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观察鼻中隔偏曲对窦口鼻道复合体(OMC)的影响,自1994年4月~1995年2月对3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做了高分辨率连续冠状CT扫描。结果发现:①32例患者中15例有同侧或双侧OMC炎性病变,鼻中隔偏曲角度越大,OMC病变发生率越高;②对有OMC病变的患者测量钩突角度和筛漏斗宽度无实际应用价值;③鼻中隔偏曲与OMC解剖变异的关系因例数过少尚难作出定论。结果提示对鼻中隔偏曲患者怀疑有鼻窦炎时应做冠状CT扫描,以了解OMC的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2.
应用鼻中隔矫正术和(或)筛前神经电灼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PAR)患者86例。其中,A组:24例,用筛前神经电灼术治疗;B组:29例,行矫正鼻中隔偏曲治疗;C组:33例。以上述两法联合治疗。各组患者术后症状均立即停止发作,术后4周进行鼻粘膜抗原激发试验,得分均显著低于术前。术后1~2年随访,A、B组都有少数病例复发,而C组无一例复发;术后5年随访A、B组均有60%的病例复发,而C组的复发率仅12.5%。表明鼻中隔矫正术和筛前神经电灼术联用治疗鼻中隔偏曲伴PAR,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内侧橄榄耳蜗系统功能障碍及其听力学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内侧橄榄耳蜗系统(MOC)功能与蜗后病变的关系,以对侧白噪声对诱发性耳声发射的抑制效应为指标,测试感音神经性聋、听觉过敏、神经性耳鸣患者的MOC功能。结果发现:16例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中9例MOC功能障碍,其中8例为低频听力下降;15例耳鸣中6例MOC功能障碍;2例听觉过敏均有MOC功能障碍。可见蜗后病变的感音神经性聋可同时伴有MOC功能障碍,听觉过敏及部分耳鸣的病理机制可能与MOC功能障碍有关。测试MOC功能对于听觉系统疾患的定位诊断有独特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观察胎儿鼻中隔偏曲,我们在光学显微镜下复查了24例8~40周胎儿鼻腔-鼻窦组织病理切片,发现其中4例有明显的鼻中隔偏曲(不包括单侧唇、腭裂死亡新生儿1例)。在此基础上,应用Wolf5度2.7mm鼻内窥镜检查了16例32~40周胎儿标本,其中1例有鼻中隔偏曲,证实胎儿鼻中隔偏曲是存在的。根据这一事实,提出犁腭复合体发育因素可能是胎儿鼻中隔偏曲形成的原因,建议今后在介绍鼻中隔偏曲的病因时,将胎儿鼻中隔偏曲列入内容之中  相似文献   

5.
鼻声反射测量法:(鼻中隔矫正术前后对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鼻声反射测量法(acoustic rhinometry,AR)是一种客观测量鼻腔几何形态、截面积及容积的新方法。3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接受AR检查并与21名正常人作比较,均为高加索人种;18例患者作了鼻中隔纠正术前与术后的对比。结果显示鼻腔最狭窄面积(MCSA)位于鼻腔前部,与鼻气道阻力(NAR)主要产生部位相吻合;术后MCSA增加伴NAR降低,提示MCSA能较好地反映鼻腔通气功能,但鼻腔容积并不是  相似文献   

6.
胎儿鼻中隔偏曲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观察胎儿鼻中隔偏曲,我们在光学显微镜下复查了24例8-40岁胎儿鼻腔-鼻窦组织病理切片,发现其中4例有明显的鼻中隔偏曲。在此基础上,应用Wolf5度2.mmm鼻内窥镜检查了16例32-40周以儿标本,其中1例有鼻中隔偏曲,证实胎儿鼻中隔偏曲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变通切口矫治外伤性鼻中隔偏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性鼻中隔偏曲,多为软骨段偏曲,由于外伤后局部出血、渗出、炎症等原因,使得局部粘连、疤痕而致变位、增厚、畸形。常规鼻中隔手术径路及鼻中隔粘膜下部分切除术对于外伤性鼻中隔偏曲难以操作,易发生鼻中隔穿孔及血肿和鼻腔粘连。笔者采取鼻小柱后缘径路,并于偏曲最甚处补作第二切口,再行鼻中隔粘膜下部分切除加自体软骨植入的方法获得满意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接受交通切口矫治鼻中隔偏曲患者32例,均有鼻外伤史,病史最长者18年,最短者2周;年龄最大者42岁,最小者18岁。平均年龄24岁。其中男24例,…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需要切除大部分鼻中隔软骨,对鼻中隔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且并发症多。1998年以来,我科施行了自行设计的改良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取得满意疗效,现将资料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60例患者(改良组),男58例,女2例,年龄18~36岁,鼻中隔软骨部偏曲和鼻中隔不规则偏曲各24例,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偏曲8例,犁骨与筛骨垂直板偏曲4例。四种情况伴有嵴突或棘者依次为30、14、10、6例。对照组(传统方法)52例,男50例,女2例,年龄18~39岁,其中,鼻中…  相似文献   

9.
我们于1994年3月至1998年12月,应用矫正鼻中隔结构不良和翼管神经、筛前神经切断方法治疗175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伴哮喘的患者,与同期无鼻中隔结构不良的125例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1994年3月至1998年12月应用矫正鼻中隔结构不良(包括鼻中隔偏曲、嵴状突、矩状突等)和翼管神经、筛前神经切断的方法治疗变应性鼻炎伴哮喘者175例,其中男107例,女68例,男。女约2:1;年龄17~68岁,平均37岁,其中20~50岁者127例(占72.6%),有…  相似文献   

10.
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电钻造孔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鼻内窥镜下鼻内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已有文献报道[1~3]。我们应用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电钻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该手术方法与单纯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相比,具有出血少、组织损伤少、骨孔大小易于控制、骨孔创缘光滑、造瘘孔不易有肉芽生长、造口上皮化时间短等优点。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为1997年10月至2000年1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泪囊炎患者。40例(46眼)中,女32例(37眼),男8例(9眼);女32例中,伴有鼻中隔偏曲者4例,钩突肥大3例,中鼻甲肥大2例。男8例中…  相似文献   

11.
报告1例少见而完整的颈-眼-耳综合征(COA综合征)合并脑脊液耳漏患者的临床资料,颞骨CT及鼓室探查术发现,左侧内耳与中耳发育畸形;MRI示小脑病变,本例是国际上第2例COA综合征合并小脑病变的病例。并对该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治等有关问题进讨论。  相似文献   

12.
鼻中隔偏曲及鼻中隔结节与鼻窦炎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鼻中隔偏曲、鼻中隔结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方法 通过前鼻镜、鼻窦冠状位CT、鼻内镜检查,观察2001年2月-2002年11月住院的3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鼻腔、鼻窦情况及79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鼻中隔的情况,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3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中有11例鼻窦炎,均为I型、前组鼻窦炎,其中高位偏曲23例,伴鼻窦炎9例,6例为双侧;低位偏曲7例,伴鼻窦炎2例。79例鼻窦炎思者中有30例鼻中隔偏曲,其中,岗位偏曲22例,18例为前组鼻窦炎;低位偏曲8例,6例为前组鼻窦炎;鼻中隔结节4例,均为病程较长的Ⅱ、Ⅲ型鼻窦炎患者。结论鼻中隔岗位偏曲与鼻窦炎的发病密切相关,鼻中隔偏曲多引起前组鼻窦炎,往往双侧发病。鼻中隔结节可作为慢性鼻窦炎的一个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AR)患者手术矫正中隔治疗AR的疗效。方法对确诊为常年性AR且愿意行手术治疗的113例患者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及鼻窦冠状位CT扫描,了解鼻腔变异情况后分成2组,分别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前筛开放术和(或)息肉摘除术,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随访,根据常年性AR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疗效,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合并鼻中隔偏曲的113例AR患者手术后短期(3个月)有效率为94.7%(107/113例),长期(1年)有效率为90.3%(102/113例)。结论对经过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AR患者,手术矫正中隔,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纯下鼻甲消融术对鼻中隔偏曲伴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56例鼻中隔偏曲伴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患者进行下鼻甲等离子消融术。结果术后随访1年,鼻通气显效37例(66%),好转16例(29%),无改善3例(5%);头痛消失26例(26/39,67%),减轻12例(12/39,31%),无效1例(1/39,2%),总有效率95%。结论对鼻中隔偏曲较轻、偏曲范围小、偏曲的部位较靠后,以下鼻甲黏膜的肥厚增生为主者,单纯进行下鼻甲低温等离子消融术也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内窥镜鼻窦手术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病的一种新术式,手术除去不可逆病变组织,恢复和重建鼻腔鼻窦功能。方法:于1994年至1998年采用鼻内窥镜检查289例患者,需手术治疗186例,鼻窦炎鼻息肉病中老年组61例(101侧鼻腔),男32例(57侧),女29例(44侧)。结果:临床观察疗效佳者55例,疗效欠佳者6例,其中术后20至30天,中鼻甲鼻腔外侧壁粘连,囊泡形成4例,下鼻甲与鼻中隔“C”形偏曲部粘连2例。经换药处理治愈。61例随访6个月手术创腔上皮化鼻通气良好。结论:内窥镜鼻息肉摘除,前组、后…  相似文献   

16.
氧氟沙星是80年代末最新采用的喹啉类药。据报道氧氟沙星滴耳液较传统使用的抗生素或抗生素一类固醇滴耳液对活动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SOM)治疗有较好效果。为此该文对氧氟沙星和新霉素一多粘菌素B-氢化可的松滴耳液对活动期CSOM的疗效、细菌杀灭力和耳毒性进行双盲对照研究。选择1993年10月~1994年12月专科门诊病人中47例鼓膜穿孔伴溢脓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氧氟沙星治疗组(I组)26例(28耳);新霉素-多粘菌素B-氢化可的松治疗组(Ⅱ组)21例(24耳),均除外活动性上鼓室病变、结核病、真菌…  相似文献   

17.
鼻声反射测量法(acousticrhinometry,AR)是一种客观测量鼻腔几何形态、截面积及容积的新方法。3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接受AR检查并与21名正常人作比较,均为高加索人种;18例患者作了鼻中隔纠正术前与术后的对比。结果显示鼻腔最狭窄面积(MCSA)位于鼻腔前部,与鼻气道阻力(VAR)主要产生部位相吻合;术后MCSA增加伴NAR降低,提示MCSA能较好地反映鼻腔通气功能,但鼻腔容积并不是评价鼻腔通气功能的敏感指标。由于鼻气流感觉与NAR非同一概念,在解释AR和前鼻测压法检查结果及与主观症状关系时应谨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疗效的评价应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鼻中隔偏曲患者鼻窦CT的测量分析,初步评价鼻中隔偏曲程度与下鼻甲肥大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98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鼻窦冠状位CT,将与鼻中隔偏曲方向一致的鼻腔设为对照组,与鼻中隔偏曲方向相反的鼻腔设为实验组。测量并记录鼻中隔偏曲角度,双侧下鼻甲骨、内侧黏膜、外侧黏膜厚度。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下鼻甲内侧黏膜、骨、外侧黏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下鼻甲内侧黏膜、骨、外侧黏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下鼻甲内侧黏膜、骨、外侧黏膜厚度与鼻中隔偏曲角度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但相关系数r 提示三者与鼻中隔偏曲角度的相关性:骨>内侧黏膜>外侧黏膜。结论 鼻中隔偏曲伴代偿性下鼻甲肥大,不仅由下鼻甲黏膜增厚引起,也可由下鼻甲骨本身增生引起,鼻中隔矫正术术前行鼻窦CT检查,对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常见病,常规对有适应证的患者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变应性鼻炎(AR)也是本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多采用局部结合全身药物综合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相当一部分鼻中隔偏曲患者合并变应性鼻炎、下鼻甲肥大,单用一种治疗方法效果欠佳。我科2003年6月~2007年6月共收治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鼻甲肥大患者56例,  相似文献   

20.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鼻内窥镜技术行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22例,其中鼻中隔偏曲合并鼻窦炎17例,鼻中隔偏曲合并泪囊炎3例,单纯鼻中隔偏曲2例;本文介绍厂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的适应证及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