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纵隔肿瘤影像学特点的探讨(附58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纵隔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对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 结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5 8例纵隔肿瘤 ,回顾性分析其X线和CT影像学表现 ,再结合文献 ,提出对纵隔肿瘤定性诊断有价值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前纵隔肿瘤 40例 ,包括胸内甲状腺 3 2例 (其中 5例为甲状腺癌 ,1例为甲状腺囊肿 ) ,胸腺瘤 3例 ,畸胎瘤 5例 (其中 1例穿破 ) ;后纵隔肿瘤 18例 ,均为神经原性肿瘤。结论 根据纵隔的分区和X线、CT影像学特点并结合临床 ,能正确做出纵隔肿瘤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纵隔囊性病变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纵隔囊性病变患者的CT资料、病理及临床表现,术前均行CT平扫,28例同时行增强扫描。结果支气管囊肿10例,7例位于中纵隔,3例位于后纵隔;心包囊肿8例,6例位于前纵隔,2例位于中纵隔;胸腺囊肿3例,均位于前纵隔;食管重复囊肿1例,位于后纵隔;胸内甲状腺囊肿1例,位于中纵隔;囊性畸胎瘤8例,6例位于前纵隔,2例位于后纵隔;淋巴管瘤1例,跨前、中纵隔;神经鞘瘤囊性变5例,均位于后纵隔;纵隔转移性淋巴结囊性变1例,位于中纵隔。结论 CT检查可清楚显示纵隔囊性病变的位置、形态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结合临床表现,常可于术前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囊性纵隔肿瘤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囊性纵隔肿瘤的CT表现在其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纵隔肿瘤的CT资料。其中纵隔囊肿37例,肿块内的囊性改变超过肿块70%以上者21例。将58例病例先按纵隔7分区定位缩窄鉴别诊断范围,后在全面观察肿物的瘤-心脏大血管界面(mass-cardiovascular interface,MCI)、囊壁的厚度、囊内缘清晰度、囊内容物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囊性影像的CT特点。结果:①纵隔囊肿的CT表现多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囊壁薄而边缘清晰,无强化或轻度强化;②胸腺类囊性肿瘤多位于前中区,囊壁可厚可薄,除凸出型外,MCI的余三种类型均可见,但灌铸型仅见于此种病例中;畸胎瘤多位于前中区,囊壁多厚而不规则,均为凸出型;前肠源性囊肿多位于中中区,囊壁薄,以平坦型为主;心包囊肿多位于前下区,囊壁薄,均为凹陷型;神经源性囊性肿瘤则均居于后区,多无MCI。结论:囊性纵隔肿瘤定性诊断的征象较少,需全面观察其影像学所见作分析性判断。仔细观察囊性肿瘤的壁、边缘以及MCI的表现无疑可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4.
纵隔囊性病变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纵隔囊性病变的CT、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总结30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纵隔囊性病变的CT及MRI表现,包括胸腺囊肿7例,囊性畸胎瘤8例,气管、支气管囊肿9例,食管囊肿4例,囊性淋巴管瘤2例。结果:不同纵隔囊性病变均有其较特定的发病部位。7例胸腺囊肿中6例位于前上纵隔的胸腺区,1例位于前纵隔中下部;8例囊性畸胎瘤主要位于前纵隔中部、大血管起始处;9例气管、支气管囊肿位于中上纵隔,气管、支气管右旁区;4例食管囊肿,其中3例位于后纵隔,1例位于中纵隔;2例囊性淋巴管瘤,其中1例为颈纵隔型,1例为颈一腋纵隔型。结论:纵隔囊性病变虽无明显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仔细观察CT与MRI征象特点,结合发病部位,对提高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纵隔肿瘤的MSCT影像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提高CT对前纵隔肿瘤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39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的前纵隔肿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特征。结果 39例前纵隔肿瘤中,胸腺瘤14例,包括侵袭性胸腺瘤2例,非侵袭性胸腺瘤12例;胸腺囊肿4例;胸腺癌共6例,包括小细胞癌2例,鳞癌3例,类癌1例;畸胎瘤6例;生殖细胞瘤5例;淋巴瘤4例。结论 MSCT检查对前纵隔肿瘤良恶性的判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可显示肿瘤的位置及累及范围,对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胸腺瘤的CT和平片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胸腺瘤的X线与CT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瘤X线和CT表现 ,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18例非侵袭性胸腺瘤 ,胸片仅发现 15例 ,CT扫描 10例 ,均为前纵隔软组织肿块 ,边界清楚 ,密度均匀。 12例侵袭性胸腺瘤 ,肿瘤侵犯邻近器官 ,CT显示纵隔胸膜受侵 3例 ,心包受侵 2例 ,大血管结构受侵 2例 ,胸膜种植 3例 ,胸腔积液 2例 ,腹腔受侵和纵隔淋巴结转移各 1例 ;胸片仅能显示 1例肿瘤侵犯纵隔胸膜和 1例胸膜种植。结论 CT扫描在胸腺瘤的发现和判别侵袭性方面明显优于X线平片并且是可靠预测胸腺瘤侵袭性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卵黄囊瘤64层CT诊断及其病理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卵黄囊瘤的64层CT表现特征及病理学基础,提高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穿刺病理证实的9例卵黄囊瘤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研究。结果肿瘤位于纵隔3例,卵巢4例,盆腔隐睾1例,阴道1例。CT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巨大肿块,以囊实性为主,内见大小不等的囊变区,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实性为主者其内可见条状血管影。肿瘤病理学表现为间质排列成疏松的空网状结构,内见大量的瘤细胞,S-D小体等,8例治疗前检查血清甲胎蛋白(AFP)显著升高,均>1000μg/L,其中6例>3000μg/L。结论 64层CT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组(MPR)能够清楚显示卵黄囊瘤形态、部位、大小及强化特征,结合血清AFP及年龄等临床资料,有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纵隔胸腺瘤和淋巴瘤的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附6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纵隔胸腺瘤和淋巴瘤的影像特征和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分析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胸腺瘤和淋巴瘤的CT和X线表现,其中胸腺瘤25例(非侵袭性胸腺瘤13例,侵袭性胸腺瘤12例),淋巴瘤40例(NHL 28例,HD 12例);均有X线和CT影像,2例做了MR I检查。结果胸腺瘤多局限于前纵隔或延伸至中纵隔,肿块多偏向纵隔一侧(14/25,56%),邻近血管结构多受推移(16/25,64%);本组均未见浅表淋巴结肿大;而侵袭性胸腺瘤(9/12,75%)较非侵袭性胸腺瘤(5/13,38%)有明显分叶,其中多数侵袭性胸腺瘤(8/12,67%)边缘见小结节样突起;侵袭性胸腺瘤坏死囊变率(9/12,75%)高于非侵袭性胸腺瘤(4/13,31%)。纵隔淋巴瘤大多数(32/40,80%)累及胸部多组淋巴结,其中合并腋窝淋巴结肿大(10/40,25%);肿块多向纵隔两侧生长(24/40,60%);病灶呈多发结节或HRCT可分辨的结节融合肿块(21/40,52.5%),淋巴瘤包埋周围血管结构(25/40,62.5%)多于胸腺瘤(2/25,8%),结节或肿块坏死率(10/40,25%)低于胸腺瘤(13/25,52%);淋巴瘤发病年龄轻(≤40岁28/40,75%),而胸腺瘤发病年龄多>40岁(16/25,64%)。结论纵隔胸腺瘤和淋巴瘤各自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根据其影像表现并结合临床,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侵袭性胸腺瘤CT表现特征.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15例侵袭性胸腺瘤均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分别对病变的形态、密度、强化方式、周围结构侵犯及种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肿瘤均表现为边缘分叶、不规则,密度不均,平扫CT值40~50HU,其中坏死囊变11例,点状钙化4例;15例均有纵隔结构侵犯,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消失,其中大血管侵犯9例,心包侵犯(心包积液)5例,胸膜肺界面不清8例,胸腔积液6例;增强扫描见肿瘤实质部分呈轻至中度强化,CT值增加10~20HU,坏死囊变不强化.结论 侵袭性胸腺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螺旋CT能显示肿瘤内部改变,又能显示周围组织受侵犯情况,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卵巢成熟囊性畸胎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卵巢成熟囊性畸胎瘤的螺旋CT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成熟囊性畸胎瘤的螺旋CT表现. 结果 卵巢成熟囊性畸胎瘤共有35个.单纯囊性瘤体4个.卵巢实质包绕肿块6个,卵巢静脉征24个.肿瘤内有脂肪密度影31个,伴脂液平面4个.瘤体内局灶性头结节15个,浮球征3个,瘤体囊壁钙化15个,囊内牙齿、钙化、骨骼18个,瘤体内软组织密度3个,瘤体破裂2个,瘤体扭转2个,恶变1个. 结论 螺旋CT有助于诊断大多数典型卵巢成熟畸胎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卵巢囊性肿瘤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共30个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卵巢囊性肿瘤的CT表现。CT平扫28例,同时增强扫描26例。结果 28例卵巢囊性肿瘤中,囊腺瘤10例(浆液性囊腺瘤7例、黏液性囊腺瘤3例),囊性畸胎瘤3例,囊腺癌8例(浆液性囊腺癌3例、黏液性囊腺癌5例),卵黄囊瘤4例,kruken-berg瘤1例,透明细胞癌2例。各种肿瘤因其性质(良、恶性)不同而具有相应特征性CT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准确地定性诊断24例(85.7%),误诊4例(14.3%),准确定位27例(96.4%),错误定位1例(3.5%)。结论卵巢囊性肿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对卵巢囊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纵隔生殖细胞肿瘤MSCT的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共64例,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CT进行胸部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53例畸胎瘤,11例恶性生殖细胞瘤。53例畸胎瘤CT显示都含有脂肪,位于前纵膈。11例恶性生殖细胞瘤,肿瘤直径范围为7.0~28.0cm,均偏于纵隔一侧生长,位于中上前纵隔,平扫密度较低,CT值约20~30HU,增强扫描呈斑片状、边缘轻度强化;与周围大血管分界不清,肿瘤具有钻隙生长的趋势,肿瘤内部多发囊变。结论:CT对纵隔生殖细胞肿瘤,具有一定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纵隔畸胎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纵隔畸胎瘤的CT特点,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纵隔畸胎瘤患者的CT资料。结果纵隔畸胎瘤绝大多数(97.1%)位于前纵隔中上部。纵隔畸胎瘤包括囊性畸胎瘤(60.0%)和实质性畸胎瘤(40.0%)2大类,其内可以观察到多种胚层的各种组织。囊性畸胎瘤(21例)CT表现为囊状水样密度块影,大多数具有“显壁囊肿”的特点。实质性畸胎瘤(14例)CT表现为混杂密度软组织块影。恶性畸胎瘤(5例)与周围组织间脂肪间隙消失,并对周围大血管呈全包绕或大半包绕状态。纵隔畸胎瘤可产生胸腔积液(6例)和心包积液(12例)。结论纵隔畸胎瘤具有明显的CT特点。CT在纵隔畸胎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纵隔生殖细胞肿瘤的CT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笔者分析研究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生殖细胞肿瘤的CT特征。7例良性肿块中,6例囊性(其中5例为厚壁囊性),1例混合性;肿块内出现脂肪4例,脂肪/液体平面1例,钙化4例。4例恶性肿块中,3例实质性,1例混合性;钙化1例,未见脂肪。笔者认为:CT能肯定良性肿块(畸胎瘤)的诊断,对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和其他常见病变如恶性胸腺瘤、淋巴瘤的鉴别,则有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15.
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46个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CT资料,结合病理讨论其CT表现特点.结果本组卵巢生殖细胞肿瘤中,畸胎瘤43个,内胚窦瘤2个,混合性生殖细胞瘤1个.对卵巢畸胎瘤,CT和B超的敏感性均为100%,特异性分别为93.02%和58.14%.30例38个成熟囊性畸胎瘤,CT明确诊断27例35个,均含有脂肪密度区,5个见脂液平面,11个有浮球征,16个有钙化或牙齿状影.5个未成熟畸胎瘤呈囊性或实性为主肿块,肿块内均见多发斑点状钙化和少许小片状脂肪密度影,其中1例实性成分内见盘曲的带状略低密度影.内胚窦瘤呈囊性1例,呈实性为主1例,实性肿块内见较大的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呈实质性,不规则形.结论卵巢畸胎瘤和内胚窦瘤的CT表现具有各自的特点,尤其是畸胎瘤,具有特征性表现,与B超相比,CT是更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Giant cystic craniopharyngioma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ummary Three cases of giant cystic craniopharyngiomas with large areas of extension beyond the suprasellar area are presented. The magnetic resonance (MR) appearance in one case is described. These giant tumors had large, multilobulated cysts that comprised the bulk of the tumors. In one case, there was an unusual extension of the large tumor cyst into the lateral ventricle. In two cases, the tumors extended to the level of the foramen magnum. On CT, the cyst contents of these two tumors were hyperdense and became hypodense postoperatively. All three tumors harbored calcifications in the form of clumps in the suprasellar region and rim calcifications around the cysts. None of the tumors exhibited contrast enhance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radiographic features of craniopharyngioma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纵隔肿瘤定性诊断中值得重视的几种X线征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18例经病理学证实的纵隔肿瘤影像学资料(全部有胸部正、侧位片,89例加作CT扫描,7例加作MRI检查)的分析,讨论了5种对纵隔肿瘤平片定性诊断有价值的X线征象。立舌征提示胸腺瘤;倒置三角形征提示胸内甲状腺;肺尖圆球征提示后纵隔神经源肿瘤;攀藤征见于前纵隔者提示胸腺瘤,见于中纵隔者提示脉管性肿瘤;蛋壳样钙化征见于前纵隔者提示胸腺瘤,见于纵隔中上区者提示胸内甲状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纵隔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和B1型胸腺瘤病例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提高粗针穿刺活检在这两种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连续诊断的34例T-LBL和10例B1型胸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纵隔粗针穿刺活检获取标本,并经手术标本病理诊断确认.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其粗针穿刺活检标本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的差异.结果 T-LBL患者以小于30岁为主(73%),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3.3∶1.B1型胸腺瘤平均年龄43岁(40岁以上占50%),男女比2∶3.T-LBL患者均有胸闷、气短、咳嗽等临床症状;B1型胸腺瘤患者中3例出现胸闷气短症状,2例出现重症肌无力症状.影像学特征:两组患者均为前纵隔单发肿物,肿块>10cm者在T-LBL患者中占88%,在B1型胸腺瘤患者中仅占50%.T-LBL患者全部可见肿瘤侵犯引起的胸腔或心包腔积液,而B1型胸腺瘤无此特征.病理学特征:T-LBL的瘤细胞在纤维组织中呈“列兵样”浸润性生长(65%),有骨骼肌组织侵犯(41%)和肿瘤性坏死(21%),而B1型胸腺瘤无此特征.所有B1型胸腺瘤均保留胸腺小叶结构,可见粗大纤维间隔,但仅3%的T-LBL保留胸腺小叶结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所有B1型胸腺瘤均可见完整的细胞角蛋白网,但T-LBL的细胞角蛋白网破坏.T-LBL和B1型胸腺瘤出现周围脂肪组织浸润的比例有差异,分别为59%和20%.结论 T-LBL与B1型胸腺瘤在患者性别、发病年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上有明显差异,以病理学特征的改变最具鉴别意义.密切联系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学改变有助于提高纵隔粗针穿刺活检在两种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