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冠卿  马文辉  姚博 《光明中医》2013,28(4):674-676
刘绍武先生创立了三部六病学说,其整体气血论四脉定证学说中的聚脉证在临床中经常可以见到,研究聚脉证的治疗思路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临床上见聚脉者便可定为聚脉证,也就是“肝气郁结”证,其治法为理气解郁,方选调胃舒郁汤。在消化性溃疡、糖尿病、乳腺增生等疾病的辨证论治中若见聚脉证者,用调胃舒郁汤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
脾虚证实验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象学说是中医的理论核心,脾胃是脏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脾虚证是中医临床上常见的一类证候。脾虚证的现代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所瞩目的课题,所取得的累累硕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脾胃学说。除理论研究探讨以及临床经验总结外,脾虚证的实验研究也积累了丰富资料,为深化脾虚证的认识提供了实验数据。现将近年来实验研究方面的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中医体质与证的历史源流、内涵、分类及其特点,以及二者在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并指出体质分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中医体质学说亟待解决的问题,明确提出体质是证的前提和灵魂.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医体质与证的关系,使中医体质学说真正融入于辨证论治的体系将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半表半里证"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说对半表半里证的认识,阐述半表半里证的现代研究进展,从而为临床治疗半表半里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脾虚证的信号转导及神经递质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后天之本脾因其独特的功能作用,在藏象学说中居于重要地位,而脾虚证又是临床常见病证,因此脾虚证的研究,一直是学们关注的问题。脾虚证的信号转导和神经递质方面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取得了丰硕成果,本将近20年脾虚证的信号转导和神经递质方面研究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脾胃学说与脾虚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国40年来,遵循中医理论体系,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对脾胃学说和脾虚证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脾虚证,应用温补脾胃法则治疗,不仅可使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或基本消失,而且反映脾虚证的相应客观指标也得到改善,疗效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中医基本理论和中医体质学说的指导下,初步制定胸痹气虚证的疗效评价量表,为临床上胸痹气虚证的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参照国际通用量表研制的方法,在中医基本理论和中医体质学说的指导下,结合患者主观结局报告(PRO)的概念和函义,通过文献研究、医患深度访谈及专家讨论,初步建立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的初始量表。根据统计学方法及专家意见评定进一步筛选条目。结果采用各种统计方法及专家意见评定,对各个条目逐一分析后进行综合考虑,最后形成含有3个维度(乏力、胸闷、气短)、10个条目(影响日常活动、懒得去做事、影响饮食、需要休息、活动胸闷、经常性胸闷、偶尔闷胀不适、活动气短、说话气短、懒言)的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终选量表。结论本研究基于中医基本理论和中医体质学说的指导,结合统计学分析及专家评议法,能够科学地、合理地制定出胸痹气虚证的疗效评价量表,为临床上胸痹气虚证的疗效评价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对于肥胖症的认识基本趋同,即体现在脾与痰湿的相互关系上,而中医药的疗效往往体现在临证上的细微之处。文章指出,在临证中运用体质学说以及红外热像仪客观化、可视化的特点,结合辨证辨病治疗肥胖症,可以提高临证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我科在钟传华主任医师的指导下,已立题对肠癖证属的临床研究进行了约7年余。围绕有关肠癖证的经典论述进行深入挖掘,精益求精地温习经典论述的内涵,为“审证求因、辨证求本”,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科学分析和验证方法,运用细胞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以微观病理生理与病理解剖的学说互补完善,融会贯通了肠癖证属的病因与病机、病能与病彤的辨证学说,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证病辨析     
对中医证候辨析和西医病状诊断进行两者相互关系的研究,从中西医两种学说用不同的角度指出了证病辨析不能拘泥于1+1=2的数学公式。通过脏腑中气不足和尿毒症等疾病的治疗结果,阐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科学方法。揭示了中西医两种学说各有优劣。只有将其科学理论体系和方法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才是医学科学向前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