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C型臂透视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系统对于老年人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术的影响. 方法 对286例65岁及以上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分为导航(153例)和未导航(133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问和术后下地时间.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对所有患者的术前和末次随访评分,计算2次评分的ODI评分改善率. 结果 导航组与未导航组相比,椎弓根手术时间[ (27.6±6.3)min、(33.8±9.9)min]和出血量[(135.7±21.1)ml、(165.4±32.1)ml]减少,术后下地时间[(134.6±12.3)h、(169.0=23.9)h]缩短;ODI评分改善率[(76.6±3.7)%、(69.8±6.6)%]提高. 结论 C型臂透视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系统能提高老年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术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使用术中CT导航和单纯术中CT扫描辅助下进行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诊断为颈椎病、颈椎外伤、颈椎肿瘤而行CT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65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采用CT导航将患者分为术中CT导航组和术中非CT导航组。术后进行经椎弓根螺钉水平的CT平扫,观察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精确性。对2组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率、翻修率、置钉时间和术中CT的扫描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术中CT导航组椎弓根螺钉的穿破率和平均置钉时间显著低于非CT导航组(P〈0.05或P〈0.01)。2组病例均未出现明显的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在2组中均没有因内置物位置不佳而行二次手术的病例。结论术中CT导航系统辅助进行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可行的,能够显著提高后路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精确性,同时医护人员无X射线暴露。  相似文献   

3.
我们测量了200份胸腰椎侧位X线片上椎板-椎弓根角,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提高了椎弓根螺钉的植入质量及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手术的疗效,从而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现报告如下。测量方法与结果:测量正常国人胸腰椎X线片200份(男女各100份),在侧位X线片上...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 T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老年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35例,均采用T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统计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术前及术后随访腰部 VAS、下肢VAS、腰椎JOA评分、ODI评分、侧凸Cobb 角、椎间倾斜角。结果随访时间(27.85±8.25)个月,手术时间(184.38±60.98) min,估计术中出血量(619.23±387.05) mL,固定融合(4.62±0.87)个椎体。与术前比较,术后随访时腰部VAS、下肢VAS、ODI评分降低,侧凸Cobb角、椎间倾斜角变小腰椎JOA评分增加(P<0.05或P<0.01)。结论 T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侧凸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孙守勇  徐龙  梁旭东 《山东医药》2011,51(46):102-103
目的观察椎弓根钉四步综合定位植入法在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1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其中2005年以前的52例(对照组)术中采用Weinstein定位法植入椎弓根钉,2005年以后的60例(观察组)术中采用四步综合定位法植入椎弓根钉(两组一般资料及病情等比较,P均〉0.05)。比较两组椎弓根钉定位植入的正确率、并发症、术中失血量及手术时间。结果观察组植钉正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伤椎前后缘压缩率、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伤椎楔变角及Cobb角等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而这些指标两组术后比较,P〉0.05。结论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中宜采用四步综合定位植入法植入椎弓根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胸腰椎手术中椎弓根螺钉误置的临床结果,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将97例同期行胸腰椎手术的患者按椎弓根螺钉置入情况(X线检查)分为两组,14例置入位置不当者为误置组,83例置入位置正确者为正确组。术后定期随访,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包括VA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前及术后3 d VAS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3、6、12个月误置组VAS均明显高于正确组,P均<0.01。误置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正确组。误置的主要原因为患者椎体发育异常、脊柱形态异常及术中C臂X线检查不充分。结论术前精确定位,术中准确操作、按要求行C臂X线下透视检查是避免螺钉误置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术前CT影像三维重建确定进钉点及进钉角度在胸腰椎脊柱畸形患者椎弓根置钉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胸腰椎脊柱畸形患者80例,其中40例患者术前使用CT影像三维重建确定进钉点及进钉角度,记为实验组;另40例患者不进行术前CT影像三维重建,记为对照组。患者均接受椎弓根置钉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置钉准确率、置钉穿破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中非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畸形矫正率和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8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置入螺钉为973枚,其中A级螺钉690枚、B级螺钉161枚、C级螺钉104枚、D级螺钉18枚、E级螺钉0枚。实验组置钉穿破率为25.3%、置钉准确率为89.0%,对照组置钉穿破率为33.1%、置钉准确率为85.9%,实验组置钉穿破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置钉准确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胸椎部位置钉穿破率低于对照组(P<0.05),置钉准确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腰椎部位置钉穿破率、置钉准确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非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畸形矫正...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实时术中Orbic-3D导航引导下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手术特点及临床影像学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对24例老年骨质疏松单节段胸腰椎压缩骨折采用实时术中Orbic-3D导航引导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其中男9例,女15例,年龄67~ 81岁.分析手术切口、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术后椎弓根钉位置、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患者满意度、手术节段高度和畸形矫正维持情况等.结果 手术切口长度(8.0±0.8)cm,手术时间(56.5±10.5)min,术中出血量(60.5±15.8)ml,无神经损伤等手术相关并发症.植入的96枚椎弓根钉术后CT复查均在椎弓根内,下地活动时间(2.1±0.5)d,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6~24个月).椎体高度压缩率及VAS评分术后与手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l),末次随访与术后6个月比较维持稳定(P>0.05).节段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术后至末次随访基本维持稳定(P>0.05).末次随访患者满意度95.8%.所有患者随访过程X线检查无内固定松动.结论 老年单节段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采用实时术中3D导航引导下经皮微创椎弓根钉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具有手术微创、安全性高、缩短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椎体高度恢复及后凸矫正明显,并能有效维持、临床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高等效果,是治疗该类骨折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9.
应用取出内固定、原螺钉重新植入、选用更粗更长的螺钉、椎弓根内自体骨强化、重新植入腰椎cage、增加植入部件等方法对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翻修。发现17例翻修术后患者除1例术后症状缓解不满意外,其余患者术前的局部及下肢痛症状消失。X线检查显示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植骨融合牢固,原有的畸形消失。认为技术性原因是造成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翻修手术的主要原因。根据椎弓根内固定术后失的败原因和患者临床表现采用合适的翻修手术可挽救失败的内固定,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内固定联合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44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C组。三组均行后路复位短阶段椎弓根内固定,A组伤椎椎体内植入自体骨,B组植入同种异体骨。结果术后12个月A、B组患者伤椎椎体相对高度分别明显高于C组(P均〈0.01)。术后6个月A、C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均〈0.01)。术后12个月时C组VAS评分明显高于A、B两组(P均〈0.05)。结论椎弓根内固定联合伤椎植入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治疗胸腰椎椎体爆裂骨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 1年2月至2012年10月,使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23例无神经功能损伤的高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术前、术后1d、术后3 m、术后6 m、术后12 m和术后18 m分别对患者进行VAS疼痛评分,通过测量CT矢状位图像获得骨折椎体前缘、中间的椎体高度,并测量伤椎局部矢状位Cobb角.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36 m(平均22 m).患者术后第1天VAS评分和末次随访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术后第1天伤椎前缘和中间的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矢状位Cobb角则由术前(16.5±4.7)°显著下降至(5.7±3.2)°(P<0.05).术后随访过程中,给予康复训练指导,发现椎体前缘和中间高度以及Cobb角均无明显变化(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压缩椎体以及相邻椎体新发骨折出现.结论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效果满意,可以防止椎体高度再次丢失和相邻椎体新发压缩性骨折.  相似文献   

12.
胡临  田伟  刘波  李勤  李志宇  袁强  王永庆 《山东医药》2010,50(28):20-21
目的探讨后路C2/C3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应用指征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C2/C3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18例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其中3例采用基于CT的导航,14例采用基于ISO-C 3DC臂的导航。结果全部患者达到骨性愈合,没有出现椎动脉和神经损伤及其他合并症。结论后路C2/C3椎弓根螺钉固定对于治疗Hangman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术中导航技术使其更加准确和安全。  相似文献   

13.
吴峰  尹庆水 《山东医药》2010,50(28):27-29
目的对经口前路寰枢椎复位内固定钢板系统(TARP)枢椎螺钉进行固定螺钉拔出力实验,为螺钉固定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6例枢椎新鲜标本分别采用椎体、前路椎弓根及关节突螺钉固定,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通过传感器测定固定螺钉的最大拔出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拔出力(593.14±97.77)N,强于枢椎椎体和关节突螺钉,枢椎关节突螺钉拔出力(469.94±73.32)N,强于枢椎椎体螺钉(395.15±75.07)N(P均〈0.05)。结论 TARP系统枢椎螺钉固定采用前路椎弓根及关节突固定优于枢椎椎体固定,固定安全可靠。临床应用尤以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为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患者腰椎融合术后植骨融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因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合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共36例。患者均采用后路腰椎板切除减压、椎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术后1~2周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静脉滴注,同时每天补充元素钙1 000 mg和维生素D3400 U。比较术前与术后3、6、12个月时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变化。比较术前与术后12个月骨密度变化。分析随访期末时的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年龄(63.18±6.97)岁。术前ODI评分平均为(38.36±5.95)分,术后3个月为(14.36±5.22)分,术后6个月为(9.00±6.07)分,术后12个月为(9.18±6.65)分。术后各时间点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6个月ODI评分持续下降,6个月达平台期,与12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转换生化标志物血清β-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CTX)、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术后3个月显著降低(P0.05),6、12个月时缓慢升高,但均保持在绝经后正常范围内。术前髋部和股骨颈骨密度为(0.721±0.16)和(0.687±0.19)g/cm2,术后12个月提高至(0.746±0.16)和(0.714±0.17)g/cm2(P0.05)。34例患者获得坚实融合,2例未融合,融合率为94.4%(34/36)。结论唑来膦酸抗骨质疏松作用显著,骨质疏松患者术后早期应用唑膦酸对腰椎融合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对射频消融室上速的指导作用.方法 118例室上速患者分为CARTO组(69例)和常规组(49例),比较两组标测与消融过程的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放电次数、放电时间、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18例均完成射频治疗,2例常规射频失败患者转为CARTO指导下成功完成治疗,两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RTO组与常规组手术时间无差异[(118±36)min比(119±52)min,P>0.05],但X线曝光时间明显缩短[(9±3)min比(17±6)min,P<0.05],放电次数显著减少[(4±2)次比(9±3)次,P<0.05],放电时间显著缩短[(196±73)s比(402±84)s,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室上速安全有效,可明显减少放电次数和时间,缩短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病椎置入短椎弓根螺钉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多椎体结核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2个及2个以上椎体骨质破坏并完成随访的全部32例患者,均行手术并术后明确诊断为脊柱结核.术前神经功能分级按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其中A级2例、B级1例、C级7例、D级14例、E级8例.行经病椎短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比较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18个月的Cobb角的变化;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手术的优良率;观察其术前及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对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18个月Cobb角及JOA评分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2例患者均完成至少2年期随访,2年随访期内结核均无复发,无脓液及窦道形成,无螺钉置入病椎相关的并发症.术后2周复查Cobb角明显变小,由术前的(19.8±6.1)°降至术后的(7.8±3.1)°(t=9.9,P=0.00);18个月时随访无明显丢失,Cobb角由术后2周的(7.8±3.1)°变为末次随访的(8.8±4.3)°(t=1.2,P=0.09).JOA评分由术前的(8.7±6.3)分增加至18个月随访的(25.2±2.8)分,获得明显改善(t=13.6,P=0.00),末次JOA总优良率为75.0%(24/32).术后ASIA分级D级7例,E级25例.结论 经病椎置入短椎弓根螺钉固定不仅能够对治疗多椎体脊椎结核取得满意的效果,而且能减少患者术后Cobb角丢失,提高舒适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Aim

An estimated 88%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patients experience various degrees of cervical spine involvement. The excessive movement of the atlantoaxial joint, which connects the occiput to the upper cervical spine, results in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AAI). AAI stabilization is usually achieved by C1 lateral mass-to-C2 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 (LC1–PC2 fixation), which is technically challenging in RA patients who often show destructive changes in anatomical structures. This study aimed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results and operative experiences of C1–C2 surgery, with emphasis on the advancement of image-guided surgery and augmented reality (AR) assisted navigation.

Methods

We presented our two decades of experience in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AAI from April 2004 to November 2022.

Results

We have performed surgery on 67 patients with AAI, including 21 traumatic odontoid fractures, 20 degenerative osteoarthritis, 11 inflammatory diseases of RA, 5 congenital anomalies of the os odontoideum, 2 unknown etiologies, 2 movement disorders, 2 previous implant failures, 2 osteomyelitis, 1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d 1 tumor. Beginning in 2007, we performed LC1–PC2 fixation under C-arm fluoroscopy. As part of the progress in spinal surgery, since 2011 we used surgical navigation from presurgical planning to intraoperative navigation, using the preoper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based image-guided BrainLab navigation system. In 2021, we began using intraoperative CT scan and microscope-based AR navigation.

Conclusion

The technical complexities of C1–C2 surgery can be mitigated by CT-based image-guided surgery and microscope-based AR navigation, to improve accuracy in screw placement and overall clinical outcomes, particularly in RA patients with AAI.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观察在超声心动图与放射线引导下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需要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的50例患者按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超声组)25例,经右颈内或右锁骨下静脉插入起搏电极导管;放射线下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放射组)25例,经股静脉插入起搏电极导管.结果 两组临床特征相似,超声组从穿刺到开始起搏时间比放射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1±180)s vs.(750±226)s,P<0.001].超声组重置电极导管患者比例明显少于放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25) vs.40%(10/25),P<0.001].超声组起搏功能失常的发生率低于放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25)vs.32%(8/25),P=0.001].超声组未发生心脏穿孔和起搏导管周围静脉血栓,放射组分别发生1例和2例.结论 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操作方法简便、安全、有效,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可准确放置起搏电极导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磁导航遥控导管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 RVOT-VT/PVC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体表心电图检查,诊断为RVOT-VT/PVCs的患者共16例[女12例,男4例,平均年龄(44±15)岁],结合应用非接触标测系统和起搏标测确定靶点,磁导航遥控磁导管实施消融术,消融失败者改为手控导管消融。结果10例(63%)患者使用磁导航消融成功,6例需手控导管消融,1例术后出现动静脉瘘。平均放电(3.9±1.6)次,放电时间(240±33) s,总手术时间为(190±42) min,总X线曝光时间为(4.8±2.6) min,术者X线曝光时间平均为(3.2±2.0) min,磁导航系统遥控导管X线曝光时间为(1.6±1.0) min。结论应用磁导航系统结合非接触标测系统可安全、有效地实施遥控导管消融治疗RVOT-VT/PVCs,并可减少术者和患者的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