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甘肃省白银市市售食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及分布,确定高危食品类别,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白银市各监测点的农贸市场、餐饮单位(大、中、小型饭店)、超市、零售店、小吃店等采集样品,采样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采样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按照《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检测分离致病菌。结果 1 385份18类食品样品中共检出致病菌110株,总检出率为7.94%;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32株、检出率为2.47%,蜡样芽胞杆菌61株、检出率为10.1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1株、检出率为1.07%,沙门氏菌1株、检出率为0.08%,铜绿假单胞菌5株、检出率为22.73%;其中生奶和乳粉中致病菌检出率最高,其次是桶装饮用水、即食非发酵豆制品、地方食品米面和婴幼儿配方粉,果蔬类、城市流动早餐、水产品、冷冻饮品、蛋制品、速冻米面、鲜榨果汁、节令食品中未检出致病菌,不同类型采样地点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83,P0.05),不同年份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283,P0.05)。结论白银市市售食品受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较为严重,应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减少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甘肃省地方特色米面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对637份甘肃省地方特色米面食品进行6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637份特色米面食品样品检出152株致病菌,总检出率为23.86%;其中蜡样芽孢杆检出率为13.03%、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8.01%,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出率为1.73%,沙门氏菌检出率为0.94%,志贺氏菌检出率为0.16%;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未检出。结论甘肃省地方特色米面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有引发食物中毒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011—2021年福建省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污染状况、毒力基因、耐药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参照GB 4789.30检测Lm;采用PCR方法对Lm的13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及开展血清学、MLST分型;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选择15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011—2021年共采集8 166份即食食品,Lm总检出率为1.25%,以寿司、中式凉拌菜及熟肉制品检出率较高,分别为6.26%、5.60%、1.87%;毒力基因plcB、llsX、ptsA的检出率分别为55.42%、16.87%、22.89%,prfA等其余10个毒力基因检出率均为100%;83株Lm对头孢西丁的耐药率为100%,苯唑西林为15.66%、四环素为13.25%;寿司、中式凉拌菜、熟肉制品中检出多重耐药株,多重耐药率达13.25%;83株Lm分4种血清型,1/2a、1/2b为优势血清型;83株Lm MLST分型得到16种序列型(ST),ST87为优势型,其次是ST8,ST101。结论 2011—2021年福建省即食食品存在不同程度的单增李斯特菌污染,寿司、...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甘肃省平凉市食源性致病菌在食品中的污染状况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按照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检测、分离并鉴定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蜡样芽孢杆菌、阪崎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9种致病菌。结果 2011—2014年采集的19类食品1 211份样品中,检出各类食源性致病菌84株、总检出率6.94%,各年度食源性致病菌总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83,P0.05);19类食品中,不同地点种养殖环节中采集的样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环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97,P0.05);散装食品中检出率明显高于定型包装食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3,P0.05)。结论平凉市食品存在不同程度污染,主要集中在调理肉制品、学生餐、地方特色食品、熟肉制品、婴幼儿配方食品中;阪崎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是主要污染菌,并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沙门氏菌;说明这5种致病菌可能是近年平凉市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州)市售食品中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与污染水平,确定高危食品的种类,为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中相关规定,结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 4789-2010规定的方法监测分析2014—2018年甘南州17类市售食品中致病菌。结果950份食品样品中,检出致病菌114株(12.39%),其中腊样芽胞杆菌35株(13.46%)、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35株(6.60%)、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4.32%)、致泻大肠埃希菌16株(3.90%)和沙门菌9株(2.37%),检出率显示肉与肉制品(33.08%)、网店自制熟肉制品(23.33%)污染最为严重,其次是婴幼儿奶粉(22.72%)、水产及其制品(22.50%)和餐饮食品(11.17%),腊样芽胞杆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为主要致病菌。结论甘南州市售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特别是肉与肉制品、网店自制熟肉和婴幼儿食品污染尤为严重;应严格规范易污染食品的加工过程,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某市流通、消费环节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布特征.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对某市辖区内大型农贸市场、超市及餐馆的食品采样监测,按GB4789进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等9种食源性致病菌分离鉴定.结果 总致病菌检出率为11.78%;3类采样场所致病菌检出率总体上存在统计学差异(x2=16.50,P<0.05);多种类样品存在致病菌污染,其中水产品(生食)(31.82%)、生畜(禽)肉(31.25%)、鲜榨果汁(28.57%)污染率较高;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与单增生李斯特菌4类致病菌且其食品污染率存在统计学差异(x2=27.08,P<0.05);水产品(生食)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高于水产品(鲜冻)(P(f)(i)(c)(h)(e)(r')s Exact Test<0.05).结论 应加强食品各环节卫生监管及完善食品卫生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天津市武清区餐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为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6-2020年按照《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中的规定与方法进行采样及检测。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及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302份餐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总检出率为16.89%。其中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最高(21.89%),其次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3.92%),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2.73%),金黄色葡萄球菌(1.54%)和沙门菌(0.35%)。不同类别食品、场所和时间检出率最高的分别为米面制品(41.16%)、小吃店(44.90%)和第三季度(22.73%)。结论武清区餐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程度较高,第三季度样品检出率高于第二、四季度,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甘肃省陇南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选定的监测点和采样场所定期随机采样,按样品原有储存温度要求在最短时间内送达实验室,按《2012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2003)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检测分离致病菌。结果全年共采集288份样品,从19份样品中检出污染程度不同的致病菌,总检出率6.60%;婴幼儿食品中致病菌检出率5.71%,中式凉拌菜中致病菌检出率6.25%,水果及其制品中致病菌检出率5.88%,熟肉制品、焙烤及油炸类食品、蔬菜及其制品和地方食品中均未检出致病菌。结论甘肃省陇南市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较为严重,以米面制品中蜡样芽孢杆菌污染为主,农贸市场、小型餐馆和街头食品中致病菌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单核细胞坛生李斯特氏菌在我市部分副食品市场所供应的六类食品污染状况,以预防该菌的传播和食物中毒而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参照GB4789.30-94<单核细胞坛生李斯特氏菌的检验>方法进行. 结果所测460份食品中,单核细胞坛生李斯特氏菌的阳性检出率为4.8%,其中以肉类食品污染较高(7.5%). 结论乌鲁木齐市售食品中存在单核细胞坛生李斯特氏菌的污染,在食品带菌及食物中毒调查时应考虑到该菌污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GB29921适用于预包装食品。GB29921规定了肉制品、水产制品、即食蛋制品、粮食制品、即食豆类制品、巧克力类及可可制品、即食果蔬制品、饮料、冷冻饮品、即食调味品、坚果籽实制品等11类食品中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大肠埃希氏菌0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5种致病菌限量规定。  相似文献   

11.
杭州地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分子型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杭州地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食品分离株的分子分型情况,了解当地流行株的型别特征。方法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的方法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分子分型。PFGE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MLST数据的最小生成树。结果 6个血清型组成的133株杭州食品分离株共获得19个MLST型别,并发现1个新的ST型ST767。ST9和ST121是数量最多的型别。用AscI和ApaI酶切分别获得33和45个PFGE带型。结论杭州地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分子型别分布广泛,大部分菌株是可引起人李斯特菌病的Lineage I和Lineage II菌株。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污染比较严重,应加强监测与管理以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甘肃省居民米面及节令食品中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性风险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按《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工作手册》中蜡样芽孢杆菌检验标准操作程序操作。结果 2009~2011年甘肃省地方特色米面食品和节令食品中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分别为3.33%、15.65%、7.68%,总检出率为8.26%;地方特色米面食品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为13.03%,显著高于节令食品的2.20%;第一、四季度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显著高于第二、三季度。结论甘肃省地方特色米面食品蜡样芽孢杆菌污染较为严重,提示甘肃省食品监管部门对此类食品应加强监督管理;今后应加强对蜡样芽胞杆菌在食物中的含菌量及产毒状况的监测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甘肃省武威市食品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蜡样芽孢杆菌、志贺氏菌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O157∶H7的污染状况,确定可能污染上述致病菌的高危食品,为食源性疾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2003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检测并分离致病菌。结果检测11类样品共1 739份,检出致病菌174株,总检出率10.00%,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最高9.53%,11类食品中肉与肉制品污染最为严重、阳性率14.88%。结论武威市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肉与肉制品是主要受污染的食品品种,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4.
武汉市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 (LM) ,是重要的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菌 ,在自然界分布广泛。该菌致病性强 ,可引起人类菌血症 ,脑膜炎等症状 ,不易被寒冷日晒等强烈因素所杀灭。国外对该菌高度重视 ,WHO将其列为九十年代食品中四大致病菌之一〔1〕。我国虽未报道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食物中毒 ,但此次食品污染状况调查初步了解了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在武汉市食品污染状况 ,为制定食源性致病菌的预防措施提供了依据。1 材料和方法1 1 样品来源和品种 采自武汉三镇市售生肉、熟肉、乳制品 (酸奶、果奶 )、冷饮 (冰淇淋 )、乳 (生奶、消…  相似文献   

15.
目的验证、探讨并分析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简称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检验方法。方法按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GB 4789.30-2010方法,首先对实验样品进行前增菌,然后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利用糖发酵试验、溶血及协同溶血试验、API Listeria生化板条、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仪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在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上,单增李斯特氏菌和伊氏李斯特氏菌菌落周围有白色晕圈,实验样本及3种李斯特氏菌标准菌株的葡萄糖、麦芽糖、MR-VP、甘露醇、七叶苷等生化反应一致,英诺克李斯特氏菌与其他李斯特氏菌的溶血反应结果不同,为阴性;伊氏李斯特氏菌鼠李糖反应结果为阴性,其余均为阳性,只有伊氏李斯特氏菌的木糖反应结果为阳性,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仪结果均为李斯特菌属。结论根据对单增李斯特氏菌国家标准检验方法的验证,建议先通过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和木糖、鼠李糖糖发酵试验,将单增李斯特氏菌与其他李斯特氏菌进行区分,再用API Listeria生化板条进行验证,可缩短检测时间同时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脑膜炎临床少见,病死率高,传统检测方法不易获得其病原学证据,且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天然耐药,因而其早期诊断与精准治疗仍是临床面临的挑战。二代测序技术使得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脑膜炎病原菌检出率不断提高,本文报道2例通过脑脊液二代测序成功确诊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脑膜炎病例,并及时给予合理抗菌药物治疗,患者预后良好,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斯特菌及其危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斯特菌在环境中无处不在,在绝大多数食品中都能找到李斯特菌。如肉类、蛋类、禽类、海产品、乳制品、蔬菜等都已被证实是李斯特菌的感染源。李斯特菌中毒严重的可引起血液和脑组织感染,许多国家都已采取措施来控制食品中李斯特菌的污染,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现简述如下。1李斯特菌所致食物中毒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李斯特菌有以下几个菌株:(1)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 onocytogenes);(2)绵羊李斯特菌(L.iuanuii);(3)英诺克李斯特菌(L.innocua);(4)威尔斯李斯特菌(L.welshim eri);(5)西尔李斯特菌(L.seeligeri);(6)格氏李斯特菌(L.grayi)。…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在研究浙江省各类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水平的基础上,进行贝类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感染风险评估。方法 对2215件市售食品用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分离副溶血性弧菌,并用API 20E鉴定条鉴定;用Ross Ranger-Sumner软件进行贝类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感染风险评估;用PCR方法进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鲜(活)海水产品为43.06 %、生/半生食海产品为32.52 %、鲜活淡水产品为22.22 %、生畜肉为13.52 %、生禽肉为11.44 %、散装熟肉制品为3.44 %、中式凉拌菜为2.98 %、生食蔬菜为2.10 %、鲜奶蛋糕为2.08 %。8月-10月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显著高于4月~6月(P=0<0.01,x2=46.445)。农贸市场采集的食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显著高于超市(P=0.001<0.01,x2=10.252)。tdh毒力基因携带率为3.66 %(3/82),trh基因全部阴性。生食或半生食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感染风险系数分别为50(生食)和48(半生食),每年因食用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导致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的人数为4.42×104人(生食)和2.21×104人(半生食),如果烹饪彻底,风险系数降可至零。结论 浙江省各类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问题突出,防止食品间交叉污染,不生食半生食海水产品,即食食品食用前加热处理是减少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福建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及分离菌株的分子型别,为食源性疾病溯源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监测网报告的感染病例进行个案访谈调查;对2016年临床病例和即食食品来源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和PFGE分子分型。结果 感染病例均为免疫力低下的孕妇和新生儿,3株病例分离株血清型为2株1/2a和1株4b。8株食品分离株血清型为5株1/2a、2株4b和1株1/2b。11株PFGE分为10个型别。结论 2016年福建存在散发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例,PT型各异,无同源性。应加强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饮食卫生宣教,保护孕妇和新生儿等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国内近11年来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所引起的人及动物李斯特菌病的流行现状,为李斯特菌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检索工具(系统)检索文献信息的方法收集我国2002-2012年李斯特菌病的文献报告资料,并对各个文献资料中李斯特菌病的临床特征与流行病学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文所统计的李斯特菌感染病例涉及到全国27个(79%)省。共统计动物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感染报道次数123次,其中猪感染报道次数最多(39%),次之为羊;感染类型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最多(72%)。人李斯特菌感染报道病例共计84例,其中非围产期病例占35%,围产期病例占65%,以败血症症状居多(51%)。结论 2002-2012年间,每年均有人和动物李斯特菌病的发生,且报告病例涉及全国大部分省,提示应加强人及动物李斯特菌病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