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对2000例体检者在排除了高血压史、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前列腺肥大、肝炎、慢性支气管炎、胃肠炎等疾病及既往史后选取42例,根据其血压状态分为正常血压组(A组,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14例,正常高值组(B组,120mmHg≤收缩压<140mmHg或80mmHg≤舒张压<90mmHg)14例,高血压组(C组,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14例,分别测定其空腹血糖(FB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值。结果与A组比较,B组胰岛素抵抗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状态。  相似文献   

2.
当前有关高血压病的治疗问题,依然是问题多于答复。一、轻型高血压是否须行药物治疗?1984年第三届国际高血压检出、教育、治疗联合委员会(JNCⅢ)以舒张压为标准,将血压分为正常:<85mmHg;正常高界85~89mmHg;轻型90~104mmHg;中型105~114mmHg 及重型>115mmHg。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收缩压和舒张压>110/70mmHg 愈多,对心血管的危险愈大,血压>140/85~90mmHg 时,心血管的并发症发生率增多。对于中、重型高血压降压取得的成效,为人所公认,虽然也有人提出,降压后脑血管出血见减少,但脑血栓形成反见增多,而对心脏并发症几乎无影响。然  相似文献   

3.
杨璇  李长江  武越 《中国医药》2013,8(2):159-161
目的比较奥美沙坦酯联合氨氯地平与奥美沙坦酯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将206例2—3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奥美沙坦酯联合氨氯地平)和对照组(奥美沙坦酯联合氢氯噻嗪),每组103例,监测2组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24h动态血压,分析2组间降压效果及血压变异的差异,并观察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24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白昼收缩压及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133±9)mmHg(1mmHg=0.133kPa)比(166±10)mmHg,(73±8)mmHg比(96±9)mmHg;(134±9)mmHg比(164±9)mmHg,(76±8)mmHg比(100±8)mmHg;(120±9)mmHg比(158±11)mrllHg;(72±7)mmHg比(94±8)mmHg。对照组:(130±7)mmHg比(164±11)mmHg,(75±7)mmHg比(97±8)mmHg;(131±8)mmHgI;L(164±10)mmHg,(79±7)mmHg比(101±8)mmHg;(129±8)mmHg比(160±9)mmHg,(80±8)mmHg比(102±8)Inlll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昼和夜间血压变异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97.1%(100/103)和96.1%(99/1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沙坦酯联合氨氯地平与氢氯噻嗪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较好,疗效相当且安全,奥美沙坦酯联用氨氯地平在血压变异性上控制较好。  相似文献   

4.
依那普利-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依那普利-氢氯噻嗪治疗中国人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126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95mmHg≤平均坐位舒张压(DBP)<110mmHg,平均坐位收缩压(SBP)<180mmHg(1mmHg=0.133kPa)],口服安慰剂2wk后, DBP仍在95-110mmHg的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口服依那普利-氢氯噻嗪(10mg:6.25mg),qd;B组口服依那普利-氢氯噻嗪(10mg:12.5mg),qd;C组口服依那普利10mg,qd,4wk后如DBP≥90mmHg,各组剂量均加倍,疗程为8wk。安慰剂期末和治疗2,4,6,8wk测量坐位、立位血压和心率,记录不良反应。结果:8wk末,A组DBP由(99±4)mmHg降至(83±6)mmHg,降低(15±4)mmHg, SBP降低(18±14)mmHg;B组DBP由(100±5)mmHg降至(83±6)mmHg,降低(16±7)mmHg, SBP降低(17±16)mmHg;C组DBP由(97.0±2.0)mmHg降至(89±8)mmHg,降低(8±8)mmHg, SBP降低(3±14)mmHg。各组内DBP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A,B两组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A,B两组降压幅度优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A,B,C组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86%,83%及60%,A,B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显著,优于C组(P<0.05)。3组主要不良反应为咳嗽、干咳,组间比较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依那普利-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疗效优于单药制剂,6.25mg与12.5mg氢氯噻嗪的复方制剂降压疗效相似,复方制剂和单药一样安全,且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杨桃根Averrhoa carambola root醇提物对正常大鼠血压的影响.方法 40只正常大鼠随机均分为5组:阳性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及杨桃根醇提物高、中、低剂量组.大鼠麻醉后以颈总动脉插管法连接心功能分析系统,待颈动脉血压稳定10 min后,测定给药前和十二指肠给药后30、60、90、120、150、180、210、240 min时大鼠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结果 杨桃根醇提物高剂量组大鼠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分别于给药后60 min(由119.06±11.45 mmHg降至112.58±12.27 mmHg)、60 min(由110.91 ±9.83 mmHg降至95.44±14.82 mmHg)、90 min(由115.94±12.92 mmHg降至94.58±12.23 mmHg)开始降低;中剂量组大鼠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分别于给药后150 min(由122.01±13.52 mmHg降至100.87 ± 15.04 mmHg)、90 min(由110.88 ± 13.75 mmHg降至89.52±17.91 mmHg)、90 min(由115.39±11.61 mmHg降至99.72±12.67 mmHg)开始降低.杨桃根醇提物对正常大鼠的心率无明显影响.结论 杨桃根醇提物能降低正常大鼠的血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应用无创通气治疗时PaCO2≤90mmHg、PaO2≥40mmHg的2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试验组,将应用通气治疗时PaCO2>90mmHg、PaO2<40mmHg的2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呼吸频率、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机械住院天数等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pH值、PaCO2及PaO2等各项血气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发作患者,在PaCO2≤90mmHg、PaO2≥40mmHg时间内临床疗效较好,患者痛苦较少,恢复较快,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与动态血压、脉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 2 4h动态血压监测 (2 4hABPM )的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及脉压 (PP)与心脑肾靶器官损害 (TOD)的关系。方法 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对 15 8例高血压病病人进行2 4hABPM ,按平均压 (MBP)≤ 115mmHg和 >115mmHg分为两组 ;再以PP≤ 6 0mmHg、6 1~ 80mmHg和≥81mmHg分为 3个亚组。结果 随PP增加 ,TOD逐步增加 (P <0 0 1) ;PP相同而MBP不同的两组TOD无差异 (P >0 0 5 ) ,但MPB >115mmHg组的SBP、DBP和MBP均高于MBP≤ 115mmHg者 (P <0 0 1)。 结论 高血压病病人的PP比SBP、DBP与TOD的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服用依那普利与吲哒帕胺的降压疗效。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入选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40例,采用多中心、双盲、随机、活性药物对照进行临床研究,在研究中患者坐位舒张压≥95mmHg(1mmHg=0.133kPa)且<110mmHg分别采用单药依那普利10mg或吲达帕胺1.5mg治疗4周,在单药导入结束后,坐位舒张压仍然≥90mmHg且<110mmHg的患者随机进入联合用药或继续原有的单药治疗。共8周。其间,在治疗4周和实验结束时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治疗结束时,联合治疗组平均坐位收缩压/平均坐位舒张压下降幅度较依那普利单药治疗组多5.4mmHg/4mmHg(P<0.001);较吲达帕胺组多6.5mmHg/4.5mmHg(P<0.001)。两项研究中联合用药组血压控制率(血压<140/90mmHg)分别为72.2%及73.2%,显著优于依那普利或吲达帕胺单药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单药治疗组相当。结论联用治疗组的血压控制率显著优于其两种成分(依那普利10mg或吲达帕胺1.5mg)单药的治疗,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坐位与仰卧位无创血压测量有否不同。方法对200名健康学生选用左、右上肢肱动脉测压法,分别测量采用坐位、仰卧位两种体位的血压。结果坐位时测量的左、右侧收缩压分别为(110.1±2.6)mmHg和(112.3±2.2)mmHg,均大于仰卧位时的(108.2±2.8)mmHg和(110.2±3.1)mmHg,但无显著性差异;舒张压分别为(70±2.4)mmHg和(72.4±2.1)mmHg,显著大于仰卧位时的(64.1±2.3)mmHg和(66.2±2.1)mmHg,P<0.05。结论健康青年人采用坐位、仰卧位两种体位测量血压,舒张压数值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24h动态血压的变化特点。方法对80例CKD血压正常者(A组)和56例CKD伴血压升高者(B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①血压比较:24h舒张压B组高于A组(89.9±13.4)mmHg比(71.3±14.6)mmHg,P<0.05;B组夜间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高于A组(176.2±17.8)mmHg比(146.8±25.4)mmHg和(86.6±16.l)mmHg比(65.8±18.2)mmHg,P<0.01。②血压变异性比较:B组24h收缩压变异性和舒张压变异性均高于A组(15.5±3.9)mmHg比(10.3±2.1)mmHg和(10.2±1.2)mmHg比(7.8±1.8)mmHg,P<0.05,B组夜间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变异性均高于A组(16.9±3.3)mmHg比(9.3±2.1)mmHg和(11.7±2.4)mmHg比(8.0±2.2)mmHg,P<0.01。③血压趋势比较:A组血压趋势以非勺型为多,占65%(52/80),反勺型占11.3%(9/80);而B组反勺型占48.2%(27/56),非勺型占39.3%(22/56)。结论血压升高的因素参与的CKD患者血压趋势紊乱,夜间血压及变异性明显增加,均可成为肾功能继续恶化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比较肾鹿角形结石截石斜仰卧位及俯卧位下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4月肾鹿角形结石患者180例,均用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100例(A组)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80例(B组)。A组男43例、女57例,年龄(53.42±10.71)岁,采取俯卧位;B组男34例、女46例,年龄(52.83±11.25)岁,采取截石斜仰卧位。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穿刺部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Ⅰ期结石清除率、住院日、血流动力学(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改变。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²检验。结果 两组穿刺部位和Ⅰ期结石清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手术时间、住院日分别为(90.13±17.70)min、(10.15±1.54)d,均低于A组(107.25±45.55)min、(14.92±5.2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00%(0/80),低于A组6.00%(6/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30 min(T0)、麻醉成功后(T1),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25 min(T2)、拔管时(T3),B组收缩压分别为(132.00±13.50)mmHg(1 mmHg=0.133 kPa)、(128.97±11.84)mmHg,舒张压分别为(80.24±9.88)mmHg、(80.56±7.93)mmHg,均高于A组的(125.24±15.63)mmHg、(123.84±15.65)mmHg及(75.94±13.92)mmHg、(73.93±10.25)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T0、T1时收缩压分别为(138.30±16.83)mmHg、(134.72±17.56)mmHg,舒张压分别为(84.00±13.00)mmHg、(81.23±12.84)mmHg,与T2时(125.24±15.63)mmHg、(75.94±13.92)mmH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内和组间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肾鹿角形结石患者经皮肾镜碎石术采用截石斜仰卧位和俯卧位的效果相当,但截石斜仰卧位较俯卧位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日,且手术更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持续治疗与间断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老年人ISH 491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持续治疗组,B组为间断治疗组。结果经过3~15年治疗后,随访对比观察两个治疗组,A组平均收缩压(134±10.3)mmHg,舒张压(67±7.6)mmHg,脉压(63±11.6)mmHg,B组平均收缩压(179±12.9)mmHg,舒张压(53±7.2)mmHg,脉压(98±13.4)mmHg,两组统计学分析t(u)>1.96,P<0.05,显示有显著性差异;A组与B组用药后靶器官损害、心脑血管发病率经统计学分析t(u)>1.96,P<0.05,显示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人ISH间断治疗组脉压值、靶器官损害、心脑血管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持续治疗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在西北地区基层单位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短期降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202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次,1次/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100 mg/次,1次/d口服。比较两组治疗1周后诊室血压及动态血压情况。结果:治疗1周后,对照组及观察组诊室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48.3±12.1)/(85.9±12.2)mmHg及(141.9±11.0)/(79.7±11.3) mmHg,较基线诊室血压分别下降14.4/6.0mmHg、26.7/13.2mmHg。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34.2±6.1)/(77.9±6.1)mmHg及(131.0±5.5)/(74.9±5.7) 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35.8±10.7)/(79.7±9.7)mmHg及(126.5±12.1)/(73.0±9.1) mmHg。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能有效降低西北地区基层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观察透析用套管针与普通钢针(16G)在人工血管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穿刺使用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血液透析中心使用AVG作为血管通路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0.2±5.1)岁,每例前10次采用套管针穿刺,后10次采用钢针穿刺,采用自身对照。观察患者在2种穿刺针穿刺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肘部活动度、动静脉压力、皮下血肿发生例数、指压止血时间。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 套管针及16G钢针上机血流速度稳定后动脉压及透析后3 h的动脉压值[(-50±18)mmHg(1 mmHg=0.133 kPa)比(-70±22)mmHg及(-55±21)mmHg比(-76±23)mmHg]、静脉压值[(105±15)mmHg比(140±22)mmHg及(108±16)mmHg比(145±23)mmH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套管针与16G钢针肘部活动度[(2.33±0.61)分比(1.25±0.53)分]、指压止血时间[(7.08±2.11)min比(12.12±3.15)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穿刺时疼痛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套管针进行AVG穿刺行血液透析治疗,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获取更好的血流量及血管通畅性,降低皮下血肿以及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动脉血气、D-Dimer、vWF及血液流变学系列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阿魏酸钠对其急性期的治疗作用。方法50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在一般抗感染、吸氧、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阿魏酸钠治疗2周,测定治疗前、治疗后3、7、14d动脉血气分析及静脉血流变、D-DIMER及vWF。对照组20例同期做抗感染、吸氧、对症治疗。结果14d后,阿魏酸钠治疗组患者动脉血PO2由(60.24±10.36)mmHg(1mmHg=0.133kPa)升至(88.2±8.6)mmHg,PCO2由(55.46±11.24)mmHg降至(38.35±10.61)mmHg,D-Dimer由(1.29±0.39)mg/L降至(0.41±0.29)mg/L,vWF由(137.46±32.8)μg/L降至(80.89±29.3)μg/L,血流变得到明显改善。结论阿魏酸钠对COPD急性加重期的缓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 选择高血压患者160例,分别给予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有无LVH,分为LVH组(n=70)和非LVH组(n=90),比较2组动态血压各参数的变化,统计分析各时间段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与LVH的关系.结果 ①LVH组与非LVH组的年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LVH组与非LVH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收缩压标准差、白昼平均舒张压、白昼舒张压标准差、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舒张压标准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52±14)mmHg(1 mmHg=0.133 kPa)比(121±9)mmHg、(18±4)mmHg比(82±5)mmHg、(16 ±5)mmHg比(11±4)mmHg、(153±11) mmHg比(123±10) mmHg、(17±5)mmHg比(13±4) mmHg、(100±9)mmHg比(83±6)mmHg、(16±5) mmHg比(10±3)mmHg、(147±14)mmHg比(112±12)mmHg、(15±6)mmHg比(10±4) mmHg、(96±10) mmHg比(77±8)mmHg、(14±6) mmHg比(8±3) mmHg](均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及血压变异性异常与LVH关系密切;血压变异性大者,LVH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7.
朱红云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152-153
目的探讨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综合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32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各1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降压治疗及就诊时随机健康教育;干预组实施多种方式进行社区干预,包括:生活方式管理、饮食管理、心理支持、用药管理。结果实施社区干预前干预组及对照组高血压知晓、服药依从性、收缩压、舒张压、血压控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施社区干预1年后干预组高血压知晓率87.50%、服药依从性80.63%高与对照组的51.25%、49.38%(P<0.05);收缩压(122.56±14.80)mmHg、舒张压(70.34.12±5.45)mmHg低于对照组的(132.49±13.13)mmHg、(80.23±9.54)mmHg(P<0.05),血压控制性93.75%高与对照组的70.00%(P<0.05)。结论实施社区综合干预能提高社区高血压治疗效果减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的特点及降压药物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6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病史、诊断结果、并发症及药物治疗等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史平均(15.8±3.45)年;平均血压(147.8±13.45)/(66.8±9.32)mmHg,脉压为82.8±10.45mmHg;90例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显示,收缩压波动38.8±7.45mmHg,舒张压波动较12.8±7.45mmHg;高血压分级1级110例、2级390例、3级180例,低危0例、中危98例、高危390例、极高危192例;并发症的发生率89.71%;服降压药平均2.1±0.21种、2.2±0.22次/天,服药依从性佳22.01%。结论老年高血压具有其自身特点,药物治疗注意:强简单化、个体化给药、确定优先治疗目标、提高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甲磺酸氨氯地平治疗70例中国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70例收缩压<18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95~109mmHg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口服甲磺酸氨氯地平片5mg/d,观察2周血压未降至140/90mmHg以下者增加剂量至10mg/d,剂量≤10mg/d;同时对照组50例予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d,观察方法及时间相同。均观察8周,评价两药的降压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收缩压从(151±14)mmHg降至(134±11)mmHg,舒张压从(102±8)mmHg降至(83±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无特殊变化(P>0.05);对照组收缩压从(160±16)mmHg降至(142±17)mmHg,舒张压从(97±22)mmHg降至(82±2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无特殊变化(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在降压疗效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在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磺酸氨氯地平能持续、平稳有效降低血压,且安全性良好,与苯磺酸氨氯地平一样在降压疗效及安全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推拿按摩联合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治疗先天性斜颈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9月至2016年1月在昌邑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先天性斜颈小儿138例,依照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9例,观察组给予推拿按摩联合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对照组单用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疗效、胸锁乳突肌挛缩长度、血气分析指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优良率94.20%,明显高于对照组82.61%(P<0.05)。胸锁乳突肌挛缩长度治疗前观察组(1.56±0.14)cm和对照组(1.54±0.21)cm,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胸锁乳突肌挛缩长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观察组(0.25±0.03)cm低于对照组(0.47±0.02)cm(P<0.05)。血氧分压(PO2)及二氧化碳分压(PCO2)治疗前观察组分别为(14.25±3.28)mmHg、(54.97±15.32)mmHg和对照组分别为(14.23±4.12)mmHg、(55.01±14.86)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2治疗后观察组(15.57±3.47)mmHg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14.31±3.22)mmHg高,PCO2治疗后观察组(50.21±11.78)mmHg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55.12±12.65)mmHg低(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价发现,小儿症状改善的影响因素有未实施推拿按摩、病程>1个月,以及治疗依从性不强。结论 推拿按摩联合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治疗先天性斜颈,疗效好,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可促进气血通畅,但应尽可能地规避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