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芍药入药首载《五十二病方》。其详述药用功效当属《神农本草经》,谓“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归肝脾二经。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载方53个,见药63处,可谓应用广泛。其配成药对亦甚多见,兹抒己见如下。1 白芍配甘草:白芍合甘草,始见芍药甘草汤,用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诸症。白芍以其酸收苦泄微寒之本性以柔肝敛阴而泻肝阳横木之气,甘草则以甘缓平和之能以和逆冲之气而补脾健益中土。二药合用,具有酸甘化阴,调和肝脾,缓急止痛等诸多功能,临床不乏其…  相似文献   

2.
芍药甘草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若厥愈足温者,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医学心悟》曰:“芍药甘草汤止腹痛如神”。近代常用作缓急止痛之良方。本方药仅二味,方中白芍入肝经,平肝抑阳,养阴敛阴,柔肝止痛。《本草正义》曰:“补血养肝脾真阴,而收敛脾气之散乱,肝气之恣横,则白芍也”,甘草入十二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缓急止痛,《用  相似文献   

3.
周辉  尹岭 《北京中医》2010,(5):378-379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29、30条,本为治“脚挛急”而设。拘急之病,多从肝治,用缓肝之法,而芍药甘草汤为缓肝急之第一方。芍药酸苦而寒(一说苦平),酸入肝,合炙甘草之甘温,酸甘化阴,“肝苦急,急食肝以缓之”,二药相伍,缓肝、柔筋、通血痹,以收止痉、止痛之功。此方为缓痉止痛之主方,  相似文献   

4.
周辉  尹岭 《北京中医药》2010,29(5):378-379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29、30条,本为治“脚挛急”而设。拘急之病,多从肝治,用缓肝之法,而芍药甘草汤为缓肝急之第一方。芍药酸苦而寒(一说苦平),酸入肝,合炙甘草之甘温,酸甘化阴,“肝苦急,急食肝以缓之”,二药相伍,缓肝、柔筋、通血痹,以收止痉、止痛之功。此方为缓痉止痛之主方,  相似文献   

5.
《素问·至真要大论》首倡“六淫主治” ,于后世立法组方颇多启发 ,兹不揣简陋 ,以方为例 ,浅析如下。1 风淫治则  “风淫于内 ,治以辛凉 ,佐以苦甘 ,以甘缓之 ,以辛散之”。观后注疏多家 ,鲜有歧见。以风属木 ,辛为金 ,金能胜木 ,故治以辛凉。辛主发散 ,过辛则易伤真气 ,故佐以苦甘 ,以苦能胜金 ,甘能益气故 ,木性急 ,故以甘缓之 ,木喜条达 ,故以辛散之。此又与“五脏苦欲补泻”中“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之义合。  《千金》小续命汤被誉为六经中风之通剂。方剂组成 :防风、桂枝、麻黄、川芎、白芍、人参、黄…  相似文献   

6.
胃脘痛的证治,前人明训颇多,经验宏丰均堪效仿.但每当临证,对一些慢性胃病,循其常法,选用成方,而又往往有众多不效者。反复推敲,琢磨,得前人"治肝可以安胃","胃病治肝"和《内经》"小络急引故痛"的启示,结合临床体会到:治疗胃痛,必须解除胃络的拘急牵引和排除引起胃络拘急牵引的病因,使脾胃气机通畅,升降复常,疼痛自然缓解。而解除筋络挛缩的方药,又当首推《伤寒论》的芍药甘草汤.芍药苦酸微寒,和营敛阴,有柔肝益胃之功;甘草性味甘平,有补中缓急之妙。二药酸甘化阴,相辅相成,共奏柔肝补中,缓急止痛之效,能使胃络拘…  相似文献   

7.
白芍药对配伍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朝辉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2):1107-1108
白芍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根 ,性微寒 ,味苦酸 ,有补血、敛阴、柔肝安脾、缓急止痛、平抑肝阳之功。其与它药配对 ,药少力专 ,在临床应用中疗效显著 ,笔者就白芍几组药对的配伍意义及临床应用谈体会如下。1 白芍与甘草二者相伍 ,出自《伤寒论》芍药甘草汤。白芍味酸养血敛阴 ,柔肝止痛 ;甘草味甘 ,甘缓性平 ,补脾益气 ,缓气止痛。二药配伍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现代药理证实白芍、甘草配对应用 ,对横纹肌、平滑肌的挛急有效 ,不仅表在的躯体及四肢的平滑肌、深在的平滑肌性的脏器如胃、子宫、膀胱、尿道等也能缓解挛急 ,制止其疼…  相似文献   

8.
四逆散临床应用及其相关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逆散源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由柴胡、炙甘草、枳实、芍药组成。主治肝胆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受阻、阳热内郁不能通达四末之四逆,并伴有胸脘、胁肋满闷之中满症。方中以柴胡疏肝透邪,枳实下气破结,一升一降,使中焦郁滞疏解;白芍柔肝缓急,炙甘草益气健脾,两药相合可使肝木平而脾土健、胃气和。合而用之,可使郁滞解,升降复,气机畅,郁热自能通达。本文仅就四逆散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 名称;芍药甘草汤。方剂组成:白芍药30克、甘草15克,水煎温服。源流发展:本方见于后汉·张仲景《伤寒论》,原治伤寒因误用汗法伤及阴血而致脚挛急不能伸展,烦躁,吐逆之证。后来历代医家应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如《古今医流》以之治小儿发热,腹痛,小便不通,以及痘疹之腹痛,吴遵程谓:“本方治血虚挟热之神方”,魏氏家藏方:“六半汤(即本方)以治湿热脚气,不能行步”;《医学心悟》云:“芍药甘草汤,止腹痛如神”,《皇汉医学》用本方以治腹直肌挛急和上下肢之挛急均有效。临床配合应用得当其治疗范围更加广泛。远不止治腓肠肌痉挛一证。对肝脾不调,也有良效。性能效用:本方为酸甘化阴,有补养阴血,和营救逆,舒挛止痛之效,又能泻肝胆之火,而补脾胃之不足。且能柔肝通络,调和气  相似文献   

10.
1.肝气横逆所导致的胃痛、呕吐、泄泻,其病理变化和治法有何异同?并各举例方说明之。答:肝主疏泄,有胁助脾胃运化的功能和调畅气机升降的作用,如肝气横逆,乘脾犯胃,则可导致胃痛、呕吐、泄泻,治法均以疏肝理气为基础。区别言之,肝气横逆犯胃,胃气郁滞,“不通则痛”,治法应以疏肝理气和胃为主,代表方如柴胡疏肝饮,方中既有疏肝理气之柴胡、香附、青皮,又有和胃缓急止痛之芍药、甘草、  相似文献   

11.
马民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4):291-292
芍药,汉代以前无赤、白之分,通称芍药。《神农本草经》称其能“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病瘾,止痛”。自梁代陶弘景将芍药分为赤芍、白芍以后,历代医家不断丰富赤、白芍各自的功用,并逐渐重视二者的区别。现代方书多记载白芍能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敛阴止汗,常用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赤芍具有行瘀、止痛、凉血、消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肠易激综合征的辨治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情绪激动而激发 ,抑木扶土调肝脾情绪的变化是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形成肠易激综合征的内动因素。本病常因焦虑、愤怒、抑郁、精神紧张和恐惧等情志变化而激发。中医认为肝乘脾 ,脾土受伐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痛责之肝 ,泻则之脾”,病发于肝旺脾虚 ,治宜抑肝扶土 ,调理肝脾。抑肝有柔泻与疏泻之异 :腹痛较甚者 ,用白芍柔和肝体 ,缓肝之急斯为泻肝 ,即取《内经》“肝苦急 ,急食酸以缓之”之意 ;胁腹胀明显者 ,用麦芽疏肝和胃 ;胁肋胀满者 ,用柴胡疏达肝气。健脾当用党参、白术甘温益气 ,扶土运脾 ,调补中虚。2 便意未尽兼坠胀 ,健脾还应升…  相似文献   

13.
浅谈芍药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新辉 《新中医》2001,33(5):71-71
芍药性凉,味酸、甘、苦,人肝脾两经;功能养血敛阴,柔肝缓冲,止痛收汗,主治胸腹胁肋痛、泻痢、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肌肉挛急等。下面就芍药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谈谈笔者的管窥之见1 芍药配熟地黄—乙癸同治,肝肾并补 芍药配熟地黄(包括芍药配当归,芍药配川芎),见于四物汤。四物汤补血滋阴,通治血家百病,一切补血诸方皆可从四物汤化裁。盖肝主藏血.赖肾水以涵之,补血者当求之肝肾,芍药配熟地黄,“地黄入肾,壮水补阴,白芍人肝,敛阴养血”,乙癸同源,肝肾并补.最为妇科临床所常用。笔者遇气血于虚之…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中四逆散方由甘草、枳实、柴胡、芍药组成。方中柴胡苦平 ,微寒 ,疏达肝气 ,升脾胃之清阳 ;枳实辛苦酸 ,微寒 ,泻热行气 ,降脾胃之浊阴 ;白芍苦酸 ,凉 ,益阴血 ,敛肝阴 ,缓中调胃 ;甘草甘平 ,益太阴之气 ,缓急止痛。柴胡配枳实 ,两者一升一降 ,可升清降浊 ,解郁开结 ,疏达阳气 ;柴胡甘草同用 ,和中疏郁 ;枳实配芍药 ,一气一血 ,调其血气 ;芍药与甘草相伍 ,和血利阴 ,缓急舒挛 ,调和肝脾。四药辛、苦、酸、甘、寒 ,共呈疏肝理脾 ,升清降浊 ,缓急止痛之功效。四逆散选药精当 ,配伍独特 ,疗效突出 ,是古今常用之效方。后世疏肝诸方 ,…  相似文献   

15.
牛晓亚 《河南中医》2006,26(12):69-70
白芍又名金芍药,为毛莨科植物芍药(栽培种)的根。白芍性凉味苦酸,为手足太阴引经药,入肝脾血分。功效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止汗。主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  相似文献   

16.
芍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广泛应用于《伤寒杂病论》,《本草经集注》首次提到芍药的赤白之分。主流本草著作多认为芍药是平或微寒之品,药味记载以酸、苦两味为主。至于经方中应用芍药是赤芍还是白芍,历代医家见解不一。作者基于临床实践,发现芍药甘草汤止咳平喘作用明显。文章遂以此为例,从《黄帝内经》药性理论出发,探讨芍药的药味及芍药甘草汤中所用芍药是赤芍还是白芍,并追溯古代文献,结合现代实验研究,分析芍药及芍药甘草汤止咳平喘作用的理论根据。依据《内经》药性理论及文献记载,如果用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选用赤芍或白芍均有一定道理:从五味功效、五行系统归属方面来看,芍药甘草汤中的芍药应为酸味、收敛缓急,选用白芍为宜;从升降浮沉理论分析,芍药甘草汤中的芍药应为苦味、走泄活血,选用赤芍为宜。如果拓展芍药甘草汤应用,用以治疗咳喘、疼痛类疾病,取其止咳、止痛、缓解挛急等作用,则选用白芍配伍为佳。  相似文献   

17.
芍药甘草汤原出《伤寒论》,具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之功效,主治胁肋脘腹挛急疼痛,或四肢拘挛作痛。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本方加味治疗多种胃肠道疑难重症,每获良效,兹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四逆散源于《伤寒论》,是仲景为"少阳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1]而设。方由柴胡、枳实、芍药、甘草组成。柴胡与芍药一升散一收敛,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芍药收敛而无敛邪留寇之虑,柴胡与枳实为伍,一升一降,令气机升降条达,并奏升清降浊之效,枳实与白芍相配,一入气分,一入血分,故能理气和血,而芍药与甘草有缓急止痛之能,若从脏腑角度来看,柴胡、芍药入肝胆经,枳实、甘草  相似文献   

19.
四逆散首载于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篇》。方由柴胡、枳实、芍药、甘草四味药组成。笔者据柴胡、枳实调理气机,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的特点,正合气机郁滞之急腹症病机要义而将此方用于急腹症中,每获良效,故将其临床运用体会介绍如下: 1 四逆散临床运用方法 1.1 药量及服法 古方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甘草等量为散。近代多作汤剂,且在剂量上作了适当调整。柴胡10g,枳实12g,白芍30g,甘草5~10g,此为成人剂量,小儿酌减;日进1剂。重症或体质强壮者可日服2剂。 1.2 运用病种与药物加味 急性阑尾炎药物加味:丹皮、黄柏(丹柏四逆散);慢性阑尾炎药物加味:丹皮、黄柏、丹参;胆石症药物加味:鸡内金、金钱草(双  相似文献   

20.
通经汤组成:当归15克赤白芍各15克香附15克元胡15克坤草15~30克川芎10~15克佛手10克甘草6克方解:当归,补血、行血、止痛、调养冲任;赤白芍,苦酸微寒,柔肝平肝,缓挛止痛,敛阴益营,活血通经;配甘草治腹中挛急作痛,疗效倍增;坤草、川芎,辛开苦降,活血化瘀以通经,行气开郁以止痛;元胡、香附,活血、行血、既行气分之气,又行血中之气,为止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