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益肝降糖汤治疗肝源性糖尿病6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长普 《光明中医》2010,25(2):240-241
肝源性糖尿病是指继发于肝炎或肝硬化等肝病基础上的糖尿病。肝脏是糖代谢的重要器官,糖代谢大部分在肝脏内进行,肝病可影响糖的代谢过程,致血糖升高,特别是慢性肝病患者,临床上可表现为肝源性糖尿病。口服降糖药大多对肝有损害,注射胰岛素特别是农村患者缺乏良好的依从性,且剂量难以掌握,易致低血糖,不利于肝脏恢复。笔者收集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肝源性糖尿病62例,应用益肝降糖汤治疗,收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9年5月~2012年5月诊治的肝源性糖尿病2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肝源性糖尿病临床表现以肝病症状为主,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少见,通过保肝、抗病毒治疗及控制饮食或胰岛素治疗,除1例死亡外,其他患者的血糖水平均得到较好控制.结论:肝源性糖尿病多继发于肝硬化,在积极保肝治疗的基础上加以饮食控制,必要时给予胰岛素治疗,大部分患者血糖可随肝功能改善得到较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肝源性糖尿病是指继发于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由于肝脏是葡萄糖进行代谢的重要器官,也是维持血糖稳定的重要条件。因此,肝脏受损会影响糖代谢,导致糖耐量降低。临床主要以乏力、纳差、恶心、腹胀等原发性肝病的症状作为表现,“三多一少”的症状并不突出。目前西医主要以保护肝功能及注射胰岛素治疗为主,但疗效并不满意。本院仝小林教授擅长以五味子、田基黄等清热祛湿、解毒保肝,用药颇具特色,现撷取仝教授治疗肝源性糖尿病验案一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4.
肝源性糖尿病为肝病患者常见的继发性疾病,其归属于中医"消渴",但治疗又不尽相同,本文就肝源性糖尿病瘀热互结型的中医治疗作一简要论述,并举例验案一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与慢性肝病临床类型和病程的关系。方法:对肝源性糖尿病11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率慢性乙型肝炎为10.2%(101/992),慢性丙型肝炎为12.4%(11/91),慢性乙肝重叠丙肝为60%(3/5)。36.5%(42/115)的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通过保肝、抗病毒、饮食及运动于预和胰岛素治疗,除5例死于肝癌或重型肝炎外,余患者血糖水平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糖尿病发生率与肝炎病程成正相关;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是独立于慢性肝病之外的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附加危险因素。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症状多不典型,须常规检查空腹、餐后血糖。经保肝、抗病毒、饮食及运动干预和胰岛素治疗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肝原性糖尿病是指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肿瘤及其他慢性肝病等肝实质损害的基础上继发的糖尿病。这种继发于肝实质损害而发生的糖尿病称为肝原性糖尿病或肝性糖尿病。其诊断标准有以下5个方面:①肝脏病发生在糖尿病之前或同时发生。  相似文献   

7.
以"肝脾相关"理论为出发点,从肝脾与肝源性糖尿病的关系及从"肝脾"论治肝源性糖尿病2方面入手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指出肝源性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但其治则不能完全等同于"消渴病"的治则。  相似文献   

8.
各种肝病导致肝实质损害,诱发糖代谢紊乱,临床表现以高血糖、葡萄糖耐量减低为特征,这种继发于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称之为肝源性糖尿病(hepaticdiabetes)。临床上以美国糖尿病学会1977年诊断为依据。肝源性糖尿病的病因尚未明确,其病情复杂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由于缺乏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往往被忽视。护理干预是糖尿病和肝炎两种疾病的结合点,可以积极观察病情进展,有效地防止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魏素侠 《浙江中医杂志》1999,34(10):440-441
继发于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称之为肝源性糖尿病,其发病率较高。慢性肝病有糖耐量减退的占50%~80%,呈糖尿病反应者约15%~30%。口服降糖药大多对肝有损害,注射胰岛素特别是农村病员缺乏良好的顺应性,且剂量难以掌握,易致低血糖,不利于肝脏恢复。笔者自1995年以来应用中医中药从  相似文献   

10.
肝源性糖尿病是指继发于肝实质损害而发生的糖尿病。肝脏在糖代谢和血糖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院2006年11月—2007年11月收治的肝源性糖尿病患者4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婴儿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病因复杂,迁延难愈,呈现"久病入络"的病理特点.肝络病理论是中医络病理论的重要组成之一,结合临床实践,认为气滞血瘀、肝络瘀阻是婴儿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基本病机,在肝络病理论指导下,以活血化瘀通络为法治疗婴儿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从肝论治肝源性糖尿病4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素侠 《四川中医》1999,17(10):16-17
继发于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称之为肝源性糖尿病,其发病率,慢性肝病有糖耐量减退的占扣%-80%,呈糖尿病反应者约匕%-30%。口服降糖药大多对肝有损害,注射胰岛素特别是农村病员缺乏良好的顺应性,且剂量难以掌握,易致低血糖,不利于肝脏恢复。笔者自lpes年以来应用中医中药从肝论治肝源性糖尿病40例,收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40例中男性28例,女性四例,年龄对一71岁,慢性肝炎对例,肝硬化6例,肝癌1例。诊断标准:①有慢性肝炎史,肝功能异常;②糖尿病三多症状;③空腹血糖正常或偏高(z7.OInlnoL),主要表现餐后高血…  相似文献   

13.
陈建芳  杨志贤 《陕西中医》2009,30(12):1642-1643
肝源性糖尿病广泛存在于肝病中,该病在治疗中有一个矛盾的问题,就是降糖药大多对肝脏有损害,在肝病中要谨慎使用,而肝病治疗需要较多的营养,这对糖尿病不利。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既能保肝又能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和方法。白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3年间,我们用自拟温阳降糖汤治疗阳虚型肝源性糖尿病3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通过梳理中医学肝源性糖尿病(Hepatogenous Diabetes,HD)相关理论,提出"肝消"的HD中医病名,认为临床可分肝经湿热、肝郁脾虚、瘀阻肝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证辨证论治,主张"从肝论治",以治肝为本,兼以健脾、益肾等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肝脏疾病的认识逐渐提高,肝源性糖尿病越来越被重视.但由于多数患者缺乏糖尿病特征性表现,常被原有肝病症状掩盖,易被护士忽视.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情,重视营养支持、皮肤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使患者掌握相关知识,出院后能够自我管理,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56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年龄分布、临床表现特点、胰岛素抵抗和肝功能分级的关系、血糖异常和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源性糖尿病多发生于中老年男性;临床表现以消化症状为主,很少出现糖尿病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随着肝功能恶化,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经保肝、降糖(胰岛素)等治疗,血糖控制良好38例,控制一般13例,另5例肝功能重度损害放弃治疗而自动出院。结论:肝源性糖尿病主要继发于肝硬化,中老年男性多见,临床上往往无糖尿病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病情程度与肝功能分级呈正相关,患者存在着胰岛素抵抗,除主要针对肝硬化对症治疗外,给予胰岛素治疗,大部分患者血糖随肝功能改善而改善。  相似文献   

17.
肝源性糖尿病是指继发于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近几年,我科收治了76例肝源性粮尿病病人,现将其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浅谈肝纤维化的防治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文勇  张民庆 《中医杂志》2004,45(7):543-545
肝纤维化是指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病理过程,也是各类肝实质损害转向肝硬化共同而基本的环节.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肝病,如慢性病毒性肝炎、血吸虫性肝病、脂肪肝等,都可能发生肝纤维化继而向肝硬化转变.因此,阻断肝纤维化的形成与发展,对阻止或延缓慢性肝病向肝硬化的转变,改善慢性肝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肝纤维化病变有一定可逆性,即在病因消除后,增多的胶原纤维可逐渐被吸收,使肝脏结构恢复正常;但若病因持续存在,肝纤维化逐渐加重,肝小叶及血管等逐渐被改建,肝的正常结构遭到破坏,假小叶形成,此即由肝纤维化发展为肝硬化,病变很难逆转.针对肝纤维化具有进展渐变性、病变可逆性、最终难治性等特点,我们根据读书心得和自身临床体会,从中医药学角度分以下几个阶段谈谈肝纤维化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9.
肝木曲直论     
论述"肝木曲直"之说对于中医肝藏象理论及肝病临床的重要意义。认为"肝木曲直"应诠释为肝具有刚柔相济、体阴用阳、敷和收藏、化生升发的生理特性与功能;临床上面对复杂之肝病,在充分理解肝禀"类木""曲直"之性的基础上,当采用守恒(涵木体、达木用)而度奇(度病情、度时令、度干犯他脏)之法治之。  相似文献   

20.
赵庆华 《河南中医》2014,(6):1032-1033
刘学勤教授认为肝源性发热多出现在鼓胀、积证病中,系由患者常年肝病,加之长期不愈所致。一方面肝病日久损及脾脏,另一方面,肝病日久,耗上阴津,肝肾阴虚,内热自盛,而午后或夜间阴气当令,阴虚不能制阳,则阳气偏旺,故发热,或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五心烦热。治疗肝源性发热应准确把握其病机,善于辨证,治在求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