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溶栓的最佳给药途径。方法  42例患者确诊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对 2 2例经患肢足背静脉穿刺 ,踝关节上阻断浅静脉后 ,用微泵注入中等量的纤溶剂尿激酶与同期 2 0例经上肢周围静脉途径给予同剂量尿激酶 ,用药 1周后对比。结果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阻断浅静脉后的患肢给药效果更为迅速 ,缩短了用药时间。  相似文献   

2.
尿激酶微泵注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其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宫久玲  夏琛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3):801-803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最佳给药途径及其护理.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2例,随机分为A组为试验组,经患肢足背静脉穿刺,踝关节上阻断浅静脉后,用微泵注入中等量的尿激酶;B组为对照组,经上肢周围静脉途径给予同剂量尿激酶,用药1周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愈28例,治愈率为90.3%.对照组治愈21例,治愈率为67.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3.6d,后者为18.4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阻断浅静脉后的患肢给药作用更为迅速,提高了治疗效果,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最佳给药途径及其护理。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2例,随机分为A组为试验组,经患肢足背静脉穿刺,踝关节上阻断浅静脉后,用微泵注入中等量的尿激酶;B组为对照组,经上肢周围静脉途径给予同剂量尿激酶,用药1周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愈28例,治愈率为90.3%。对照组治愈21例,治愈率为67.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3.6d,后者为18.4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阻断浅静脉后的患肢给药作用更为迅速,提高了治疗效果,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最佳给药途径及其护理。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2例,随机分为A组为试验组,经患肢足背静脉穿刺,踝关节上阻断浅静脉后,用微泵注入中等量的尿激酶;B组为对照组,经上肢周围静脉途径给予同剂量尿激酶,用药1周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愈28例,治愈率为90.3%。对照组治愈21例,治愈率为67.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平均住院时问为13.6d,后者为18.4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阻断浅静脉后的患肢给药作用更为迅速,提高了治疗效果,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霍红  沈延艳 《护理研究》2005,19(16):1467-1468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最佳给药途径.[方法]将4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分为股动脉组及周围静脉组,每组20例,股动脉组采用中心静脉穿刺导管经患侧股动脉穿刺并留置导管,用微量泵注入中等量尿激酶,与同期20例经周围静脉穿刺,给予同剂量尿激酶.用药1周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股动脉组治愈率及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周围静脉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患肢股动脉穿刺置管溶栓,可以使药物从微静脉开始直接发挥溶栓作用,治疗效果优于经周围静脉穿刺溶栓.  相似文献   

6.
不同部位注射溶栓药物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注射溶栓药物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和对照组,每组32例。2组均以尿激酶为主要溶栓药物,观察组采用患肢静脉穿刺给药,配合使用止血带;对照组采用外周静脉穿刺给药。对2组病人溶栓治疗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溶栓治疗显效24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对照组溶栓治疗显效6例,有效1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8.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患肢静脉穿刺注射溶栓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优于外周静脉穿刺给药。  相似文献   

7.
脉冲磁场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脉冲磁场联合患肢静脉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0例给予脉冲磁场联合患肢静脉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18例给予患肢静脉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通过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和患肢肿胀程度变化评定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和患肢肿胀程度变化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脉冲磁场联合患肢静脉注射尿激酶溶栓组疗效改善较单纯患肢静脉注射尿激酶溶栓组更为显著.结论 脉冲磁场联合患肢静脉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优于单纯患肢静脉注射尿激酶溶栓.  相似文献   

8.
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给药途径的探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红  沈延艳 《护理研究》2005,19(8):1467-1468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最佳给药途径。[方法]将4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分为股动脉组及周围静脉组,每组20例。股动脉组采用中心静脉穿刺导管经惠侧股动脉穿刺并留置导管,用微量泵注入中等量尿激酶,与同期20例经周围静脉穿刺,给予同剂量尿激酶。用药1周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股动脉组治愈率及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周围静脉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患肢股动脉穿刺置管溶栓,可以使药物从微静脉开始直接发挥溶栓作用,治疗效果优于经周围静脉穿刺溶栓。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药物的联合使用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ADVT)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2例ADVT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平衡液500 ml加尿激酶25万U;第二组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平衡液500 ml加尿激酶50万U;第三组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加尿激酶25万U,生理盐水加东菱精纯克栓酶(batroxobin,DF-521)10 BU为主。36例患肢静脉给药,36例上肢静脉给药。以B超检查及患肢消肿时间判断治疗效果。结果第一、二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组疗效明显优于第一、第二组(P<0.05),各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ADVT)的溶栓效果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类型有关,联合应用尿激酶、东菱精纯克栓酶、华法令、低分子右旋糖酐是治疗ADVT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不同途径溶栓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超  吴性江  韩建明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0):3166-3168
目的:通过建立兔下肢深静脉血栓模型,研究不同途径抗凝、溶栓治疗兔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同时动态观察D二聚体(DD)变化对溶栓疗效判断的意义。方法:采用结扎法建立深静脉血栓模型,将3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A组经患侧腘静脉置管抗凝溶栓,B组经患侧股动脉置管抗凝溶栓,C组经外周静脉系统抗凝溶栓。给予尿激酶500U/(kg·h),肝素钠10U/(kg·h),微量泵持续24h,分别于给药前,给药4、8、12、16、20、24h测定血浆DD值。24h后造影观察血管再通情况。结果:A、B、C组在给药后DD水平均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A组在12h达到高峰,24h后恢复至溶栓前水平,B、C组均在20h时达到高峰,随后出现下降,24h后仍明显高于溶栓前水平。3组在治疗前DD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在4、 8、12、20、24h与B、C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B、C两组在各相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血管造影,A组在24h后造影全部通畅,有效率100%,B组有效率为50%,C组有效率为58%,A组与B组或C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B组与C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腘静脉导管直接抗凝、溶栓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近期治疗效果优于经外周静脉系统抗凝溶栓及经股动脉置管溶栓; 动态观察DD变化可以作为抗凝、溶栓的给药指导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穿静脉的影响.方法 搜集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07例(患肢113条)作为病例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患者44例(患肢50条)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均行下肢静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穿静脉开放内径和数量,病例组观察血栓的部位、范围、回声及血流通过情况,根据病程和血栓发生部位对病例组患者进行分期和分型,对比不同临床分型及分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穿静脉的影响.结果 发生深静脉血栓113条血管中,混合型静脉血栓占55.8%(63/113);混合型静脉血栓患者穿静脉开放内径较宽,平均开放数目增多,与中央型及周围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3.818,Ht值=17.859,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下肢穿静脉的开放内径增宽,开放数目增多,穿静脉内径及开放数目的变化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70、17.601、5.382、3.188、3.643、5.812,P均<0.01).结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穿静脉的影响发生早,程度重,CDFI能够有效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穿静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循序减压弹力袜预防妇科根治性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DVT)的效果.方法 将90例妇科根治性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4例,对照组46例.实验组在常规护理措施下采用循序减压弹力袜预防LDVT;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护理预防LDVT.观察住院期间两组患者术后双下肢疼痛及LDVT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LDVT发生率比较,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循序减压弹力袜能有效预防妇科根治性手术术后LDVT的形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后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佳治疗方法 .方法 51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26例)和B组(25例).A组患者给予手背静脉滴注尿激酶和丹参注射液;B组患者给予手背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尿激酶于患肢股深静脉远端、在超声引导下置管滴注,并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结果 A组病例平均疗程(13....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踝泵运动对下肢骨折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2例下肢骨折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围术期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踝泵运动。对比两组病人患侧皮肤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护理前后患侧踝关节活动度、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病人患侧皮肤肿胀、疼痛、颜色改变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护理前患侧踝关节活动度及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护理后患侧踝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护理后生活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踝泵运动能有效改善下肢骨折病人下肢皮肤状况,并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和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尿激酶患肢踝部加压用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其护理。方法38例经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住院病人,分别经足背静脉并患肢踝部加压(治疗组)和经手背静脉(对照组)给予尿激酶的方法,观察两组用药前后的症状、体征、大小腿周径及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临床治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肢注射时无不适反应。结论尿激酶患肢加压用药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好,治疗时患肢加压处无疼痛,护理操作简单,易掌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栓压力泵对预防脑卒中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择28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43例和观察组143例。对照组早期采用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抗栓压力泵治疗,每天两次,每次30min。7d后行彩超检查评定两组患者下肢DVT的发生情况及患者总疗效。【结果】对照组有6例发生下肢DVT,观察组1例发生下肢DVT,对照组DVT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抗栓压力泵治疗能有效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金晖 《全科护理》2012,10(26):2408-2409
[目的]防止脑出血病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方法]将102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1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术后帮助病人早期进行下肢被动运动。测定两组病人术后6h血压、心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两组病人术前、术后7d股静脉血流峰速度进行分析,观察是否有血栓形成。[结果]观察组术后6h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比较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7d血流峰速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辅助脑出血病人加强下肢被动运动并鼓励病人早日进行主动运动,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背景:髋关节置换后的临床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并且深静脉血栓能够导致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肺栓塞以及远端深静脉的功能障碍,因此深静脉血栓出现对于逐渐增多的髋关节置换是一个极大的障碍。目的:观察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筛选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28例髋关节置换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在置换前 1 d及置换后的第7天分别进行双下肢的彩超检查,将患者下肢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与临床的可疑因素予以Logistic非条件多因素分析。结果与结论:在置换后的第7天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共16例,其中女性、全身麻醉、双侧髋关节置换、骨水泥的应用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的显著因素,其P值〈0.05,能够导致70岁以上老年患者在实施全髋关节置换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呈显著性增加。Logistic非条件多因素的分析中显示性别、肥胖、骨水泥的使用3个因素在老年患者中深静脉血栓出现的风险倍数依次增加达11.398,3.109,8.925;患者血型为O型的70岁以上老年患者在实施全髋关节置换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则显著降低,在置换后出现深静脉血栓降低至O.186倍,能够被作为出现深静脉血栓的一项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把浸泡在红花注射液中的海浮石贴于脑梗死患者下肢穴位,足三里、阳陵泉、委中、承山、三阴交,外包裹气压治疗仪,在下肢气压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下肢穴位药物按压,预防股肿病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促进疾病康复。方法取该急诊病房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30例,穴位气压护理组30例,医嘱开具红花注射液气压穴位按压医嘱,多普勒双下肢B超检查深静脉下肢血流情况;来评价常规护理组及穴位气压护理组两组护理下肢护理的疗效。结果经多普勒双下肢B超检查,测得穴位气压护理组较常规护理组股静脉、腘静脉血液流速快(P<0.05),平均反流时间短(P<0.05)。结论气压联合穴位按压在预防脑梗死患者下肢循环障碍有一定作用,能够使患者舒适,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以实时二维超声和探头适当加压观察,彩色血流显示和多谱勒检测,观察血栓形成的部位、范围、管腔宽度及栓塞程度。结果二维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右下肢血栓10例,左下肢血栓20例,双下肢血栓1例,漏诊1例,左下肢患病高于右下肢,左:右≈2:1,准确率97%。结论彩色多谱勒超声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准确、无创伤、特异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