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与24 h尿白蛋白定量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89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35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2例和大量白蛋白尿组22例。分别观察各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24 h尿白蛋白定量、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抵抗素水平。结果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的24 h尿白蛋白定量、hs-CRP和抵抗素水平依次升高(P〈0.05或〈0.01)。相关分析显示,DN患者的抵抗素水平与24 h尿白蛋白定量呈明显正相关(r=0.342,P〈0.05)。结论抵抗素可能在DN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作为DN严重程度的评判指标。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肾病患者外周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炜  施鸣  黄洪 《临床内科杂志》2000,17(2):113-114
目的 分析影响2型糖尿病外周神经传导速度的因素,比较合并糖尿病肾病(DN0与未合并DN患者的外周神经传导速度的差异。方法 检测63例2型糖尿病患者左正中神经,左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MCV1,MCV2),左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同时测定FBG,HbA1C和晨尿白蛋白(MAC),按MAC的水平确定有无DN并分组,分别统计两组的MCV1,MCV2,SCV。结果 MCV1,M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叶酸片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5月于该院住院诊断为DN的患者102例,均予以糖尿病的常规治疗,并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患者加服马来酸依那普利片10 mg,1次/d;依叶组患者加服马来酸依那普利10 mg/叶酸片0.8 mg,1次/d。随访1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Hcy、UAER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cy水平及UAER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依叶组患者血清Hcy水平及UAER进一步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DN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依那普利叶酸片能进一步降低血清Hcy水平及UAER,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内脂素(visfatin)与24 h尿微量白蛋白(24 h U-m Alb)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血清visfatin检测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T2DM患者86例,测定visfatin及24 h U-m Alb及其他各项生化指标,按24 h U-m Alb分为单纯T2DM组(T2DM组,24 h U-m Alb30 mg)和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组(T2DM组,24 h U-m Alb 30~300 mg),同期选取60例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进行visfatin、24 h U-m Alb及各项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 T2DM组血清visfatin水平较NC组及T2DM组均明显升高(P0.01);T2DM组较NC组visfatin水平明显增高(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Visfatin与BMI(r=0.391,P0.01)、WHR(r=0.308,P0.01)、Hb A1c(r=0.422,P0.05)、FPG(r=0.204,P0.05)、24 h U-m Alb(r=0.437,P0.01)呈正相关。结论血清visfatin对T2DM早期诊断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宝平  杨素霞  吴江  陈芳  时军  赵清 《山东医药》2008,48(40):62-63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60例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和20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并对其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肌酐(C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血清sICAM-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其水平与UAER、代、TG呈正相关(P均<0.05).提示sICAM-1参与糖尿病肾损害的发生;其可作为判断糖尿病肾损害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鄢仁晴  高琳  张显武 《山东医药》2010,50(51):37-38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在糖尿病肾病(DN)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86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根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24 h MAU)分为糖尿病组(DM组)和DN组,另取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生化指标。结果 DM组和DN组FFA、空腹血糖(FBG)、TG、胆固醇(CHO)、尿素(Urea)、肌酐(Cr)、24 h MAU均明显高于对照组,DN组24 h MAU、Urea、Cr均明显高于DM组(P均〈0.05);血清FFA与FBG、TG、24 h MAU均呈正相关(r=0.441、0.373、0.433,P均〈0.05)。结论 FFA增高在DN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机选择T:DM患者120例(DM组),将其进一步分为单纯糖尿病组(NDN组,45例)和糖尿病。肾病组(DN组,75例);选择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对照组)。记录所有观察对象体重指数(BMI)、空腹肝功(ALT、AST)、空腹血清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胆红素(TBIL、DBIL、IBIL)、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定量(mALB)数值。结果①DM组的HbA,c、mALB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胆红素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组的HbA。c较NDN组明显升高,而胆红素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NDN组的胆红素与其糖化血红蛋白无明显线性关系。而DN组的胆红素与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者血中胆红素水平可反映患者糖代谢控制的情况。胆红素水平降低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某种联系。联合监测患者血胆红素、尿mALB,对早期诊断及控制糖尿病肾病有明显意义。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 探讨2 型糖尿病血清Lp(a) 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关系。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31 例非糖尿病患者和83 例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Lp(a) 水平,并分析它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 的相关性。83 例2 型糖尿病患者,根据UAER 将其分为3 组:①非糖尿病肾病(DN)者32 例(UAER< 20 μg/min) ;②微量白蛋白尿者39 例(UAER 介于20~200 μg/min之间) ;③大量白蛋白尿者12 例(UAER> 200 μg/min) 。结果 (1) 非糖尿病患者和2 型糖尿病无DN 者间血清Lp(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86 .44 ±2 .10)mg/Lvs(93 .60 ±1 .86)mg/L,P> 0 .05〕;而在2 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者Lp(a)水平显著升高〔(141.19±2 .59)mg/L,与非糖尿病患者和2 型糖尿病无DN者相比,P均<0 .05〕;2 型糖尿病并大量白蛋白尿者Lp(a) 水平有进一步升高〔(247 .57±1 .90)mg/L,与非糖尿病患者、2 型糖尿病无DN者以及2 型糖尿病并微量白蛋白尿者相比有显著升高,P均<0 .05〕。(2)2 型糖尿病患者中, 血清Lp(  相似文献   

9.
尿微量白蛋白(U-mA)测定是临床上判断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然而影响U-mA准确测定的因素有很多,在临床上观察到不同血糖水平对测定结果影响不一,本研究拟以胰岛B细胞葡萄糖毒性的浓度为切割点,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不同血糖水平控制前后U-mA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长效钙离子拮抗剂(CCB)氨氯地平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联用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压控制及肾功能改善作用.方法随机将9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3组,氨氯地平组30例,缬沙坦组28例,氨氯地平加缬沙坦组(联用组)32例,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血肌酐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变化.结果三组治疗后血压、血肌酐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均有明显下降(P<0.05,P<0.01),氨氯地平与缬沙坦单用时其下降幅度比较无明显差异,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用时其下降幅度与两药单用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压,减少UAER,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11.
氟伐他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 探讨氟伐他汀治疗糖尿病肾病 (DN)的疗效及其抗炎机制。方法 选择 2 0 0 0 - 0 2~ 2 0 0 3- 0 6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的 14 0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每晚加服氟伐他汀 4 0mg。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 3、6、9个月的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血肌酐 (Scr)和反应蛋白 (CRP)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UAER和Scr下降比对照组明显 (P <0 0 5 ,P <0 0 1) ,起效更快 (早 3个月 ) ;治疗组CRP明显下降 (P <0 0 5 ,P <0 0 1) ,而对照组CRP下降不明显 (P >0 0 5 )。而且 ,对两组中血脂正常的DN患者进行比较分析也得出类似的结果。结论 氟伐他汀因降低CRP的抗炎效应而减轻微量白蛋白尿和改善肾功能 ,该作用不依赖氟伐他汀的降血脂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方法将212例D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102例,给予缬沙坦80mg/d;治疗组110例,在缬沙坦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每3个月给予1个疗程的治疗,共治疗18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出量(UAE)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UAE均下降(P〈0.05,P〈0.01),且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血清CRP降低(P〈0.01)。对照组降低不明显(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缬沙坦与丹参注射液联合应用可减少UAE、降低血清CRP水平,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有较好的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探讨糖尿病肾病的进展与大动脉硬化的关系.结果 发现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CIMT)与尿白蛋白/肌酐显著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显著负相关.提示有微量白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CIMT的增厚预示其糖尿病临床肾病发生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肥胖2型糖尿病(T2DM)肾病患者的动态血糖特点。方法80例肥胖T2DM患者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率(24hUAER)分为糖尿病肾病(DN)组和单纯2型糖尿病(T2DM)组,每组40例;另选健康体检者15名组成正常对照(NC)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三组72h血糖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N组血糖波动系数(BGFC)、日内血糖波动最大幅度、2hPG均明显大于T2DM组及NC组(P均〈0.05),DN组BGFC与24hUAER正相关(r=0.356、P〈0.05)。结论血糖波动与肥胖2型糖尿病肾病相关。  相似文献   

15.
蛋白质组学是系统研究细胞或组织全套蛋白质生物学信息的科学,其中尿液蛋白质组学以其独特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且危害巨大的并发症之一,许多学者运用尿液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对糖尿病肾病进行研究,发现了一些与糖尿病肾病相关的生物学标志及可能的发生机制,展示了尿液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动态监测病情及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方面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尿脂联素与糖尿病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15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ACR< 30 mg/g),微量白蛋白尿组(ACR30~300 mg/g),大量白蛋白尿组(ACR> 300 mg/g),每组均为50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对照组.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HbA1c、肌酐、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H-C)等生化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尿脂联素水平.结果 血、尿脂联素及HbA1c水平在对照组、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及大量白蛋白尿组中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46,65.26,5.37,P均<0.05);血肌酐水平随尿白蛋白水平升高依次升高,微量白蛋白尿组及大量白蛋白尿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5,P<0.05),微量白蛋白尿组及大量白蛋白尿组与正常白蛋白尿组之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随尿白蛋白水平升高依次降低(F=54.67,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尿脂联素与血肌酐、ACR、血脂联素、HbA1c呈正相关(r=0.66,0.61,0.62,0.35,P均<0.05),与eGFR呈负相关(r=-0.71,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尿脂联素与血肌酐、HbA1c、ACR、eGFR及血脂联素相关(P均<0.05).结论 尿脂联素与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t-PAA、PAIA活性测定在糖尿病肾病临床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临床中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A)的相关性。地71例糖尿病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UAER和t-PAA、PAIA进行测定,并对其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组t-PAA随着UAER的增高而降低,而PAIA则随着UAER的增高而增高,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临床蛋白尿组t-PAA与UAER呈显著负相关(P〈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781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单纯糖尿病组(475例)、早期DN组(188例)及临床DN组(118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检测血糖、HbA1c、血脂、尿酸、肾功能等,行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测定、眼底照相、下肢动脉彩超等检查评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比较3组间的一般情况、生化指标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情况,分析其与DN的相关性.结果 随DN进展,收缩压、糖尿病病程及尿酸水平呈递增趋势(P均<0.05);早期DN组和临床DN组体重指数、腰围大于单纯糖尿病组(P均<0.05);临床DN组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纤维蛋白原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和早期DN组(P均<0.05);而血红蛋白、总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低于单纯糖尿病组和早期DN组(P均<0.05);临床DN组HbA1c低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3组间血粘度、下肢动脉斑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6.475、27.708、143.600,P均<0.05).DN病变程度与体重指数、腰围、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纤维蛋白原、下肢动脉斑块、DR呈正相关(r=0.121 ~ 0.420,P均<0.05),与HbA1c、血红蛋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血粘度呈负相关(r =-0.245-0.019,P均<0.05).DN的发生与尿酸[优势比(OR)=1.006,95%CI:1.003~1.008]、纤维蛋白原(OR=1.450,95% CI:1.106~1.900)及DR(OR=3.994,95% CI:2.612~6.108)独立相关(P均<0.05).结论 尿酸、纤维蛋白原及DR是2型糖尿病患者DN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成3组,缬沙坦联合胰激肽原酶组、缬沙坦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β2-微球蛋白(β2-GM)、平均动脉压(MAP)、血清肌肝(Scr)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结果治疗后缬沙坦联合胰激肽原酶组及缬沙坦组UAER及尿β2-MG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缬沙坦联合胰激肽原酶组较缬沙坦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3组治疗后MAP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3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早期DN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糖尿病肾病患者白蛋白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