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葡萄膜炎患者血清中抗EB病毒抗体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葡萄膜炎的发生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我们用免疫酶标法对42例活动期不同类型葡萄膜炎患者作抗EB病毒壳抗原(VCA)抗体的检测,并以33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葡萄膜炎患者血清中抗EB病毒VCA-IgG抗体的阳性率及抗体滴度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患者血清中VCA-IgM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滴度明显高于对照(P<0.01)。表明葡萄膜炎患者和对照组以往均感染过EB病毒,而葡萄膜炎患者新近又重复感染EB病毒或潜伏感染状态被激活。提示葡萄膜炎的发生与EB病毒感染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2.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为一暴发性眼病,一般认为有疱疹病毒属引起.其特征为:前葡萄膜炎、进行性视网膜坏死伴视网膜动脉炎和严重的玻璃体混浊.本文作者对四例此征患者进行了常规前房穿刺,抽取的房水作了透射电镜的观察,并采用补体结合试验和荧光抗体技术,测定了单疱病毒1型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抗体效价.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视网膜坏死(ARN)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罕见且严重的葡萄膜炎, 多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及单纯疱疹病毒(HSV)导致, 主要表现为玻璃体炎、闭塞性视网膜动脉炎及视网膜坏死, 视网膜脱离是其常见晚期并发症[1]。眼内液中检测到病毒核酸是ARN诊断的直接证据。近年来, 眼内液检测在感染性眼病中的作用得到重视, 对多种感染性葡萄膜炎的诊断、治疗有指导甚至是决定性作用[2-4]。为进一步了解眼内液检测在评估ARN视力预后中的作用, 我们对一组ARN患眼房水检测结果与视力预后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马群  刘善宝 《眼科研究》1989,7(4):221-223
内眼手术,可引起晶状体抗原和视网膜可溶性抗原的释放,刺激机体产生自身免疫反应,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本实验用ELISA检测白内障、青光眼和视网膜脱离三种手术前后晶状体抗体和视网膜可溶性抗体的滴度,动态观察滴度变化,探讨眼自身抗原在人体的免疫反应规律,以及与色素膜炎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急性视网膜坏死 (acuteretinalnecrosis,ARN)是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 ,临床上早期以急性前葡萄膜炎、玻璃体炎、闭塞性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眼部综合征。ARN发病率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 ,随着无环鸟苷 (ACV)的应用、激光凝固术及玻璃体手术的进展 ,ARN的愈后有很  相似文献   

6.
急性视例膜坏死综合征(acute retinal necro sissyndrome,ARNS)又称恫洋型葡萄膜炎,主要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临床表现为以急性葡萄膜炎、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坏死和后期视网膜脱离为主要特征的眼部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免疫力低下患者具有罹患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反应的危险,常为非典型的方式,我们描述了1例30岁的男性,因VZV感染,视网膜,视交叉和视神经同时累受,并伴有双颞侧视野缺损。  相似文献   

8.
急性视网膜坏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急性视网膜坏死是一种由疱疹类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急性前葡萄膜炎、玻璃体炎、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眼部综合征。本病起病急,进展快,预后极差。早期诊断和抗病毒药物治疗是改善急性视网膜坏死预后的关键。现代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对于挽救晚期患者的视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 15: 165-267)  相似文献   

9.
急性视网膜坏死(acuteretialnecrosis,ARN)是疱疹类病毒感染引起的综合征,典型表现包括:急性葡萄膜炎、玻璃体炎、血管闭塞性坏死性视网膜炎等。视网膜脱离是最严重的并发症。1998年11月5日,我院手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伴视网膜脱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女,35岁。因左眼突然视物不清1周,于1998年11月5日入院。患者二月前因左眼反复红痛、畏光、视力下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葡萄膜炎”,予激素、散瞳等治疗无好转。1周前左眼突然视力下降,伴眼前黑影及闪光感。眼部检查:右眼视力:1.0,左眼光感,光定位准确。右眼未见异常。左眼角膜透明,K…  相似文献   

10.
急性视网膜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视网膜坏死是由疱疹类病毒感染导致的一组综合征,主要包括急性葡萄膜炎、视网膜血管炎及视网膜坏死并脱离。目前已确诊其病原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以无环鸟苷为主的药物结合手术治疗本病有效。本文对其发生的病因、病理、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现代诊疗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感染性葡萄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8月至2016年9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眼科诊断为感染性葡萄膜炎并接受住院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18例(19只眼)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其中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8例、弓形虫性葡萄膜炎3例、弓蛔虫性葡萄膜炎1例、弓蛔虫合并弓形虫性葡萄膜炎1例及结核性葡萄膜炎5例。8例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分别经过药物治疗或药物联合手术治疗,仅2例患者视力有轻度提高,余病情稳定,但视力无改善。1例弓形虫性葡萄膜炎因延误治疗导致视力降为光感/眼前,另外2例弓形虫性葡萄膜炎患者经过治疗后视力均得到了提高。1例弓蛔虫性葡萄膜炎经过药物治疗后行玻璃体手术,视力由0.5提高到0.6;1例弓蛔虫合并弓形虫性葡萄膜炎经过对症治疗后视力由0.1提高到0.15。结核性葡萄膜炎患者经过抗结核等对症治疗后病情稳定,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弓形虫、弓蛔虫及结核性葡萄膜炎通常经过正确及时的治疗后,病情稳定,视力有改善。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通常病情较重,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2.
急性视网膜坏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视网膜坏死是由疱疹类病毒感染导致的一组综合征,主要包括急性葡萄膜炎,视网膜血管炎及视网膜坏死并脱离。目前已确诊其病原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以无环岛苷为主的药物结合手术治疗本病有效。本对其发生的病因、病理、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现代诊疗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视网膜坏死早期诊断、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方法 对急性视网膜坏死2例(3眼)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此2例(3眼)早期均误诊,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疗效果不佳。结论 对类似葡萄膜炎者在早期要注意眼底周边部的改变,特别要注意和中间葡萄膜炎相鉴别。急性视网膜坏死患者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病情,手术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患者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与患者对特异性抗原免疫反应的关系,本文用间接血凝集试验和白细胞移行抑制试验同时检测了54例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患者对晶体和葡萄膜抗原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并以52例葡萄膜炎(无并发性白内障)患者和34例无白内障无眼部炎症的健康人作对照。结果可见: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患者对以上抗原的免疫反应主要表现为对晶体和葡萄膜抗原的细胞免疫反应;而葡萄膜炎(无并发性白内障)患者则主要表现为对葡萄膜抗原的细胞免疫反应。提示在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形成过程中,晶体和葡萄膜抗原进入血循环,致敏了淋巴细胞,产生细胞介导免疫反应。讨论中指出葡萄膜炎与其并发性白内障互为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5.
眼带状疱疹是潜伏于三叉神经节上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活化,感染三叉神经眼支引起眼睑及眼球病变,其伴发的葡萄膜炎可导致视力严重损害及疱疹后的眼痛、神经痛和虹膜萎缩等[1].眼带状疱疹伴发葡萄膜炎的报道较少[2].我们对一组伴有葡萄膜炎的眼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内因性葡萄膜炎与血清抗结核抗体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抗结核抗体 ,以期探讨内因性葡萄膜炎与抗结核抗体水平的关系。方法 收集各种类型的葡萄膜炎病人 197例 ,并分别取血进行血清中抗结核抗体测定。结果 收集各类葡萄膜炎病人 197例 ,其中男性 112例 ,女性 85例 ;平均年龄为 32 .2± 11.8岁。其中右眼受累 10 9眼 ,左眼受累 88眼。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197例葡萄膜炎病人血清中抗结核抗体 ,阳性 16份 ,阳性率为 8.1%。其中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患者的阳性率最高 (17.9% ) ,其次为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12 .1% ) ,其他类型的葡萄膜炎病人的感染率基本相近。经统计学检验 ,血清中抗结核抗体阳性率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和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有关。结论 血清中抗结核抗体阳性率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和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低相对分子质量多肽2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前葡萄膜炎的关系。方法:收集23例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及45例正常对照血样本,进行组织相关性抗原(HLA-B27)检测及低相对分子质量多肽2基因区的Cfo I限制酶位点多态性的研究。结果:低相对分子质量多肽2基因的纯合子BB在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中比正常对照者频率增高(P<0.05),而与急性前葡萄膜炎是否复发及HLA-B27检测结果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低相对分子质量多肽2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前葡萄膜炎发病存在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8.
吴泽群  孙熠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7):1261-1264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cute retinal necrosis syndrome,ARNS)是以急性葡萄膜炎、闭塞性视网膜动脉血管炎、融合性坏死性视网膜炎及后期的视网膜脱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眼部综合征,部分患者早期可合并有眼压升高.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多认为可能和病毒感染有关,主要以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EB病毒及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等病毒感染为主,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专科检查及病原学检查等.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发病急,进展速度快,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治疗棘手,预后较差,是眼部致盲的重要眼病,一旦确诊,及时给予局部及全身抗病毒、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及必要时需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研究表明,早期有效的治疗措施,可阻止病情进展,提高患者视力.因此,早期确诊及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非常重要,本文将结合文献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急性视网膜坏死(ARN)是一种单侧或双侧坏死性视网膜炎和血管炎综合征。1971年首先由日本浦山晃(urayama)等报告6例急性葡萄膜炎,同时伴有视网膜动脉周围炎和视网膜脱离,命名为桐泽型(Kirisawatype)葡萄膜炎。嗣后,Willerson 等(1977)和Young 等(1978)先后报告了与其相似的病例,分别称为坏死性血管闭塞性视网膜炎和双侧急性视网膜坏死。因其临床特  相似文献   

20.
HLA-B2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曰忠  时冀川 《眼科》2004,13(2):100-102
目的 :探讨HLA B2 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的诊断及临床特征。方法 :应用磁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 74例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和 36例健康对照者血液中HLA B2 7抗原进行测定 ,并对HLA B2 7抗原阳性和阴性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 74例中 ,HLA B2 7抗原阳性 35例 ,阳性率为 4 7 30 % ;健康对照者 36例 ,阳性 3例 ,阳性率为 8 33%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χ2 =16 2 6 ,P <0 0 1)。HLA B2 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的临床特点有起病急、前房内有大量纤维渗出和细胞、角膜后沉着物呈细小、灰白色。一般为单眼发病 ,症状重于常见的特发性前葡萄膜炎 ,复发率较高。常伴有玻璃体混浊、黄斑囊样水肿和全身关节病变。结论 :HLA B2 7抗原与急性前葡萄膜炎明显相关 ,HLA B2 7相关性前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重于HLA B2 7阴性前葡萄膜炎 ,并常伴有全身脊柱关节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