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院感染化脓性眼内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化脓性眼内炎的临床特点,给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996-2005年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医院感染化脓性眼内炎占手术例数的0.024%,91.00%发生在术后3 d内,送检标本培养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晶状体后囊膜破裂与后囊膜未破裂的眼内炎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与〈60岁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0,P〉0.05)。结论医院感染化脓性眼内炎的致病菌以条件致病菌为主要菌属,危险期为术后3 d内,晶体后囊膜破裂是其危险因素,老年人医院感染相对高发的现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玻璃体切除治疗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例20眼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早期(≤1w)行玻璃体切除术或联合晶体摘除术,异物取出术。结果术后获得有效视力(矫正视力≥0.05)的4眼,占20%,术后矫正视力≥0-3的14眼,占70%,眼球萎缩1眼,占5%,术后视网膜脱离1眼,占5%。结论早期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敏感抗生素的应用是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治疗的最佳方案,对挽救患者的视功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具有术后视力恢复明显,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化脓性眼内炎的最佳治疗措施及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化脓性眼内炎40例40眼,其中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治疗联合玻璃体切除术20眼,眼球摘除6眼,单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治疗11眼.结果: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治疗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20眼中,术后视力01-07者6眼.仅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治疗的15眼中,视力04、07各1... 相似文献
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2)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化脓性眼内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8年6月-2016年6月经临床诊断为化脓性眼内炎患者78例(80眼)临床资料,78例患者在接受玻璃体切除术基础上采用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术前取标本送细菌学检查,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手术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手术后患者预后情况。结果送检标本中,共检出135株病原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8株占20.74%、表皮葡萄球菌19株占14.07%、镰刀菌18株占13%最为常见;与术前相比,70例占89.74%患者视力改善,8例占10.25%患者视力无明显改善;在玻璃体切除联合抗菌药物治疗眼内炎过程中,不良反应事件发生9例,发生率为11.54%;通过对患者进行随访6-12月的随访记录,患者总有效67例,总有效率为85.90%。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化脓性眼内炎的疗效较好,安全性尚可,开展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有助于指导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林志辉王志亮王伟张永霞冯芳芳刘云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2):5200-5203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化脓性眼内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8年6月-2016年6月经临床诊断为化脓性眼内炎患者78例(80眼)临床资料,78例患者在接受玻璃体切除术基础上采用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术前取标本送细菌学检查,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手术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手术后患者预后情况。结果送检标本中,共检出135株病原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8株占20.74%、表皮葡萄球菌19株占14.07%、镰刀菌18株占13%最为常见;与术前相比,70例占89.74%患者视力改善,8例占10.25%患者视力无明显改善;在玻璃体切除联合抗菌药物治疗眼内炎过程中,不良反应事件发生9例,发生率为11.54%;通过对患者进行随访6-12月的随访记录,患者总有效67例,总有效率为85.90%。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化脓性眼内炎的疗效较好,安全性尚可,开展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有助于指导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探讨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合并眶蜂窝织炎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病例对12例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合并眶蜂窝织炎的临床特点、并发症、治疗效果和预后及相关因素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12例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合并眶蜂窝织炎患者中,发生眼内炎时间大于24小时,平均时间(4.75±3.28)天,所有病例一经诊断为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即予抗炎、抗感染和散瞳等治疗,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和对症处理,经数天治疗,患者眼部炎症控制出院,无发生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合并眶蜂窝织炎是一种严重危害视功能的眼科急症,做好相应充分适当的护理,有利于治疗效果的实现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化脓性眼内炎病原菌菌谱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化脓性眼内炎病原菌分布特点、病原菌谱的变迁及其药物敏感性,为临床诊断与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0年1月~2006年12月广州中山眼科中心416例临床诊断为化脓性眼内炎,并行微生物学检查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2.0%的化脓性眼内炎患者为外伤所致;416例标本中,181例培养阳性(43.5%),病原菌中真菌、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阴性杆菌分别占14.9%、47.5%、9.9%和27.6%,其中真菌呈年度散发分布;33.1%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并呈逐年增加趋势,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占10.5%;革兰阳性球菌对喹诺酮类药物和头孢哌酮敏感;革兰阳性杆菌对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物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开放性眼外伤后需警惕化脓性眼内炎的发生,对于病原菌不明的细菌性眼内炎,提倡早期联合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和第三代头孢菌素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10.
眼球内异物取出术后并发化脓性眼内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减少眼球内异物取出术后化脓性眼内炎的发生。方法 对我院1999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的各种眼球内异物62例(64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8例,女4例,年龄8~46岁,平均23岁;除l例(1眼)采用扁平部巩膜切口,磁铁吸出异物外,其余6l例(63眼)均采用玻璃体切除术。结果 术后共有3眼发生眼内炎(4.69%);l例细菌培养为阳性(33.33%);为革兰阳性杆菌;经玻璃体切除术,气—液交换等对症治疗,炎症得到有效控制,随访l例因眼球萎缩行眼内容物剜除术,另2例最终视力分别为0.02及0.05。结论 眼内异物伤取出术后化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高,预后差,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减少术后化脓性眼内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本院近年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诊断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21年10月入住本院,确诊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培养结果。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396株,革兰阴性菌194株(占48.99%),革兰阳性菌174株(占43.93%),真菌28株(占7.09%)。前5位分别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5.5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4.65%)、肺炎克雷伯菌(10.10%)、屎肠球菌(6.81%)、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6.81%)。真菌以酵母菌为主(93.34%),隐球菌仅分离出1株。结论 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居多,革兰阳性菌对于万古霉素具有较高敏感性。早期准确的病原学报告,对于临床明确诊断,及时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遏制耐药菌的蔓延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奇峰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6):861-863
目的分析真菌性眼内炎患者致病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为合理采用抗生素、有效治疗真菌性眼内炎提供指导。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8例真菌性眼内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资料、病原菌培养及耐药性结果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酵母菌属、曲霉菌属、镰刀菌属及念珠菌属构成比较高,分别为38.8%、25.5%、19.4%及9.2%;在具体菌种的分布中,白假丝酵母菌、烟曲霉菌及茄病镰刀菌的构成比较高,依次为19.4%、11.2%、10.2%。药敏结果显示,白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2.0%、52.0%、48.0%;烟曲霉菌对咪康唑、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0.9%和72.7%;茄病镰刀菌对伊曲康唑和咪康唑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0.0%与50.0%;黄曲霉菌对咪康唑与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分别为55.56%和33.33%。主要致病菌对那他霉素、二性霉素B、特比萘芬、酮康唑及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均处于较低水平。结论真菌性眼内炎的致病菌谱广泛,以酵母菌属、曲霉菌属、镰刀菌属及念珠菌属为主,主要致病菌对伊曲康唑、咪康唑、5-氟胞嘧啶的耐药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新生儿泪囊炎的病原学检测,了解其致病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 选取2009年8月-2010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眼科门诊诊断为新生儿泪囊炎的患者。采取泪囊区挤压获取脓性分泌物,共送检标本220份,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结果】 新生儿泪囊炎致病菌检出率为91.4%(201例)。G-菌93株(44.7%),检出占前三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12.0%)、肺炎克雷伯菌(10.1%)和流感嗜血杆菌(9.6%)。G+菌110株(52.9%),检出占前三位的分别是表皮葡萄球菌(12.5%)、草绿色链球菌(11.1%)和金黄色葡萄球菌(9.1%)。真菌5株(2.4%)。G-菌对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最为敏感,敏感率分别是93.5%和90.3%;G+菌对左氧氟沙星和妥布霉素最为敏感,敏感率分别是91.8%和90.0%。细菌对红霉素的敏感性均最低。 【结论】 新生儿泪囊炎患者致病菌中,G+菌检出率略高于G-菌,两者均对喹诺酮类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及侵入性诊疗措施的广泛应用,医院真菌感染明显增多,已成为加重病情、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就江门市中心医院2000年1月~2001年12月487例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脓液中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选取医院166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相关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66例患者送检标本中共检测出病原菌190株,其中需氧菌131株占68.95%,厌氧菌35株占18.42%,真菌24株占12.63%;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均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100.0%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00.0%敏感;奇异变形菌对多数的抗菌药物呈现出了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脓液中菌种分布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奇异变形菌为主,应根据药物敏感性结果选择临床抗菌药物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把握常见临床感染菌的种类,比率和药物敏感性,方法:在统一规范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材料与方法的基础上,对凉山州一医院1996-1998年三年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细菌分离率,革兰氏阳性球菌年均19.53%,阴性杆菌年均50.88%,深部真菌年均28.12%,其余年均1.48%,致病菌年均16.21%,内源性“正常菌群”和外环境“非致病菌”年均83.79%,药物敏感性,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阴性球菌年均敏感率≤30%的药物从低至高依次为表霉素G,复方新诺明,红霉素,四环素,苯唑青霉素和氨苄 青霉素,敏感率≥60%的药物从高至低依次为万古霉素,丁胺卡那和利复平,革兰氏阴性杆菌年均敏感率≤60%的药物从低至高依次为利复平,复方新诺明和氨苄青霉素,敏感率≥60%的药物从高至低依次为丁胺卡那,头隐三嗪,环丙沙星,头孢哌酮,头孢噻肟,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结论:临床感染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和深部真菌多见,且以内源性“正常菌群”和外环境“非致病菌”为主,耐药性多,耐药株多,耐药谱广,必须强化医院感染和抗菌药物使用的科学化管理。 相似文献
17.
18.
28例内源性眼内炎相关因素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发生内源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与预后. 方法对我院1998~2002年收治的28例内源性眼内炎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82.1%的患者存在易感因素,57.1%的患者起病前或起病时合并有其他内科疾病或机体抵抗力处于低下水平;其预后与能否及时就诊、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结论内源性眼内炎是一种严重危害视功能的眼科急症,及早就医、及时诊断、及时全身和局部强效的抗炎和抗感染治疗是控制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眼部手术患者感染眼内炎的相关因素,为预防感染眼内炎及其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医院2011-2012年实施眼内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结果共有8例发生感染性眼内炎,感染率为0.03%,5例临床细菌学检验呈阳性,阳性率为62.50%,共分离鉴定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6株、革兰阴性菌2株、真菌1株;眼部手术患者感染性眼内炎与患者自身因素、手术室环境、医疗器械、病房环境及术前准备等多种因素相关。结论密切关注感染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采取适宜的护理,可有效降低眼科手术患者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恢复视力。 相似文献
20.
白内障手术感染性眼内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目的 研究与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我中心1992~2001年10年间白内障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计施行54822例(眼)白内障手术,其中感染性眼内炎25例(眼),感染率为0.046%,24例标本送检,17例培养阳性,病菌检出率70.83%,革兰阳性球菌占82.35%,>60岁患者占72%,8例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经治疗后92%的患者感染均得到控制且恢复部分视力。结论 我中心白内障手术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为0.046%,致病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要菌属,条件致病菌是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菌群。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是控制感染性眼内炎的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