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在心脏外科领域,虽然冠心病的治疗取得很大进展,但由于心肌梗死后无法再生或再生能力有限,心肌梗死及其导致的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疾病。对终末期心力衰竭者,心脏移植可能是唯一的治疗手段,但是,由于供体缺乏大大限制了其的临床应用,且大量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还可能降低病人生活质量。细胞治疗,又称细胞心肌成形术,即将细胞移植至心肌梗死区,增加或保持心肌细胞数量、促进局部血管新生,恢复局部血液供应,促进损伤心肌的功能恢复,可能成为治疗终末期缺血性心脏病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3.
同种脾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移植因并发症较高、存在着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供肝来源缺乏等原因,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1]。国外70年代初开始肝细胞移植的基础研究,目前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望部分或全部代替肝移植而广泛应用于临床[2]。本文仅  相似文献   

5.
介绍干细胞在心肌再生、脑修复,以及肝干细胞、胰腺干细胞在外科临床上的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6.
随着干细胞研究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临床细胞加工技术逐步成为热点.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细胞加工技术,在发展中对条件与技术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和规范.该文深入探讨了临床细胞治疗中的常见种类和方法,如应用免疫磁珠筛选外周血CD34 的造血干细胞;通过体外筛选、共培养和纯化技术改良淋巴细胞,防范移植物抗宿主或进行过继免疫治疗血液系统肿瘤或实体瘤;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法和优缺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富集和体外扩增等加工技术及其诸多临床应用;树突状细胞体外激活后移植治疗肿瘤、胰岛细胞移植治疗Ⅰ型糖尿病、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修复角膜、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外伤和帕金森等疾病的技术方法和现状.还明确了目前临床细胞治疗的潜力和价值,强调了规范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脂肪移植广泛应用于软组织的充填,但是其局部存活率不稳定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各类间充质干细胞、血小板能够通过多种机制促进缺血组织新血管的生成,对促进移植脂肪的存活具有一定的作用。在脂肪移植中应用细胞辅助移植可以提高远期疗效,降低移植后脂肪组织液化吸收,减少局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小鼠胚胎干细胞(ESC)源性肝细胞移植中,应用半成熟树突状细胞(smDC)诱导免疫耐受.方法 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129小鼠ESC按前期方法向肝细胞诱导分化,129小鼠smDC亦按前期方法由骨髓单核细胞诱导获得.smDC注入BALB/C小鼠3d后,再将ESC分化的肝细胞移植入BALB/C小鼠肝被膜下.检测肝转氨酶、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IL)-2和IL-10水平变化,观察移植细胞生长及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移植后7d,smDC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为212.58 U/L,较对照组512.27 U/L明显改善(P<0.05),7d和14 d外周血IL-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IL-2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移植细胞存活率在14、21 d smDC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CD4 +T细胞浸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 在ESC源性肝细胞异基因移植中,smDC预输注可诱导部分免疫耐受,有望作为一种良好的移植耐受原应用于ESC分化细胞移植研究中.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为了逆转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发生,学者们尝试将细胞移植技术应用于心血管领域来修复受损的心脏、替代坏死的心肌细胞。本实验旨在通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探讨体外培养的胚胎心肌细胞在急性心肌坏死内存活的可能及其衍变。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纯种系Wistar大鼠(雄性,体重2 5 0~3 0 0 g) ,购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2 .实验试剂:DMEM培养基、胎牛血清、胰蛋白酶(Gibco公司) ;5 溴脱氧尿核苷(BrdU )、抗BrdU单克隆抗体(Br dU Ab ,Sigma公司)。3 .实验分组:大鼠平均分为3组。移植组与空白组:开胸…  相似文献   

10.
介绍干细胞在心肌再生、脑修复 ,以及肝干细胞、胰腺干细胞在外科临床上的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11.
对应用嗅神经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外在实验性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上,对雪旺细胞(SCs)、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及嗅神经鞘细胞(OECs)的研究从细胞培养、分离、纯化到实验性脊髓损伤的移植修复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动物实验显示,OECs能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和粘附分子,具有细胞粘附及促轴突再生的功能。OECs移植用于治疗成年动物脊髓损伤能维持神经元存活和轴突再生.促进下行传导通路纤维的再生和运动功能的恢复:OECs还能穿过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的瘢痕环境.为受损轴突提供有利于其迁移、生长的支架.成为神经再生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13.
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强大的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可诱导分化为骨、软骨、脂肪、肌腱、神经、肌肉等组织和造血支持基质。因此,其在细胞和基因治疗方面呈现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一、骨髓基质细胞概念的演化Friedenstein等的早期研究发现,骨髓中除造血干细胞外,还存在一类“纺锤体”样的“成纤维前体细胞”或称为“成纤维细胞样克隆形成单位”(fibroblacolony-formingunits,CFU-F)的体内静息细胞。在体外经适当的刺激后,它们能够进入细胞周期,并表现出强大的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所以可被假想为众多间质谱系的前体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后体外标记方法及移植肝细胞的肝内组织学表现。方法 分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为成熟肝细胞。将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掺入后的肝细胞移植入已行部分肝切除大鼠体内,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方法观察受体肝脏内移植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结果分化成熟肝细胞在BrdU掺入培养后细胞核染色可见特异性棕褐色标记;肝细胞移植后肝组织切片BrdU染色可定位移植细胞;白蛋白抗体染色显示移植细胞具有功能活性。结论 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来源的肝细胞移植后形态功能稳定,是进行肝细胞移植的理想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5.
细胞移植技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节软骨缺损在医学临床较为常见,由于关节软骨缺少血供,一旦损伤难于完全再生修复。由外伤、手术切除(如肿瘤)、感染、痛风和退变等引起的关节部位软骨缺损,常表现为顽固性疼痛、关节活动障碍,严重者可丧失关节功能,已成为导致肢体残废和劳动能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不完全统计,随着全民健身运动普及和社会老龄化等因素,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软骨缺损的发病率逐年递增。采用细胞移植技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它是试图再生关节软骨,而不是在修复区域形成纤维软骨,目前该技术已在国内外个别医院进行临床初步应用,呈不断完善发展的趋势。现就细胞移植治疗新技术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生物人工肝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衰竭病人即使进行综合内科治疗,病死率仍高达70%-80%。肝脏移植是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方法,但由于供肝相应短缺,病人等待肝脏移植的时间逐渐延长。美国2004年仅有20%等待肝脏移植的病人接受了肝脏移植。如何应用暂时的支持手段,维持病人的生命,以待肝细胞再生或等到合适的供肝,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是基于肝细胞的强大再生能力,通过一系列体外的机械或生物装置,担负起暂时辅助或代替严重病变的肝脏功能,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生物活性物质,从而使肝细胞得以再生直至自体肝脏恢复或等待机会进行肝移植的治疗方法。非生物人工肝包括血浆置换、血液和(或)血浆灌流、血液透析、血液滤过、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等。非生物人工肝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根据病情选择各种方法单用或联合应用、个体化治疗后有效地提高了肝衰竭的疗效。肝脏功能十分复杂,为更有效地代替肝脏的功能,将生物成分引入人工肝的治疗,即为生物人工肝(BAL)。  相似文献   

17.
包囊生物细胞的临床应用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绵方 《普外临床》1997,12(2):78-80
  相似文献   

18.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将造血干细胞植入患者体内予以重建造血和免疫系统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文对HSCT在临床各个学科的应用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同时提出了HSCT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综述细胞治疗临床应用的新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有关细胞治疗临床应用研究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在细胞生物学尤其是干细胞生物学飞速发展的基础上,细胞治疗已开始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相关疾病、糖尿病以及压力性尿失禁等多种疾病的临床试验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初步研究成果,展示了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结论细胞治疗为人类疾病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刺麻醉是一种以针刺调动人体自身抗痛为特征的麻醉技术,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以来,几乎各种类型的手术均采用过针刺麻醉,就针刺麻醉的作用机制、针药复合麻醉、针刺综合麻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重要成果。进入21世纪,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麻醉理论技术的发展,对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业已达到分子水平,临床上,也由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AA)发展到针刺辅助麻醉(acupuncture-assisted anesthesia,AAA),形成了“术前诱导-术中麻醉-术后镇痛”的全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