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冠状动脉狭窄多数由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层组织变性、钙化,管腔内继发血栓,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造成心肌缺血,甚至发生心肌梗死。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主要是冠脉内支架植入,可有效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从而缓解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2007-05-2009-05对256例患者行PCI疗效显著,现将护理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变化、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部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置入支架前后的心电图变化基本规律。并比较分析了支架置入前后导致心电图导联变化,了解冠状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后对心肌的供血情况。 相似文献
4.
2006—12/2008~01笔者先后为62例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均获得成功。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男48例,女14例。
2护理 2.1术前护垣患者大多乐于接受治疗。术前手术医师和责任护士共同对患者进行术前指导和健康教育,向患者说明手术的方法、步骤、优点、安全性,并请手术成功者现身说教,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5.
6.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冠状动脉经皮腔内成型术后的弹性回缩 ,但是远期再狭窄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有资料证实 :循环中同型半胱氨酸 (tHcy)浓度的升高是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远期再狭窄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补充叶酸 (1mg/d)、维生素B12 (4 0 0 μg/d)以及维生素B6(10mg/d)可以降低循环中tHcy的浓度[1] ,进而使再狭窄的发生率或使再狭窄的程度减轻[2 ] 。我们对 134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进行了跟踪分析 ,观察了口服叶酸 (5mg/d)对远期再狭窄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134例患者均来自我院心内科… 相似文献
7.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2003-02~2004-04共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208例,效果满意,现将其术前术后护理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男177例,女31例,年龄39~83岁,全部患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心绞痛发作,其中陈旧性心梗68例。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近年来的发病率显著增加。现代治疗已使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加支架置入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不留瘢痕等特点.在降低了冠心病病死率的同时,也缩短了住院时间,使治疗的结局更多的是经缓解后的存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仅以病死率作为研究终点则不能很好地评价治疗效果,还应注重恢复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生存质量已作为衡量PTCA加支架置入术患者治疗效果的一个新的重要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9.
10.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术9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与支架植入术(支架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91例冠心病患者,稳定型心绞痛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9例,心肌梗死42例。单支血管病变29例,双支血管病变41例,三支血管病变21例。共处理病变血管176处,置入支架170枚。其中左前降支88处,右冠46处,左回旋支35处,第一对角支6处,左室后支1处。观察PTCA与支架术的成功率及临床成功率。结果PTCA与支架术成功率100%,临床成功率98.3%。结论PTCA与支架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技术,成功率高,疗效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当今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之一。近年来,我院应用此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例,术前准备完善,术后未发生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2007—01/2008—06我们对65例冠心病患者实施介入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47例,女18例,年龄43~75(平均59.8)岁;急性心肌梗死28例,心绞痛37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单支病变20例,双支病变27例,三支病变18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4例,右冠状动脉25例,回旋支6例。患者均行PTCA及支架植入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16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院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16例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3例,女3例,年龄40~84岁。经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达到了冠状动脉再通的治疗指标。术后为了预防支架部位的血栓形成给予了抗凝治疗,术后发生血肿2例,动静脉瘘1例。 相似文献
14.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管再通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及预后,但同时容易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此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冠状动脉内应用腺苷的心肌保护作用.设计:双盲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及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对象:选择2004-12/2006-04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和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年龄≥3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即持续性胸痛≥30 min且不长于12 h、硝酸酯类药物不能缓解;体表心电图相邻两个导联ST段抬高>0.1 mV,并且肌酸激酶升高>正常高值的2倍.纳入患者或家属签属治疗方案知情同意书.采用双盲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腺苷组(n=23)和对照组(n=27),两组患者一般状况、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治疗特征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方法:患者入院后即给予常规的急性心肌梗死一般抢救及监护措施,同时应用阿司匹林300 mg和氯吡格雷300 mg 1次顿服并在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术前准备后直接入导管室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术后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人治疗.先以球囊预扩张开通梗塞相关动脉,腺苷组患者即刻予以腺苷300μg 10 mL生理盐水,对照组患者给予生理盐水10 mL.持续1 min通过指引导管进行冠状动脉内注射完毕,再予以支架治疗.术毕按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血流分级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再通后血流评价.主要观察指标:①入院后第1天每4 h、术后第2天至出院每天检测心脏生物标记物.②术前、术后1 h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分析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③分别于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后的第3天及第4周应用改良Simpson氏法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患者的左心室功能.结果:纳入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心脏标记物峰值及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分析比较:腺苷组患者心脏标记物肌酸激酶及其同功酶、心脏肌钙蛋白I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1,z=2.83,2.22,P<0.05);腺苷组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z=2.10,P<0.05).腺苷组心脏标记物峰值较低说明心肌损伤轻于对照组,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的增加说明腺苷组患者心电图ST段恢复较快.②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术后4周时左心室射学分数均增加,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45,2.30,P<0.01),且腺苷组的改善更明显.对照组和腺苷组患者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血流分级3级者分别为22和19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腺苷组4例(17.3%)、对照组1例(3.7%)出现有意义的窦性心动过缓而可见起搏心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isher确切概率P=0.129).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中,冠状动脉内注射腺苷可以明显缓解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开通背景下发生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益于改善左心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16.
17.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6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常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5-07/2008-07 366例常规拟行经桡冠脉造影和PC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100%,经桡冠脉造影PCI成功率98.9%,术后并发症:皮下瘀斑面积大于5 cm×5 cm的发生率2%,皮下血肿大于1 cm×1 cm的发生率1%、与穿刺相关的死亡0,桡动脉栓塞、全身大出血、动静脉瘘、手神经损伤、皮肤寻麻疹、迷走反射的发生率均为0。结论:常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PCI安全、有效,有显著优点,应在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8.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5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院2000-01/2006-12连续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54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38例,女16例,年龄38~76岁,平均61.2岁。其中不稳定心绞痛22例,稳定心绞痛32例,陈旧性心梗10例,急性心梗5例,合并糖尿病1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例,高血压36例,脑血管病2例。术前冠状动脉造影示3支以上病变43例,2支11例。左主干病变20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45%~67%44例,45%~30%10例。1.2手术方法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同时准备体外循环,常规胸骨正中切口,取左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备用。断开左乳内动脉前静脉注入肝素(1~1.5 m g/kg),控制全血激活凝固时间(ACT)250~400 s,术中每30 m in复查ACT 1次。左室后垫纱布显露前降支,心肌固定器固定靶血管,辅钝针橡皮阻断带暂时阻断吻合口远近端血管,必要时用冠脉分流拴,首先行L IM A与左前降支吻合(用7-0 P ro lene线),然后行大隐静脉与右冠脉、后降支、后外侧支、对角支、钝远支吻合,最后行大隐静脉与升主动脉吻合。吻合完成后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并止血...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