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变化及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70例老年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结果142例患者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形成。与高血压非糖尿病脑梗死组比较,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斑块以低回声软斑为主,其不稳定斑块的比例明显增高,P〈0.01。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脑梗死组的复发构成比较高血压非糖尿病组为高,P〈0.01。结论糖尿病和高血压同时存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有更大危害。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的有效方法,对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常规定期监测,发现不稳定斑块(软斑和混合斑)积极治疗,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CRP、UA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4例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及血清CRP、UA检查。结果有斑块组CRP、UA水平高于无斑块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稳定斑块组CRP、UA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CRP、UA是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40例高血压患者、40例2型糖尿病患者、40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Hcy水平,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行颈动脉壁内膜-中膜厚度动脉斑块积分检查。结果高血压组、2型糖尿病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血清Hcy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血清HcY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板块程度均高于高血压组及2型糖尿病组(P<0.01)。结论合并有2型糖尿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明显增高,且两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颈动脉斑块特征在复发性脑梗死(RCI)在的比例。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RCI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100例初发性脑梗死(FCI)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比两组及观察组不同梗死面积及病情程度患者的血清FIB、Hcy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特征。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血清FIB、Hcy水平及颈动脉多发斑块发生率等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FIB、Hcy水平及颈动脉多发斑块与RCI有关,血清FIB、Hcy水平可作为反映RCI的梗死面积及病情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hs-CRP水平,并与88例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作对照比较。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斑块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且以软斑和混合斑为主,而对照组以硬斑为主;脑梗死组hs—CRP水平为(9.86±2.27)m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6±1.25)mg/L(P〈0.01);软斑、混合斑、硬斑、正常颈动脉、内膜毛糙组hsCRP分别为(9.81±2.42)mg/L、(10.05±2.55)mg/L、(9.45±2.53)mg/L、(6.16±1.7)mg/L及(6.40±1.95)mg/L。前两组与后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明显增多,hs-CRP水平明显升高。hs-CRP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CRP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36例高血压患者,行彩超检查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正常组和颈动脉斑块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患者动脉血中CTGF的表达水平。结果颈动脉斑块组CRP较正常组有明显增高,且CTGF也处于高表达水平(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CRP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有密切的联系,并且高于未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相关影响因子等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09年2月~2012年10月河南长垣县中医院就诊的104例冠心病患者按Hcy水平分为高Hcy组和正常Hcy组。比较两组血压水平均值、合并糖尿病情况、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及颈部超声显示颈动脉斑块阳性检出率情况。结果高Hcy组冠心病患者中CRP浓度均值、颈动脉斑块阳性检出率均高于正常Hcy组冠心病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血清TC、TG水平,合并糖尿病比率及血压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Hcy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高血清Hcy与颈动脉斑块具有一定相关性,与高血清CRP浓度同为冠心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林艳  常振红 《中国基层医药》2014,(17):2619-2620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和尿酸( 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150例青年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依据结果分为无斑块组37例、稳定斑块组52例和不稳定斑块组61例,测定三组血清Hcy和UA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稳定斑块组Hcy和UA水平分别为(15.92±2.52)μmol/L 和(294.85±25.52)μmol/L,均高于无斑块组( t =7.33、6.89,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Hcy和UA水平分别为(23.17±3.82)μmol/L和(388.57±26.61)μmol/L,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t=9.82、10.02、6.90、7.12,均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及其稳定性与Hcy和UA水平具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接受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患者103例为实验研究的对象,根据多普勒彩超有无检出颈动脉斑块分为有颈动脉斑块的观察组(n=64)和无颈动脉斑块的对照组(n=39),对两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CRP、脂蛋白A1以及B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和血糖水平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其水平在一定的程度上受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秀芬  刘雅峰  曾秋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2):3400-3401
目的:探讨和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24小时内抽取血清测定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水平,应用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这些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MD,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IMT≥1.2mm)与无斑块组(1MT〈1.2mm)。结果:颈动脉斑块组患者血CRP水平增高例数多于无斑块组(P〈0.05)。该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伴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的例数也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1,P〈0.05)。两组血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CRP水平增高对反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显著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62例脑梗死颈动脉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1例,两组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疗程为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双侧颈动脉斑块积分以及治疗前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进行测定,评价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积分变化,对照组治疗前后积分改变不明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积分改变明显,前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且对照组与治疗组积分改变的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P水平变化,两组改变均十分明显,前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且对照组与治疗组积分血清CRP水平改变的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应用具有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CAA)以及降低血清CRP水平的作用,并能改善血脂代谢异常,治疗CAA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中APN和MIP-1a与颈动脉病变程度及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5~2017年5月期间,确诊为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中APN和MIP-1a水平,探讨不同颈动脉病变程度患者血清中APN和MIP-1a水平,并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APN高水平组患软斑块、复合斑块发生率为37.7%、33.3%,明显高于低水平组患者;MIP-1a高水平组患者软斑块、复合斑块发生率为40%、31.1%,明显高于低水平组患者;扁平斑块、硬斑块发生率分别为15.7%、13.7%,明显低于低水平组;APN高水平组患者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分别为(2.2±1.2)mm、(2.7±1.1)cm2,明显高于对应低水平组患者,MIP-1a高水平组患者分别为(2.3±1.4)mm、(2.8±1.4)cm2,明显高于对应低水平组患者。APN(P=0.01)、MIP-1a(P=0.04)是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中APN和MIP-1a与颈动脉病变程度及心血管事件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对137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血压、血糖、血脂等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较高(69.34%),在颈动脉分叉处最为多见(77.9%),以软斑为主(41.1%),且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与梗死有同侧相关性.颈动脉粥样斑块与性别、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而男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又加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情况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特点.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9月经头颅CT或/及MRI检查,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老年患者(≥65岁)268例作为观察组,207例单纯腔隙性脑梗死老年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疾病特点及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部位、性质及相应血管狭窄情况.结果 观察组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紊乱、冠心病患病率明显增高(P〈0.01);斑块发生部位以颈动脉窦部较多见、且左侧较右侧多发;硬斑较多,其中,颈内动脉虹吸部硬斑较多,软斑以颈动脉窦部最多;轻度狭窄的发生率高于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结论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发生中,动脉硬化斑块及动脉狭窄起重要作用,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对控制老年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发展,防止腔隙性脑梗死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常娜 《中国医药指南》2012,(24):213-214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进展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实验组,同时期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均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同时测定血清CRP水平。结果进展组患者CRP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该组患者颈动脉IM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颈部血管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中不稳定斑块的患者血CRP值明显高于稳定斑块者,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水平与颈动脉IMT和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血CRP水平与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并且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方法 :采用超声多普勒技术高频探头对 12 3例 2型糖尿病 (其中合并高血压 64例 )及 79例正常对照进行了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 (CAIMT)、颈动脉内径 (CADIA)及斑块的测定。结果 :CAIMT<0 .8m m与≥ 0 .8m m组比较 ,≥ 0 .8mm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合并高血压例数、SBP、WHR、FINS、CHO、TG、UAL B较 <0 .8mm组明显增高 ,斑块指数更大。结论 :2型糖尿病与高血压二者的综合因素比单纯糖尿病 CAIMT增厚更明显 ,且更易形成斑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血塞通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P、血脂、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血塞通治疗,3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检测血清CRP、血脂指标及凝血功能,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 APTT)、CRP、IMT、颈动脉斑块面积、NIHSS评分分别为(18.07±2.24) s、(36.59±3.52) s、(11.2±3.6) mg/L、(0.57±0.16) mm、(1.36±0.32)cm2、(9.31±2.06)分,对照组分别为(15.24±1.88) s、(31.84±2.55) s、(26.4±6.7) mg/L、(0.68±0.13)mm、(1.55±0.37)cm^2、(15.86±2.25)分,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观察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46、3.602、6.042、3.335、3.509、6.003,均P<0.05或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高于对照组的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67,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血塞通能有效调节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及凝血功能,抑制血管炎性反应,稳定或逆转颈动脉斑块,缩小颈动脉IMT,抑制血栓形成及进展,改善脑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缺损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脑。tD通治疗对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51例,选取同期来我院行健康体检的4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脑心通治疗(1.6g/次,3次/d)2个月,治疗前后测定空腹血糖和血清Hcy水平。结果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血清Hcy水平为(25±8)μmol/L,高Hey血症的发生率为70.6%(36/51),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3)μmol/L和26.2%(11/42)]。经脑心通治疗2个月后,血清Hey水平明显下降[(16±7)μmo]/L,P〈0.01]。脑梗死治疗总有效率为88.2%(45/51)。结论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明显升高,脑心通在降低血清Hey水平同时对脑梗死恢复有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XC趋化因子16、高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首先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24例)和有斑块组(96例),根据斑块性质进一步将有斑块组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45例)和不稳定斑块组(51例).患者均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CXC趋化因子受体1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脑梗死患者有斑块组血清CXC趋化因子受体16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分别为(2.5±1.0) μg/L比(1.7±0.8) μg/L,(5.3±2.4) mg/L比(3.7±1.9) mg/L,均P<0.01].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组血清CXC趋化因子受体16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分别为(3.0±1.0) μg/L比(2.0±0.7) μg/L,(6.0 ±2.4) mg/L比(4.3 ±2.0)mg/L,均P<0.01].血清CXC趋化因子受体16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98,P=0.000,95%置信区间为0.709 ~0.886;高敏C反应蛋白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3,P=0.001,95%置信区间为0.598 ~0.807,血清CXC趋化因子受体16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高敏C反应蛋白的ROC曲线下面积.结论 血清CXC趋化因子受体16、高敏C反应蛋白可预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及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及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水平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对脑梗死炎症抑制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作用。方法120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n=60)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组(n=60),抽血检查后分别随机分为小剂量组30例(阿托伐他汀10mg/d,13服)和大剂量组30例(阿托伐他汀40mg/d,口服)。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血清IL—18、MMP-7和MMP-8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同种性质斑块组中两亚组间(大、小剂量组)血清IL-18、MMP-7和MMP-8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种性质斑块间比较,易损斑块组中亚组无论是小剂量组或大剂量组血清IL-18、MMP-7和MMP-8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均P〈0.01)。治疗后4周,同一性质斑块组中亚组(大、小剂量组)血清IL-18、MMP-7和MMP-8水平均下降,但大剂量组三项指标下降幅度均大于小剂量组(均P〈0.01)。结论血清IL-18、MMP-7和MMP-8水平均可能作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检测的生物学指标,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能迅速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在-定程度上可提高易损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