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为大面积烧伤患者输液是护理工作中一项较难解决的问题。烧伤患者皮肤组织的痛觉感受器密集,对疼痛非常敏感,当患者面对反复的手术治疗,便陷入疼痛焦虑更疼痛的恶性循环[1]。同时由于机体遭受严重烧伤后,全身皮肤脱落、瘢痕形成以及可供穿刺部位受损等原因均导致静脉穿刺更加困难。近年来,由于超声多普勒可以清晰辨别血管的结构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一些研究者应用超声引导中心静脉穿刺(颈内、锁骨下)、股静脉穿刺,发现超声引导静脉穿刺是一种简便、安全而有效的方法[2]。这种技术的好处包括:确认实际和相对的静脉位置,确认解剖变异和证实目标静脉的通畅[3]。近日,北京协和医院在二维超声引导下为1例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桡静脉穿刺,穿刺一次成功,减轻了患者的疼痛,降低了穿刺并发症的风险,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护理工作质量,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技术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7月拟行外周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时间不同分为传统组(通过肉眼选择血管和穿刺点)和超声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外周静脉导管穿刺)。比较2组操作时间、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穿刺次数、穿刺时疼痛情况、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超声组置管成功率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均显著优于传统组(χ^2=5.881,P=0.015;χ^2=14.011,P<0.001),穿刺次数及穿刺时间显著少于传统组(Z=417.510,P<0.001;Z=398.720,P<0.001)。2组疼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Z=183.530,P=0.980;χ^2<0.001,P=0.992)。结论超声引导技术可以提高肥胖患者外周静脉留置导管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缩短操作时间,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床旁超声引导外周静脉穿刺在ICU静脉穿刺困难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6-9月我院ICU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60例,将患者按照床号的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36例,对照组24例。观察组采用床旁超声引导外周静脉穿刺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盲穿法。 结果 观察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χ2=7.656,P=0.006)、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t=4.989,P<0.001)。 结论 床旁超声引导外周静脉穿刺提升了ICU静脉穿刺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减轻了穿刺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ICU患者平面内超声引导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应用价值。方法将98例重症医学科需颈外静脉留置针输血输液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法行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对照组采用常规盲穿法进行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记录并分析两组留置成功时间、穿刺次数、首次留置成功率、总留置成功率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留置成功时间、穿刺次数、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留置成功率和总留置成功率均较对照组高。结论平面内超声引导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盲穿法。 相似文献
7.
目前,由于超声引导下的中心静脉穿刺技术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因而在临床上已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但对低龄儿和小婴儿的应用报道还比较少。在超声引导时,辨认体表的解剖标志并不十分重要,在穿刺前进行初步的超声扫描可以直接观察颈内静脉的走行, 相似文献
8.
目前,由于超声引导下的中心静脉穿刺技术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1], 因而在临床上已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但对低龄儿和小婴儿的应用报道还比较少.在超声引导时,辨认体表的解剖标志并不十分重要,在穿刺前进行初步的超声扫描可以直接观察颈内静脉的走行,选择距中心静脉最近的表皮位置作为穿刺点,在实时超声引导下准确的控制针的移动角度、深度和方向.置入导管后,可以经超声影像确认导管的位置,提高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改良静脉留置针在超声引导下CT增强穿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进行CT增强检查,需外周静脉留置针盲穿穿刺困难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使用外周静脉长导管前(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30例患者为对照组,以使用外周静脉长导管后(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30例患者为观察组。观察组应用软管长度为48 mm的耐高压留置针超声引导下静脉穿刺,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针超声引导下静脉穿刺。比较2组穿刺次数和CT增强检查后外渗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穿刺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T增强检查后外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改良留置针可提高静脉穿刺困难患者超声引导下穿刺成功率,有效帮助患者完成CT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术在危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2年5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经临床评估均不适宜立即行外科手术治疗的88例危重症患者,其中肝脓肿伴感染性休克患者24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2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9例,肾积水伴感染性休克患者19例,其他危重症患者5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不同脏器病灶的穿刺置管引流术.结果88例患者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未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穿刺2 d后,88例患者白细胞计数由(12.1±3.3)×109/L下降到(8.9±2.9)×109/L(t=13.856,P=0.005);体温由术前(38.9±0.8)℃降至(37.3±1.1)℃(t=9.238,P=0.012).88例患者中48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36例于症状好转后行择期手术治疗,4例患者因术前合并多器官衰竭而死亡.88例危重症患者置管引流术成功率为100%(88/88),有效率为95.5%(84/88).结论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术是危重症患者一种安全、有效的抢救方法,不仅可迅速有效的缓解症状,改善机体状态,还可以为择期手术治疗赢得时机. 相似文献
13.
临床护理工作中,由于肘部静脉位于肘关节附近,血管暴露不明显,加上小儿操作固定上的不配合,因此,很少有人选择小儿肘部静脉穿刺作为静脉用药的途径,但在儿科静脉输注中,经常遇到一些刺激性强的药物,如甘露醇、更昔洛韦、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营养液等,这些药物经外周静脉输注易引起静脉炎,另外长期输液患儿外周静脉及其他部位血管反复穿刺而导致患儿静脉穿刺困难。此外,少数肥胖的患儿外周静脉暴露差也造成静脉穿刺困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B超引导下的脐静脉穿刺术在产前诊断中的成功率、安全性及实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07年6月在本院进行的101例有各种产前诊断指征,并在B超引导下进行脐静脉穿刺术的孕妇临床资料,观察穿刺手术的成功率、并发症及诊断结果。脐血穿刺的指征为:染色体核型分析96例,血液病高危孕妇6例,孕妇病毒感染2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基因鉴定3例,其中部分病例同时合并2种及以上指征。结果:101例中98例成功抽取脐静脉血,其中1次穿刺成功71例(70.29%),2次穿刺成功25例(24.75%),两次合并成功率达95.05%。有2例行第3次穿刺且成功(1.98%),三次穿刺合并成功率为97.03%。手术并发症包括:脐带穿刺后渗血者21例,占20.79%,其中渗血超过30 s者4例,占3.96%。穿刺后胎盘渗血者6例(均发生于胎盘在前壁者),占11.76%。两者合并渗血例数27例,占26.73%。穿刺后出现胎儿心动过缓者4例,占3.96%。未出现晚期流产、胎死宫内、早产、宫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B超引导下的脐静脉穿刺术是一项成功率高、安全适用的产前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三维超声成像在超声引导穿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与临床观察研究三维成像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中的应用.方法健康杂种犬6条,以胆囊模拟肝囊肿,用实时三维成像和全容积三维成像分别观察穿刺前和穿刺中"囊肿"的形状和针尖在"囊肿"中的空间位置;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治疗肾囊肿硬化4例,囊肿抽吸与硬化过程中,利用2种三维成像方式分别观察囊肿大小的变化情况及针尖与囊肿腔的空间位置关系;微波凝固治疗原发性肝癌2例,利用2种三维成像方式观察治疗前肿瘤以及治疗过程中微波天线周围组织的汽化情况.结果实时三维超声可提供囊肿的空间形状信息,对于正确理解穿刺对象形状、确定穿刺点及判断针尖位置等有很大帮助,但其成像角度较小;全容积超声可从任意角度和方向切割图像,且成像角度大,但不能真正达到"实时"三维成像,两者相结合可达到很好的效果;利用三维成像观察微波凝固治疗原发性肝癌,无法达到囊肿成像的立体效果,但可以任意角度和方向切割观察穿刺针与穿刺对象的关系.结论对于囊性无回声病变的穿刺,利用2种三维成像方式相结合观察可获得较好效果;对于实质性组织,三维成像可使医生从任意角度和方向切割观察穿刺针与穿刺对象.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通过超声引导下穿刺方法,观察不同路径行锁骨下静脉(SCV)穿刺置管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期间收住在苏州科技城医院重症医学科需要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8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n=42)在超声实时引导下进行锁骨上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n=42)在超声实时引导下进行锁骨下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记录两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及并发症发生率,计算穿刺一次成功率、二次成功率和失败率。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试验组成功穿刺病例的穿刺时间为(6.25±3.84)min,少于对照组(14.11±5.6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失败率分别为92.9%和0,均高于对照组(61.9%和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8%,低于对照组(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实时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不仅可以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还可以减少穿刺次数和穿刺时间,而且可以降低穿刺并发症的发生,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技术在新生儿(包括低体重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62例行胸腹部手术及体表大肿瘤切除术的新生儿(包括低体重儿),随机分成超声引导组(UG组)及体表标志定位组(S组),两组均先使用22G静脉留置针,穿刺置入外套管成功后,再行钢丝引导法置入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观察两组穿刺操作的成功率、更换穿刺点的次数、穿刺并发症及平均穿刺时间.结果 UG组的穿刺成功率为96.8%(30/31),明显高于S组的32.3%(1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182,P=0.000);UG组的更换穿刺点的例数(2例)亦明显低于S组的例数(25例);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为3.2%(1/31),亦低于S组的64.5%(2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95,P=0.000);UG组平均穿刺时间为(4.366±1.137) min,S组平均穿刺时间为(13.70±5.34)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3,P=0.028).结论 超声引导新生儿颈内静脉穿刺是安全可行的技术,可极大提高穿刺成功率和减少穿刺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超声引导下和体表标志下作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CVC)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10月至2007年2月,对158例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其中88例采用超声下引导法,70例采用传统体表解剖标志穿刺法。对两种方法进行对照研究,观察结果包括置管一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采用超声引导法与传统体表解剖标志穿刺法对患者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分别为100%(88/88)和92.9%(6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8,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88)和7.1%(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P〈0.05)。结论超声引导法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传统体表解剖标志穿刺法,并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疗法对肌腱腱病(包括伴有钙化性改变的腱病-以往多称为钙化性腱炎)的治疗价值。方法:对29例肌腱腱病(包括伴钙化性病变4例)的患者行局麻后细针穿刺治疗,必要时,于穿刺同时注入少量局麻药物。结果:29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一次性治愈,有6例3月后经过第二次治疗治愈,其中伴钙化者3例,于治疗3~6月后复查,钙化灶明显减小或消失。另有1例冈上肌腱病变伴钙化者,症状明显改善,但钙化灶吸收不明显;1例跟腱腱病患者无明显效果。结论: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疗法对肌腱腱病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并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花费少等优点,可使部分患者避免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