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疆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居民超重和肥胖情况,为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较集中的4个社区中随机抽取376名40岁以上的维吾尔族居民进行现况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计算身体指数(BMI),分析比较3种评价肥胖标准下的维吾尔族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结果依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亚太标准和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的标准,调查人群的超重率分别为44.9%、12.2%和29.7%,肥胖率分别为28.4%、73.4%和51.5%;按WHO标准和中国肥胖工作组标准,男性超重率高于女性,女性肥胖率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组的超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HO标准:χ2=0.681,P>0.05;中国标准:χ2=1.168,P>0.05);肥胖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WHO标准:χ2=0.762,P>0.05;中国标准:χ2=4.866,P>0.05)。结论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居民超重和肥胖问题严重,应积极开展适合于地方特点的维吾尔族肥胖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新疆5个监测点不同年龄组、性别、职业和民族流动人口体质指数(BMI)水平及其分布状况,为制定不同人群的健康指导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新和县、伊宁县、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和田县和喀什市5个县(区、市)的1 491名流动人口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学分析。结果新疆5个县(市)流动人口的肥胖率和超重率分别为13.07%和30.93%,女性流动人口的肥胖率(13.21%)略高于男性流动人口(12.92%),男性流动人口的超重率(33.99%)高于女性流动人口(28.11%);50岁~组流动人口的超重率(45.63%)和肥胖率(17.48%)相比其他年龄组均为最高;男性流动人口中,60岁以上年龄组的超重率最高(48.48%),40岁~组流动人口的肥胖率最高(18.18%);女性流动人口中,50岁~组的超重率最高(45.65%),60岁以上年龄组流动人口的肥胖率最高(23.53%),不同年龄组流动人口BMI值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834,P0.05);维吾尔族流动人口的肥胖率(15.67%)高于汉族(12.62%)和其他民族(10.99%);汉族流动人口的超重率(33.78%)高于维吾尔族(22.39%)和其他民族(20.88%);企业负责人的肥胖率最高(46.67%),生产人员的超重率最高(39.29%),技术人员中低体重率最高(6.59%),不同职业流动人口的BMI指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62,P0.05)。结论新疆5个监测点流动人口中,女性的肥胖率较高,男性的超重率较高;50岁~组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较高;维吾尔族的肥胖率较高,汉族的超重率较高;因此应针对不同人群的流动人口制定相应的健康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遗传与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多级抽样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及喀什市的汉族及维吾尔族的健康状况进行横断面调查,以横断面调查材料对糖尿病家族史及代谢综合征(MS)危险因素与新发2型糖尿病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乌鲁木齐市汉族新发2型糖尿病检出率为12.5%,其中男性检出率高达15.5%,女性为7.8%;喀什市维吾尔族新发糖尿病检出率为6.1%,其中男性为7.6%,女性为5.2%.(2)汉族2型糖尿病有家族史者(男77.5%,女83.1%)明显高于维吾尔族(男33.3%,女49.3%,P<0.01).而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合并MS者(男59.4%,女72.0%)显著高于汉族(男30.3%,女49.4%,P<0.01).(3)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数学模型中,糖尿病家族史是汉族2型糖尿病方程的主要成分;中心性肥胖指标腰围是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数学方程的唯一构成成分.结论 乌鲁木齐市汉族新发2型糖尿病的家族史与MS组分都是糖尿病的重要发病因素.而腰围是喀什市维吾尔族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探讨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7年武威市凉州区30所中小学校3个学年学生的健康体检数据(包括身高、体重和营养状况)并进行评估。结果 2014─2017年武威市凉州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和营养不良检出率分别为8.27%,3.46%和11.51%,不同年龄组学生超重(χ2=159.367)、肥胖(χ2=126.885)和营养不良(χ2=87.160)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学年学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8.22%,8.16%和8.42%,肥胖检出率为3.35%,3.29%和3.74%,营养不良检出率为9.79%,9.78%和14.80%,不同学年学生超重(χ2=0.186)、肥胖(χ2=1.329)和营养不良(χ2=60.269)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生和女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9.40%和3.92%,肥胖检出率为5.62%和2.37%,营养不良检出率为12.18%和10.69%,不同性别学生超重(χ2=22.489)、肥胖(χ2=8.257)和营养不良(χ2=5.846)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武威市凉州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不均衡,9~18岁年龄组学生营养不良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男生群体有待改善;建议相关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营养干预措施,减少营养不良状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兰州市2020年18岁以下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情况,以及超重、肥胖与血压偏高检出率之间的关系,为更好预防兰州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和血压偏高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2020年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方案工作手册》,选取兰州市城郊12所中小学,筛选18岁以下中小学生,计算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组的超重、肥胖检出率及血压偏高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小学生超重、肥胖与血压偏高的关系。结果本次共调查4 036人,其中超重568人、超重率14.07%,肥胖506人、肥胖率12.54%,血压偏高495人、血压偏高率12.26%;超重检出率男生(15.80%)高于女生(1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22,P<0.05);肥胖检出率男生(15.28%)高于女生(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632,P<0.05);血压偏高检出率男生(15.04%)高于女生(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930,P<0.05);超重检出率城镇(16...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某民族高校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中老年教职工慢性病危险因素及相关知识的认知状况,探究其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设计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及相关知识调查问卷,采用多阶段分层系统抽样的方法,以学院为单位对980名教职工进行面对面询问式的问卷调查。结果男性吸烟率、饮酒率、食盐、进食肉类、参加体育锻炼、超重、肥胖均高于女性(P0.05),女性进食蔬菜率高于男性(P0.05);两两比较吸烟率、饮酒率、食盐、食入油、压力、慢性病跟踪接受情况、超重患病率均无差异,进食肉类藏族、蒙古族、回族较汉族高(P0.05),进食蔬菜汉族较三个民族高(P0.05);慢性病知晓情况汉族、回族好于藏族、蒙古族(P0.05),肥胖患病率低于藏族、蒙古族(P0.05);高血压患病率汉族最高。结论跟慢性病相关的危险因素男性较女性高而多,藏族、蒙古族教职工需加强慢性病健康教育;年龄是影响4个民族教职工高血压患病的因素,藏族、蒙古族的超重肥胖是高血压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人肥胖测量指标与高血压患病的关系。方法利用江苏省2010年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描述新发现高血压患者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差异;运用双变量相关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腰身比和体脂百分比等肥胖测量指标与血压及高血压患病的关系。结果江苏省成人新发现高血压患病率为35.3%,男性高于女性,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P0.05)。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BMI、腰围、腰身比和体脂百分比等肥胖测量指标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成正相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χ2=129.67,P0.05)、中心型肥胖(χ2=157.05,P0.05)、BMI(χ2=176.21,P0.05)、腰围(χ2=187.73,P0.05)、腰身比(χ2=221.49,P0.05)和体脂百分比(χ2=155.22,P0.05)均与高血压患病显著相关;BMI、腰围、腰身比和体脂百分比每增加1个标准差(SD),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增加59%(OR=1.59,95%CI:1.50~1.70)、60%(OR=1.61,95%CI:1.50~1.71)、68%(OR=1.68,95%CI:1.57~1.79)和149%(OR=2.49,95%CI:2.21~2.80)。BMI、腰围、腰身比和体脂百分比等肥胖测量指标对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影响依次升高。结论 BMI、腰围、腰身比和体脂百分比与高血压患病相关,高血压患病风险随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福建沿海地区人群超重和肥胖的现状及其与血压、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福建省沿海地区30岁以上人群3343例,进行身高、体质量、血压、腰围、血糖、血脂等指标检测,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BMI与血压、血脂的相关性。结果:调查地区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为34.6%和10.0%,男性超重率显著高于女性(40.4%比30.7%,P0.05);超重和肥胖人群比例在70岁以前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显著增高,70岁以后有下降趋势。与年龄匹配的正常体重人群比较,青年(40岁)超重和肥胖人群血压、腰围显著升高(P均0.01);中老年(40岁)超重和肥胖人群血压、腰围、TC、LDL-C水平显著升高,而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0.01)。偏相关分析显示BMI与腰围、收缩压、舒张压、TC、LDL-C和HbA1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01,0.218,0.238,0.068,0.120,0.135,P均0.01),与TG和HDL-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均=-0.069,P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与腰围、性别、年龄、DBP、HDL-C、FBG显著相关。控制年龄、性别、血糖等混杂因素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重(OR=2.283,95%CI 1.915~2.721)和肥胖(OR=4.419,95%CI 3.329~5.865)是高血压、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超重(OR=1.356,95%CI 1.160~1.584),肥胖(OR=1.691,95%CI 1.319~2.167)],P均0.01。结论:福建沿海地区人群超重/肥胖率较高,超重、肥胖人群中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比例显著增高,控制体重对高血压、血脂异常及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甘肃省7~18岁人群高血压检出情况以及与肥胖的关系。方法入选"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中,甘肃省7~18岁汉族城乡学生的血压、腰围、身高和体质量等,男女各3300人;采用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身高(WhTR)对高血压发生的影响程度。收缩压和(或)舒张压≥第95百分位为高血压。结果甘肃省7~18岁人群高血压检出率为9.71%,且以舒张压增高(单纯舒张压≥第95百分位)为主;超重和肥胖、腰围≥第75百分位、WhTR≥0.5(阳性暴露)是不同类型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均P0.05),并且随着BMI、腰围百分位数等级增高,OR逐渐增大。结论超重和肥胖、腰围≥第75百分位、WhTR≥0.5对于不同类型高血压发生的影响程度不同;用腰围指标预测高血压风险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新疆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常住居民高血压患病现状及危险因素,为乌尔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8岁及以上辖区常住少数民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居民共391人完成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乌尔禾区蒙古族和维吾尔族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6.8%和35.0%,标化率分别为21.5%和22.1%(χ2=3.674,P0.05);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是29.9%和20.5%,其中男性和女性的超重率分别是38.0%和23.6%(χ2=13.054,P0.05)、肥胖率分别是19.3%和21.4%,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的超重率分别是30.8%和29.0%(χ2=12.713,P0.05);调查对象吸烟率37.3%,男、女性吸烟率分别是57.3%和21.8%(χ2=52.062,P0.05),被动吸烟率39.1%,男、女性被动吸烟率分别是50.3%和30.5%(χ2=16.943,P0.05);调查对象饮酒率34.3%,男、女性饮酒率分别是55.0%和18.2%(χ2=59.517,P0.05)。结论应加强对乌尔禾区少数民族常住居民高血压危险因素的监测和干预,普及慢病防控知识,降低高血压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成人慢性病患病现状,为慢性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乌鲁木齐市米东区18岁以上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CDFT),通过问卷和体格检查进行调查,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4年12月─2015年1月共调查乌鲁木齐市米东区18岁以上常住居民1 008人,其中男性405人、女性603人;检出患各类慢性病617人、平均患病率61.21%;患病率位居前五位的疾病分别为高血压(36.11%)、颈腰部疾病(21.33%)、糖尿病(18.15%)、口腔疾病(13.19%)和骨关节疾病(13.10%);男性患病251人、患病率61.98%,女性患病366人、患病率60.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7,P>0.001);不同年龄(χ~2=183.245)、文化程度(χ~2=50.259)、职业(χ~2=77.514)和婚姻状况(χ~2=51.691)人群慢性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1种慢性病275人、占27.3%,同时患2种慢性病131人、占13.0%,同时患3种慢性病84人、占8.3%,患4种及以上127人、占12.6%;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共计342人、占33.9%,患病组和正常组的腰围((t=-3.727))、身高(t=2.331)、体重(t=-3.411)和BMI(t=-5.6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成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多病共患的比例亦较高,应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毛南族、汉族高血压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 对平塘县593名农村毛南族、汉族老年人进行分层随机抽样.结果 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为24.96%,男女间差别无显著性(χ2=1.852,P=0.186);毛南族与汉族间差别无显著性(χ2=3.336,P=0.068);毛南族、汉族男女间的体质指数(BMI)差别无显著(P>0.05),腰臀比(WHR)正常与WHR异常高血压患病率均有高度显著性(χ2=19.108,70.498,11.787;P=0.000,0.006,0.001);老年人调查中,女性肥胖发生率高于男性,高血压患者中,男性肥胖发生率高于女性.结论 BMI和WHR超常均可增加其高血压的危险性,WHR超常汉族女性表现出显著性;WHR对高血压患病(除汉族外)的影响低于BMI.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体质指数(BMI)与常见慢性病的相关性.方法 对银川市830例60~80岁常住社区的老年人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计算体质指数,分析体质指数与慢性疾病的关系.结果 该人群慢性病的总患病率为74.9%,超重和肥胖的总检出率为59.03%,男、女性别间无显著差异;肥胖与超重组患慢性病人数占患慢性病总人数的61.4%,肥胖组患慢性病人数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4).体质指数与慢性病总体患病情况呈显著相关(P=0.001),与糖尿病(P=0.0l5)、高血压(P=0.001)、高脂血症(P=0.045)三种疾病相关.超重和肥胖组冠心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疾病三种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组与消瘦组(均P<0.05).结论 应对超重与肥胖人群给予充分关注,以社区为依托进行综合干预,减少慢性病危险因素,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甘肃省张掖市某幼儿园儿童体格发育和健康状况,为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张掖市某幼儿园所有在园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并整理分析体检资料。结果 604名被调查儿童的体重和身高高于均值者,分别占70.53%和66.23%;视力低下(24.17%,χ2=10.729)、龋齿(24.67%,χ2=14.522)和营养不良(9.93%,χ2=14.349)检出率,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和沙眼检出率分别为6.79%,2.15%和34.11%。结论幼儿园幼儿中存在视力低下、龋齿、营养不良、超重和肥胖等问题;幼儿园和家长应重视幼儿的生长发育,加强卫生保健工作和宣传教育,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重视膳食平衡,加大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成人高血压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高血压诊断标准按1999年WHO高血压诊断标准.超重和肥胖评价标准采用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以东城区在职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此次调查人数为4076人,实际测量血压、身高和体重的人数为4010人,有效率为98.38%,高血压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的检出率,超重和肥胖组与非超重和非肥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7.59,P<0.001).结论 超重和肥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非超重和非肥胖组的患病率,超重和肥胖往往与高血压共存,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控制超重和肥胖,去掉导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的防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并观察肥胖与血脂异常及蒙古族高血压患病之间的交互作用。方法:通过方便抽样结合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内蒙古部分地区的蒙古族人群共381例,对病人进行临床资料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肥胖与血脂异常对蒙古族高血压患病风险间的关系;采用相加交互作用分析血脂异常与体质指数(BMI)、腰围、腰围身高比值(WHtR)的交互作用对高血压患病的影响。结果:蒙古族高血压组超重和肥胖、高腰围、高WHtR与血脂异常占比均高于非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重与肥胖患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BMI者的2.139倍;总胆固醇与三酰甘油每增加1 mmol/L,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83.2%和30.1%;同时存在血脂异常与超重和肥胖、高腰围和高WHtR均可增加患高血压的患病风险,OR值分别为4.67,4.27,4.73;未发现血脂与肥胖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结论:相较于腰围和WHtR,BMI可作为评估蒙古族高血压风险的简单有效指标,血脂指标总胆固醇与三酰甘油是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且未发现血脂与肥胖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1,29(7):661-667
目的了解徐州地区11~17岁青少年中学生高血压、超重、肥胖患病状况。探讨青少年超重、肥胖、腹型肥胖、年龄、性别及不同年级段与高血压发生的关系,为青少年高血压的预防、诊断、干预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徐州地区10所初级及高级中学的初一至高三的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每位参加初筛的调查对象进行血压、体质量、身高、腰围等的测量。对血压进行非同日3次的测量,按照2017年中国3~17岁儿童性别、年龄别和身高别血压参照标准对高血压进行判别;超重和肥胖的定义采用中国肥胖工作组的标准。腹型肥胖的标准为腰围身高比(WHtR)0.46。结果参加调查的学生10 047人,共采纳样本10 004人(女性4 774人,男性5 230人),年龄为11~17岁。经非同日3次测量得出高血压的总患病率为9.8%,其中女生患病率为7.2%,男生患病率为12.2%。肥胖青少年共1 495名,占总人数的14.9%,超重人数为1 698名,占总调查人数的17.0%。正常体质量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为5.6%,超重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为12.8%,肥胖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为25.4%。多因素分析显示:男生(OR=1.450,95%CI 1.256~1.674)、年龄(OR=1.770,95%CI 1.537~2.037)、超重(OR=1.858,95%CI 1.465~2.357)、肥胖(OR=4.010,95%CI 3.084~5.214)、腹型肥胖(OR=1.497,95%CI 1.184~1.892)、初中和高中三年级(OR=1.488,95%CI 1.250~1.772)是青少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男生中,年龄14岁青少年高血压患病风险是年龄≤14岁的2.456倍(OR=2.456,95%CI 2.050~2.943),而女生中,年龄14岁与年龄≤14岁青少年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常体质量类型中,腹型肥胖患高血压风险是非腹型肥胖的1.848倍(OR=1.848,95%CI 1.334~2.559)。结论徐州地区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较高。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腹型肥胖、不同年级为青少年中学生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因素。超重、肥胖为青少年患高血压的最重要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新疆大学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大学生营养状况, 建立学校营养保健机制.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469名18~24岁大学生, 测量身高、体质量,采用体质量指数、BMI 指数等方法 对新疆大学维、哈族大学生的营养状况进行分析. 结果 维、哈族大学生营养不良93人, 占19.83%; 超重、肥胖75人, 占15.99 %; 男生营养不良17人, 占3.62%, 女生营养不良76人, 占16.20 %, 男女营养不良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χ2=7.65, P<0.01 ) .维吾尔族营养不良81人占17.27%; 超重、肥胖54 人, 占11.51 %; 男生营养不良16人, 占3.41% , 女生营养不良65人, 占13.86%, 哈萨克族营养不良12人, 占2.56 %, 男女营养不良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 = 6.46, P<0.01 ). 结论 新疆大学维、哈族女学生营养不良与超重肥胖并存, 营养不良率较高.营养不良率女生高于男生, 超重和肥胖男生高于女生.应尽快对学生加强营养知识教育, 推广营养早餐, 合理调配膳食, 提高大学生营养健康水平.高校应强化营养知识教育, 在加强后勤管理与改善的同时, 把提高学生食堂供餐的营养质量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北京社区超重及肥胖人群的心血管病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情况。方法 2007年6月至8月对9786例"社区居民胆固醇教育及控制"项目受调查者资料进行分析。按体重指数(BMI)将受调查者分为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3类人群;根据体格检查及晨起空腹血浆化验结果,评价3类人群心血管病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情况。结果 (1)存在2个及2个以上生物学危险因素的个体分别占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人群的10.5%、22.5%和37.9%,平均BMI每增加1,个体发生心血管病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增加21%。超重及肥胖男性患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风险高于同BMI水平女性(P均0.001);(2)青年、中年及老年男性肥胖者中,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者所占比例为49.2%,49.7%和56.1%(P=0.285);上述3类女性肥胖者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6.9%,35.7%和48.6%;(3)危险因素聚集组分最常见组合为"高血压+血脂异常",分别占男性超重和肥胖者的21.7%和38.7%,及女性超重及肥胖者的18.4%和25.5%。结论北京社区超重及肥胖者存在心血管病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而在肥胖人群中,中青年男性与老年男性已具有相同危险性,故应将超重及肥胖人群,尤其是其中青年男性群体作为早期预防干预的重点对象,从而从上游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0.
赵金慧 《地方病通报》2021,36(3):41-43,53
目的 分析新疆伊宁市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伊宁市所辖19个乡(镇、街道)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分析不同年龄、民族、职业等因素影响下居民的超重和肥胖状况.结果 2019年伊宁市18岁及以上居民中,超重和肥胖分别占35.2%和25.3%,60.5%的人体重超过正常值.维吾尔族居民超重率(39.4%)和肥胖率(30.3%)较高,未婚人群超重率(21.6%)和肥胖率(15.8%)较低,随年龄增长超重率和肥胖率逐渐增加,但随文化程度升高超重率(趋势x2=20.016)和肥胖率(趋势x2=40.732)呈下降趋势(P<0.001);未就业及离退休人群超重率(趋势x2=24.674)和肥胖率(趋势x2=57.506)明显高于其他人群(P<0.001).结论 伊宁市18岁及以上居民中,超重和肥胖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同民族和职业之间有差别;应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相应的改善饮食、维持健康体重的干预活动,在社区居民中推广体重自我管理、维持能量平衡,减少因超重和肥胖引起的各类慢性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