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颌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特点。方法收集8例颌骨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症状、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等,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中,女性5例,男性3例,年龄5~48岁;发生于上颌骨3例,下颌骨5例,均为原发性病变;颌骨CT扫描显示为多囊性膨胀性占位病变,内见分隔、残留骨嵴及液?液平面形成,增强后病灶周围可显示迂曲扩张的小血管影。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光镜下观察,可见囊壁由梭形纤维细胞、组织细胞、破骨样多核巨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构成,呈飘带样结构,囊腔由含骨及类骨碎片的纤维组织分隔,见有出血及含铁血黄素沉积。8例患者均以病灶根治性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经1~6年的随访,均无复发。结论颌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具有其自身特点,确诊依靠病理诊断,治疗以病灶根治性切除为主。多数病例在病灶彻底切除后能够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颌骨动脉瘤性骨囊肿1例岳岚,颜雨春动脉瘤性骨囊肿约占原发性骨肿痛的1%.以四肢长骨和脊柱为好发部位,发生于颌骨少见。国内1983年才有报道,约占口腔颌面部囊肿的0.23%,好发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女性稍多于男性。发病部位下颌骨多于上颌骨,尤以下颌角...  相似文献   

3.
目的:认识颅骨动脉瘤性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病理证实的颌骨动脉瘤性骨囊肿的平片、CT和MRI影像特点。3例均行平片、CT、MR检查,部分做冠状和矢状位扫描。结果:平片上2例骨膨胀性改变,l例溶骨性改变;CT显示病灶边缘薄层骨壳环绕及骨性间隔;MRI:TlWI上l例可见液液平,l例显示纤维间隔。与软组织界面显示在CT、MRI均为光滑锐利。结论:动脉瘤性骨囊肿的影像表现虽不能明确诊断,但结合临床应考虑到该病变的可能。当然,最终的明确诊断仍需组织病理学检查,尤其在有原发病变时。  相似文献   

4.
颌骨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的影像学特点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颌骨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的影像学征象,以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8例颌骨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2~70岁(平均28岁);2例为上颌骨,6例为下颌骨。8例中4例有局部复发,复发的平均年限为1a。无远处转移。结果:X线平片上,病灶长轴沿上、下颌骨的长轴走向,呈现偏心性或中心性生长。骨质破坏呈膨胀性、溶骨性,肿瘤骨与正常骨之间的过渡带较窄,无明显的骨质反应线(除1例复发的小病灶外)。骨皮质膨胀变薄,无骨膜反应。病灶内部可有分房或切迹。CT像上,髓腔密度增高,正常骨小梁被软组织密度肿块所取代,软组织肿块基本均匀,病变突破骨皮质,侵犯周围组织形成肿块,肿块内无钙化和骨化。MRI上,T1WI为均匀等信号,T2WI为不均匀的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无明显强化。波谱见胆碱波。下颌骨病变发生于下颌角、后牙区、下颌支,上颌骨发生于后牙和上颌结节区。结论:了解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的影像学特点非常重要,因其较其他的纤维性病变更具有侵袭性,手术需要更大的局部切除范围和更长期密切的随访,以防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5.
<正>动脉瘤样骨囊肿属于良性骨组织病变,可发生于躯干的任何骨骼,以四肢长骨和脊柱为好发部位,发生于颌骨者少见,发病部位以下颌骨多于上颌骨。现将我院1984年以来收治的6例颌骨动脉瘤样骨囊肿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颌骨单纯性骨囊肿的临床、手术及放射学特点。方法 收集颌骨单纯性骨囊肿病例的资料,对其临床、影像学、手术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1例颌骨单纯性骨囊肿患者中,女性8例,男性3例。10例(90.9%)患者无症状,1例(9.1%)患者出现肿胀。所有的病例均发生于下颌骨且为孤立性病变,无外伤史。10例(90.9%)病变表现为单房,1例(9.1%)表现为多房。病变的形状可分为锥形、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分别有3、2、4、2例。10例行手术探查并搔刮骨壁治疗,其中7例(70%)术中发现病变骨腔为空腔,2例(20%)为浆液,1例(10%)为血性浆液。采取手术治疗的3例病变完全愈合,7例显示骨腔内有新骨形成。结论 颌骨单纯性骨囊肿通常无症状,下颌骨发病率较高,无明显外伤史,大多数病变骨腔为空腔。单纯行骨壁搔刮术是单纯性骨囊肿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颌骨单纯性骨囊肿(simple bone cyst, SBC)的临床诊断要点。方法 :选择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0—2020年间收治的63例SBC及100例颌骨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手术资料,采用筛检试验评价的方法探讨SBC的临床诊断要点,从而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3例SBC患者,其平均诊断年龄为20岁(7~79岁)。其中,上颌骨2例,下颌骨61例。采用串联实验进行筛检变量组合,结果显示,x1(年龄分组)和x3(体格检查有无阳性体征)组合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31,灵敏度为68.18%,特异度为98.10%,约登指数为0.662 8;x2(部位:上/下)和x3组合的AUC为0.865,灵敏度为86.36%,特异度为86.67%,约登指数为0.730 3;x1、x3、x5(骨质是否膨隆、吸收)组合的AUC为0.776,灵敏度为56.06%,特异度为99.05%,约登指数为0.551 1。结论:年龄小于20岁、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颌骨尤文肉瘤的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2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8例颌骨尤文肉瘤的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特征。结果 8例颌骨尤文肉瘤病例的发病平均年龄为29.4岁,男女比例为7∶1,发病部位下颌骨后部多见(75%),早期多数有下唇麻木及淋巴结肿大表现。下颌骨尤文肉瘤影像学表现为颌骨内混杂低密度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形成,纤维索条状及毛刷状瘤骨为其特征型影像学表现。上颌骨尤文肉瘤主要变现为溶蚀状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形成。骨膜成骨少见。结论 颌骨尤文肉瘤具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这有助于其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颌面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例发生于上、下颌骨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病例,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2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颌面部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随访la无复发.结论:发生于颌面部的动脉瘤样骨囊肿非常少见,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手术治疗为其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颌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8例颌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病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病以10~20岁的青少年多见,下颌骨较上颌骨多发(13∶5),患部肿胀畸形,有不同程度的牙移位并形成错位咬合,骨质破坏,扪有乒乓球样感,穿刺抽出血性液体。镜下见囊肿主要由纤维性小梁隔开大小形状不一的血腔构成,腔内为血液或机化的血块,腔壁厚薄不一,见扁平或梭形纤维细胞,未见内皮细胞,腔隙周围没有弹力纤维和平滑肌纤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