6-12小时三个时间段作溶栓治疗。结果:70例患中总再通率71.4%,其中发病1-3小时组再通率80%,发病3-6小时组再通率70.5%,发病6-12小时组再通率45.5%;再通组死亡率8.16%,未通组死亡率20%。结论:溶栓时间越早,冠状动脉再通率愈高,死亡率越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静脉溶栓心肌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与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 (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 (VA)恶性程度的影响。方法 分别于入院时及溶栓治疗后 4周记录 15例溶栓成功及 17例溶栓未成功患者常规 12导联心电图 ,计算QTd及QTcd ,并行心电监测 ,记录住院期间发生的VA。结果 再通组 (15例 ) 4周后QTd与QTcd[(5 2 .9± 10 .4)ms、(5 8.7± 12 .3 )ms]与溶栓前QTd与QTcd比较 [(69.7± 15 .5 )ms ,(80 .5± 2 7.0 )ms]显著减小 (P <0 .0 5 )。 4周后再通组较溶栓失败冠脉未通组 (17例 )QTd与QTcd[(63 .7±15 .5 )ms ,(72 .3± 2 5 .4)ms]显著减小 (P <0 .0 5 )。再通组VA恶性程度与未通组比较有显著降低 ,死亡率亦降低。结论 早期静脉溶栓成功心肌再灌注治疗可以显著减小心肌梗死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 ,并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7.
运动康复对AMI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观察了40例作运动康复治疗的AMI患者(康复组)康复前后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变化,并与未行运动康复的AMI患者(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运动康复后Q-Tcmax、Q-Td和Q-Tcd(校正Q-T离散度)三项指标均比运动康复前明显减少(P<0.05或<0.01)。并且患者出院时康复组Q-Td比对照组显著减少。结论:运动康复能够降低AMI患者Q-T离散度,可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后QT离散度(QTd)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34例AMI患者分为溶栓组(A组)及非溶栓组(B组),其中将A组又分为再通组(A1组)和未通组(A2),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B组QTd作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后的A1组QTd明显减少,而B组及A2组之QTd增大,且A2组与B组之间QT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QTd增大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比率增大.结论AMI患者QTd明显增大,当及时再灌注后QTd减小明显,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也降低.动态观察QTd值可识别高危人群、预测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53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小,而未通组及非溶栓组QTd增大,且后两组间QT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QTd增大者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比率增大。结论AMI患者QTd明显增大,但静脉溶栓再通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减小,同时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0.
静脉溶栓未再通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静脉溶栓治疗未再通与未溶栓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的异同。方法 从我院收治的 AMI病人中随机选择出溶栓未通病人 38例 ,未溶栓病人 36例 ,,比较其严重心律失常及 AMI后心绞痛发生率、死亡率、心肌酶 (CK- MB)水平、Q波加深程度、ST段回落程度及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结果 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 (17/38;2 6 / 36 )、CK- MB(5 6 .43± 42 .93u/ L;75 .78± 2 7.2 3u/ L)及 Q 波加深程度 (0 .2 47± 0 .330 m V;0 .44 2± 0 .32 8m V)在溶栓未通组显著低于未溶栓组 ,其余指标两组间未达统计学差异。结论 即使经静脉法溶栓治疗未获再通 ,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肌酶水平及 Q波加深程度也低于未溶栓组。因而更应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法治疗 AMI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梗死相关动脉(IRA)早期静脉溶栓再灌注或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58例老年AMI患者(AMI组)予以静脉内溶栓,溶栓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判定为心肌梗死溶栓试验性疗法(TIMI)2级以下者,部分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溶栓前后测量分析QTd,并与4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老年人(对照组)和50例健康体检非老年患者(非老年组)进行对照。结果AMI组溶栓前与对照组和非老年组间QTd有显著性差异(P<0.01);静脉溶栓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IRA血流达到TIMI 2~3级者,溶栓后2 h QTd显著降低,而IRA未开通者其QTd始终保持较高水平。16例溶栓前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其QTd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者(P<0.05),结论IRA早期再灌注可使QTd显著降低,可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米诺环素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早期的影响,确定米诺环素能否作为后处理药物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 65例胸痛发作<12 h ST段抬高型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①对照组,32例,尿激酶(UK)静脉溶栓,AMI常规用药;②处理组,33例,米诺环素200 mg静脉推注后UK溶栓,与静脉溶栓同步再予米诺环素200 mg静脉点滴,AMI常规用药。CCU病房24 h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心律失常,抽血查心肌酶。结果溶栓后2 h内ST段回落≥50%和>70%的比例,冠状动脉再通的比例,处理组高于对照组(P<0.05)。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处理组低于对照组(P<0.05)。溶栓后24 h内处理组的心肌酶峰值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米诺环素后处理减轻了AMI再灌注损伤,提高了UK溶栓的再通率,降低了再灌注心律失常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AMI患者 1 0 7例 ,根据溶栓后有无ST段再抬高而分为ST段抬高组 (A组 )和ST段未抬高组 (B组 ) ,比较两组间发病年龄、伴发疾病、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梗死后开始溶栓时间、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功能变化 (Kil lip分级)。结果 :A组伴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梗死血管多支病变、心功能不全、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B组 ,而冠状动脉再通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 :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与患者并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密切相关 ,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存在多支病变。该类患者再通率低 ,心肌受损重 ,易并发心功能不全 ,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情况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猝死率的相关性,预测AMI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方法:对113例已确诊AMI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HRV进行时域分析(主要参数为全部正常窦性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NN),监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然后随访患者1年。结果:SDNN<50 ms,预测高危险水平的患者31例;SDNN介于50 ms~100 ms,预测中危险水平患者36例;SDNN介于100 ms~150 ms,预测低危险水平患者46例。高危险水平患者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19例,猝死6例;中危险水平患者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9例,猝死1例;低危险水平患者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5例,无猝死。3组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P<0.05,心脏猝死率比较,P<0.01。结论:HRV减小程度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发生率有正相关性,HRV在预测AMI患者的危险性及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成功后ST段延迟性再抬高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发病6h之内行溶栓治疗成功的女性AMI患者106例,根据溶栓12h后ST段是否再抬高分为ST段再抬高观察组(观察组,n=38)和ST段未再抬高对照组(对照组,n=68)。监测两组患者CK-MB峰值及峰值时间,溶栓后1周、2周、1月、3月、6月时复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心脏超声,6月内每月复查6min步行试验,比较两组上述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者比例以及CK-MB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CK-MB峰值时间较对照组前移程度小(P〈0.05),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室壁瘤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和6min步行实验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成功后延迟性ST段再抬高者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室壁瘤、死亡发生率高,预后相对差。  相似文献   

16.
大剂量维生素C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TXA2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维生素C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血栓素A_2(TXA_2)水平的影响。方法:10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被随机、双盲分成溶栓组(60例)和未溶栓组(43例);溶栓组又分为溶栓前使用大剂量维生素C组(溶Vc组,30例)和溶栓前未使用大剂量维生素C组(溶Nc组,30例);未溶栓组又分为使用大剂量维生素C组(未溶Vc组,22例)和未使用大剂量维生素C组(未溶Nc组,21例)。测定各组血浆TXB_2水平,连续3天。结果:较之溶Nc组溶通组,溶Vc组溶通者溶栓后1、2、3日TXB_2水平显著降低(P<0.01,<0.05,<0.05)。与溶Vc未通者比较.溶Vc组溶通者TXB_2水平第1、2日显著升高(P<0.01,<0.05);溶Nc组溶通者第1、2日TXB_2水平升高更加显著(P<0.01,<0.01)。未溶栓组与溶栓未通者第2、3日TXB_2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维生素C有显著降低溶栓再通者TXA_2水平,减轻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住院的AMI合并111。AVB患者69例,分为对照组、溶栓组和介入组,比较三组患者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心衰等发生率和总死亡率。于再灌注治疗后6个月对存活者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结果①介人组再灌注治疗后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心衰等发生率和总死亡率均明显低于溶栓组及对照组,溶栓组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6个月后三组存活者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介入组LVEF明显高于溶栓组及对照组(P〈0.05),LVD明显低于溶栓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AMI合并Ⅲ。AVB预后差,住院期问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心衰等发生率和死亡率高。AMI后行急诊再灌注能改善左心功能和预后,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较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Heper G  Korkmaz ME  Kilic A 《Angiology》2007,58(6):663-670
Reperfusion arrhythmias are associated with epicardial reperfusion but may also be a sign of vascular reperfusion injury which can be seen as no-reflow phenomenon on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predicts in-hospital complications and recovery of left ventricular (LV) function. No-reflow phenomenon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溶栓患者心肌酶谱、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心功能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非随机临床同期对照研究及患者自愿原则将150例老年AMI患者分为对照组(急诊溶栓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各75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心功能指标及治疗后30d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白介素(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48、72h观察组hs-cTnT、CK-MB、MDA、IL-6、hsCRP水平和LVEDD较对照组低(P均<0.05),GSH、SOD水平和LVEF较对照组高(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30d内MACE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老年AMI患者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可明显降低治疗后30d内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高压氧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后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对溶栓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4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有16例于溶栓后6h接受60min的高压氧治疗(HPOT),为HPOT组,未进行HPOT的26例为AMI对照组。三周后所有病人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HBOT组患者的左心室心缩末容积,每搏量,左室射血分数较AMI对照组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可改善溶栓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