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假性成分为主的“葫芦状”动脉瘤的影像学特点、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颅内真性动脉瘤-假性
动脉瘤复合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 例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伴有脑实质内血肿。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或者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提示颅内动脉瘤,5例前交通动脉瘤,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瘤;3D-DSA
重建提示动脉瘤由大、小两部分构成,均为小母囊上发出较大的子囊。本组5例前交通动脉瘤均行弹簧圈栓塞术,2例术后出现
严重脑组织肿胀,1例急诊行去骨瓣减压及动脉瘤夹闭术后逐渐恢复,1例死亡;大脑中动脉瘤行开颅夹闭术。2例开颅手术患
者术后病理均提示假性动脉瘤成分。5例出院患者预后良好,均随访3个月,临床症状稳定。结论葫芦状动脉瘤是一种以假性
动脉瘤成分为主的特殊形态的动脉瘤复合体,有其独特的病理生理过程和影像学特点,治疗上强调根据个体情况及动脉瘤形态
学特点选择最佳治疗方法尽早修复动脉瘤。
  相似文献   

2.
吴晔  金心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2):169-170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显微外科手术后病理证实的颈内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手术方法。结果 6例均行翼点入路手术夹闭,术后病理提示无正常血管壁成分,符合假性动脉瘤的特点。出院时按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评价预后,1例生活能力重度障碍,3例生活能力轻度障碍,2例生活自理;6例均复查心脏血管造影或脑血管造影,动脉瘤均消失,侧枝循环代偿良好,载瘤动脉通畅。结论颈内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术前诊断困难,手术夹闭及塑形困难,需在术前了解颅内血管的代偿充盈情况,运用多种现代显微手术技术治疗,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9例均急诊行开颅动脉瘤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基底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并行腰蛛网膜下腔引流5~7天。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9例均经CTA或DSA检查证实,其中前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瘤1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8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1例。全部病例恢复良好。结论:颅脑损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可能,早期明确诊断、积极合理的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复发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颅内复发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 8例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3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眼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3例曾行血管内介入治疗,5例曾行手术夹闭.再次治疗2例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6例患者采用手术夹闭治疗.术后6例恢复良好,1例中残,1例放弃.无明显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再发生动脉瘤再破裂出血.随访时间1~45个月.4例患者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动脉瘤均完全消失,无动脉瘤残留.结论 颅内动脉瘤首次治疗时的缺陷可导致动脉瘤的复发;复发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回顾性分析 1 6例瘤壁有钙化的颅内动脉瘤病例的影像学、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 ,分析颅内血管钙化与颅内动脉瘤病理发生机制的关系。 1 6例瘤壁有钙化的颅内动脉瘤的位置 :后交通动脉 3例 ,大脑中动脉 2例 ,前交通动脉 2例 ,椎动脉 5例 ,基底动脉 4例。其中 1 4例动脉瘤直径 >1 .5cm ,9例 >2 .5cm。所有病人的血钙、磷酸盐、血糖、肾功能正常 ;6例病人血脂增高。 1 6例患者均施行动脉瘤夹闭术 ,其中 8例术中切除动脉瘤 ,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开颅手术夹闭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效果.方法 4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患者均经头颅CTA及全脑血管造影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均位于前循环.34例行急诊开颅夹闭术,13例择期行开颅夹闭术,所有患者均行翼点入路.结果 43例手术后复查CTA显示动脉瘤完全夹闭且无明显神经功能缺损,3例面神经额支损伤,2例一侧肢体不全瘫,治愈率达到91.4%.结论开颅手术夹闭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是一种疗效可靠、安全性较高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三维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该院接治的3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均行三维CTA诊断.结果:本组31例患者共检出40个动脉瘤,其中单发22例,多发9例;瘤体大小为2.41~9.26mm;漏诊大脑后动脉瘤2个;19例行介入栓塞术,12例行夹闭术治疗.结论:三维CTA具有快速、无创等特点,能更为清晰、准确显示颅内动脉瘤所在位置、形态及大小,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行开颅夹闭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42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行开颅夹闭术,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42例患者恢复良好者23例,轻度残疾11例,重度残疾5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例,患者术后并发症为肺部感染9.52%、低钠血症11.90%、泌尿系感染4.76%、尿崩症4.76%、脑积水11.90%,治疗费用为(47361.21±236.15)元。结论:开颅夹闭术是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有效治疗术式,其中翼点入路应用广泛,在术中应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仔细解剖,选取适当动脉瘤夹,注意对重要穿通支予以保护,确保患者顺利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瘤颈夹闭术围手术期处理要点。方法:对破裂后颅内动脉瘤瘤颈夹闭术5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中有5例为多发性动脉瘤(左前交通动脉瘤合并左大脑中动脉瘤1例,右前交通动脉瘤合并右大脑中动脉瘤1例,双侧颈内-后交通动脉瘤2例,左小脑后下动脉上有3枚动脉瘤1例),单一动脉瘤45例(颈内-后交通动脉瘤19例,前交通动脉瘤18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脉络膜前动脉瘤、眼动脉瘤各1例),共计动脉瘤56枚,均行动脉瘤颈夹闭术,共夹闭动脉瘤54枚;术后恢复良好(GOSⅠ、Ⅱ级)41例,术后并发脑梗死伴偏瘫4例,脑积水2例,死亡3例(其中2例为Hunt&Hess分级IV级)。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有效的药物治疗等措施是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微骨孔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目的 探讨微骨孔入路微创外科技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经微骨孔入路对53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实施手术治疗。其中翼点微骨孔入路夹闭颈内和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7例,单侧额部纵裂微骨孔入路夹闭前=前交通动脉动脉瘤16例,骨瓣宽25-30mm,高15-20mm,应用高速钻开颅,经侧裂或纵裂暴露动脉瘤。结果 成功夹闭前循环动脉瘤53例,其中切除瘤体5例,12例动脉瘤术中破裂,术后造影动脉瘤闭塞,术后无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无与开颅入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微骨孔入路夹闭颅人前循环动脉瘤,可降低手术医源性损伤并获得最佳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影像学特点、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共234枚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合头颅CT提示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式及DSA结果判定责任动脉瘤。对责任动脉瘤均采取显微夹闭术或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积极治疗,对于非责任动脉瘤予以选择性治疗。结果96例多发动脉瘤行栓塞治疗56例,夹闭治疗28例,未治疗12例。44例一期治疗所有动脉瘤,4例分期处理所有动脉瘤,36例仅治疗责任动脉瘤。接受治疗的84例患者,出院时预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5分62例,4分12例,3分8例,1分2例。术后6个月DSA随访30例,1例复发接受再治疗,余29例治疗效果稳定。结论颅内多发动脉瘤应在诊断全面的基础上,正确判断责任动脉瘤并积极治疗,对于非责任病灶需要综合评估出血风险,采取个体化治疗措施,尽量一期治疗所有动脉瘤,减少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直接行开颅显微夹闭术,手术入路以翼点外侧裂为主,前交通动脉瘤,双侧动脉瘤显影者以右侧为主,单侧显影者以显影侧入路。结果:术后3个月预后评分,恢复良好47例,中残2例。死亡4例,前交通动脉瘤3例中,术后2天病情恶化死亡2例,术后2周再出血,瘤颈夹闭不全死亡1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术后1个月再出血死亡1例。术后对侧肢体活动障碍4例,伴失语1例。结论:动脉瘤破裂治疗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颅内动脉瘤手术疗效确切,治疗费用相对小,社会效益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分析该科从2010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诊治的8 例青少年(年龄为14~20 岁)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及其结果。结果男性6 例,女性2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内血肿4 例,单纯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者4 例,发现8 个动脉瘤,位于大脑中5个,前交通动脉瘤3 个,动脉瘤的直径<15 mm 3个,≥15 mm 5个,其中2 个>25 mm,属于巨大动脉瘤。8 例均开颅动脉瘤夹闭,4 例并清除血肿(其中3 例去骨瓣),1 例因脑肿胀去骨瓣,2 例大脑中巨大且复杂动脉瘤行 动脉瘤塑形后再行夹闭;死亡2 例,6 例经6~40 个月的随访,2 例一侧肢体偏瘫,其余恢复尚可(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为4~5 分)。结论大脑中动脉是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巨大型动脉瘤比例较高;大部分青少年动脉瘤破裂多合并脑内血肿,Hunt-Huss分级高,大部分手术需清除血肿并夹闭动脉瘤,部分需去骨瓣减压,特别巨大且复杂动脉瘤需行动脉瘤塑形后再行夹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以及开颅夹闭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经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8例,所有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A检查,运用容积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两种后处理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及周围结构的关系,观察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显示情况。结果:本组38例患者,CTA检出42个动脉瘤,其中2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20例,前交通动脉瘤10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5例,椎动脉瘤1例。其中囊状动脉瘤28个,梭形动脉瘤8个,不规则状动脉瘤6个,直径约2~23 mm,平均直径约为5.8 mm。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夹闭术后情况。结论:16层螺旋CTA能及时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能够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可作为动脉瘤夹闭术后病例随访的首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开颅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方法: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患者均经头颅CTA及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均位于前循环。24例行急诊开颅夹闭术,12例择期行开颅夹闭术,所有患者均行翼点入路。结果:34例手术后复查CTA显示动脉瘤完全夹闭且无明显神经功能缺损,1例面神经额支损伤,1例一侧肢体不全瘫。结论:翼点入路手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方法,术中手术技巧的应用及术后并发症的积极防治可降低病残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神经外科开颅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此类患者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09年3月—2012年12月神经外科收治的62例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行外科开颅夹闭者28例,动脉瘤合计31个;其余34例患者进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合计36个.观察患者患者栓塞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血管内栓塞组动脉瘤完全栓塞组21例,占61.76%,栓塞率小于70%的患者3例,占8.82%,瘤颈处有半月形残留者11例,占32.35%;出院时GOS评分结果显示开颅夹闭术组和血管内弹簧栓塞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79,P>0.05).结论 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效果相差无几,但血管内栓塞由于创伤小,尤为适宜老年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康俊龙  陈锷  田新华  丰伟 《中外医疗》2014,(23):130-131
目的 探究颅内多发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30例(75个动脉瘤)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夹闭治疗,观察组则为血管内栓塞治疗,比较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75个动脉瘤中有60个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另有1例大脑中动脉瘤行开颅夹闭,剩余14例宽颈微小未破裂动脉瘤随访观察。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发现有46个动脉瘤。完全栓塞50个(83.3%)、只行支架覆盖1个(1.7%)、瘤颈残留9个(15.0%)。并发症发生率为16.7%、致残率为10.0%。结论 血管内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是一种可靠且相对安全的方法,尤其适用于治疗开颅难以夹闭的、患者基础条件差的、Hunt-Hess分级高的动脉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排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分析55例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病人,经CTA初步检查证实颅内动脉瘤后,行手术治疗或DSA检查。分析各项影像学指标与手术和(或)DSA所见之间的关系。结果 55例患者中检出动脉瘤61个,其中47例患者行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8例患者行介入手术。CTA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与术中符合率100%。30例患者术后复查CTA,3例夹闭不全,其中1例再次出血。结论因颅内动脉瘤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4排CTA具有敏感性高、快速、无创特点,可以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并可指导手术及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以及开颅夹闭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经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8例,所有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A检查,运用容积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两种后处理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及周围结构的关系,观察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显示情况.结果:本组38例患者,CTA检出42个动脉瘤,其中2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20例,前交通动脉瘤10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5例,椎动脉瘤1例.其中囊状动脉瘤28个,梭形动脉瘤8个,不规则状动脉瘤6个,直径约2 ~23 mm,平均直径约为5.8 mm.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夹闭术后情况.结论:16层螺旋CTA能及时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能够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可作为动脉瘤夹闭术后病例随访的首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瘤破裂伴颅内血肿的临床特征、显微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大脑中动脉瘤破裂伴颅内血肿行显微神经外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Hunt-Hess分级:Ⅲ级8例,Ⅳ级7例,Ⅴ级3例,均经螺旋CT血管造影(CTA)确诊.结果 动脉瘤夹闭17例,动脉瘤夹闭+包裹l例.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优良9例,轻残5例,重残2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1例.结论 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血肿的患者,病情多危重,应急诊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尽早解除颅高压,减轻继发性脑损伤,同时夹闭动脉瘤,可有效预防致命的再出血,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