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后第1年内导致隐静脉移植手术(SVG)失败的血管损伤。背景:隐静脉移植术后近10年仍然开放,然而,15%~20%以上的SVG患者术后第1年内发生闭塞。方法:研究了100例因损伤导致的早期(移植术后<1年)SVG失败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患者,并与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匹配的晚期SVG失败(>1年)队列相比较。分析其冠状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影像。结果:两组中大多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男性患者;36%患有糖尿病。移植物存在时间分别为6.0±2.9个月和105.4±50.8个月。早期SVG失败损伤的部位常为开口处或近端(62%vs42%)。血管造影显…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钙化病变对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内膜增生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RY  Shen WF  Zhang JS  Yang ZK  Zhang Q  Hu J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6):1118-1121
目的利用血管内超声观察冠状动脉钙化病变对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内膜增生的作用。方法对97例(99处病变)冠心病患者在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8个月利用血管内超声(IVUS)测定支架近端、支架远端和支架内管腔最小处血管段外弹力膜(EEM)横截面积(CSA),支架内CSA,管腔CSA,新生内膜面积,支架最大直径及最小直径,并推算支架对称指数。根据IVUS检测血管钙化的情况将支架植入段血管分为钙化病变组和非钙化病变组,观察钙化病变对支架植入后内膜增生的作用。结果99处病变中有14例支架内内膜增生。与非钙化组患者比较,钙化病变组支架植入后支架两端支架内CSA相似:支架近端为(7·30±1·94)mm2和(6·58±1·96)mm2;支架远端为(6·74±2·02)mm2和(6·14±1·82)mm2。但支架内最小CSA明显减小[(6·10±1·87)mm2和(4·97±1·51)mm2,P<0·05]且对称性较差(对称指数0·92±0·07和0·87±0·09,P<0·05),但内膜面积反而显著减少(0·53±1·50)mm2与(0·02±0·20)mm2。结论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治疗钙化病变支架扩张程度和对称性均较差,但是与非钙化病变患者比较,内膜增生反而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60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可评估的115枚冠状动脉支架及支架近端、中段及远端共345节段进行重建和分析,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其诊断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CTA清晰显示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部位、支架长短、支架部位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及引起狭窄斑块的性质.CTA发现支架内引起狭窄病变39处,其中钙化病变8处,非钙化病变31处;支架近端狭窄25例,中段狭窄7例,远端狭窄7例.SCA发现支架内狭窄病变42处,其中钙化病变9处,非钙化病变33处;支架近端狭窄26例,中段狭窄8例.远端狭窄8例.SCA示冠状动脉支架内狭窄42节段,CTA正确诊断36节段,漏诊6节段,误诊3节段,敏感性85.71%.特异性99.01%.阳性预测率92.31%,阴性预测率98.04%,准确率97.39%.其对支架近端病变敏感性及特异性最高,分别达到96.15%和100%;近端支架内狭窄占总再狭窄率的64.10%.结论:CTA能够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内支架再狭窄的情况,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再狭窄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准确判断支架狭窄部位以及引起狭窄病变性质,可以作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一种无创性随访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家猪心脏心肌桥的形态学结构特点,为心脏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断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猪心40例,乙酸乙酯塑化染料灌注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1.75 mol.L-1甲醛溶液固定,大体解剖显示猪心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观测心肌桥的出现率。结果40例猪心中,22例(55.0%)出现冠状动脉心肌桥,多见于后室间支(27.5%)、前室间支(15.0%)、右室后支(12.5%)。心肌桥的长度、宽度、厚度分别为(9.42±3.08)mm、(3.94±1.82)mm、(0.75±0.32)mm。心肌桥近端、远端距前室间支起始部距离分别为(65.42±35.75)mm、(87.86±38.79)mm,心肌桥纤维走向与壁冠状动脉夹角为(107.87±2.84)°。结论猪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发生部位及出现率与人相似,可作为心肌桥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国人肾血管应用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肾移植和肾血管腔内微创手术等提供肾血管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国人成人尸体30具,其中男性17具,女性13具。对每具尸体的肾动脉和肾静脉的长度、管径、分支部位、肾动脉发出点距髂动脉分叉点的距离,以及副肾动脉存在与否、肾静脉汇入腔静脉角度等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男性:肾动脉平均长度:左侧(2.86±1.11)cm,右侧(4.61±1.72)cm;平均管径左侧(0.62±0.19)cm,右侧(0.69±0.23)cm;副肾动脉出现率为29.4%(5/17),副肾动脉3支发自肾动脉主干,2支发自于主动脉,入肾部位皆位于肾上极。肾静脉平均长度左侧(5.11±1.75)cm,右侧(2.16±0.76)cm;平均管径左侧(1.64±0.58)cm,右侧(1.41±0.50)cm。汇入腔静脉角度左侧为76.2°±28.7°,右侧73.3°±30.1°。女性:肾动脉平均长度:左侧(1.97±1.02)cm,右侧(3.34±1.71)cm;平均管径左侧(0.45±0.22)cm,右侧(0.47±0.19)cm;肾副动脉出现率为23.1%(3/13),2支发自肾动脉,1支发自于主动脉,入肾部位皆位于肾上极;肾动脉过早分叉现象出现率为46.2%(6/13)。肾静脉平均长度左侧(3.53±1.56)cm,右侧(1.43±0.59)cm;平均管径左侧(1.12±0.63)cm,右侧(0.98±0.45)cm。汇入腔静脉角度左侧为53.2°±29.1°,右侧50.3°±27.3°。结论本研究提供国人成人肾血管的应用解剖学数据,对临床肾移植和肾血管腔内微创手术等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锁定钢板与非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关节部位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南沙区中医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87例肱骨近段关节部位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锁定钢板组47例(给予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非锁定钢板组40例(给予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非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随访结束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肩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锁定钢板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1.5%,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组肩关节外展、外旋、内旋、屈伸活动度分别为(145.3±22.1)°、(46.2±5.4)°、(58.9±5.3)°、(149.8±25.4)°,均优于非锁定钢板组的(117.6±20.3)°、(32.8±4.3)°、(51.4±5.1)°、(136.4±20.2)°,而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101.3±6.4)d,短于对照组的(128±7.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关节部位粉碎性骨折临床效果优于非锁定钢板,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及肩关节活动度恢复良好,愈合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导航系统在非ST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NSTE-ACS)介入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选择接受磁导航辅助介入治疗的中-高危NSTE-ACS患者37例,分别记录靶病变特征?导丝通过病变的时间?X线暴露时间?造影剂用量和相关并发症?用STATA9.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磁导航引导治疗靶病变37处,其中A/B1型病变7处?B2型病变17处?C型病变13处?术前靶病变平均狭窄程度和长度分别为(88.07 ± 8.33)%和(27.08 ± 8.98) mm?在磁导航指引下,磁导丝顺利通过36处靶病变,病变通过率为97.3%;失败1例,磁导丝未能通过1处次全闭塞伴严重钙化病变?磁导丝通过靶病变的平均时间为(82.0 ± 67.9) s,其中A/B1?B2?C型病变的通过时间分别为(34.7 ± 4.5) s?(61.0 ± 14.7) s和(134.8 ± 92.6) s;X线平均暴露时间(62.6 ± 57.6) s,A/B1?B2?C型病变的暴露时间分别为(22.3 ± 4.7) s?(45.2 ± 14.5) s?(106.9 ± 78.4) s;造影剂平均用量(6.3 ± 4.6) ml,A/B1?B2?C型病变用量分别为(2.7 ± 0.7) ml?(5.1 ± 2.6) ml?(9.8 ± 5.7) ml?介入术中未出现与应用导丝相关的冠状动脉夹层?穿孔等并发症;术后未发生心血管复合事件?结论:磁导航系统应用于NSTE-ACS的辅助介入治疗有可行性,磁导丝病变通过率高?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teriovenous fistula,AVF) 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9月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超声引导下首次行PTA治疗的AVF狭窄患者107例,并随访12个月以上。 结果 PTA治疗AVF狭窄技术成功率100%( 107例/107例) ,临床成功率100%( 107例/107例) ,PTA前血管狭窄部位内径为(1.56±0.36) mm,PTA后为(3.13±0.35) mm,PTA前狭窄处收缩期峰值流速( 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为( 537.91±93.08) cm/s,PTA后为( 218.04±69.08) cm/s ;PTA前肱动脉平均血流量(flow volume,FV)为( 185.89±62.65) ml/min,PTA 后为(593.81±62.66)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PTA后3、6、12 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7.2%、87.9%、71.0%,次级通畅率分别为100%,100%,96.3%。结论 超声引导下PTA能改善AVF狭窄,提高AVF通畅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冠脉造影轻度病变的血管内超声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血管内超声 (IVUS)对冠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冠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存在轻度狭窄的 17例患者 6 2处病变进行IVUS检查 ,通过IVUS检查了解病变斑块性质与特征及计算病变血管最大狭窄程度 ,并对这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AG检测发现偏心性狭窄 2 4处 ,向心性狭窄 34处 ;IVUS检测发现偏心性斑块 4 8处 ,向心性斑块 13处。CAG不能显示管腔形态及斑块特点 ,而IVUS能清楚显示。病变最窄处血管面积狭窄率IVUS所测值显著高于CAG ,分别为 (4 6± 2 1) %与 (14± 2 2 ) % ,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对于CAG显示的轻度狭窄病变 ,IVUS能更准确地判定管腔形态、病变性质及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测家猪心脏壁冠状动脉(MC)的形态结构,为比较解剖学提供依据。方法40例家猪心脏塑化染料灌注,1.75 mol.L-1甲醛溶液固定,大体解剖,显示MC及其走行,测量有关数据。结果20例(50.00%)猪心出现MC,前室间支、后室间支出现MC的心脏分别为6例(15.00%)和11例(27.50%),前室间支、后室间支、左室前支、右室后支MC近端外径为(1.96±0.71)mm、(2.22±0.46)mm、(3.23±2.11)mm、(0.89±0.59)mm,远端外径为(1.52±0.80)mm、(1.74±0.35)mm、(1.34±0.55)mm、(0.60±0.32)mm。1支血管上可出现1~2处的MC,MC可以扭曲或发出细小分支血管。结论家猪是研究MC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64排螺旋CT对慢件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术前评估和预测价值,以及其对介入治疗的术中指导性作用.方法 入选明确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手段测得闭寨段长度、钙化识别率.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分析病变特征对介入成功与否的预测作用.对所有闭塞病变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利用得到的图像指导介入治疗过程.结果 共入选15例患者,确诊17个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螺旋CT血管重建可以显示所有17个闭塞病变的长度;螺旋CT的钙化识别率为76.5%,明显高于冠脉造影的钙化识别率(41.2%);螺旋CT可以对钙化处血管进行横断而截切,确定钙化程度<50%有3个,≥50%有10个.其中,11例患者的12个完全闭塞病变接受介入治疗,6例成功,6例失败.单因素分析展示,病变长度、闭塞近端有无分支、桥侧枝形成、闭塞断端形态以及造影提示的钙化情况与介入成功与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失败组钙化而积I>50%的比例明显高于成功组(83.3%vs 16.7%,P=0.05).所有的完全闭塞病变均可以通过CT冠脉重建技术得到三维血管图像.结论 64排螺旋CT具有较高的钙化病变识别能力,可以进行冠脉血管三维图像重建,有效指导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肺血管造影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以80例CTEPH患者为对象,均接受CTPA检查。根据血栓起始部位分为近端病变与远端病变组,比较两组影像学征象。结果80例患者中49例为近端病变,31例为远端病变。CTPA影像学表现中血栓直接征象最常见的为血管闭塞98.75%、其次为偏心附壁充盈缺损87.50%。近端病变患者偏心附壁充盈缺损、血管壁不规则比例更高,而血管狭窄纤细多见于远端病变者,血管钙化仅在近端病变中出现,然而两组未见差异(P>0.05)。CTPA检查肺实质与胸膜腔的表现,最为常见的为马赛克征77.50%,其次为肺梗死灶58.75%、胸膜增厚37.50%。CTPA检查显示肺动脉增宽最为常见97.50%,其次为右心肥大96.25%。CTPA检查显示其他血管异常改变为下腔静脉造影剂逆流42例、支气管动脉扩张41例、合并支气管动脉外的血管扩张3例。结论CTEPH患者CTPA检查显示,直接征象以血管闭塞、附壁充盈缺血积极蹼样征较为常见,间接征象包括马赛克征、肺梗死灶、右心室肥大等,归纳CTEPH患者的影像学征象有助于CTEPH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在45例干预治疗前成功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的患者中,探讨了病变特征对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置入术后新生内膜过度增生的影响。在中/重度钙化病变组(钙化弧>120°)与无/轻度钙化病变组之间,或者在阳性血管重构组(管腔面积最小处外弹力膜面积大于近端参考处的)与阴性血管重构组之间,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直接支架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1999年 12月至 2 0 0 2年 3月 13 7例冠心病患者入选该研究。男 10 1例 ,女 3 6例 ,年龄 5 3 .2± 10 .7岁。稳定性心绞痛 48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 5 9例 ,急性心肌梗死 (AMI)3 0例。选择性冠脉造影 (SCA)示病变狭窄 (78.6± 9.5 ) %。入选病例无下列病变 :重度钙化 ;长度 >3 3mm ;近端严重迂曲或病变成角≥ 12 0 0 ;慢性完全闭塞。患者随机分为 :A组 69例 79处病变 ,接受无预扩冠脉直接支架术 ;B组68例 80处病变 ,接受预扩后冠脉支架术。两组间临床情况和SCA结果差异无显著性。观察两组成功率、费用和术后 6个月心脏事件 (死亡、AMI、再次血运重建术、心绞痛、心衰 )发生率。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χ2 检验。结果 :A组成功率 97.10 % ,B组成功率 10 0 % ,残余狭窄分别为 0 .3 8± 2 .11%、0 .3 6± 2 .42 % ,仅各有 1例发生轻度内膜撕裂 ,P >0 .0 5。X -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医疗费用A组明显低于B组 ,分别为 :9.2 0± 1.5 0min和 14 .10± 2 .80min ,13 6± 5 4ml和 15 8± 49ml,3 10 60± 5 10元和 40 980± 490元 ,P均 <0 .0 1。随访期末 ,复发心绞痛A组 8.7%、B组 7.4% ;A组再次置入支架 1例、PTCA4例 ,B组置入支架 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速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联合螺内酯治疗顽固性心衰的临床观察及对患者凝血功能、心功能及cTnI、Myo、ET-1、NO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来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就诊的顽固性心衰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以速尿及ACEI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速尿、ACEI联合螺内酯进行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各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评估各组患者凝血功能、心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6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心脏指数(CI)、心率(HR)、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红蛋白(Myo)、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P-选择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的平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VEF、SV、CI、NO的水平分别为(55.4±4.9)%、(57.8±5.2)mL、(4.7±0.5)L/(min·m2)、(61.29±5.84)μmol/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R、cTnI、Myo、ET-1、P-选择素、vWF、D-二聚体的水平分别为(69.5±7.9)次/min、(0.23±0.03)ng/mL、(54.37±6.31)ng/mL、(42.23±4.45)ng/mL、(16.87±1.53)g/L、(137.42±14.23)%、(0.53±0.05)mg/L,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速尿、ACEI联合螺内酯能有效治疗顽固性心衰,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及心功能,并调节患者血清中cTnI、Myo、ETP1、NO的水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支架膨胀不全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同时行术前和术后IVUS检查的102例患者(102个罪犯病变),包括临床特征、造影资料和IVUS数据;支架膨胀率定义为100×最小支架横截面积/参考管腔面积,以中位数分成两组:支架膨胀相对不良组[(66.2±8.8)%]和支架膨胀相对良好组[(88.9±8.0)%],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比较两组患者血管病变特征,分析支架膨胀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支架膨胀不良组有更多的造影下钙化病变(37.3%vs17.7%,P<0.05)和IVUS下钙化病变(76.5%vs56.9%,P<0.05),更大的最大钙化角度[85毅(26毅,120毅)vs28°(0°,102毅),P<0.05],更长的病变长度[(38.5±10.1)mmvs(30.1±11.4)mm,P<0.01)],更小的最小支架内面积[(6.0±1.9)mm2vs(7.7±2.2)mm2,P<0.01]。多变量回归分析发现最大钙化角度(OR=1.21,95%CI:1.02~1.44,P<0.05)和病变长度(OR1.51,95%CI1.12~2.04,P<0.01)是支架膨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支架膨胀不良的截点,最大钙化角度是80°,AUC0.643(P<0.01);而病变长度截点是32mm,AUC0.715(P<0.01)。结论尽管有非顺应性后扩球囊辅助扩张,IVUS下支架膨胀不全并不少见,浅表钙化最大角度和病变长度是支架膨胀不全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冠心病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的诊断意义评析.方法 方便收取该院11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不同检查方式将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收取时间为2013年5月—2016年7月期间,观察组患者使用血管内超声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冠脉造影检查,将两组冠心病患者检查后的偏心病变、钙化灶检出率、LL、DS、MLD情况.结果 观察组冠心病患者检查后偏心病变83.64%、 钙化灶检出率52.73%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冠心病患者检查后LL(22.87±4.23)mm、DS(41.66±9.58)%、MLD(1.87±0.30)m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超声检查在冠心病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对偏心病变、钙化灶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值得大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7例冠心病患者的33处病变植入33枚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Cypher)。B型病变23处(69.70%),C型10处(30.30%)。结果:全部病例均成功植入,共植入33枚Cypher支架,成功率100%。术前靶病变狭窄程度及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分别为(80.3±12.4)%和(5.6±0.7)%,目标血管的参考直径及长度分别为(3.07±0.68)mm和(15.2±1.86)mm,植入支架的平均直径及长度分别为(3.00±0.13)mm和(19.52±5.37)mm。随访观察6个月,再狭窄发生率0%,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0%,靶病变重建率0%。结论:Cypher支架可安全有效地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竞争血流对旁路移植乳房内动脉(IMA)血管桥血流的影响。方法:选用中华小型猪,建立猪冠状动脉分流术(CABG)后IMA桥血管竞争血流动物模型,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近端不同狭窄情况下,用即时血流检测仪(TTFM)分别测量LAD吻合口近端、远端、左侧乳房内动脉(LIMA)桥血流量及方向、波形、搏动指数(PI)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LAD近端完全开放、30%、50%、75%、90%狭窄、全部闭塞时LIMA桥平均血流量分别为(9.75±1.45)、(11.63±1.69)、(15.63±2.26、(19.75±2.37)、(23.50±2.34)和(26.75±2.11)ml/min;PI值分别为4.4±1.7、4.1±1.6、4.2±1.9、3.7±1.8、3.3±1.6、2.5±1.4。LAD近端90%狭窄及全部闭塞时LIMA桥的血流量均明显高于LAD近端完全开放、30%狭窄、50%狭窄时的血流量(P<0.01),各组PI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近端未完全闭塞时LIMA血管桥均可出现双向血流,LAD近端各种狭窄程度LAD远端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竞争血流确实存在。来自未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的竞争血流造成的桥血流量减少和血流方向改变可能是造成CABG术后早、中期IMA血管桥衰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杉树皮小夹板固定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4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佛山中医院三水医院骨科治疗的98例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腕关节评分优良率、骨密度、掌倾角、尺偏角、手背肿胀消退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腕关节评分优良率为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骨密度分别为(-2.588±0.089)与(-2.562±0.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骨密度为(-2.601±0.0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78±0.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掌倾角分别为(4.63±1.42)°、(4.56±1.50)°,尺偏角分别为(15.21±2.83)°、(15.48±2.8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掌倾角分别为(7.99±1.44)°、(7.92±1.48)°,尺偏角分别为(19.29±2.88)°、(19.24±2.91)°,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背肿胀消退时间、疼痛缓解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6.3±1.7)d、(3.3±0.9)d、(34.1±8.9)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8±2.1)d、(4.9±0.8)d、(45.1±9.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有利于患者骨折的恢复,能够更快的减轻患者疼痛,缩短恢复时间,且对骨密度影响较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