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检测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毛母质瘤及毛发上皮瘤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正常皮肤、20例毛母质瘤及10例毛发上皮瘤中β-连环蛋白的表达.结果: β-连环蛋白在正常皮肤角质形成细胞中主要表达于细胞膜, 15例毛母质瘤和8例毛发上皮瘤的表达位于胞质和/或胞核.结论: β-连环蛋白可能参与毛基质细胞的增殖和成熟的调控,它的异常表达在毛囊发育和向毛囊分化肿瘤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毛母质瘤中凋亡的原位标记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母质瘤是一种向毛发细胞尤其是毛皮质 分化的良性上皮附属器肿瘤,由比例不等的嗜碱粒细胞、影细胞和过渡细胞组成,其中过渡细胞的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特点类似凋亡细胞。该作者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dUTP生物素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对10例经组织学证实的毛母质瘤标本进行了凋亡的原位标记检测。同时对1例标本作了常规  相似文献   

3.
毛母质瘤又称钙化上皮瘤,是一种发生于皮内或皮下,向毛母质细胞分化的良性肿瘤,肿瘤表现呈多样性,囊性毛母质瘤临床少见,现将我们诊治的1例囊性毛母质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诊断:水疱型毛母质瘤(bullous pilomatricoma,BP). 组织病理所见: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层见肿瘤细胞团块,边界清楚,肿瘤细胞无异形性.肿瘤细胞团块由外至内可见典型的嗜碱性细胞、过渡细胞和影细胞(图2),影细胞小叶中未见钙化灶.  相似文献   

5.
《临床皮肤科杂志》2021,50(10):583-588
目的:探讨儿童毛母质瘤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经手术治疗的皮肤毛母质瘤患儿临床资料。结果:99例患儿中男49例,女50例,发病年龄4个月~15岁,平均年龄(3.1±2.8)岁,发病部位以面部为主(69.7%)。光镜下可见瘤体主要由影细胞和基底样细胞组成。所有患儿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25例肿瘤间质内可见钙化灶,30例可见纤维组织增生,55例可见炎性细胞浸润,36例可见多核巨细胞。CT示25.0%(8/32)瘤体可见斑点状稍高密度影。所有患儿予手术切除肿物,术后均无复发或恶变。结论:儿童皮肤毛母质瘤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特征较为典型,熟练掌握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组织病理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58例毛母质瘤临床特点为发生在青少年最多,皮损部位以头颈部居多,表现为皮下单发之园形硬结,肿瘤实质部分由嗜硷细胞和影细胞组成,这二种细胞的比例与肿瘤生长时间长短有一定的关系。影细胞和嗜碱细胞是该病的特征性细胞。  相似文献   

7.
报告1例多发性毛母质瘤。患者女,14岁,背部3个皮下结节伴触痛1年。3处皮损均切除并行组织病理检查:(背中部皮损)真皮内可见由嗜碱性粒细胞、影细胞、过渡细胞构成的肿瘤团块;(背上部、下部皮损)真皮内见影细胞、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异物巨细胞及钙沉积。诊断:多发性毛母质瘤。  相似文献   

8.
报告2例表皮囊肿并发毛母质瘤。例1,男,34岁。右侧大腿上方有一灰褐色肿块,直径4cm。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囊肿的囊壁不完整,囊肿中央和周边均为成片的影细胞,囊肿中央的影细胞内可见许多小而圆的嗜伊红角化中心,提示向毛母质分化,未见嗜碱性细胞。例2,女,20岁。右上臂暗蓝色、质硬的皮下结节,直径1cm。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囊肿与毛母质瘤同时存在于真皮内,相互独立,毛母质瘤内可见嗜碱性细胞和影细胞。2例患者均未出现加德纳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毛母质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母质瘤(pilomatricoma)又称Malherbe钙化上皮瘤、毛囊漏斗毛母质瘤、毛囊漏斗毛母质囊肿,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的良性肿瘤,起源于毛母质细胞分化的原始上皮胚芽组织.本文就近年来关于毛母质瘤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毛母质瘤又称毛发基质瘤或钙化上皮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以毛发基质上皮或毛母质细胞分化为特点[1],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常因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导致误诊率高[2]。本文对2008-2013年间我院经病理确诊为毛母质瘤的25例病例进行分析,以增强对毛母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1.
钙化上皮瘤或称毛母质瘤,临床上误诊率高,为了总结经验教训,现将我院1978-1987年经病理检查证实误诊的33例钙化上皮瘤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以期探索其临床演变规律,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2.
毛母质瘤亦称钙化上皮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毛源性肿瘤,今将我院6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儿童水疱型毛母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2013—2017年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的16例水疱型毛母质瘤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男5例,女11例。发病年龄4个月至11岁,中位发病年龄8.5岁。病程2个月至4年,平均病程10个月。发病部位:上肢10例(上臂7例、肩部2例、前臂1例),面部4例,颈部2例。皮损表现为局限性可推动的红色肿物,呈水疱样外观,部分皮损表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肿物直径0.5 ~ 3 cm,触诊水疱内可及质硬结节。皮肤镜下,16例患者皮损见红色均匀背景,13例见白色无结构区,4例见蓝灰色无结构区,11例见线状或树枝状不规则血管,15例患者同时有多种皮肤镜表现。皮损均予手术切除,随访1 ~ 5年无复发。组织病理:肿瘤位于真皮中下部,主要由基底样细胞及影细胞组成,还可见介于上述两种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肿瘤间质中见不同程度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钙化,部分可见多核巨细胞。表皮和瘤体之间真皮内见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淋巴管扩张及弹性纤维减少或缺失。结论 儿童水疱型毛母质瘤好发于上肢及面颈部,组织病理特点为肿瘤由基底样细胞及影细胞构成,真皮内淋巴管扩张、弹性纤维减少,皮肤镜下以红色背景、白色无结构区为特征。  相似文献   

14.
报告1例穿通型毛母质瘤。患者女,58岁。颈部右侧一质硬性结节伴轻度瘙痒1年余。皮肤科检查:颈部右侧一大约1 cm×1 cm的圆形质硬结节,边界清楚,表面附有黑褐色痂。手术切除后行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真皮可见由嗜碱性细胞、过渡细胞及影细胞组成的肿瘤团块,并与表皮相通。结合临床及病理表现诊断为穿通型毛母质瘤。  相似文献   

15.
钙化上皮瘤又称为毛母质瘤,本病临床少见,表现多样性,易误诊,现报道1例。  相似文献   

16.
毛母质瘤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毛母质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分析 2 6例毛母质瘤的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皮损多为单发结节 ,病理特征是以嗜碱性细胞和影细胞组成的不规则条索或团块。结论 本病较理想的治疗是切开刮除瘤体 ,并完全摘除包膜。  相似文献   

17.
毛母质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母质癌又称为毛癌、浸润性毛母质瘤或毛鞘癌等,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皮肤恶性肿瘤,来源于毛球的毛母质细胞,由毛母质瘤恶变而来,呈侵袭性生长, 具有复发和转移倾向,常被误诊为其他类型的皮肤附属器肿瘤或角化型鳞状细胞癌.我们于2007年11月收治1例该病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毛母质癌1例     
毛母质癌又称为毛癌、浸润性毛母质瘤或毛鞘癌等,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皮肤恶性肿瘤,来源于毛球的毛母质细胞,由毛母质瘤恶变而来,呈侵袭性生长, 具有复发和转移倾向,常被误诊为其他类型的皮肤附属器肿瘤或角化型鳞状细胞癌.我们于2007年11月收治1例该病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162例毛母质瘤误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毛母质瘤又称钙化上皮瘤 ,是一种向毛母质细胞分化的良性肿瘤 ,发病率低 ,临床表现多样 ,极易误诊 ,常造成不必要的扩大切除 ,尤其肿瘤发生在面部时 ,影响美容。现将西京医院 1990年 1月~ 2 0 0 1年 6月共收集到 16 2例毛母质瘤的误诊情况报告如下 ,并简要分析误诊原因。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 5 5例 ,女10 7例 ,年龄 1~ 76岁 ,30岁以下 119例(73.5 % ) ,30岁以上 4 3例 (2 6 .5 % ) ,病程在1个月~ 16年。发病部位 :头面部 5 3例(32 .7% ) ,颈项部 4 1例 (2 5 .3% ) ,上肢及手36例 (2 2 % ) ,躯干部 2 8例 (17.2 % ) ,…  相似文献   

20.
毛母质瘤又称Malherbe钙化上皮瘤,首先由Malherbe和Chenantais于1880年报道[1]。临床上偶可见到穿通型毛母质瘤、水疱型毛母质瘤及巨大型毛母质瘤等罕见类型[2]。我科自2012—2014年共收治4例穿通型毛母质瘤患儿,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病例1,女,4岁7个月。主因右侧颈部肿物2年、破溃1.5年,于2012年12月24日就诊。2年前无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