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脑肿瘤手术并发非手术区颅内血肿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7例颅脑肿瘤手术并发菲手术区颅内血肿患者的出血类型、部位、发现血肿时间、处理方式及预后.结果 2例遗留轻微相应脑叶症状,无肢体偏瘫患者,无死亡患者.结论 手术有控制地减压,术中术后敏锐判断并及时复查CT,果断手术处理血肿是防治非手术区颅内血肿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脑肿瘤术后并发非手术区硬脑膜外血肿成因及预防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脑肿瘤术后非手术区出现硬脑膜外血肿是一种少见的并发症。1994年1月至1997年10月我院各类脑肿瘤术后并发非手术区硬脑膜外血肿12例。现就其病因及预防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5例,女7例,年龄17~69岁,平均41岁,均为各类脑肿瘤病人。患者术前都有不同的临床体征,意识清楚。1.2硬膜外血肿发生率4年共做各类脑肿瘤手术423例,并发非手术区硬脑膜外血肿12例(14个),占2.84%。1.3切除肿瘤大小和并发血肿的时间切除肿瘤最大的为8cm×14cm×9cm,最小为3cm×4cm×2cm,术毕至24h发生8例,24~72h发生2例,72h~21d2例。1.4原手术入路与非手术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非手术区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征及形成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颅脑损伤术后经CT扫描证实为迟发性血肿的发生部位、发生时间及与原发伤的关系。结果血肿可发生脑内、硬膜外、硬膜下;有邻近型、远隔型、对侧型;血肿大部分发生在72h以内,少数72h以后;常有颅骨骨折,脑挫裂伤等原发伤。结论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中,硬膜外、硬膜下、脑内血肿形成机制不尽相同,脑挫裂伤、颅骨骨折、桥静脉断裂等局部损伤可导致不同类型的血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开颅术后并发非术区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发生术后非术区硬脑膜外血肿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脑外伤8例,脑肿瘤2例,小脑血肿1例。11例病人均行硬膜外血肿清除术。结果术后复查头颅CT示硬膜外血肿均完全清除。随访至术后1个月,根据GOS评分对预后进行评估,恢复良好6例,重度残疾1例,轻度残疾4例。结论开颅术后并发非术区急性硬膜外血肿起病隐匿,若不能及早发现,可能造成严重后果,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5.
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10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术后非手术区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征及形成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颅脑损伤术后经CT扫描证实为迟发性血肿的发生部位,发生时间及与原发伤的关系.结果 血肿可发生脑内、硬膜外、硬膜下;有邻近型、远隔型、对侧型;血肿大部分发生在72h以内,少数72h以后;常有颅骨骨折,脑挫裂伤等原发伤.结论 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中,硬膜外、硬膜下、脑内血肿形成机制不尽相同,脑挫裂伤,颅骨骨折,桥静脉断裂等局部损伤可导致不同类型的血肿.  相似文献   

6.
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术后非手术区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征及形成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颅脑损伤术后经CT扫描或再次开颅探查证实为飞黄腾达这发性血肿的发生部位,发生时间,及其与脑挫裂伤,颅骨骨折等原发伤的关系。结果 血肿发生部位与手术部位关系;邻近型8例,远隔型12例,对侧型9例;发生在脑内9例,硬膜外12例,硬膜下7例。脑室内1例;12例术后硬膜外血肿中有9例可见颅骨骨折;9例术后脑内血肿中有7例可见脑挫裂伤。结论 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中,硬膜外,硬膜下与脑内血肿形成机制不尽相同,颅骨骨折,脑挫裂伤,脑膜或皮质血管破裂,桥静脉断裂等局部损伤影响不同类型血肿的形成,脑血管麻痹,低氧血症等是非手术区迟发性血肿形成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电极导向定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并发基底节血肿发生的原因和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对行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术的612例帕金森病患者中术后并发基底节血肿的16例(2.5%)患者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术中毁损灶出血16例,其中9你血肿体积小于5ml,保守治疗,3个月后复查头部CT,术区损毁灶明显,对侧肢体的僵硬或震颤症状改善明显;6例血肿体积5ml-20ml之间,行血肿抽吸术,术后对侧肢体肌力下降为III-IV级;开颅血肿清除术1例,术后对侧肢体偏瘫明显。本组病例血肿发生率为2.6%,术后3个月治愈率为81.2%。结论: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治疗帕金森病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有引起术区出血的可能,而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为血肿清除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共救治急性颅脑创伤开颅术后非手术区迟发硬膜外血肿24例,约占同期颅脑创伤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的7%.通过分析本组病例迟发血肿形成的一些特点,着重讨论其形成机制及诊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颅内肿瘤术后并发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术后并发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的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4例颅内肿瘤术后并发远膈部位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0例颅内肿瘤患者术后并发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3例,经急诊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均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结论发生血肿的主要机制为:肿瘤切除术中及术后,颅内压骤降,脑组织塌陷、移位,硬脑膜剥离致血管破裂出血。为此,应提高警惕,采取防范措施,及时诊断和处理。  相似文献   

10.
采用体外循环行心脏直视手术并发颅内血肿者罕见。文献中曾报告并发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硬脑膜外血肿和脑内血肿。本文系首次报告3例心脏直视术后发生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例一,女47岁,因二尖瓣狭窄和闭锁不全2年,采用体外循环行直视二尖瓣分离术。术后第四天出现头痛、呕吐,第10天CT扫描见左颞一高密度硬膜下血肿伴中线结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并发脑耗盐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114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并发脑耗盐综合征分为观察组(术后并发脑耗盐综合征)和对照组(术后未并发脑耗盐综合征)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并发脑耗盐综合征13例,予补钠、补液及口服氟氢可的松等治疗,10例显效,3例效果不佳约2~3周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发展中可并发脑耗盐综合征,而且脑耗盐综合征促进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发展,两者关系可能互为因果,互相促进。脑耗盐综合征是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发展危险信号之一,发病早期症状有时不典型,需临床密切观察监测,早期发现给予补钠、补液及口服氟氢可的松等治疗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脑内病灶切除术后常有非手术直接损伤所引起的偏瘫发生,我们遇到39例,对其发生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报告如下:本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在40~65岁,40岁以上者24例。脑内病灶包括血肿、囊虫结节、胶质瘤、脑膜瘤等。病灶部位均不在运动区(4区,6区),术前均无偏瘫。手术均为避开运动区入路,无运动区重要结构及血管损伤。术后复查CT,均无阳性病灶发现。早期的28例以20%甘露醇,地塞米松,反复腰穿放出血性脑脊液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享颅内血肿清除术并发脑梗死的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金乡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2例行颅内血肿开颅手术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和结果进行总结。 结果22例患者中,术后即刻或24 h内复查颅脑CT,术后患者死亡7例,重残3例,轻残5例,基本正常7例。术后3~7 d复查颅脑CT,显示低密度区局部可见脑回密度,其中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1例,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基本均恢复,大脑半球梗死患者未见脑供血恢复情况。 结论提早发现颅内血肿清除术并发脑梗死的高风险因素,可大幅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患者致死致残率。  相似文献   

14.
现回顾性分析我所2009-03—2011-03收治的40例外伤后额颞硬膜外血肿并发脑梗死患者的资料,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12~65岁,平均36.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8例,跌坠伤12例,打击伤10例。脑梗死发生部位均在额颞硬膜外血肿区或血肿侧大脑半球。  相似文献   

15.
罗成义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12):1248-1249,1253
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后并发远隔部位颅内血肿的形成原因,以提高对这一并发症的认识和预防。方法复习我科近10年来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后并发远隔部位颅内血肿的9例病例资料,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原因。结果病例远隔部位颅内血肿发生在术后5 ̄21h,7例病人血肿位于额颞部,硬膜外血肿6例,有7例血肿量超过30mL,均再次手术清除。治疗后1例痊愈,3例死亡,其余遗留一定的功能障碍。结论远隔部位颅内血肿多发生在术后24h内,死亡率致残率高,大部分病例血肿位于额颞顶部,与颅内压急剧下降、手术体位及静脉回流受阻等有关。术中术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术后严密监护、早期诊断是防治术后远隔部位颅内血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继发非手术区迟发性血肿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并及时发现提高疗效。方法总结2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死亡8例,病死率为38.1%,重残2例,中残4例,良好7例。结论对有可能出现术后迟发性血肿的病人应高度警惕,尤其是术中出现脑肿胀或术后病情恶化及出现新的定位体征者,应考虑迟发性血肿形成可能,宜尽早钻颅探查或复查CT,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外伤病人术后出现远隔部位出血的原因以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7例非外伤性开颅术后的病人出血的时间和类型、治疗方法及预后,分析出血的原因以及预防方法。结果对出血量大并伴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的4个病人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恢复良好,而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1例小脑引部出血的病人给予保守治疗后亦恢复良好。结论颅内压的改变、血管损伤、血管调节功能改变、血压的改变及凝血功能障碍是非外伤性开颅手术后远隔部位出血的主要原因,及时发现、早期治疗是患者预后良好的关键。我科自2001年1月至2010年5月,共开展非外伤性开颅手术252例,术后出现远隔部位出血7例,现将其治疗情况及病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3例;年龄20~70岁,平均51岁。右额部蛛网膜囊肿1例,脑室-腹腔分流手术1例,左、右侧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各1例,左额部脑膜瘤1例,右额叶和左颞顶叶胶质瘤2例。所有患者术后24h复查头颅CT示颅内非手术区出血,其中3例术后4h神志由清楚变昏迷,复查头颅CT示非手术区巨大硬膜外血肿;1例术后12h出现昏迷,复查头颅CT示顶枕部硬膜外巨大血肿;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小脑引部小血肿,详见表1。1.2临床表现7例出现非手术区出血的患者都在术后出现头部难以缓解的疼痛,并逐渐加重;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的病人还出现同类手术后难以解释的疼痛或其它症状;4例术后意识清醒后又出现烦躁不安,意识渐模糊,至昏迷及一侧瞳孔散大,详见表1。1.3治疗方法4例发生较大硬膜外血肿伴意识障碍的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1例小脑引部小血肿患者给予保守治疗,详见表1。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患者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对侧硬膜外血肿危险因素,以便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01月至2017年01月在我院接受急诊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的,依据患者术后24h内是否并发手术区对侧硬膜外血肿分为观察组(并发手术区对侧硬膜外血肿)和对照组(未并发血肿),并比较所有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分析颅脑外伤患者急诊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手术区对侧硬膜外血肿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9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45例,对照组4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入院时昏迷状态、Babinski征阳性、合并脑挫伤、合并颅骨骨折、合并脑疝、术前中线偏移≥1cm、基底池受压、手术去除骨瓣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手术时间、GC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舒张压、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显著高于对照组。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颅骨骨折、合并脑疝、中线偏移≥1cm、去除骨瓣、术后手术时间、GCS评分高低是颅脑外伤患者急诊颅内血肿清除后并发对侧硬膜外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手术区对侧硬膜外血肿患者入院时通常为颅内占位效应明显且多合并颅骨骨折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中线偏移≥1cm、手术去除骨瓣、手术时机短、GCS评分低、TT时间延长是外伤性颅脑损伤术后并发对侧硬膜外血肿的高危因素,对于合并高危因素的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当更加注意预测发生对侧硬膜外血肿机率。  相似文献   

19.
开颅术后并发远隔部位颅内血肿6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开颅术后并发远隔部位颅内血肿6例报告段安安,张瓦城,林章雅开颅术后并发远隔部位颅内血肿不多见,现把我们5年来发现的6例总结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女为4:2,年龄19~49岁,30岁以下4例,40岁以上2例.本组发生硬膜外血肿5例,硬膜下血肿1例;...  相似文献   

20.
颅内肿瘤手术后可并发手术部位的血肿,但血肿也可发生在手术的远隔部位,尽管临床上比较少,但一旦发生就有着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是颅内肿瘤手术后的一个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对近5年我科颅内肿瘤术后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