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改良组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常规组治疗以Bobath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为主,进行上肢功能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TEF)评定患者的上肢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ADL能力。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STEF、MBI评分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8周后(治疗后)FMA、STEF、MBI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改良组治疗后FMA[(52.80±5.37)分]、STEF[(63.17±5.34)分]、MBI评分[(66.67±6.16)分]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 方法选取2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组(改良组,14例)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13例)。常规组治疗以Bobath技术为主,进行上肢运动功能训练,每日2 h,每周训练5 d,连续10周。改良组采用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限制健侧肢体动作,在治疗期间要求患者穿戴吊带和夹板,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训练在治疗环境中进行,每日1 h,每周3次,其它时间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进行训练,时间不少于每日2 h,连续10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易上肢机能检查量表(STEF)和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STEF中的10项活动评分和WMF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经过治疗后,组内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STEF中的10项活动评分除拿大球、拿大方块和拿中方块3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外,其余7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MFT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与常规Bobath技术相比,可显著提高患者偏瘫侧上肢的灵活性和运动速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估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全面收集RCTs临床证据,运用ReMan 5.3.5对符合相同结局指标的RCT进行合并数据的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纳入总样本量476例。meta分析结果:m-CIM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MA:SMD=9.26,I2=99%,P=0.01;ARAT:SMD=8.95,I~2=90%,P=0.0001;MAL:SMD=0.98,I~2=91.3%,P=0.0007)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康复。亚组分析显示:干预周期"≤2周"(SMD=17.03,I~2=92%,P=0.0003)、"2—8周"(SMD=3.65,I~2=21%,P=0.01)、"8周"(SMD=9.68,I~2=88%,P=0.005)时m-CIMT对脑卒中患者FMA评分的提高均显著优于常规康复。m-CIMT对病程"≤3个月"(SMD=10.01,I~2=88%,P=0.03)、"3—9个月"(SMD=7.27,I~2=16%,P=0.0009)的患者FMA评分提高显著优于常规康复;患者病程"9个月"时两种干预方式对FMA评分提高无显著性差异(SMD=10.48,I~2=99%,P=0.12)。结论:m-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康复;m-CIMT相对于常规康复的优越性可能受到患者病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其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牵张训练、躯干肌控制训练、髋关节控制训练、膝关节控制训练、踝背屈诱发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及简式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FMA-LE)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8周治疗后,发现其BBS评分及FMA-L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BBS评分[(48.2±5.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FMA-LE评分[(27.9±4.4)分]与对照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平衡能力,对促进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配合针灸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功能训练,疗程共2周,而治疗组要求受试者连续2周每天除去睡眠时间,其余90%的时间健肢带上手套限制使用,用患肢进行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训练方案与对照组相同,并给予针灸治疗,共2周。采用Wolf运动功能评定方法对人组患者在入组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3个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周及3个月,2组WMFT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之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联合针灸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可用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与传统康复功能训练同时应用,可促进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疗效优于传统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偏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偏瘫患儿随机分为强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Bobath治疗手法,强制组在Bobath治疗手法的基础上应用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治疗,使用厚棉质连手手套限制健侧手的活动,对患儿进行集中、大量、反复的训练,疗程2个月。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采用简易上肢机能检查、手功能实用能力评定、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ADL量表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儿患肢及手功能均比治疗前提高(P〈0.05),但强制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改善偏瘫患儿上肢功能恢复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稳定型脑卒中偏瘫患者96例,随机分为强化组和对照组各48例,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强化组给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2组均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能力;简式Fugl-Meyer评价法(FMA-L)评价下肢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评价行走能力,独立功能量表(FIM)评价ADL。结果:治疗8周后,2组FMA-L、BBS、FAC及FI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上升(P〈0.05,0.01),且强化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2组能独立步行的比例较治疗前明显提升,强化组更高于对照组(72.9%与54.2%,P〈0.05)。结论:配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最大程度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下肢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干预,探究其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6月—2019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脑卒中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共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组,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每天总计1h 45min的常规治疗,之外需在护工或家属陪同下完成力所能及的活动或步行2h;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外再接受2h的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训练,包括起坐训练、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平衡训练、单腿负重训练,两组治疗频率均为每周5天,共8周。在第0、4、8周对两组患者进行6min步行距离、计时-起立行走测试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并比对组间组内的差异性。结果:经过8周干预,两组的6分钟步行距离、计时-起立行走测试得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试验组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得分在第0周时无显著性差异,经过8周干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肢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于提升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  相似文献   

9.
王丽菊  欧艺 《中国康复》2013,28(5):342-344
目的:研究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及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观察组加用CIMT治疗.治疗前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的WMF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WMFT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IMT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在最低上肢运动标准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疗效。方法:10例符合CIMT最低上肢运动标准即腕关节伸展〉10°,拇指外展〉10°,其他四指中任何两个手指伸展〉100的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参与此研究。在基线期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CIMT治疗期间,要求患者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来限制健侧肢体动作,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连续12天,同时接受塑形训练,密集地训练患侧肢体活动.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连续两周共10个工作日。在基线期与CIMT治疗前后用Fugl—Meyer评价法(FMA)和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来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用动作活动日志(MAL)来评价患者的上肢的使用量(AOU)和动作质量(QOM)。结果:患者在基线期,在FMA、ARAT、AOU和QOM上显现出微小改善,效应值(ES)分别为:0.15、0.24、0.07和0.05。但患者在接受CIMT治疗后,在FMA、ARAT、AOU和QOM上显现极为显著的改善,ES分别为:2.1、3.75、5.19和4.29。结论:CIMT可以改善最低上肢运动标准慢性脑卒巾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但CIMT在这些脑卒中患者中的长期功能效益尚需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偏瘫患儿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30例小儿脑瘫痉挛型偏瘫、颅脑外伤偏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有目的作业治疗。治疗组使用连手棉袖套限制健侧上肢。疗程12周。在治疗前1周及治疗后,用上田敏偏瘫上肢功能评价法分级与Brunnstrom偏瘫手功能评价法进行评测。结果治疗组患肢及手功能的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改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3.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08年6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改良CIMT对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连续治疗8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用“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及最大步行速度(MWS)分别测定起立行走和10m最大步行速度来评价患者的步行能力。结果:经“CIMT”治疗后,试验组Berg平衡量表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UGT的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 MWS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IMT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是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O'Dell MW, Kim G, Finnen LR, Polistena C.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using the Arm Motor Ability Test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

Objectives

To identify all published studies using the Arm Motor Ability Test (AMAT), a standardized, laboratory-based measure for selected upper extremity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s); and to summarize its current uses and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for its future use.

Data Sources

An Ovid online search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terms “Arm Motor Ability Test” and “AMAT.” The reference lists of all articles obtained were reviewed for additional studies not appearing in the literature search. In addition, the original manual for the use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AMAT was reviewed.

Study Selection

All studies examining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AMAT or using the AMAT as an outcome measure were identified. Articles simply mentioning the AMAT without providing data and case reports or abstracts (other than those addressing a specific aspect of the scale of interest) were excluded.

Data Extraction

Studies were reviewed by the primary author. No formal system of quality review was used.

Data Synthesis

The AMAT has been used as an outcome measure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examining upper extremity robotics,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cortical stimulation. The most recent version contains 10 ADL tasks, each of which is composed of 1 to 3 subtasks. Of the 3 domains originally proposed, only the “functional ability” domain is routinely assessed. Psychometric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good reliability and at least reasonable construct validity. The instrument's sensitivity to change over time is less well established, and no recommendation can be made regarding a minimal clinic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

Conclusions

We recommend that the 10-item version of the AMAT and assessment of only the functional ability domain be adopted as standard going forward. Further research should include examination of sensitivity over time, minimal clinically important chang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the mid and lower range of scores, and in neurologic diagnoses other than stroke.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76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康复组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临床药物治疗及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分别于入选治疗前24h及治疗后6~8周进行测评。运动功能采用Fugl-M 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测评,日常生活能力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经6~8周治疗后,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康复组治疗后FMA的提高程度上下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按摩联合被动运动对脑卒中患者早期手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于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的脑卒中早期手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手部被动运动训练,观察组在被动运动训练的同时配合手部电按摩。采用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Brunnstrom偏瘫手功能评价量表、Fugl-Meyer手指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和FuglMeyer指关节活动度评定表,在入院当天、治疗后10 d和治疗后20 d分别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20d后,观察组在手功能分级和手指运动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指关节活动度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ugl-Meyer手指运动功能得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但入院当天和治疗10 d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部电按摩联合手部被动运动能够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早期手功能的恢复,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手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强制性运动治疗脑损伤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亚急性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并对比该疗法与传统康复治疗间的疗效差异。方法将36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每天强化训练患侧上肢5h,每周训练5d,连续训练3周,同时采用休息位手夹板和吊带限制健侧手的使用,每天8h。对照组采用传统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等方法,每天训练患肢5h,每周训练5d,治疗期间不限制健侧手的使用。采用运动活动记录表(MAL)、Wolf运动功能实验(WMFT)和Barthel指数作为疗效评测工具,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存在明显的组内效应(P〈0.01),其疗效持续至随访期;在提高患侧上肢灵活性及上肢使用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治疗2周时和3周时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Barthel指数及WMFT时间得分方面,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MT能显著提高亚急性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加强患侧上肢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基于虚拟反馈技术的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上肢功能训练和病房监督指导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基于虚拟反馈技术的改良强制性运动训练,治疗周期为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2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是近年来针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一种新的康复训练技术。本研究目的是评价和比较CIMT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中的康复效力。方法: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参与此研究,其中亚急性期组患者14例(平均病程3.5个月),慢性期组患者16例(平均病程12.1个月)。在CIMT治疗期间要求两组患者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来限制健侧肢体动作,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连续12天。同时接受塑形训练.密集的训练患侧肢体活动,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连续2周共10个工作日。在接受CIMT治疗前和治疗后用上肢功能测验(UEFT)来评价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在CIMT治疗前UEFT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UEFT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是亚急性期组治疗后UEFT的改善值明显高于慢性期组患者治疗后UEFT的改善值,两组改善值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亚急性期组患者和慢性期组患者在CIMT在治疗前、后UEFT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但CIMT在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上亚急性期组患者优于慢性期组患者(效应值ES:1.51:0.89)。结论: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CIMT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中均显现出较大的康复效力,尤其在亚急性期患者中显现出更大的康复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