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赵灵芝 《河北医药》2012,34(20):3075-3076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检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弹性的特征。方法随机选取TIA患者35例(TIA组),正常对照组为周期健康体检者35例。测量颈动脉收缩期内径(Ds)、舒张期内径(Dd)及内中膜厚度(IMT),应用ET技术评价颈动脉硬化的相关参数,包括硬化参数(β)、血管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和增大指数(AI),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IA组的β、EP、PWVβ、IMT值增高,AC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s、D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T技术有助于评价TIA患者颈动脉的弹性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echo tracking E-tracking,ET)技术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45例为冠心病组,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45例为对照组,均采用ET技术检测颈动脉硬度指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放射波增压指数(AI)和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等颈动脉弹性指标。结果冠心病组的β、Ep、AI、PWVβ和IMT参数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C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各病变组的β、Ep参数和二、三支病变组的AC、AI、PWVβ和IMT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除二支病变AC和二、三支病变IMT,其他参数与单支病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T技术具有精确、简便、无创等优点,对于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在评价子痫前期孕妇颈总动脉弹性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非妊娠期妇女(A组),24例健康妊娠晚期妇女(B组),19例轻度子痫前期孕妇(C组)和21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D组)进行双侧颈总动脉血管弹性指标[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度指数(β)、顺应性(AC)、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及膨大指数(AI)]及内膜厚度(IMT)的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A、B组比较,C组和D组患者双侧颈总动脉Ep、β、PWVβ级AI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虽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可以早期发现子痫前期孕妇颈总血管弹性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长期慢性炎症是否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动脉弹性功能存在影响.方法 应用E-T技术分别对30例RA患者和30例正常人进行颈动脉检测,测定动脉内膜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化值(β)及顺应性(AC),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膨大指数(AI).结果 RA组颈动脉的内膜参数Ep、β、PWVβ、AI高于正常对照组,AC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WVβ与Ep、β呈正相关,与AC呈负相关;AI与Ep、β、AC具有较小相关性.结论 长期RA导致动脉弹性减低,应用E-T技术能够评估RA患者的动脉弹性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高频二维超声及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颈总动脉结构及功能参数,无创性评价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程。方法研究对象包括86例SLE患者,分为SLE1组50例(病程<5年)、SLE2组36例(病程>5年)和45例健康对照者。高频二维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观察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并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分析β(僵硬系数)、Ep(压力应变弹性系数)、AC(顺应性)、AI(扩大指数)、PWVβ(脉搏波传播速度)。结果①SLE2组与对照组比较IMT、β、Ep、AI、PWVβ升高,AC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LE1组与对照组比较IMT、β、Ep升高,AC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SLE2组与SLE1组比较IMT、β、Ep升高,AC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对照组、SLE1组、SLE2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15.6%、28.0%和41.7%,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早期在颈总动脉结构方面及功能方面即有反映,且随病程进展程度加重。高频超声及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在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梁永平  马琳 《天津医药》2011,39(11):1031-1033
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定量评价吸烟者颈动脉血管弹性的意义。方法:选取体检结果正常的男性吸烟者132例,非吸烟者49例(A组)。按吸烟指数将吸烟者分为3组,B组(≤400支年/d)、C组(401~800支年/d)、D组(801~1200支年/d)。应用ET技术检测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收缩期血管内径(Ds)和舒张期血管内径(Dd),并计算硬度指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动脉顺应性(AC)及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结果:对照组及各吸烟组间IMT、Ds及D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组β、Ep、AC及PWV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吸烟组中任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β、Ep及PWVβ均随吸烟指数的增加而增高,而AC随吸烟指数的增加而减低。结论:ET技术能准确获取吸烟者颈动脉弹性参数,在血管发生形态学改变前检测出动脉硬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运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测量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与60例正常健康者颈总动脉硬化参数,对年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差与弹性参数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颈动脉弹性参数Ep、β、PWVβ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1),AC与年龄呈负相关(P〈0.01),糖尿病组Ep、β、PWVβ均与FBG、HbA1C、PP呈正相关(P〈0.05),AC与FBG、LDL、HbA1C、PP呈负相关(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大动脉弹性下降主要与年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脂质代谢紊乱和脉压差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用于评价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慢性迁延期动脉弹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ET技术对30例RA慢性迁延期患者和30正常人的颈、肱、胫前动脉的应变弹性系数(Ep)、硬化度(β)、顺应性(AC)、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增大指数(AI)等动脉弹性参数进行检测分析。结果RA组颈、肱、胫前动脉的弹性参数Ep、β、PWVβ、AI高于对照组,AC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前动脉的弹性参数Ep、β、PWVβ、AI高于同组颈动脉的弹性参数,AC低于同组颈动脉的弹性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测量精确、客观、能在线或脱机分析处理数据及重复性好等优点,可以准确评价RA患者的颈、肱、胫前动脉弹性功能,为临床早期预防及药物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在评估子痫前期孕妇颈动脉弹性的应用。方法选择32例轻度子痫前期和32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为观察对象,同期选择32例健康的晚期妊娠做阳性对照,进行双侧颈总动脉血管内膜中膜厚度(IMT)和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度指数(p)、顺应性(AC)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l3)等弹性指标检测,评价不同组别孕妇颈总动脉弹性指标的差异,并与IMT相关分析。结果轻度子痫前期组孕妇左右两侧IMT分别为(O.47±0.08)min和(0.46±0.09)mm,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分别为(0.48±0.07)和(0.47±0.08)mm,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4和P=0.803)。颈总动脉弹性参数轻度子痫组和重度子痫组患者左右两侧A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与轻度子痫组比较,重度子痫组孕妇左右两侧AC显著降低(P=0.002和P=0.001)。同样的方法比较三组孕妇颈总动脉其他弹性参数,发现轻度子痫组和重度子痫组孕妇左右两侧β、Eβ和PWVβ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做相关分析显示,IMT与AC呈负相关(r=-0.473),与IMT与β、EP、PWVβ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9、0.612、0.642。结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可以早期发现子痫前期孕妇颈总血管弹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回声追踪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左心室重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除外颈动脉斑块形成.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室间隔厚度(IVS),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根据LVMI将所有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31例)与非左心室肥厚(NLVH)组(59例).应用回声追踪技术测量患者颈动脉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化度、顺应性、膨大系数、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并与LV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血压LVH组的颈动脉硬化度、Ep与PWVβ明显高于高血压NLVH组,而颈动脉顺应性明显低于高血压NLVH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00±3.40)比(7.23±1.28),(141.30±43.60) kPa比(110.90 ±35.10) kPa,(8.20±2.60) m/s比(6.05±0.78) m/s,(0.52±0.33) mm2/kPa比(0.85±0.41) mm2/kPa] (P<0.05).LVMI与硬化度、Ep呈明显正相关(r=0.683,0.556,P<0.05),与顺应性呈明显负相关(r=-0.706,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重构与颈动脉硬化度、Ep、顺应性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应用颈动脉回声追踪技术参数能很好地评价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超声技术评价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商品名:倍博特)对高血压左心室(LV)舒张功能及动脉顺应性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LV构型异常组(42例)和LV构型正常组(48例),均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1片(含缬沙坦80mg,氨氯地平5mg),po,qd。分别于给药前、给药3和6个月测量血压、脉压和体质量指数,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各受试者左房内径(LAD)、左室内径(LVDd及LVDs)、室壁厚度和相对室壁厚度(RWT)、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运用多普勒超声和组织多普勒(TDI)分别记录二尖瓣口的血流频谱(E、A、E/A)和二尖瓣环的运动速度频谱(e’、a’),计算E/e’、e’/a’;运用颈总动脉超声检查测左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最大径(Dmax)、最小径(Dmin),计算颈动脉动脉顺应性(AC)、血管僵硬参数(β)和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结果原发性高血压LV构型异常组的e’/a’低于LV构型正常组(P〈0.05),而E/e’β、Ep高于LV构型正常组(P〈0.05)。给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3和6个月,与用药前基线值相比,IMT以Ep、E/e’降低(P〈0.05),AC、e’/a’增高(P〈0.05),LV构型正常组干预6个月时恢复至正常值范围。LV构型异常组在干预3个月时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每搏输出量恢复至正常值范围,6个月时LAD、RWT、LVMI恢复至正常值范围,但E/e’、e’/a’、β、Ep与LV构型异常组仍有差别(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舒张功能、动脉弹性的减低,早于动脉结构及心脏构型的改变。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口服3和6个月,对LV构型正常的高血压患者可以改善心脏舒张功能和动脉弹性,对LV构型异常的高血压患者,逆转心脏的重构,形态结构恢复正常,但心脏舒张功能和动脉硬化的参数未完全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高脂血症患者内皮功能异常、早期动脉弹性改变及阿托伐他汀对这些改变的影响.方法 选择未曾治疗的高脂血症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应用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RACKING)基础上实现的血流介导血管舒张检测技术(FMD)评估右肱动脉硬化参数及血管舒张参数,包括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度指数(β)、顺应性(AC)及收缩期血流介导血管舒张( FMDs)、舒张期血流介导血管舒张(FMDd);研究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12周后复查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上述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组β、Ep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01),而AC、FMDs、FMD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01);研究组治疗前后比较:TC、LDL-C、β、Ep降低,AC、FMDs、FMDd升高并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高脂血症患者在动脉内膜出现异常改变之前已出现内皮功能损伤及血管早期硬化改变,而阿托伐他汀干预能逆转这些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超声成像技术评价高血压对左室(LV)舒张功能及动脉顺应性的影响。方法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70例分为LV构型异常(A组,28例)和正常(B组,42例)两组。7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C组)。A、B组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房室内径、LV壁厚度和相对室壁厚度、LV质量指数、LV射血分数;记录二尖瓣口的血流频谱(E、A)和二尖瓣环的组织运动速度(e’、a’),计算E/e’;测左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最大及最小径,计算颈动脉顺应性(AC)、血管僵硬参数(β)及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结果 A组的左房、室较B组及C组扩大(P<0.05)。A、B组E/e’高于C组(P<0.05),e’/a’低于C组(P<0.05),A组E/A低于B组和C组(P<0.05)。A、B组IMT、β、Ep高于C组,AC低于C组(P<0.05);A组的β、Ep高于B组(P<0.05)。结论 EH可致LV舒张功能及动脉顺应性降低;组织多普勒评价LV舒张功能优于二尖瓣血流频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对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弹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51例高脂血症患者及30例对照组正常人双侧颈动脉,获取颈动脉弹性指标,包括颈动脉僵硬度(Ep)、弹性系数(β)、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比较高脂血症患者与正常人颈动脉弹性的差异.结果 高脂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技术(QIMT)和超声射频信号动脉僵硬度分析技术(QAS)评估高血压、高血脂、短暂性脑缺血和糖耐量异常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动脉管壁弹性变化。方法分别获取观察对象(高血压123例、高血脂20例、短暂性脑缺血21例、糖耐量异常36例)的颈总动脉IMT和血管僵硬度参数,并与健康对照组20例比较。结果高血压组、高血脂组、短暂性脑缺血组和糖耐量异常组的IMT[分别为(785.12±114.72)μm、(757.89±86.24)μm、(785.67±143.43)μm、(790.12±163.06)μm];管壁顺应性系数(CC)[分别为(1.01±0.28)mm^2/kPa、(0.96±0.24)mm^2/kPa、(1.01±0.22)mm^2/kPa、(1.02±0.30)mm^2/kPa];B系数[分别为(12.59±0.85)、(12.28±1.08)、(12.59±0.87)、(12.60±1.15)],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比较[分别为(546.30±119.34)μm、(1.29±0.26)mm^2/kPa、(6.80±0.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超声QIMT及QAS能够实时、准确检测颈总动脉IMT和血管弹性的变化,可作为发现动脉硬化早期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糖代谢异常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9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做葡萄糖耐量试验,根据血糖水平依次分为糖耐量正常A组、糖耐量异常B组、糖尿病C组。利用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在ACS患者中,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患者占总数的71.6%,约占2/3;糖代谢异常组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更为严重,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糖耐量正常组;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在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糖代谢异常的ACS患者冠脉病变程度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82例根据标准分为正常对照组、原发性高血压(EH)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EH+2DM)组。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各组颈动脉IMT、肱动脉FM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肱动脉FMD变化:正常对照组为(8.97±5.05)%,EH组为(5.51±4.02)%,EH+2DM组为(2.19±2.87)%,3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FMD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分析:FMD与收缩压、血糖呈负相关(r=-0.34,P〈0.05;r=-0.37,P〈0.05)。各组颈动脉IMT:与正常对照组[(0.73±0.34)mm]比较,EH组[(1.05±0.26)mm]和EH+2DM组[(1.17±0.28)mm],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EH组与EH+2DM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糖增高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EH+2DM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进一步减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糖调节受损(IGR)患者血清铁蛋白(SF)水平、颈动脉超声内-中膜厚度(IMT),探讨IGR患者铁代谢变化与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颈动脉超声将IGR患者按颈动脉血管病变性质分为:颈动脉正常组[A组IMT≤0.9mm,男性1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3.78±8.32)岁];颈动脉斑块形成组[B组IMT≥1.3mm,或有斑块形成,男性20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0.28±8.8)岁];以糖耐量正常且IMT≤0.9mm的40例正常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C组)。用ELLSA方法检测各组SF水平,常规方法检测患者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UA)。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稳态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与C组相比,IGR组SF水平升高(P<0.05),与颈动脉内膜正常的IGR组相比,颈动脉增厚组SF水平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F与BMI、FPG、HOMA-IR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SF与IMT、收缩压呈正相关;在IGR患者中,颈动脉厚度与年龄、SF、HOMA-IR、LDL-C、UA相关。结论:SF水平升高是IGR及其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SF水平有可能成为预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