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对诊断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市隆福医院准备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81例,术前采用CDUS检查下肢静脉,记录有无血栓、检测瓣膜功能及有无静脉曲张;术后于第2、5、7及14天查DVT发生情况,对形成血栓患者临床加强抗凝治疗并监测。并对血栓的可能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数据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术前均未检出深静脉血栓,其中股静脉反流29例,静脉曲张26例;术后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25例,均发生于术后1周内,其中于术后第2天检出6例,第3~5天12例,第6~7天7例;血栓患者经加强抗凝及溶栓治疗14 d后复查,8例孤立血栓溶解,其余患者血栓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所有血栓均未向近端发展,未出现肺栓塞症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股静脉反流、静脉曲张及高血压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倍数分别增加到7.42、7.38、7.34倍。 结论CDUS能筛选出DVT高危患者,早期发现并监测TKA术后下肢DVT的形成,对临床采取预防措施及提供个体化干预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分析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通过对6例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围手术期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有效地降低了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应针对病因进行预防.术前的全面评估,重视健康宣教,术后加强观察和护理,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尤其做好高危患者的预防性抗凝治疗,对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并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该院接受妇科肿瘤手术治疗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0例设为血栓组,另选取同期接受妇科肿瘤手术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0例设为未血栓组.分别对比两组资料,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原因.此外,将70例血栓组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积极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血栓组血液流速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血管壁损伤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未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血液流速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血管壁损伤均为影响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治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57%,而并发症发生率为2.8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QO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而观察组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液流速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血管壁损伤是导致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而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治愈率,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高龄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策略。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脑出血患者55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9例)和对照组(46例),收集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血栓组出血部位、Hcy水平、使用血管刺激性药物人数比例、卧床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GC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Hcy水平、使用血管刺激性药物、卧床时间较长均是高龄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针对高龄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手术尽量减少出血量,应鼓励患者早期下床锻炼,术后尽量服用对血管刺激较小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5.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肺叶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本文阐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阐述了深静脉血栓的早期临床表现及评估方法,明确了在术后使用静脉抗血栓袜能有效地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求开胸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械预防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开胸术后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电脑中频治疗仪对下肢深静脉靶部位进行理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收集两组病人的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实验组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和胫前静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尤其是治疗后即时的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变化明显(P<0.05).[结论]电脑中频治疗仪有加快开胸术后病人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的作用,可以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械预防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金梅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11):1193-1194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干预组较对照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月某院收治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78例为研究对象,在手术前和手术后均对病人的下肢实施彩超检查,分析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部位和结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为年龄、三酰甘油(TG)水平、麻醉方式、是否饮酒、是否有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家族史(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分级、全身麻醉、TG水平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分级、全身麻醉、TG水平是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应引起重视,根据影响因素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病人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同期直肠癌手术治疗的1.5%(6/400),左侧4例,右侧2例。术后早期发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均为截石体位手术,平均发生于术后第10 d;1例2年后发生;表现为下肢肿胀6例,均得到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早期用祛聚、抗凝和溶栓治疗后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是多因素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并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叶彤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7):57-58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中不同输液部位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40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上肢组和下肢组各120例,上肢组术中选择上肢桡静脉输液,下肢组选择下肢内踝静脉输液。分别于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观察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下肢组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高于上肢组(P<0.05)。结论:骨科大手术中不同输液部位对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大影响,上肢静脉输液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较低,选择上肢静脉进行术中输液可减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脉冲多普勒技术检查了4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对血栓形成的部位、大小、程度以及各期的声像图特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左下肢31例,右下肢12例,双下肢5例,完全性阻塞76个部位,不完全性阻塞22个部位。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失为一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背景:文献报道各种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但是结合危险度预测评分系统及多种实验室指标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诊断率的提高尚不明确。目的:使用Wells评分系统并结合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提高诊断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敏感性。方法:下肢骨折及脊柱骨折患者82例,排除患病前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曾患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入院后检测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酶原降解产物、纤维蛋白酶原、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及血沉相关指标,并做彩色多普勒下肢超声检测。根据下肢深静脉栓塞评分表(Wells评分表)评分分为低危、中危及高危患者。结果与结论:彩色多普勒下肢超声检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组30例;非深静脉血栓形成组52例,两组患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峰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Wells评分低危患者13例、中危32例、高危37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正确率:中危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预测值为44.44%,而高危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预测值为70.9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ells评分中危及高危组实验室指标与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均为正关联(P〈0.05)。结果表明Wells评分结合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预测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从我院选取104例骨科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实施普通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手术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的影响因素,以提出改善预后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将2004年2月至2008年4月行血管外科非手术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67例按出院后18个月内是否复发分为复发与未复发两组,在收集病历资料和进行电话随访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高龄、有骨科疾病及手术史、妊娠、不穿弹力袜或不使用绷带、未按时口服抗凝药物是非手术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616、1.560、9.296、1.973、7.959。结论作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的保护因素,应嘱患者按时口服抗凝药物、下床时穿弹力袜或使用绷带;而对于高龄、有骨科疾病及手术史、妊娠者更要加强护理干预,积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对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的超声限制因素及诊断价值。方法用PHILIPS5500及IE33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LI1-3MHz,对53例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二维图像,患者下肢深静脉的内径,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频谱特征及超声中遇到的限制性因素。结果急性患者中:①彩色多普勒显示:完全阻塞时血流中断,信号消失不能显示;不完全阻塞时可见彩色血流充盈缺损、细窄;②二维显示:管腔内血栓回声低弱,部分血栓可显示游离漂浮。③注意限制性因素对检查结果的制约。结论由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存在一些条件的制约,因而对超声结果阴性患者需动态观察、定期局部超声检查,以免误、漏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结果分析不同部位下肢静脉血栓与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之间的关系,为PE患者的病情评估以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312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CT肺动脉造影及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按照检查结果分为PE组和非PE组,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及病史资料的差别作单因素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肺癌合并情况、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部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PE组肌间静脉、股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和腓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PE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存在下肢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发生有显著关联(OR=8.344,95%CI 4.867~14.304),其中存在肌间静脉血栓(OR=2.996,95%CI 1.630~5.509)、腘静脉血栓(OR=5.536,95%CI 1.646~18.623)、胫后静脉血栓(OR=6.685,95%CI 1.789~24.990)均与更高的PE发生率显著相关。结论: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发生PE的风险显著增加,肌间静脉血栓、腘静脉血栓、胫后静脉血栓均为PE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声像图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方法:应用超声检测61例66条拟诊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观察静脉管径、管壁回声、管腔内回声、血栓形成的范围、血流情况。结果:61例急性血栓患者初诊时血管管径患侧较健侧明显增宽(P〈0.01),血栓呈低回声,完全阻塞者管腔内未见彩色血流显示,彩色血流出现突然中断现象;不完全阻塞者管腔内可见充盈缺损,脉冲多普勒于不完全阻塞处探及连续性低速血流频谱,多普勒频谱随呼吸而变化较弱或不随呼吸而变化。结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声像图及血流动力学具有其特点,据此可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静脉溃疡的潜在危险因素并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方法选取为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100例下肢静脉曲张静脉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家族史、深静脉血栓史、是否大量吸烟、下肢静脉反流、体质量、患病侧、是否氧疗的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静脉溃疡形成的潜在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深静脉血栓史、重体力劳动者、下肢静脉反流、大量吸烟、未进行氧疗是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静脉溃疡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深静脉血栓史、重体力劳动者、下肢静脉反流、大量吸烟、未进行氧疗等均会增加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发生静脉溃疡的风险,临床应对此类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静脉溃疡形成。  相似文献   

19.
高分辨率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中的监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高分辨率彩超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过程中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情况。方法用高分辨率彩超追踪观察2l条下肢深静脉31个节段血栓治疗后的静脉管壁厚度、回声、血流速度及频谱形态,并与正常组进行对比。结果2l条深静脉3l节段血栓的声像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31个节段血管内径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血流频谱平直,14个节段内有血栓残留,7对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结论高分辨率彩超能够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治疗及疗效观察提供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挤压泵对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蔡莉莉  徐燕  蔡倩丹 《护理学报》2005,12(11):78-80
目的 探讨挤压泵对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从中筛选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的最佳模式。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0名20侧健康自愿受试者股静脉在平卧静息状态、踝关节主动伸屈运动、挤压泵6.0kPa(45mmHg)、挤压泵7.3kPa(55mrnHg)、挤压泵8.7kPa(65mmHg)5组状态下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和单位时间血流量。结果 与平卧静息状态相比较,其余4种处理方法下,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踝关节活动组增加最快,峰速度增加149%,平均速度增加148%,血流量增加1.18L/min,其次是挤压泵6.0kPa(45mmHg),峰速度增加143%,平均速度增加144%,血流量增加1.15L/min,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运动组与挤压泵6.0kPa(45mmHg)组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显著高于挤压泵7.3kPa(55mmHg)和挤压泵8.7kPa(65mmHg)组(P〈0.01)。结论 3种挤压泵模式中,挤压泵压力在6.0kPa(45mmHg)下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效果最佳,可以考虑作为临床术后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